•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想学中医吗?

昨天,我先让我这里的学生对你的病症进行分析(现在,给他们基本是一天一个病症,然后,我再点评),由于

姬老师早上好
像这个患者,如果补肾会造成“虚虚”,不能补肾,可以补胃健脾,并且补胃健脾是关键。对吗?
 
本帖最后由 养生达人 于 2013-8-11 08:30 编辑

己喜欢喝的白

谢谢老师!
想了几天,慢慢明白了!但是又有问题出现了呢!阴虚容易出现盗汗,为什么睡觉那个汗就冒出来呀?醒来就没有了。我最近试着用阴阳解释。但不通,所以请教你!
还有那个阴虚则热,这个热呢,一般到十月份以后,就没有了,进而患者感觉到冷,入春以后,这个热呢,又回来了!
因为我个朋友就有这个问题,而且看了很多“砖家”,都木起泡!
麻烦老师!
 
《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绿芸堂医案
强直性脊柱炎
王某,男,44岁,公司职员。

姬老师好,首先感谢您的无私奉献。我很感动于您无偿收徒的义举,曾想去淄博让您耳提面命的指导,可这边孩子太小脱不开身。所以想在网上先沟通一下,我考过助理执业医师,在中医院实习过半年时间,尤其针灸科待了两个月,现在我对针灸比较感兴趣,觉得针灸比较容易入门,可能成才快一些,我想问老师下,针灸该如何提高才能独立应诊,应该在哪方面努力。谢谢
 
姬老师,在京东买了您写的《其实中医很简单》与《其实中药不难学》。8月7号下的单,8月8号就收到了《其实中医很简单》。《其实中药不难学》在等送货。

我很喜欢《其实中医很简单》这本书,把晦涩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了。有两个问题,期盼老师在百忙中能给予解答。

1. 关于阴阳用药法,我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肾阴虚,也就是肾阴阳平衡,功能正常,服用生地滋阴,会导致耳鸣,难以入睡,也就是会损肾气,损肾的功能。我的问题是,与生地相应的,作用于肺的药或食物是哪一味?就是滋肺阴却不补肺气,而是损肺气的药?您书中列出的滋肺阴药有麦冬等,但是麦冬有小毒,而且生湿。而百合等都补益肺气,而阿胶,我觉得它更多地是作用于肝肾。

2. 还有个问题我转不过弯。既然肝是主疏泄的,而肺是克制肝的,那么肺的功能就应该是抑制疏泄的。那么为什么说肺是主排浊的?假如一个人气实胸闷,应该是降低肺的功能,损肺气。而不是补肺气,增强肺的功能?
 
姬老师,在京东买了您写的《其实中医很简单》与《其实中药不难学》。8月7号下的单,8月8号就收到了《其实中医很简单》。《其实中药不难学》在等送货。

我很喜欢《其实中医很简单》这本书,把晦涩复杂的问题用简单平实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了。有两个问题,期盼老师在百忙中能给予解答。

1. 关于阴阳用药法,我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肾阴虚,也就是肾阴阳平衡,功能正常,服用生地滋阴,会导致耳鸣,难以入睡,也就是会损肾气,损肾的功能。我的问题是,与生地相应的,作用于肺的药或食物是哪一味?就是滋肺阴却不补肺气,而是损肺气的药?您书中列出的滋肺阴药有麦冬等,但是麦冬有小毒,而且生湿。而百合等都补益肺气,而阿胶,我觉得它更多地是作用于肝肾。

2. 还有个问题我转不过弯。既然肝是主疏泄的,而肺是克制肝的,那么肺的功能就应该是抑制疏泄的。那么为什么说肺是主排浊的?假如一个人气实胸闷,应该是降低肺的功能,损肺气。而不是补肺气,增强肺的功能?
 
