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本草的天塌了。

胸痛五年,还能花不少钱,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医问药,这种精神真是万中无一。
 
柴胡也是错的!名医别录记载,柴胡一名山菜辛香可食。注意柴胡幼苗是可以吃的。而且它记载春秋有白蒻。注意柴胡开的是白色的花,不是黄色!他每味找到的药都亲自试过,效果如本经所言。
柴胡有多个品种,确实有开白花的。至于药效,到底什么花色的好,没有测过。
 
有些不常用的药可能有错,但绝对不会错得那么离谱!中医的传承,从远古至民国,一直都是以师带徒为主的方式,一辈一辈地往下传。可想而知,以这种古老的方式传承中医,怎么可能错得那么离谱呢?对于某些药物,不仅是中医人士在辈辈相传,还有普天之下亿万百姓也在辈辈相传。比如牡丹,从古到今,不仅中医人士认识,还有天下亿万老百姓也认识,而且是妇乳皆知,祖祖辈辈口口亲传指认,怎么会把牡丹搞错呢?从这点就可证明,那位博主是想以惊天之论搏人眼球!
牡丹,吴普本草是这么记载的,叶相值如蓬,黄色,根如指(现在的书是柏,在御览原版是指),黑,中有核。。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请问现在的牡丹能对上吗,而且三本古书牡丹均在草本,而现在的牡丹是木本。一本书错可以理解三本都能错吗
鹿韭鼠姑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中医之幸, 请问博主的名字是什么?
我有古代山药,也就是薯蓣的照片,古籍记载相符,紫皮,现代山药哪和紫色沾边.
牡丹皮草本木本不清楚,但是牡丹皮应该是脾经的,而不是肝经用药.
还有青盐, 现代我还没见到谁提到提供真正的青盐. 青盐就是青色的. 不是青草的青色,藏青.
 
最后编辑:
比如
阿胶 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名医》曰:生平东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阿胶是用牛皮煮的,而现在变成了驴皮。
材料的性质完全变了,本经记载的是牛皮的功效。东西不同了效果肯定不是一样。
 
确实记载是牛皮,但是可能后来驴比较多.
猪肤汤也可以一起研究,能倒过来推导理论.
 
确实记载是牛皮,但是可能后来驴比较多.
猪肤汤也可以一起研究,能倒过来推导理论.
应该是五胡乱华这段时间对中国的影响大了,很多东西失传了。
 
应该是五胡乱华这段时间对中国的影响大了,很多东西失传了。

可惜,但也终归有定数.
野蛮战胜文明,火器时代后应不会再遭此覆辙.


但是在清朝,反而有些对医理悟性很高的出现.
 
可惜,但也终归有定数.
野蛮战胜文明,火器时代后应不会再遭此覆辙.


但是在清朝,反而有些对医理悟性很高的出现.
我早在几年前就说过,医书只看汉代及以前。医理也是断层的。
 
现在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柴胡是对的。他说现在感冒一把柴胡一把芍药一把桂枝,煮了喝过夜就全好了。如此神效
现在认为银柴胡不是柴胡,古代似乎认为二者是一个,也许这说明真正的柴胡不是现在的柴胡。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信息。
 
比如
阿胶 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名医》曰:生平东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阿胶是用牛皮煮的,而现在变成了驴皮。
材料的性质完全变了,本经记载的是牛皮的功效。东西不同了效果肯定不是一样。
相比猪肉的阴寒,羊肉的辛热,甘温的牛肉可以说是比较稳重的补品,而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牛作为耕地工具,一般不会轻易杀害的,古代偷牛可是较严重的犯罪。因此,牛皮多半取自自然老死的牛,来源较为有限。用廉价驴皮替代牛皮,自然可以理解为寻找牛皮的煎药替代物的结果。只是驴皮按理说跟驴肉一样甘酸味,近乎马之动而不守的功效,为何却说药效比牛皮要好?

