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五年,还能花不少钱,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医问药,这种精神真是万中无一。
牡丹,吴普本草是这么记载的,叶相值如蓬,黄色,根如指(现在的书是柏,在御览原版是指),黑,中有核。。一名鹿韭,一名鼠姑有些不常用的药可能有错,但绝对不会错得那么离谱!中医的传承,从远古至民国,一直都是以师带徒为主的方式,一辈一辈地往下传。可想而知,以这种古老的方式传承中医,怎么可能错得那么离谱呢?对于某些药物,不仅是中医人士在辈辈相传,还有普天之下亿万百姓也在辈辈相传。比如牡丹,从古到今,不仅中医人士认识,还有天下亿万老百姓也认识,而且是妇乳皆知,祖祖辈辈口口亲传指认,怎么会把牡丹搞错呢?从这点就可证明,那位博主是想以惊天之论搏人眼球!
相比猪肉的阴寒,羊肉的辛热,甘温的牛肉可以说是比较稳重的补品,而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牛作为耕地工具,一般不会轻易杀害的,古代偷牛可是较严重的犯罪。因此,牛皮多半取自自然老死的牛,来源较为有限。用廉价驴皮替代牛皮,自然可以理解为寻找牛皮的煎药替代物的结果。只是驴皮按理说跟驴肉一样甘酸味,近乎马之动而不守的功效,为何却说药效比牛皮要好?比如
阿胶 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名医》曰:生平东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阿胶是用牛皮煮的,而现在变成了驴皮。
材料的性质完全变了,本经记载的是牛皮的功效。东西不同了效果肯定不是一样。
本经,吴普,别录这三本书中的别名,必须都符合,但凡有一个对不上就不是。,现在认为银柴胡不是柴胡,古代似乎认为二者是一个,也许这说明真正的柴胡不是现在的柴胡。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信息。
这就与医理有关了,医理传下来也错了。辛温通表,是打通外部,把多余的气散于表,从而使内部的气血减弱,达到阻止气上逆的目的。而直接注明下气的药,多酸收,或直接作用于阴脉使大气入阴。另外你说的寒热是病名。内经中有,寒热病,寒热病是内伤病,从面色上看地部污浊天部正常。《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功效陈述语句里面,往往有“主咳逆上气”字样,但从性味以及常用配伍功效来看,大多辛温,并不具有下气功效。例如: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远志、菖蒲、当归、紫菀、款冬花、竹叶、乌头、钩吻、射干、狼毒、芫花、瓜蒂。
直接陈述功效为“下气”的,有乌梅、半夏、旋覆花、蜀椒、杏仁、薏苡仁、石斛、辛夷、吴茱萸、枇杷叶、郁金,其中大部分确为降气功效,少量还是辛温的,难以理解。
有意思的是,以上只有杏仁同时具有主咳逆上气和下气功效。
另外还有出现“主寒热”或“除寒热”之类字样,例如柴胡、半夏、薯蓣、山茱萸、鹿茸、沙参、麻黄、乌头、石膏、紫菀、款冬花、白芷、当归、通草、王瓜、牡丹、桑白皮、鳖甲、吴茱萸、厚朴、连翘、蝉蜕、瞿麦、白头翁、露蜂房、乌贼骨、葶苈、狼毒、大黄、雄黄、巴豆。按理说,里面不少药是解热退热,而另外一些则是散寒温中的,剩下则是活血利水化瘀之类,如何理解这个“主寒热”或“除寒热”?
以上性味功效错杂该如何解释?难道真的是古今名字相同而植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