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弱弱的问一下

第二节 饮食物的下降靠的也是肾

一、生理
胃中之物,又必须依靠肾的摄纳之气才可进入小肠,因为人体之中只有肾具有纳气功能,随着气的进入,饮食物才可下降。
生活当中,进食时吃辣椒后可增加人的饭量,“越辣越能吃”,原因为何?
金生水,辛味为肺所主,肺属金,而肾属水,食辣椒后可刺激肺而增强肾功能,由于饮食物的进入和下降是由肾主管的,故而,肾功能增强后可出现“吃的很多”。

二、病理
1、胃气不降
如果纳气功能丧失,则饮食物停滞不进;如果纳气功能低下,不能下降的饮食物就会食滞胃脘,形成积食。
所以,见到积食证,我们不但要考虑是否是脾虚不运所致,更要看肾的功能是否正常,不要只用消食化积之药来治疗。
由此也可以知道,以前更多书上的“胃气不降”实为肾不纳气的另一种表现。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常说的胃气不降出现的呃逆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胃气?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胃气,就是胃的功能,就是受盛饮食物。
最后,再说胃气不降的问题。由于“腑宜空”,胃中之物不下降而积留,使得肾要更多的发挥功能,清气被利用后会产生过多的浊气,这时,肺就要发挥自己的功能来排浊气,根据就近原,气从口中排出,轻则嗳气,重则出现呃逆。
这就是“胃气不降”而出现呃逆的原因。
所以,我们传统中医上的“胃气不降”实际上说的是“胃中的饮食物不下降”。
2、肝气犯胃
中医诊断学里说肝气犯胃后可有“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都有发病机理:
肝气,就是肝功能。肝的功能在前面第一章中已经说过了,只有一个,就是主疏泄,即疏通道路之后让清、浊气按人体需要而运行;而胃的功能就是受盛饮食物。
现在出现了肝气犯胃之病症,就说明肝因某种原因而出现功能异常,疏通道路之后,让气进入受盛饮食物的胃中,这样胃中之气增多,就出现了脘胀、嘈杂;酸为肝所主,随气一并进入胃中就出现了吞酸症状;气有余便是火,故而就有火热症状出现,如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浊气必排,而肺主排气,根据就近原则而排浊,则出现恶心、嗳气和呃逆;肝主两胁,而胁胀痛则是肝功能失常之后气郁于本部而出现的症状。
生活当中有句骂人的话“见某人就恶心”,也是来源于中医:
肝开窍于目,肝的功能是主疏泄。好看的东西能养目,丑陋可怕的东西能伤目,如果猛然间眼睛受到不该看见的东西之刺激,就会引起肝功能的一过性增强,疏泄太过,浊气冲击过强,肝木克脾胃之土:由于脾具有运化功能,是动的,可以“运而化之”;但胃为受盛器官,是静的,故胃中之浊气过多之后,只能靠肺进行外排,肺排浊气,轻则出现恶心、嗳气,重者则出现呃逆、呕吐等病症。这就是由于不正常的“看”而引起的人体不适。比如好多人看到臭水沟里的东西之后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就是这个道理。不知何时,世人就借用中医上的这个道理,当厌恶某人、不愿见某人时就说自己感到恶心。

三、养生
由于饮食物不降,导致宿食停滞,可出现胃脘闷堵等不适感觉,故而,平时保健为第一要。
因为饮食物的下降靠的是肾,故而,强肾是关键。
黑为肾所主之色,平时常食黑色的补肾食物比较好。
偶尔食用黑焦之物亦可强肾纳气,促使饮食物的下降。
有胃病之人常食烧烤之馒头,对胃的恢复比较好。
说个冬季养胃法:
大枣、生姜、冰糖各适量,泡水当茶饮,效果很好。注意:有糖尿病的人在饮用时一定要去掉冰糖。
说个健胃单方:
三个乌梅七个枣,十个杏仁一块捣,十人胃病十一好。
 
回复 7# 牙混混


今天的感觉是人是一团乱麻,寒热错杂,虚实相间,只有高手才知道怎么理顺他。只有通晓内经伤寒又临床多年,才能从复杂中看出简单。从乱麻中一眼就理出头绪。
 
回复 260# 孙洪彪


就是,有那么多经验在,现在不是突破,先弄清了能用了都难。
 


老姬莫误会

版主不代表水平,期待更多妙论
 


说得似乎有理,可是,黄帝岐伯没这样说呦~

只要他们没说,别人谁说也没用哒~!
 