姬老师早上好
像这个患者,如果补肾会造成“虚虚”,不能补肾,可以补胃健脾,并且补胃健脾是关键。对吗

呵呵,你好,有时候,补脾健胃,也可以造成“虚虚”之证,所以,才有先用白扁豆治疗的事,这个可以看看《其实中药不难学》。
 
本帖最后由 老姬 于 2013-8-12 08:37 编辑

睡觉那个汗就冒出

你的两个问题:
1、阴虚,晚上出汗的问题。
阴虚,也就是说血和津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不足,这个在《其实中医很简单》里面已经谈过了。血为气之母,就是说血有藏气的功能,延伸一下,津液也有藏气的作用,故而,当血和津液不足的时候,气无以藏。我以前说过,气和血(津液)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水少了,鱼就乱蹦跶。血(津液)少了,气无处藏,则乱跑。白天,人的活动增强,气温相对高,故而,虽然气的运动增强,但人体感觉不到,这个就如有些人患有耳鸣一样,白天,不是很明显,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则能听见明显的嗡嗡的叫。晚上,人的运动减弱或者消失,气温相对较低,此时,人体内由于阴虚的存在,气的运动照样增强,在“静悄悄”之下,人就能感觉到一些热。睡着之后,热就要发散,由于通过胸中以呼吸的形式来排这个多余之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义,只不过是度的不同)不大可能(呼吸比较平稳,否则就会憋醒或者出现咳嗽),这时,“有余之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要从皮肤进行发散,皮肤散热,腠理打开。多余之气外出,自然带动皮下的津液外出,这就是盗汗产生的原因。由于热为阳邪,故而,容易侵袭人体上半身和后背,这就是盗汗出现的时候,为什么头脖子和后背容易出汗,而脚却不容易出汗的原因。
注意,1、阴虚可以导致盗汗,但是,见到“盗汗”可不能直接就认定为阴虚。2、这个和膀胱中的浊气外出,必然带动小便外出一样。3、失气的外出,一般不能带动大便的外出,有其他的原因,呵呵,留作思考。
呵呵,给你留一个问题,就是阴虚为什么可出现“五心烦热”?
2、阴虚则热的季节问题。
你到南方去,身上装了10万块钱,你能说你是有钱人吗?可如果你到了某个贫困山区,那可就是“打款”。一个市长到了北京,敢自称当官的吗?可在本地区,那可就是相当大的“官”。
阴虚则热,这里的热是人体感知的热,夏天,外界的气候炎热,即使人体有阴虚则热的这个热存在,但是和人体感知的外界的热相比较的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故而,就感觉不到这个“热”。冬天,天气寒冷,给点阳光就灿烂,有一点热,就能感到温暖,故而,这个阴虚则热的热就被人体感知出来了。
关于你朋友的这个问题,呵呵,你要看是不是真的为“阴虚”。
 
姬老师好,首先感谢您的无私奉献。我很感动于您无偿收徒的义举,曾想去淄博让您耳提面命的指导,可这边孩

你好,说真的,我对针灸不在行,不过,提点建议,倒是可以供你参考:
1、由点到面的学习,先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有效穴位。
2、多看些理论书,这样,有利于“触类旁通”。
3、多思考一下穴位治病的原理。
当然,如果从经络的起源、穴位的起源来思考学习并应用针灸,则更快。
 
你好,说真的,我对针灸不在行,不过,提点建议,倒是可以供你参考:
1、由点到面的学习,先学习别人的点

谢谢姬老师百忙之中的回复。我一直在看彭景山和高树中的一些针灸取穴和医案,收益颇丰。我的想法跟老师的建议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想熟记经络的井荥输经合等穴位,对取穴应该也有一定好处
 
