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阴阳五行道学的基本理论

(1)病,是全程的病情本质。
(2)证,是病情发展某一个阶段的病情变化本质。
(3)症,是病情表现出来的人体异常特征现象。
根据藏象理论,症状就是”象”,真正“病机”才是藏在里面的。
医生治疗通过对症状了解掌握,辨证论治,最终掌握病机本质,才能真正做到治标治本。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病、证、症的概念
——————————
——————————
(1)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2)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主观感觉表达出的,也可以是医生检查出的异常征象。比如,病人说“我头晕”、“脚痛”、“手浮肿”………表现出来的异常人体现象特征。
总结:
—————————————————
—————————————————
如果,仅仅按照”症状”治疗,就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引起这些”症状”的深层次原因没有搞清楚,那么,即便一时可以“不头痛不脚痛”,也可能后期复发,就是“治标,但不治本”。
真正的”治病”,是根治,治标又治本。
 
从人体的三阴三阳模型看出,三阳经是主宰表里通道,与外面接触的这块范围;三阴经主宰脏腑里面这块。
将人体分为外、内,三阳主外,三阴主内。外邪先通过三阳,三阳失守,又深入三阴。
如果到达三阴,外邪盛极而衰,正气衰极而盛,那么,就会发生阴阳转化,病情就会好起来。
如果外邪依然盛,正气一衰再衰,一直是邪气升正气降,无法转换为邪气降正气升,那么,人体就危在旦夕。
所以。这个时候,治疗用药要扶正为主。扶正就可以让正气升邪气降,推动人体正邪阴阳升降转换。人体病情就会好起来。
 
道虽然是规律,道路,规则。但是,道有大道,小道,正道,邪道等之分。
 
三阳经,即手、足三阳经。包括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共六条经脉。
三阴经,即手、足三阴经。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实际六条经脉。
三阳病,外邪在三阳经。一般都是存在于表里。用药物主要祛邪即可。正气一般还很盛。
三阴病。外邪在三阴经。一般都是深入脏腑了。正气受损了,身体虚弱了。这个时候,主要还是要扶正为主。
 
太阴病证
三阳失守,病入三阴,已经不是表里正邪之争,而是开始伤及脏腑。
太阴首当其冲。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
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
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
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图片】
 
《伤寒论》中: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外邪停留在人体表面所表现出的病症;
少阳病是指邪正分争于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出的病症;
阳明病是指病邪逐渐亢盛入里,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病症。
这个就是三阴三阳模型揭示的由表入里的情况。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里探讨了三阴三阴的开枢阖:“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什么是开、枢、阖呢?
开者,开门也。
阖者,关门也。
所谓枢,门枢也,门户出入之枢转。
门开,阴阳二气得以出表。所谓太阳为开,指的是太阳经主阳气出表,所谓太阴为开,指的是太阴经主阴气出表,什么是阳气出表?观一年之夏季与一日之中午可知,阳气外出故而外热。什么是阴气出表?观一年之冬季与一日之夜半可知,阴气外出于表而外寒。
什么是阖呢?阖为入里。
阳气入里,即阳明。阳气被关闭在里面,出不来了。
阴气入里,即厥阴。阴气被关闭在里面,出不来了。
所谓枢,枢机也,主门户出入之枢转,出也枢,入也枢,枢不运转,则门户不得开与关,而阴阳二气遂不得正常出表入里。
三阴三阳,为阴阳二气之的出表入里运动。
黎明时候,阴气的门户被关闭起来了,阴气尽。阳气的门户也被打开了,阳气出表,逐渐生起来了,在少阳(阴消阳长)枢纽转换下,阳气出表越来越多,到中午日中,阳气达到最盛。
到下午黄昏落日时候,阳气的门户被关闭起来了,阳气尽。阴气的门户也被打开了,阴气出表,逐渐生起来了,这个过程在少阴(阳消阴长)枢纽转换下,阴气出表越来越多,到半夜,阴气达到最盛,到黎明时候……如此往复循环。
这就是三阴三阳模型,阴阳二气,出表入里的模型。人体三阴三阳也是这个原理。
 