用你的思路,难道你不好奇人类的早期阶段,在形象思维还不是很完整的时代,却有很了不起的抽象思维:大量的抽象化的概念的形成!?历史并不总是虚无得可以象时下一些无耻政治人物样,以为是可以任人摆布的小姑娘吧?
 
哈哈哈,老K啊,敬佩你的执着,赞赏你高亢激昂的精神,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你可以当中医思想家、中医理论家,但中医临床家所需要的是防治疾病的知识。
你可以想想,你的理论在临床上怎么应用?针灸、中药?
至于心和脾的关系,只要你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你完全可以知道,还用我说吗?
如果把老姬的理论改成像你说的那样,那么,老姬这辈子恐怕只有学习物理的空了,再不能领悟中医理论,再不能做临床,唉,听听秦腔中的“再不能”,你就能理解真的再不能时的那种痛苦感觉了。
 
至于老牙,还是好好看看书吧,如果你看《内经》的话,建议你先看看《中医哲学的时代使命》一书中关于《内经》的有关阐述,结合《名老中医之路》中关于《内经》中的解说,不要看市面上的有关《内经》白话文解说,这是老姬对你的建议。当然,要想更好的真正的理解《内经》,应该先懂甲骨文,用甲骨文的文字含义来理解《内经》中的字、词含义,对你很有帮助。给你发个资料:
《内经》一书,字出远古,义出伏羲,从结绳记事到八卦造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钟鼎文到大小篆,这些文字的演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字体在变、字形在变、字义也更在变,通借字遍及全书,古体字充塞于内,没有一定的文字知识,是理解不了《内经》的本义和原义的。故必须借助语言工具书来研读经文。
 
给老牙说点:
下面我们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阐明本书与《内经》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在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内经》注家叫高士宗,他写的《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影响深远,在《内经》的注家当中,高氏以直解见长,注文简洁明快,一语破其天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学者,因为忽视了对文字的考究,他也难免犯了望文生义这样的错误。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有这样一段原文,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这几句原文,讲的是饮食过多的厚味,就会产生痈疽疔疮的一类疾病。而高氏是这样注释的,曰:“若膏梁厚味,伤其中土,因膏粱而变病,则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言疔从内以出外,如持虚器而受毒也”。在这里,高氏有两个字没有搞清楚,一个是“足”字,一个是“虚”字。“足”在这里是一定,能够的含意。引深为足以能够产生痈疽疔疮的一类疾病。而决不是疔长在脚上。另一个是“虚”字。虚在《说文解字》里当释为“丘山也”。丘山是什么?在这里应该是形容词,它形容所患的疔用手按之如丘山样的症候。因为这个疔他会高于皮肤,象一座丘陵的小山。所以,学习《黄帝内经》,不学习和参考《说文解字》会使大家犯原则性的注释和理解的错误。
 
回复 273# 老姬
哈哈哈,老K啊,敬佩你的执着,赞赏你高亢激昂的精神,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你可以当中医思想家、中医理论家,但中医临床家所需要的是防治疾病的知识。
你可以想想,你的理论在临床上怎么应用?针灸、中药?
就我现在的知识来判断,中医要发展,像西医那样具操作性,从电磁学来入手是正确的。如果传说中的特异功能治病是存在的话,那么他们直接改变的就是场。老子说的无中生有,就是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世界。应用物理没必要有太高端的物理知识。大家都会使用计算机,可是都对软硬件精通吗。当然没必要个个去研究,会应用也是当下之急吗
 
回楼上的朋友:你说的不错,场是存在的,就如气功,不过关键就是你说的应用,怎么来应用是个问题。老K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也是费了好大的精力才做成的,老姬的这个不到二十万字的书用了七年时间,可见老K也是真不容易。
现在的问题就是临床怎么应用?只谈理论真的没用,就如老姬的这个理论一样,要能和临床结合在一起才行,让更多的人能防治疾病才成。
 