姬老师,在京东买了您写的《其实中医很简单》与《其实中药不难学》。8月7号下的单,8月8号就收到了《其实中

呵呵,发了两遍,怕我不回答?
1. 关于阴阳用药法,我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肾阴虚,也就是肾阴阳平衡,功能正常,服用生地滋阴,会导致耳鸣,难以入睡,也就是会损肾气,损肾的功能。我的问题是,与生地相应的,作用于肺的药或食物是哪一味?就是滋肺阴却不补肺气,而是损肺气的药?您书中列出的滋肺阴药有麦冬等,但是麦冬有小毒,而且生湿。而百合等都补益肺气,而阿胶,我觉得它更多地是作用于肝肾。
—————呵呵,1、我在临床上没有遇见服用生地导致耳鸣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谈,即使正常人服用适量的生地,也不应该能导致耳鸣,这个,可以看看陈士铎老先生编写的《本草新编》。生地,补的是正,而不是邪。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这个病人有痰湿堵塞、气血不通的情况存在,不过,不严重,还没有症状显示出来。服用生地之后,粘腻滞脾,痰湿堵塞更加厉害,气血不通明显,此时症状就显现了出来。2、你说的与生地相对应的,作用于肺的药或食物,呵呵,我不知道怎么个对应法,所以,没办法谈。如果硬要谈损肺气的药物,呵呵,你看看肺的功能,逆而用之就是损。需要排汗的,敛汗,需要小便的,缩尿,需要大便的,固涩。当然,更简单的办法也有,比如肺主呼气,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呼气的时候捏住鼻子,不让呼气,这时,肺会加大“马力”的向外呼,你使劲的捏,捏上个十几二十分钟,肺的功能就会彻底的被抑制了。
不过,话说回来,不要对脏的功能进行抑制,这样真的不好。
2. 还有个问题我转不过弯。既然肝是主疏泄的,而肺是克制肝的,那么肺的功能就应该是抑制疏泄的。那么为什么说肺是主排浊的?假如一个人气实胸闷,应该是降低肺的功能,损肺气。而不是补肺气,增强肺的功能?
—————呵呵,小时候,父母管着咱们,这是不是“克”?但是,父母的正常工作是什么?不上班,不干活,赚不来钱,吃不上饭,如何管制?相克相生,和五脏本身的功能,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五脏不会相生相克,只管发挥自己的功能,只有在病变的时候,才能生或者克。
关于气实胸闷的问题,一个是抑制肝而不让肝把浊气运到胸中,另一个是让肺来排浊就成。两害相权取其轻,你感觉哪一个办法更好?呵呵,如果选择第一个,想想看,这些浊气是不是更多的被积留在体内,这样,人则更加难受。
 
谢谢姬老师百忙之中的回复。我一直在看彭景山和高树中的一些针灸取穴和医案,收益颇丰。我的想法跟老师的

如果想要学的扎实,就应该这么做,而且,多看看学院里用的针灸书。
 
你的两个问题:
1、阴虚,晚上出汗的问题。
阴虚,也就是说血和津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不足,这个在《其

姬老师你好!
谢谢你的答复!谢谢你的指导。让我知道从哪些方面思考问题,虽然我还不是很透彻的理解。我需要多多琢磨。再来回答你的问题哈!
第二个问题。老师审题好像有点离题了哦(阴虚的热,大概10月份就玩失踪,患者感觉到的是冷,到春天的时候,这个热要跑出来捣乱了。)!不过你的回答还是给我指明了方向,还是离不开老师上次课说的“阴阳”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似乎处在能意会的状态,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理解透彻。
我朋友是从事的是高科技研发工作的,一片血虚的表现,又是盗汗,又是五心烦热。记得上次课老师说过,血虚+热=阴虚
 
呵呵,你好,有时候,补脾健胃,也可以造成“虚虚”之证,所以,才有先用白扁豆治疗的事,这个可以看看《

谢谢姬老师的回复!
我刚刚收到《其实中药不难学》,今晚回家就可以开始看了!好好学习,像老师靠齐!
坦率地讲,之前是想一次性把老师出的几本书都买回来。但是我担心,像前两年买的《思考中医》一样,一直让它在思考!所以就先买一本《其实中医很简单》来看看!但是当我拿到《其实中医很简单》的时候,一口气看了两章!呵呵
 
姬老师你好!
谢谢你的答复!谢谢你的指导。让我知道从哪些方面思考问题,虽然我还不是很透彻的理解。我

呵呵,不好意思。
是这样的,你在诊断的时候还需看看有无兼症,比如阴虚时间久了之后,有无阳虚的情况;还有没有气虚的情况;虚证日久之后,还有无实证出现?
 
