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药方是这么看的,我之前都是一个个药独立看的,受教了。你看他这个方
半夏 竹茹 陈皮 黄芩 黄连 知母 枳壳 //清热化痰
合欢皮 夜交藤 远志 //安神,交通心肾
女贞子 旱莲 //二至 补阴
我猜可能因为我当时把我所有的症状都描述了,医生把关联的药都给合在一起了,这也是我之前觉得为啥这个方子里的每一味药都对我的“症”。这方的意思是痰热、肝肾阴虚、心肾不交,但诊断写的什么 ??肝郁??医生自己理法方药前后矛盾的,肝郁你化什么痰?清什么热?这种不谈辩证对不对,自己前后都不一致。
因为我本身有各种问题,我现在也搞不清哪些是用药导致的。用药过程身体状态也是时好时坏。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感受:从反馈来看,如果楼主舌苔是湿热,那么清热化痰的那组药(小温胆汤+黄连 黄芩)就可以让楼主舒服,而且腻苔会退,然而并没有,甚至是反作用,所以这时候他那舌苔就没参考价值,是假像,实证几乎就排除了,虽然我前面从舌苔判断也是实证,但用药的反映来看这是虚证。
现在人主要是精力(精气神)消耗太多,导致的虚劳,并不是食物。
古人治疗虚劳的经验能不能原封不动的搬到今天用?我认为不能,
因为古今饮食营养水平的差异太大了,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
看看先秦的平民每天都吃些什么东西(见后附视频),
里面有没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味(肥甘厚味)”
既然古人饮食里面没有什么补品,甚至连基本的热量供应都不足,那么古人得了虚劳,就是一定要用药来补的,甚至要启用血肉有情之品。
所以汉代张仲景用[猪肤汤]治肾阴虚咽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气血虚寒腹痛,用[薯蓣丸](含:山药/驴胶/大豆)治虚劳风气百疾。
先秦平民不但一年吃不上几次肉,而且每天的米粮主食都是不足的,所以只能吃两顿饭。
古人每天吃三顿饭的饮食习惯,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直到唐宋才逐渐形成的,而且特别贫困的地区和阶层直到解放初期还是一天吃两顿,比如贵州的一些山区。
浏览附件109688
脾痨现在人主要是精力(精气神)消耗太多,导致的虚劳,并不是食物。
开始学要好好看看中医大学教材。真正弄懂得后再深入广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原来药方是这么看的,我之前都是一个个药独立看的,受教了。
我猜可能因为我当时把我所有的症状都描述了,医生把关联的药都给合在一起了,这也是我之前觉得为啥这个方子里的每一味药都对我的“症”。
因为我本身有各种问题,我现在也搞不清哪些是用药导致的。用药过程身体状态也是时好时坏。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感受:
1. 用药前右腹涨明显,用药一天后消失。用药第7天,又略感微胀,喜按。
2. 用药前胃脘涨明显,用药一天后消失,后又明显,现在时有时无。
3. 用药前口臭,用药后基本消失。
4. 用药前,右腿血海,督脉至阳酸疼,用药后双臂,双腿及后背,胸口酸疼。
5. 用药前午睡醒后,会有唇干,口发热的感觉(不欲饮),用药后减轻。
6. 用药脚凉偶尔发生,用药后脚凉好像增多。
7. 用药前后,早醒均无改善。
8. 用药前头疼,困倦,疲惫,下午眼睛干涩,不想睁眼,用药后头不疼,但是困倦,眼睛干涩减轻。
中医儿科学说说现在中医教材有哪些课?
好像不全吧,没有医古文?中医儿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科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药学
推拿学
方剂学
针灸医籍选读
针灸学
那个是选修课。好像不全吧,没有医古文?
还有多少选修课。那个是选修课。
现在是五高了:脾痨
影响脾功能。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三高四高痴呆等很多病。
皇帝内经、伤寒论也是选修。还有多少选修课。
医古文选修是错误的。
说说现在中医教材有哪些课?
现在人主要是精力(精气神)消耗太多,导致的虚劳,并不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