建议爱好者想理清思路的可先读读《走近中医》这本书,我已在看第三遍了。谜团会一层一层地揭开
 
老K啊,你怎么能说临床是西医的代名词,你怎么就这么排斥西医?
有两个问题,你先好好思考清楚:
中医的治病原理是什么?
中药的功效是怎么来的?
然后,你再说说你的东西,比如你说的中医药不分家,有人用针灸、推拿搞了一辈子中医,没有用中药,难道你就说别人不是中医?
论坛,可以让一个人有名气,但更可以地震自己,老姬我在论坛里的信息直到现在还有三项未填,故而,老姬不求名利。
但上来就必有理由:1: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2:让更多的朋友和老姬一道将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推理医学,使得初学者只要学了,就可以用的上;3:没事上网解个闷。
说真的,《内经》可以看,但不能刻舟求剑,大学院校将《内经》改成自修课,必有原因,看《内经》一是更多的人看不懂,担任,自以为懂的不算;二《内经》是中医小时候的照片,虽有三岁看老之说,但如果你要了解一个成年人,我想你肯定会从其他方面入手,而小时候的照片,了解即可,不是吗?没有谁会笨的死抱小时候照片不放,说“要了解这个人,我必须先把小时候的事了解清楚,再说现在”,哈哈哈,老姬啰嗦了。
老姬,一直性之人,心是好的,明知道说这些话也许有人不喜欢听,但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学习中医,了解中医,应用中医,发展中医,该说的还是要说。
 
不好意思,上面的“担任”,应该为“当然”,错了,歉。
 
来就必有理由:1: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2:让更多的朋友和老姬一道将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推理医学,使得初学者只要学了,就可以用的上;

感谢老姬的无私交流



3:没事上网解个闷

这条不算
 
哈哈哈,看了你老孙的一些帖子,真不错,说的真中肯。
 
哈哈哈 ,老K啊,你就不能简单一点吗?咱们都不是小孩了,你提一下纲领就成,比如网搜,老姬也网搜过“临床”。
还有,搞中医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要明白,如果你要想成为中思想家、理论家,那么,你就不要在这个论坛里过多的论述,而应该把你写的东西赶快发表,或者和老姬一样的出书;如果你要的是临床,即防治疾病,那么,就很有必要很实际。你要看准你的目标人群。
至于法律法规问题,卫生部的问题,不是老姬这样的平头百姓所能管的,最多,就是像老姬在上次北京论坛会议的时候给他们说几句而已,你我的空喊是没用的。
搞点实际的,比什么都强,不是吗?
老K啊,你如果还是长篇大论的说些冠冕堂皇的主次不分的话,哈哈哈,老姬很有可能不会回你的帖子。
 
