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一例温病派医案初诊之伤寒论探讨

虚渊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4/06/22
帖子
55
获得点赞
9
声望
8
所在地
四川成都
1726723972454.jpeg



这初诊是典型的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证。虽然没有汗出,但这里关键点是喘但不恶寒,跟无汗又喘但恶寒的麻黄汤作出了区分。用毕加索画牛表达法就是麻甘杏石=非阴证+喘+不恶寒。伤寒论麻甘杏石的条文中的“汗出,身无大热”都是客证,不是主证,可以汗出,可以不汗出,可以大热,可以低热,这医案初诊的其他证更是客证了。虽然也非常像无汗大渴脉洪大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这里主要矛盾还是,所以选择麻甘杏石汤更合适。
 
所言极是!首方很重要,既要清热又要发汗。首方皆为寒润之品,而乏辛散之药。汗若不出,则热邪内闭,必成危证!
 
所言极是!首方很重要,既要清热又要发汗。首方皆为寒润之品,而乏辛散之药。汗若不出,则热邪内闭,必成危证!
还是伤寒论好学,尤其是康治本的,只需先分清阴、阳体质,再辩方证(当然,抓主症是最难的)。我自学 4, 5个月都敢评论名医的医案了。哈哈。
 
还是伤寒论好学,尤其是康治本的,只需先分清阴、阳体质,再辩方证(当然,抓主症是最难的)。我自学 4, 5个月都敢评论名医的医案了。哈哈。
楼主悟性很高呀,才学四、五个月就能点评得如此到位,厉害!
 
一个误治的医案,太阳阳明证搞成需要急下寸阴的坏证
六经局限较多,我个人认为没有汗、下、和、温四种治法来分类好。伤寒论原始作者在按六经整理之前的时代,就是汗、下、和、温来分类的。我目前是把六经当成症候群的统称,是作者不想重复症候群的一个代号。厥阴病的症候群,你在各个条文里都能看到。

由于我看的是更古早的康治本伤寒论,所以这里没有吐法。
 
痰热壅肺是主证,肠道浊毒腑气不通是病根,
解表+清里+泻浊,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如果患者的证候不是由【有固定病程的烈性传染病,如肠伤寒等】所致,一个非血分的实证治到七诊,应该算是败案了。

温病派也有明医,比如赵绍琴,重视宣郁、重视透营转气,善用风药,
想必若赵师来治这样的病症,处方多半会用灸麻黄,至少也是荆防打头,不会一派清滋的。
 
痰热壅肺是主证,肠道浊毒腑气不通是病根,
解表+清里+泻浊,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如果患者的证候不是由【有固定病程的烈性传染病,如肠伤寒等】所致,一个非血分的实证治到七诊,应该算是败案了。

温病派也有明医,比如赵绍琴,重视宣郁、重视透营转气,善用风药,
想必若赵师来治这样的病症,处方多半会用灸麻黄,至少也是荆防打头,不会一派清滋的。
初诊可没说便秘啊。即使便秘,只要还没达到大承气汤的燥屎程度,不需要加大黄。身体自愈能量是有限的,不是什么矛盾都要照顾到,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不然干脆对症砌药就行了,这么学中医也就太简单了。

把主要矛盾解决了,身体的自愈能力也会自己去解决别的次要矛盾,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治头疼,脚也好了”的现象。没解决掉,就再开对应的方剂即可。
 
初诊可没说便秘啊。即使便秘,只要还没达到大承气汤的燥屎程度,不需要加大黄。身体自愈能量是有限的,不是什么矛盾都要照顾到,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不然干脆对症砌药就行了,这么学中医也就太简单了。

把主要矛盾解决了,身体的自愈能力也会自己去解决别的次要矛盾,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治头疼,脚也好了”的现象。没解决掉,就再开对应的方剂即可。

肺与大肠相表里,
腑气不通肺气不降。

肠腑湿热积滞是本案的首要矛盾,
其它的一切症状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救治新冠重症的临床实践中,患者腑气不降与呼吸机对抗的案例,加大黄立竿见影。

大黄不只有便秘才能用,湿热积滞腑气涩滞也可以用。
阳明燥结攻下以便稀为度,湿热积滞攻下以便干为度


大黄的功效颇多(见附图一)
下利用大黄的例子在《伤寒论》中就有,比如【大柴胡汤证】(见附图二)。


======

(《卫生宝鉴》·卷十二·盛则为喘治验)

  己未岁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盘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湩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虽下利而不畅亦为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可以想见:胸高气喘、鼻翼扇动),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

  【平气散】
  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 白牵牛(二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一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以加减泻白散治之。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故以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也。

  【加减泻白散】
  知母陈皮(去白,各五钱)桑白皮(一两)桔梗 地骨皮(各五钱)青皮(去白) 甘草黄芩(各三钱)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数服良愈。

  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字,须要晓会得本意。且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用苦寒之剂者,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附件

最后编辑:
大柴胡汤,在康治本是没有大黄的,由于康治本比宋本早得多(唐朝日本遣唐使抄),且几乎没有被后人追加内经理论和扩展(康治本只有65条文)。所以康治本的可信度更高,不该有大黄。103条文都已经反二三下之了,却还要加大黄进去,还说下之则愈,离谱不?前面还说先与小柴胡汤,不解才大柴胡汤,说明这两者很相似,且小柴胡汤还是和法。大柴胡汤针对呕不止、心下急效果更好,有这方面的侧重点。这完全就是下工水平的人追加的。宋本有大量下工水平的追加条文,我这么一个初学 4, 5个月的人都能分辨出来。