张伯臾医案
肠 鸣
孙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5剂。
【病症诊断】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作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有声,所以,应为痰饮证。
日夜无间,这里的日夜,代表的是运动和休息。虚实之病态的鉴别还有一个办法:休息后好转的是虚证,休息后加重的就是实证;运动后加重的为虚证,运动后缓解的为实证。想想生活当中身体虚弱的人,休息之后病情缓解;劳累一天的人,困乏无力、肢体酸疼,睡上一觉,诸症消失,这些都是因虚致病。可是,有的人,睡觉起来,脖子僵硬,腿脚不敢走动,这就是因实致病。如果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这就说明是虚实夹杂之证,即病人体内既有虚证,又有实证。此例病人的“日夜无间”应为这种情况。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应为痰饮气滞所致。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应为津液产生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所以,此处口干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饮食物中的浊物,另一部分是水液。正常情况下,它们都有一定的比例,一旦这个比例失常,则大便也会出现异常:水液太少,则大便发干;水液太多,则大便太软或稀薄。现在,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就出现了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生气之人,你去按他的脉,这时就能体会出弦脉了;滑,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要体会滑脉,就去摸孕妇之脉。病理情况下,一般来说,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和气滞,滑脉主痰、食、实热。结合病症诊断,我们就能准确定性所主之病。
舌,包括舌质和舌苔。舌质就是舌体,舌苔就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健康人之舌为淡红舌、薄白苔。这里的薄白苔,如果是没有任何不舒服之人出现的,则为正常,但是,此例病人却有明显的不适,所以,薄白苔的产生应该是几方面病症的叠加所致: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这就说明还有寒湿之邪存在,原因就是寒湿能导致舌苔白厚腻,两方面叠加之后,才能出现薄白苔。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病因:脾虚不运,痰饮滞留,气滞不行。病性:为寒。病态:虚实夹杂。病位:中、下焦。
【处方分析】
接下来看看处方: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阻滞;病位在中下焦;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针对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经过炒制之后,燥湿之功更强。
针对病位:由于茯苓、炒白术和汉防己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焦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针对病性:本方除了川椒目、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针对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较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者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川椒目、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且能利小便而实大便。
这里,我再多说一下利小便而实大便的问题:前面谈了,大便是由浊物和水液两部分构成的,如果水液太多,则大便不实,而通利小便能加速多余的水液外排,所以,肠道中的水液减少,大便自然就会变干。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①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②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限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用药之妙】
1.桂枝 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肌、温经止痛、温化水饮,还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上行至肩、臂、手指,所以,桂枝又为上肢的引导药。
比如,配伍麻黄可以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配伍白芍可以治疗有汗的风寒感冒等。
在1980年的《新中医》里,潘文昭医师介绍治疗冻疮经验方:桂枝60克,加水1000毫升,武火(即大火、猛火)煎10分钟,待温后洗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14例,效佳,一般1~6次即愈。
桂枝在本案中的应用非常巧妙:一是可以温化水饮;二是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要一个小口就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还有,由于桂枝是上肢病的引导药,剂量过大,可使诸药上达肩臂,而少量应用,温化水饮、提壶揭盖,且可消除上行之弊。
2.茯苓 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对于水肿、痰饮滞留、脾虚失眠之证,效果很好。
比如1986年《上海中医药研究》陈建南医师介绍:用茯苓制成30%的饼干(每片含生药3.5克),成人每次8片,日3次,儿童酌减,1周为1个疗程,停用其他的利水药。治疗水肿30例(非特异性水肿20例,心、肾疾病所致水肿10例),显效23例,有效7例。
1982年《山西医药杂志》张亦钡医师介绍:用茯苓6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1~3个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53例,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笔者觉得对于脾虚型的病症,这个办法很好,而且效果也不错。治疗无效的,应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1989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介绍:对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脾虚证、失眠多梦,用茯苓磨细粉,每日15克,同好米或糯米60克煮粥服下,日1次,效佳;对于老年痴呆,用茯苓配芝麻各等份,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次2丸,日服2次。
张老在这里处方中应用茯苓,取之健脾利水而消痰饮,为治本之法。
3.炒白术 味甘、苦而性温,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
生白术健脾而不燥;炒白术燥湿之力大;土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力显著;焦白术健脾而兼消导之功。
白术量小则止泻,量大则致泻,所以,对于脾虚导致的泄泻,要小剂量应用,对于脾虚导致的便秘,则须大剂量应用。如1990年《中医药学报》刘树民等介绍:重用白术,少则60克,重则120~200克,治疗脾虚气弱之肠燥便秘多例,均获得较好疗效;1990年《浙江中医杂志》董自强等介绍,胡某,女,23岁,便秘已有2~3年,需7~8日方解1次,干结如球状,平素自觉腹胀,纳食欠佳,证属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运化失职所致,予生白术3000克,粉碎研成极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治疗10日,排便改善,1~2日一解,便质变软,腹胀已消,纳食增加,上法续用10日,大便正常,每日一行,余症皆除,更予10日量,以资巩固。用此方治疗虚证便秘20余例,均或良效。