你好,老K,电磁场理论对中医来说应该是超前的,不过,你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这样更多的人才可接受,还有,你要注意应用,不管是否是外行,但是,理论就是为了指导实践的,为了应用的,如果你不想到怎么应用,那么你的这个理论就是空谈。
比如,现在这个时候,感冒的病人比较多,老姬可以用“自己”的理论把鼻部病症诊治简单来做一下说明:
1、鼻部病症
外界的空气是从口鼻进入的,口的病变将会在后面的饮食物系统中详谈,这里只说鼻的病变及治疗。
鼻的常见病症有鼻塞、鼻痒、嗅觉下降等。
1)鼻塞
在排除外物堵塞的情况后,能导致鼻塞的常见病因就是鼻涕,因为鼻出血导致的鼻塞很少见。所以,只要去除鼻涕和减少鼻涕的分泌,鼻塞就可以治好。
(1)去除鼻涕
首先要根据鼻涕的情况来作出准确的诊断:
颜色:白者为寒;黄者为热。
质地:清稀者为寒;稠厚者为热。
下来,治病求本,根据诊断去除鼻涕产生的根源:色白清稀者,为寒,治疗时发散风寒或温里散寒;色黄稠厚者,为热,治疗时发散风热或清里泻热;色白稠厚者,为先受风寒,失治误治之后,湿郁化热,治疗上用发散风寒或温里散寒方药的同时,加用连翘、薄荷、柴胡等解郁药即可;色黄清稀者,为感受风热或内有郁热又新感风寒,治疗时发散风热或清散郁热兼发散风寒即可。
(2)减少鼻涕分泌
正常量的鼻涕对鼻腔有很好的湿润作用,如果分泌量过少,则出现鼻腔干燥;如果分泌量过多,则容易出现鼻塞。
涕为津液,而津液的外出靠的是气,所以,鼻涕的增多只能说明局部浊气过多外排所致。局部浊气的含量增多,可直接说明局部清气的含量减少(因为同一个地方的气的总量是相对恒定的)。浊气外排津液,清气布散津液,现清气不足,聚集在鼻部的津液就得不到很好布散,只能随着浊气的外出而外排,这样就出现了鼻涕增多之症。
故而,在临床治疗时,首先要用补气之品,如黄芪、山药、茯苓等;其次要用理气之药,如香附等;然后,再根据病因治疗:因寒者,去寒;因热者,散热。
我在临床上,见到有鼻塞症状的病人,常有的药物有黄芪、山药、茯苓、香附和苍耳、白芷、辛夷等,且用量一般均为30克(如果用到细辛水煎服时,量也要大,一般为10克),再结合去除病因的药物,效果很好。
这里,我说两个治疗鼻塞的单方:
① 取苍耳子30—50克,用适量的香油炸至外焦内黄,将苍耳子取出扔掉,只留油。等凉了之后,用棉签蘸取少量浸润鼻孔,效果还行。条件允许的话,在做好的油里再加用少量的冰片或樟脑则更好。
② 取大蒜、葱白各适量,榨汁后用少量之汁喷鼻内,效果很好。
如果觉得上面治疗鼻塞的办法见效还是有点慢,那么,我再说一个更快的办法,就是用艾条对着鼻部来灸,两三分钟即可取效。
平时可以用棉签蘸取清水或白醋来湿润鼻腔,可起很好的保健作用。(说到醋,多说一点:鼻子出血,用棉花或卫生纸蘸醋塞鼻,很快即止。道理就是酸收酸敛。如果鼻出血太多,可将大蒜捣烂敷双足心,引火下行。)

2)鼻痒
中医认为,痒为风所致。风是怎么来的那?自然知识告诉我们,空气流动形成风。人体之中,风是由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清气都在让脏腑发挥功能,留下的只有浊气。故而,痒是浊气的运动增强所致。在临床上更多见到的是火热生风,因为热可使气流加快。然而,清气不足时,浊气的含量相对增多,人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更快的外排浊气,也会使浊气的运动增强,之后也可产生风而出现痒,所以说,虚也可生风。在《湖南省老中医议案选•廖仲颐医案》里有一医案:某患者,女,40岁。素体肥胖,病鼻衄不止,某医治疗年余,衄血止,而鼻痒不已,需以挖耳签抠之,每日两三次,抠出血痂方适。视前医处方,均用清热泻火之羚羊角、犀角,无以补养气血之品。《难经•四十八难》云:“痒者为虚”,治宜补养气血。处方:当归12克,西党参15克,云苓10克,枣仁12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炙黄芪12克,远志6克,广木香6克,桂圆肉12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上方3剂而鼻痒即止。
这里多说一点:就是伤口快好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也会感到发痒?
原因是这样的:伤口的愈合需要脏腑更多的发挥功能,该充血的充血,该布散津液的布散津液,虽然清气被利用后产生了比较多的浊气,但因清气的大量存在,使得浊气的含量相对不多。等伤口快愈合的时候,清气撤离,浊气的含量就相对增多,大量的浊气快速外排就形成了风,这时人就感到发痒。

3) 鼻的嗅觉下降
《难经•四十难》云:“心主嗅。”由于心主管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故而,嗅觉能力的衰退,就是心功能的下降。因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所以,在临床上见到这类病人,就要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太子参、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对于西医所谓的各种“鼻炎”患者,当出现嗅觉减弱时,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适当的加用补心气的药物,则疗效更好。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