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一例温病派医案初诊之伤寒论探讨

道统百法、法御万方。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网络,那么道就是这个网络的根结点,而法是与道直接相连的一些信息交换枢纽,方则是无数的终端设备。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程序,那么道就是这个程序的全局变量、全局声明;而法则是模块变量、模块声明;方则是具体的一个个函数、一条条语句。

取得一次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一个精准的处方,但这个处方除了要拥有自己的个性跟特长之外,还必须满足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得于法、合于道。
我的主业是十年以上互联网软件开发,这个比喻并不合适。人说 “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

如果能做到在下利时不通下也能治愈,那就不要通下。伤寒论甚至还有更打脸的条文如 “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没有一味药是通下的,甚至葛根被人认为是升阳止泻的。

道,是自然事实发生的描述,不是人为凭空创造出来的。方证辩证,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人为创造的。一切人为理论逻辑,在对立的自然事实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人只能道法自然,而不是让自然之道符合人为思维。
 
我的主业是十年以上互联网软件开发,这个比喻并不合适。人说 “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

如果能做到在下利时不通下也能治愈,那就不要通下。伤寒论甚至还有更打脸的条文如 “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没有一味药是通下的,甚至葛根被人认为是升阳止泻的。

道,是自然事实发生的描述,不是人为凭空创造出来的。方证辩证,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人为创造的。一切人为理论逻辑,在对立的自然事实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人只能道法自然,而不是让自然之道符合人为思维。

我只是说下利,有需要温补升阳的,有需要清热燥湿的,也有需要通因通用(继续通腑除滞)的。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证机是:太阳寒邪内迫阳明大肠。此证自然不需要用攻下的药。

现在百度的医学词条都是权威认证过的,可以代表中西医学界的主流观点: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证机是:太阳寒邪内迫阳明大肠.jpg
 
下利,有需要温补升阳的,有需要清热燥湿的,也有需要通因通用(继续通腑除滞)的。

哪些下利可以继续攻下,从脏腑病机辨证来说,就是:
虽有下利的症状,但肠道湿热积滞未除,且因此而继续产生下利症状、或导致其它症状无法缓解(如哮喘)的情况。

具体到哮喘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
哮喘发作期无论有无便秘,皆可应用通腑法,大便较稀者,以每天两到三次为度:

——摘自《升降散治验哮喘、便秘两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26/19/38646901_845031839.shtml

哮喘发作期无论有无便秘,皆可应用通腑法,大便较稀者,以每天两到三次为度.jpg
 
此案若是寒凉太过的误治,当辛温解误,反而后面越来越寒,竟然治好了,所以误治了?就是症重而已,当然初诊就通腑可能更好,倾向升降散加减
 
浏览附件171883


这初诊是典型的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证。虽然没有汗出,但这里关键点是喘但不恶寒,跟无汗又喘但恶寒的麻黄汤作出了区分。用毕加索画牛表达法就是麻甘杏石=非阴证+喘+不恶寒。伤寒论麻甘杏石的条文中的“汗出,身无大热”都是客证,不是主证,可以汗出,可以不汗出,可以大热,可以低热,这医案初诊的其他证更是客证了。虽然也非常像无汗大渴脉洪大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这里主要矛盾还是,所以选择麻甘杏石汤更合适。
这个病症用麻杏石甘汤药力似乎还不够。无汗、高热、烦躁而身体妄动、喘、面赤、表里同病,且阳明病已很明显了,经方的话似乎大青龙汤更合适。任何类太阳病,只要首剂不决断,往往变证百出。至于是否是温病,或温病经方是否有对症之方,这个极易引起争论,不探讨也罢。
 
此案首诊应该是过用寒凉而误治,正确的治法应是寒凉之中辅之辛散。如此就有一个问题:既然首诊是过用寒凉而误治,为什么后面用药越来越寒凉却反而治好了呢?首诊过用寒凉而乏辛散,导致温邪内闭而成危症。温邪已经内陷再用辛散解表法可能已经行不通了,只能另想他法。此案最后之所以能转危为安:是因为后续治疗,一方面加重寒凉之药灭邪、用清润之品护阴,另方面用辛香走窜之品(如麝香等,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均有麝香)及化痰之品(如贝母等)开窍泄浊。幸好患者阳气旺。
 
过用寒凉就是寒包火,辛温以通阳散寒,与解表何关。首诊谵妄不识人,舌苔白点满布,明显不止有热,非麻杏石甘能治,二诊苔如煤,齿燥面诟,哪有半分为寒凉所遏之相。看看赵老救误案吧
 
此案从前三诊来看,病是越治越严重了,病案中说得很清楚。原因何在?是药不够寒凉?非也!寒凉的程度够重的啦。其主要原因还是首诊只用大量寒凉药而无辛散之品,导致毛孔闭塞、温邪内闭。医生首诊说,这是“湿热闭于气分而不得开泄……法当导化湿浊,散解郁热……” 二诊说:“表闭汗不得出,湿热无外泄之机”。虽然此医生在诊断上认识到了表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落实的处方上,以至于越治越严重。有表闭必须解表,这是中医公认的基本方法。否则,闭门留寇,必成危症。此案转机出现在第三次用药时加入紫雪丹。紫雪丹中有麝香、青木香、丁香、沉香等行气开窍,这是使此案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
 
临床上,我有一个用药体会:如果用药大方向对头,只是药力不够,最坏的结果就是维持原状,而不会使病情加重。如果用药使病情加重,那一定是犯了原则性错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同感?
 