我在临床上对于寒湿导致的腰痛病,也多单用生白术而取效:生白术60~240克不等(看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的轻重来定量),用一瓶黄酒和适量的水连煎2次,顿服,一般一次即可收功。
由于本例中的病人是虚实夹杂之证,所以,张老应用白术来健脾补虚、燥湿泻实。炒白术,更可以燥湿而消除痰饮之邪。
这里,我再多说一点,中医里对于湿邪的治疗,有燥湿、利湿、渗湿、化湿等法,它们都是有区别的。
燥湿,就是用干燥之物来使湿邪消散。比如地上出现了一点水,我们用干土撒上,水自然就没有了,这就是燥湿;衣服不小心被弄湿了,这时,我们用火烘干,这也是燥湿。
利湿,就是通过消散之途径来使湿邪外排。如小便是人体下部之水湿外排的主要途径,所以,利小便就是利湿;皮肤上的水湿需要汗出来解决,所以,发汗法可以解决皮肤之湿邪,这也是利湿,不过,通常我们都叫作散湿。如地上的积水,我们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
渗湿,就是让湿归原位。湿,为津液之化生,渗湿,就是在脾的运化下让这个湿重新归位于津液而被人体正常利用。如前面谈的茯苓可以健脾渗湿,就是说茯苓能让湿重归津液。比如脾虚导致的水肿,应用茯苓之后,也没见小便的量增多,但水肿消退,这就是渗湿。当然,茯苓还有利尿的作用,也就是说茯苓还可以利湿。
化湿,就是把湿进行散化,如藿香、佩兰、石菖蒲的化湿等。比如我们把地上的水,用木棍拨开,面积增大,这样,水就会更快地被蒸发而消失。
4.汉防己 防己苦辛而寒,有利水、祛风、通行经络、祛下焦湿热的作用。临床上有两种防己,汉防己和木防己。一般来说,汉防己偏于祛湿利水,治下焦湿热和下半身水肿;木防己偏于祛风通络、止痛,治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疼痛。所以,《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说“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我们平常也说“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
张老在这个处方中应用汉防己,一是本身就有利水之功,二是引导诸药下行而达病位。虽然汉防己为寒性之药,但有更多的温性药物存在,故而,发挥功能之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5.川椒 川椒,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川花椒,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
1986年《四川中医》黄志华医师介绍一止牙痛验方,名“椒辛荷漱剂”:花椒、细辛、薄荷各3克,生石膏30克,开水浸泡(加盖)5分钟,待稍凉后漱口,治疗牙痛多例,效果极好,一般4~5次疼痛即止。
1983年《四川中医》朱长义医师介绍一治疥疮方:花椒20克,桐油90克,硫黄50克,治疗疥疮多例,效果满意,一般一次即愈。用法:先将桐油煎沸后入花椒、硫黄,再煎10分钟,冷却备用。治疗时将药加热,用鸡毛蘸药液搽涂患处,每日1~2次,待疮痊愈后更换内衣,用开水烫洗。1剂可用于10人次。
1990年《中西医结合杂志》阮玉民等医师介绍一治疗体癣的验方:花椒25克,紫皮大蒜100克,先将花椒研细粉,再与大蒜同捣成泥状,名“花椒大蒜泥”,治疗顽固性体癣45例,全部治愈。用法:用温水浸泡、洗净患处,再用棉签涂上薄薄一层药泥,然后用棉签反复搓擦患处,使药物渗入皮肤,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可获痊愈。
而川椒目其味辛苦,性寒,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张老在处方中应用,就是取其利水消饮之功。
6.葶苈子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有泻肺降气、逐痰饮、消水肿的作用。对膀胱停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其力峻性急,泻肺而易伤胃,故而一般常配大枣同用,以护中气。由于处方中有白术、茯苓的健脾护胃,所以,这里也就没有用到大枣。
此病例为水饮停留于肠道,故张老用了更多的消水逐饮之品,这里应用葶苈子,其妙在于开门之功:水饮从小便外出,必经膀胱,而葶苈子对于膀胱停水有很好的外排作用。
7.槟榔 槟榔,味辛而性温,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
1986年《江西中医药》上介绍一治疗乳糜尿的验方:用槟榔、海藻各60克,并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9例,3例1周见效,5例2周见效。以上8例经乳糜尿实验检查均为阴性,尿常规正常,其中2例半年后复发,复用上方收效。1例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但尿检未转阴。
张老用之,降气排浊,消除腹部胀满症状。
8.九香虫 味咸性温,有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之功。此处应用,平病性、消腹胀。
9.炒枳壳 枳壳,理气消胀,配伍槟榔,可使胸中结逆之气下行。炒制之后,性缓而不伤正。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
桂枝1.5克,炒白术9克,川厚朴6克,青皮、陈皮各1.5克,汉防己12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5克,仙茅18克,炒狗脊15克,淫羊藿12克,带皮槟榔15克。5剂。
【病症诊断】
用药对症,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各项症状好转。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病情没有变化。
【处方分析】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所以,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淫羊藿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淫羊藿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用药之妙】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少量的青皮、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皮、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地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
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丸3克(分吞),制熟地15克,怀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乌药12克。14剂。
【病症诊断】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已除,气滞也缓解。但小腹有冷感,结合旧有的“慢性肾炎”病史,应有肾阳虚衰。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苔白腻已化,为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处方分析】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黄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黄,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黄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掌握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当我们要从二便排浊的时候,少量应用向上宣散肺气的药物,这样,浊气、浊物更能畅排。
生活当中,偶尔能遇到这样的病人,就是坐长途车之后,憋住小便的时间过长,等到了目的地后,却尿不出来。这时,可以应用提壶揭盖法,用一根杂草,放进鼻孔中摇动,鼻子发痒,出现喷嚏,肺气宣散,小便即刻排出。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的目的是身体健康,所以,病邪在内,推散外出为明智之选。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是证,用是药,这是治疗用药的原则。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结果,所以,善待脏腑,也是我们用药的一个原则。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当我们在补阴的时候,少佐一些补阳药,则阴更得补;在补阳的时候,少佐一些补阴药,则阳更得强。
 
