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最最重要的辨证,其它的任何辨证都不如八纲辨证重要。在准确掌握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才应该力图掌握其它的辨证。八纲辨证包括两个为一组,共四组。每组为相反的一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与寒热直接相关。阳虚则寒,阳亢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阳亢,阴盛则阳虚。所以其实寒热辨证就是判断阳虚还是阳亢的问题。另外需要明白的道理是,阳虚既可以生外寒,也可以生内寒,阴虚也是既能产生内热,也可以产生外热。
什么是表,什么是里?表是指皮毛和肌肉。里是指府和藏。譬如体温升高是表阳亢进,但是不能把表阳亢进认作是表热证。寒邪侵犯皮毛和肌肉,会促使府和藏阳气亢进,带皮毛和肌肉阳气亢进,这却是表寒证,而不是表热证。表热证乃是府和藏有阴虚,阴虚又没有严重到引起里热证的程度,却足以抹去表寒,于是就会表现为表热。
寒证必是阳虚,热证必是阴虚。
【寒证】
寒证区分为表寒证(又称为外寒)和里寒证(又称为内寒)。
① 表寒证
a) 表寒证乃是外在的阴邪侵犯皮毛或肌肉,阴邪抑制人体体表(体表包括皮毛和肌肉)的阳气,导致表阳虚,引起表寒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表寒证的特征性症状是程度不同的“恶寒(怕冷)+脉浮”。单独的恶寒不能诊断为表寒,因为里寒也有恶寒。有恶寒则肯定是有阳虚,这个应该不需要多解释,常识性问题。病人有恶寒,则需要鉴别是表寒还是里寒。表寒必有脉浮,里寒必不脉浮。然后,继续恶寒下去就会出现发热。如果是里寒,则其后不会出现发热。所以,表寒证的症状组合其实有三个:恶寒+脉浮+发热。由于先恶寒、脉浮,然后才出现发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必把发热作为诊断表寒证的必要依据。只要有恶寒和脉浮即可以确诊为表寒证。
表寒证是外在阴邪侵犯人体引起的,阴邪包括寒邪、湿邪和风邪。虽然《黄帝内经》说风为阳邪,其实风邪既是阳邪也是阴邪。风寒湿邪都可以引起表寒证,并且都可以引起随后的发热症状。
诊断有表寒证,那么才知道应该使用辛温走表药。辛温药可以区分为辛温走表药和辛温走里药。麻黄、生姜、桂枝都是辛温走表,其中麻黄最走表(最走表即是走皮毛和粘膜)。干姜、肉桂和附子都是辛温走里药。所以治疗表寒证不要选干姜、肉桂和附子。麻黄发汗力为什么最强,因为它辛温纯走表。生姜比桂枝更走表。麻黄是发散皮毛的寒邪,桂枝是发散肌肉的风邪。生姜介于麻黄与桂枝之间,发散皮毛之邪不及麻黄,发散肌肉之邪不及桂枝。生姜可以与麻黄或桂枝合用以增强效果。
表寒证本身是不出汗的,即是体温升高也不意味着要出汗,出汗意味着表寒证终结。所以,有出汗不否定表寒证,无出汗则支持表寒证。如果病人发热四十度还丝毫啊出汗,提示有表寒证。如果病人发热而有出汗,既不支持有表寒,也不否定有表寒。
所以,如果病人先“恶寒+脉浮紧“,然后“发热+无汗”,这是表寒证最坚实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多数病例没有这么泾渭分明,处于模糊地带,表示处于寒证与热证之间。那么,用辛温药不要用麻黄,还需要配合以酸甘化阴药。桂枝汤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寒证,有一分脉浮就有一分表寒。以此来诊断表寒证。