四象阴阳,属于天地人气象,日月升降交替往来相推,寒暑异位,四季更迭。
但是,人体虽然也有小天地,但没有这些日月交替,四季更迭的气象。
所以,人体的阴阳模型,就不可能是四象阴阳模型,而是三阴三阳模型。
 
四象阴阳模型和三阴三阳模型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云:“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说的就是为何四象阴阳模型和三阴三阳模型不一样。
四象阴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三阴三阳,是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
说到底,为什么不一样,就是情况不一样,针对问题不一样,建立的模型不一样。
四象阴阳,是太阴与太阳对立,少阴与少阳对立。
三阴三阳,是厥阴对少阳,少阴对太阳,太阴对阳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合枢是一个门户的概念。
少阴少阳是枢纽,就好像一扇门的枢纽。
实际就是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反映推开门是门缝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状态。
 
理论指导实践。
道的基本概念如下———————————
得道,有道,就是做事情按照道理来,
修车的按照自己掌握的理论技术,马上就修好了。这就是有道。
无道,就是做事情不讲道理,没有道理去做事情,不懂车辆的技术理论,跑去修车,东敲敲,西敲敲,敲烂了也修不好。
就是无道昏庸。
失道,就是做事情失去道理。
悟道,就是感悟参悟事物道理。掌握事物原理,理论技术。
知道,就是掌握了事物原理。
不知道。就是没有掌握事物原理。

得道,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原理。
 
模型
——————
在古代,针对问题建立模型,是很常见的事情。
模型分为图形模型和实物模型。
太极八卦图,河洛图书,天圆地方,地圆天方,人体三阴三阳图,人体经络图等都是图形模型。甚至古代的建筑图纸,兵器图纸等也算是图形模型。
实物模型,比如古代也有建筑模型实物,还有经络穴位人体模型实物等等。
这些都是用于某种演示,推算,观看等的方便。【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三阴三阳基本概念。
以下图是不是和我们看到的常见太极图不一样。
常见太极图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是一种自然变化的阴阳模型。
——————————
以下这个图是另外一种模型,古人建模的时候,主要根据人体阴阳变化建的模型。叫人的三阴三阳模型。实际阴阳模型还很多。天圆地方,还有地圆天方等,应用在不同场合。
在人的三阴三阳里面。
少阳,是阳少,阴还很多。
太阳,就是大阳,阳很多了,阴已经变得很少了。
阳明,是阳中之阳,比大阳的阳还重。完全没有阴了,极阳状态。
所以,阳明占大头,比太阳占的面积还多。
———
少阴,是阴少,阳还很重。
太阴,就是大阴,阴很多了,阳已经变得很少了。
厥阴,是阴中之阴,比大阴的阴还重。完全没有阳了。极阴状态。
所以,厥阴占大头,比太阴占的面积还多。
三阴三阳是这样来建立模型的。所以,才有这种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图不一样的人体“三阴三阳”图。【图片】
 
《素问·阴阳离合论》开篇即言:“天为阳,地为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明确了以天地作为阴阳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诸如“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人体的阴阳划分这么来的:
在天地阴阳的基础上确立了圣人南面而立“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的阴阳细化原则。
身体往上为阳,身体往下为阴。身体前面为阳,身体背面为阴。身体外面为阳,身体里面为阴。。。。。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
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主要是协助或者加强君药药性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臣药也不一样只有一味,需要众多辅佐、克制。
佐药,有三种作用:
一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烈性或毒性的药物;
三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除了辅助和加强君药外,还可以解决一些君药不能完全照顾到的次要症状。
使药:
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使药的药力比较小,用量亦轻。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三味。
 
“君臣佐使”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种人,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作为一种思路,不仅仅存在于中药复方,同时也存在于其它领域,比如说香料。
 
中药的组方配方,涉及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系统论。
中药很少用单方,也有单方。比如热来寒之,寒来热之,湿来燥之。。。。。用药也是清热,去湿,化痰,去寒,活血。。。。。
很多时候都是组方配方。这就涉及系统观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