谢谢姬老师的回复!
我刚刚收到《其实中药不难学》,今晚回家就可以开始看了!好好学习,像老师靠齐!{:

呵呵,我的主张是,看书,一定要看临床医生写的书,否则,书就是文字游戏的东西,就是统治、禁锢人思想的东西。
 
你的两个问题:
1、阴虚,晚上出汗的问题。
阴虚,也就是说血和津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不足,这个在《其

,刚才一个朋友短信问我“晚上头和背老出汗头上出汗像刚刚洗过的一样”为什么?我马上记起来老师曾说过这个事的,赶紧打开网页借用【是借用不是盗用吧?不用付版权费吧】老师的这段话,“你是盗汗”,“是什么引起的呢?”“看你说得对不对”“阴虚则热,热为阳邪容易侵袭人体上半身和后背,这也就是盗汗出现时为什么头脖子和后背容易出汗而脚却不容易出汗的原因”“人体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阴虚也就是血和津液中的一种或两种不足”“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有藏气的功能,津液也有藏气的作用,所以当血和津液不足的时候气就没地方藏了。气有余便是火,火和热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程度不同。气有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热要从皮肤中分散出来,这就是盗汗的原因”。呵呵,我估计我朋友被我吹得是目瞪口呆了,一定在想:“这小子学了不久怎么一下子这么厉害了呀”?
 
,刚才一个朋友短信问我“晚上头和背老出汗头上出汗像刚刚洗过的一样”为什么?我马上记起

铁头大叔,这是老师回复我的答案,转载之前要经过我同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