若过用寒凉,必有寒相,寒在何处?紫雪丹用寒凉汤剂兑付,若按比例三香要引导几百倍寒凉药物,还要克服先前所误寒凉,你确信它药力如此猛!首诊,暴发,急剧,內逼,逆传等语,人对病情清楚很,后诊评语也极得当,可以说对病势了然于心;何谓自定清温解营汤?就是自己的经验方验方,就是有效处理过类似情形,为何看起来加重?胡老曾言,有些病很厉害,就是按法治之还是会加重。另外真要麻杏石甘下去那才不敢想
 
虽然偶尔都会吐槽名医,但也不要真以为自己就比名医牛逼了
 
若过用寒凉,必有寒相,寒在何处?紫雪丹用寒凉汤剂兑付,若按比例三香要引导几百倍寒凉药物,还要克服先前所误寒凉,你确信它药力如此猛!首诊,暴发,急剧,內逼,逆传等语,人对病情清楚很,后诊评语也极得当,可以说对病势了然于心;何谓自定清温解营汤?就是自己的经验方验方,就是有效处理过类似情形,为何看起来加重?胡老曾言,有些病很厉害,就是按法治之还是会加重。另外真要麻杏石甘下去那才不敢想

若过用寒凉,就一定会有寒相吗?这可不一定哦! 患者本来就“壮热无汗”,此时只用寒凉之药而乏辛散之品,必然使表闭更加严重,热邪无法外透,体温会进一步升高,加之暑月环境温度高,在这种情形下患者是感觉不到寒相的。

紫雪丹用寒凉汤剂兑服,寒凉确实增加了,为什么会出现转机呢?这是因为温邪已经内陷并成燎原之势且严重耗气伤阴,此时再用辛散解表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只能一方面加重寒凉之药灭大火(烈火正需猛寒灭之)、用清润之品护真阴(还协同灭火);另方面用辛香走窜之品(如麝香等,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均有麝香)及化痰之品(如贝母等)开窍泄浊,通畅经络、从而扭转危局。不要小看那五香(麝香、丁香、沉香、木香、青木香)特别是麝香的作用,开心窍、通经络,降邪浊,人可活!
 
最后编辑:
此案若是寒凉太过的误治,当辛温解误,反而后面越来越寒,竟然治好了,所以误治了?就是症重而已,当然初诊就通腑可能更好,倾向升降散加减

虽然偶尔都会吐槽名医,但也不要真以为自己就比名医牛逼了

名医毕竟不是神医,也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没有人敢保证一生从医不失手!我不认为对名医吐槽就觉得自己比名医牛逼,因为做事后诸葛亮比较容易!
你在前面说“初诊就通腑可能更好,倾向升降散加减”,这意思就是说名医的方子没有你的好呗。若按照你的逻辑,那你岂不是觉得自己比名医更牛逼!
 
真要麻杏石甘下去那才不敢想

此案用麻杏石甘汤就一定会出现“不敢想”的结局?这未免太武断了吧!

百度百科:
麻杏石甘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建议对比:好好对比一下本案的主要症状吧,看看合得起不?你不会觉得自己比百度百科的专家还牛逼吧?!

寒热阀门:麻杏石甘汤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成辛凉、辛温、辛平之剂,其寒热阀门就在麻黄和石膏的比例上。

方可加减:楼主和我等认为本案是麻杏石甘汤证,并不是只主张用原方四味药,本意是想用此方为底方进行必要的加减。
 
最后编辑:
你根本就没有仔细看医案,就随便下开口。杏仁牛蒡子干什么用的?前面还除湿,后面就只清热,这湿是自己没的?我说升降散当然是马后炮,但从没说人家是误治。谁敢说自己是神医?可能医案写的太明白了,让人觉得不过如此,体会不到其中的凶险。谦虚点
 
麻杏石甘到底能不能为此案底方,主要能不能用麻黄,恐怕只有赵老才能裁判,折服两方,你觉得行就行吧
不知牛蒡子算不算辛凉版麻黄
 
最后编辑:
此案涉及对温病的理解,卫气营血到哪里了,以及湿温的治法,理解不同谈不到一起,只能是鸡同鸭讲
靠百度治病,还要医生干嘛?此案契合百度症状?那是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最后编辑:
说说杏仁、牛蒡子这两味药吧。杏仁,具有宣肺平喘、降气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但是没有解表发汗之功效。牛蒡子确实有辛凉解表的作用,但力道很弱,就算是用于风热感冒轻症都还要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才行,比如对付风热感冒轻症的银翘散,其中除了牛蒡子外,还有薄荷、淡豆豉、荆芥等助力解表。对于本案这样的温病重症来说,就用牛蒡子解表等于是用蚂蚁去对抗大象,能有多大作用?把牛蒡子看成是辛凉版的麻黄,恐怕言过其实吧!我相信论坛上不会有几个医友认同这个观点!
 
此案涉及对温病的理解,卫气营血到哪里了,以及湿温的治法,理解不同谈不到一起,只能是鸡同鸭讲
靠百度治病,还要医生干嘛?此案契合百度症状?那是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也有鸡同鸭讲的同感,既然如此,那就各自保留观点,让临床实践去检验吧!:061: :08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