b) 《黄帝内经》说“阳虚生外寒”。但是这不能认为阳虚就不能生内寒。里阳虚生内寒,表阳虚生外寒。而里寒则必外寒,表寒不必内寒。反倒是严重的表寒容易导致内热,譬如大青龙汤证就是如此。因为表气总是从内发出来的,里阳虚则表阳必虚。
阴阳与寒热直接相关。阳虚则寒,阳亢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阳亢,阴盛则阳虚。所以其实寒热辨证就是判断阳虚还是阳亢的问题。另外需要明白的道理是,阳虚既可以生外寒,也可以生内寒,阴虚也是既能产生内热,也可以产生外热。
什么是表,什么是里?表是指皮毛和肌肉。里是指府和藏。譬如体温升高是表阳亢进,但是不能把表阳亢进认作是表热证。寒邪侵犯皮毛和肌肉,会促使府和藏阳气亢进,带皮毛和肌肉阳气亢进,这却是表寒证,而不是表热证。表热证乃是府和藏有阴虚,阴虚又没有严重到引起里热证的程度,却足以抹去表寒,于是就会表现为表热。
寒证必是阳虚,热证必是阴虚。
【寒证】
寒证区分为表寒证(又称为外寒)和里寒证(又称为内寒)。
① 表寒证
a) 表寒证乃是外在的阴邪侵犯皮毛或肌肉,阴邪抑制人体体表(体表包括皮毛和肌肉)的阳气,导致表阳虚,引起表寒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表寒证的特征性症状是程度不同的“恶寒(怕冷)+脉浮”。单独的恶寒不能诊断为表寒,因为里寒也有恶寒。有恶寒则肯定是有阳虚,这个应该不需要多解释,常识性问题。病人有恶寒,则需要鉴别是表寒还是里寒。表寒必有脉浮,里寒必不脉浮。然后,继续恶寒下去就会出现发热。如果是里寒,则其后不会出现发热。所以,表寒证的症状组合其实有三个:恶寒+脉浮+发热。由于先恶寒、脉浮,然后才出现发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必把发热作为诊断表寒证的必要依据。只要有恶寒和脉浮即可以确诊为表寒证。
表寒证是外在阴邪侵犯人体引起的,阴邪包括寒邪、湿邪和风邪。虽然《黄帝内经》说风为阳邪,其实风邪既是阳邪也是阴邪。风寒湿邪都可以引起表寒证,并且都可以引起随后的发热症状。
诊断有表寒证,那么才知道应该使用辛温走表药。辛温药可以区分为辛温走表药和辛温走里药。麻黄、生姜、桂枝都是辛温走表,其中麻黄最走表(最走表即是走皮毛和粘膜)。干姜、肉桂和附子都是辛温走里药。所以治疗表寒证不要选干姜、肉桂和附子。麻黄发汗力为什么最强,因为它辛温纯走表。生姜比桂枝更走表。麻黄是发散皮毛的寒邪,桂枝是发散肌肉的风邪。生姜介于麻黄与桂枝之间,发散皮毛之邪不及麻黄,发散肌肉之邪不及桂枝。生姜可以与麻黄或桂枝合用以增强效果。
表寒证本身是不出汗的,即是体温升高也不意味着要出汗,出汗意味着表寒证终结。所以,有出汗不否定表寒证,无出汗则支持表寒证。如果病人发热四十度还丝毫啊出汗,提示有表寒证。如果病人发热而有出汗,既不支持有表寒,也不否定有表寒。
所以,如果病人先“恶寒+脉浮紧“,然后“发热+无汗”,这是表寒证最坚实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多数病例没有这么泾渭分明,处于模糊地带,表示处于寒证与热证之间。那么,用辛温药不要用麻黄,还需要配合以酸甘化阴药。桂枝汤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寒证,有一分脉浮就有一分表寒。以此来诊断表寒证。
b) 《黄帝内经》说“阳虚生外寒”。但是这不能认为阳虚就不能生内寒。里阳虚生内寒,表阳虚生外寒。而里寒则必外寒,表寒不必内寒。反倒是严重的表寒容易导致内热,譬如大青龙汤证就是如此。因为表气总是从内发出来的,里阳虚则表阳必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