第165条文,应该开甘草泻心汤,而不是大柴胡加大黄汤。
 
最后编辑:
大柴胡汤,在康治本是没有大黄的,由于康治本比宋本早得多(唐朝日本遣唐使抄),且几乎没有被后人追加内经理论和扩展(康治本只有65条文)。所以康治本的可信度更高,不该有大黄。103条文都已经反二三下之了,却还要加大黄进去,还说下之则愈,离谱不?前面还说先与小柴胡汤,不解才大柴胡汤,说明这两者很相似,且小柴胡汤还是和法。大柴胡汤针对呕不止、心下急效果更好,有这方面的侧重点。这完全就是下工水平的人追加的。宋本有大量下工水平的追加条文,我这么一个初学 4, 5个月的人都能分辨出来。

第165条文,应该开甘草泻心汤,而不是大柴胡加大黄汤。

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
那条【宜大柴胡汤】呢,康治本怎么说的?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
那条【宜大柴胡汤】呢,康治本怎么说的?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这是结胸,康治本给陷胸汤,也就是宋本的大陷胸汤。
 
大柴胡汤用不用大黄,验之于当今之临床,还是需要用大黄。

中医经典不同版本差异中的一部分细节,可能已经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
但读古书的目的在于今用,师古而不泥古,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对经典进行发微。
 
大柴胡汤用不用大黄,验之于当今之临床,还是需要用大黄。

中医经典不同版本差异中的一部分细节,可能已经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
但读古书的目的在于今用,师古而不泥古,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对经典进行发微。

你下次碰到又想开大柴胡加大黄汤的下利,你改用甘草泻心汤,你对比下哪个效果更好。你因为验之于当今之临床,却说它合理。但临床效果也得分高下呢。有十分好的甘草泻心汤,干吗还用七分好的大柴胡加大黄汤?说七分好都太高了,说不定还会拖后腿呢。
 
你下次碰到又想开大柴胡加大黄汤的下利,你改用甘草泻心汤,你对比下哪个效果更好。你因为验之于当今之临床,却说它合理。但临床效果也得分高下呢。有十分好的甘草泻心汤,干吗还用七分好的大柴胡加大黄汤?说七分好都太高了,说不定还会拖后腿呢。

下利不都是虚寒(四逆汤证)、或者湿热(葛根苓连汤证),还有【湿热积滞内阻】的证候,
需要用到中医【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治疗思想,把体内的湿热积滞清除干净了,才能治疗这种下利。

下利有因为积滞不尽的这种情况,那么出血同样有瘀血未清的情况: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的【桂枝茯苓丸证】条文说得非常明白: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初学中医时我也不能理解为何都下利了还要用大黄,幸得一位论坛前辈、非常善用经方的的临床医师的点拨: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26542/#post-1412338
 
下利不都是虚寒(四逆汤证)、或者湿热(葛根苓连汤证),还有【湿热积滞内阻】的证候,
需要用到中医【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治疗思想,把体内的湿热积滞清除干净了,才能治疗这种下利。

下利有因为积滞不尽的这种情况,那么出血同样有瘀血未清的情况: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的【桂枝茯苓丸证】条文说得非常明白: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初学中医时我也不能理解为何都下利了还要用大黄,幸得一位论坛前辈、非常善用经方的的临床医师的点拨: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26542/#post-1412338
1726976244620.png


这个可用黄芩汤,也没大黄。康治本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 另外,我不是反对只要下利就不能用大黄,而是反对在不需要大黄通下的情况下却加大黄。
 
浏览附件171993

这个可用黄芩汤,也没大黄。康治本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 另外,我不是反对只要下利就不能用大黄,而是反对在不需要大黄通下的情况下却加大黄。

道大于术,理驾驭法。
中医治病的原理是:补不足,损有余,从而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所有攻法即为损有余;所有补法即为补不足;和法则是扶正祛邪。
多余的精微必然化生邪气,多余的体脂就是痰浊。

要把邪气痰浊排出体外,可行通路有两条:
一是利尿、二是通便,汗和吐对正气损耗太大,是不能长期使用的。

想减肥而又舍不得通腑泻浊,相当于既要熊掌又要鱼、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最后编辑:
要把邪气痰浊排出体外,可行通路有两条:
一是利尿、二是通便,汗和吐对正气损耗太大,是不能长期使用的。

针对攻法而言,通路只有这两条,
不过还有补法可用:那就是益气健脾、温补肾阳。

脾主肌肉,肾藏精血,脾气旺了,肾阳壮了,基础代谢率提高了,就能化痰湿、消积滞。
 
道大于术,理驾驭法。
中医治病的原理是:补不足,损有余,从而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道统百法、法御万方。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网络,那么道就是这个网络的根结点,而法是与道直接相连的一些信息交换枢纽,方则是无数的终端设备。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程序,那么道就是这个程序的全局变量、全局声明;而法则是模块变量、模块声明;方则是具体的一个个函数、一条条语句。

取得一次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一个精准的处方,但这个处方除了要拥有自己的个性跟特长之外,还必须满足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得于法、合于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