大概是自然获取的年老之牛皮不若轻壮牛皮之补性,年老力衰,精血枯竭,皮的补性也衰了。那么青壮之驴皮,功效自然比年老牛皮要好,古商人趁机借题发挥,广告宣传驴皮效果好过牛皮。
 
现在认为银柴胡不是柴胡,古代似乎认为二者是一个,也许这说明真正的柴胡不是现在的柴胡。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信息。
本经,吴普,别录这三本书中的别名,必须都符合,但凡有一个对不上就不是。,

柴胡
本经,别名地熏
吴普,一名山菜,一名茹草
名医别录,一名山莱,一名茹草,_名芸蒿。其中山莱是传抄之误。
这些别名应该是柴胡在在不同长生期状态下的称呼。目前柴胡还没公布,我的猜想是,初期是地熏,稍长是山菜茹草,这段时间柴胡是可以吃的像野菜,长高了就成了芸蒿,而且开白色的花,一串串的,因为别录中说春秋有白蒻。
最终,还要结合合更多古籍,包括非医学类,对柴胡的描写,或者其别名的描写。感觉工作量很大。
 
最后编辑:
《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功效陈述语句里面,往往有“主咳逆上气”字样,但从性味以及常用配伍功效来看,大多辛温,并不具有下气功效。例如: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远志、菖蒲、当归、紫菀、款冬花、竹叶、乌头、钩吻、射干、狼毒、芫花、瓜蒂。

直接陈述功效为“下气”的,有乌梅、半夏、旋覆花、蜀椒、杏仁、薏苡仁、石斛、辛夷、吴茱萸、枇杷叶、郁金,其中大部分确为降气功效,少量还是辛温的,难以理解。

有意思的是,以上只有杏仁同时具有主咳逆上气和下气功效。

另外还有出现“主寒热”或“除寒热”之类字样,例如柴胡、半夏、薯蓣、山茱萸、鹿茸、沙参、麻黄、乌头、石膏、紫菀、款冬花、白芷、当归、通草、王瓜、牡丹、桑白皮、鳖甲、吴茱萸、厚朴、连翘、蝉蜕、瞿麦、白头翁、露蜂房、乌贼骨、葶苈、狼毒、大黄、雄黄、巴豆。按理说,里面不少药是解热退热,而另外一些则是散寒温中的,剩下则是活血利水化瘀之类,如何理解这个“主寒热”或“除寒热”?

以上性味功效错杂该如何解释?难道真的是古今名字相同而植物不同?
 
这里我突然想到,麻黄和柴胡,常用于退热,但它们味苦,还有一点辛味,说明具二者同时有升降功能?

另外一对,升麻和葛根,常用于透疹解毒,说明它们也有升散透表功能?但其实神农本草中只是说它们解毒而已,而解毒不一定非要透出来。不过葛根有个”起阴气“功能,这个起阴气具体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功效陈述语句里面,往往有“主咳逆上气”字样,但从性味以及常用配伍功效来看,大多辛温,并不具有下气功效。例如: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远志、菖蒲、当归、紫菀、款冬花、竹叶、乌头、钩吻、射干、狼毒、芫花、瓜蒂。

直接陈述功效为“下气”的,有乌梅、半夏、旋覆花、蜀椒、杏仁、薏苡仁、石斛、辛夷、吴茱萸、枇杷叶、郁金,其中大部分确为降气功效,少量还是辛温的,难以理解。

有意思的是,以上只有杏仁同时具有主咳逆上气和下气功效。

另外还有出现“主寒热”或“除寒热”之类字样,例如柴胡、半夏、薯蓣、山茱萸、鹿茸、沙参、麻黄、乌头、石膏、紫菀、款冬花、白芷、当归、通草、王瓜、牡丹、桑白皮、鳖甲、吴茱萸、厚朴、连翘、蝉蜕、瞿麦、白头翁、露蜂房、乌贼骨、葶苈、狼毒、大黄、雄黄、巴豆。按理说,里面不少药是解热退热,而另外一些则是散寒温中的,剩下则是活血利水化瘀之类,如何理解这个“主寒热”或“除寒热”?

以上性味功效错杂该如何解释?难道真的是古今名字相同而植物不同?
这就与医理有关了,医理传下来也错了。辛温通表,是打通外部,把多余的气散于表,从而使内部的气血减弱,达到阻止气上逆的目的。而直接注明下气的药,多酸收,或直接作用于阴脉使大气入阴。另外你说的寒热是病名。内经中有,寒热病,寒热病是内伤病,从面色上看地部污浊天部正常。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