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可没说便秘啊。即使便秘,只要还没达到大承气汤的燥屎程度,不需要加大黄。身体自愈能量是有限的,不是什么矛盾都要照顾到,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不然干脆对症砌药就行了,这么学中医也就太简单了。痰热壅肺是主证,肠道浊毒腑气不通是病根,
解表+清里+泻浊,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如果患者的证候不是由【有固定病程的烈性传染病,如肠伤寒等】所致,一个非血分的实证治到七诊,应该算是败案了。
温病派也有明医,比如赵绍琴,重视宣郁、重视透营转气,善用风药,
想必若赵师来治这样的病症,处方多半会用灸麻黄,至少也是荆防打头,不会一派清滋的。
初诊可没说便秘啊。即使便秘,只要还没达到大承气汤的燥屎程度,不需要加大黄。身体自愈能量是有限的,不是什么矛盾都要照顾到,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不然干脆对症砌药就行了,这么学中医也就太简单了。
把主要矛盾解决了,身体的自愈能力也会自己去解决别的次要矛盾,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治头疼,脚也好了”的现象。没解决掉,就再开对应的方剂即可。
大柴胡汤,在康治本是没有大黄的,由于康治本比宋本早得多(唐朝日本遣唐使抄),且几乎没有被后人追加内经理论和扩展(康治本只有65条文)。所以康治本的可信度更高,不该有大黄。103条文都已经反二三下之了,却还要加大黄进去,还说下之则愈,离谱不?前面还说先与小柴胡汤,不解才大柴胡汤,说明这两者很相似,且小柴胡汤还是和法。大柴胡汤针对呕不止、心下急效果更好,有这方面的侧重点。这完全就是下工水平的人追加的。宋本有大量下工水平的追加条文,我这么一个初学 4, 5个月的人都能分辨出来。
第165条文,应该开甘草泻心汤,而不是大柴胡加大黄汤。
你下次碰到又想开大柴胡加大黄汤的下利,你改用甘草泻心汤,你对比下哪个效果更好。你因为验之于当今之临床,却说它合理。但临床效果也得分高下呢。有十分好的甘草泻心汤,干吗还用七分好的大柴胡加大黄汤?说七分好都太高了,说不定还会拖后腿呢。
下利不都是虚寒(四逆汤证)、或者湿热(葛根苓连汤证),还有【湿热积滞内阻】的证候,
需要用到中医【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治疗思想,把体内的湿热积滞清除干净了,才能治疗这种下利。
下利有因为积滞不尽的这种情况,那么出血同样有瘀血未清的情况: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的【桂枝茯苓丸证】条文说得非常明白: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初学中医时我也不能理解为何都下利了还要用大黄,幸得一位论坛前辈、非常善用经方的的临床医师的点拨: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26542/#post-14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