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虚损七年,问医无门

  
  方子里面含有滋补肾阴的[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
  另外清实火药多了(黄芩10克,黄连5克,知母6克)

  可能有这两个因素。
  
多谢解答?
 
肝脾受损,气血两虚,是其本。郁热湿滞是其标。先宜调理肝脾,再图后效。

请教一下,肝郁具体是指什么呢?我能理解的就是,如果肝阴虚,那么肝虚火旺。如果肝阳盛,就会导致肝实火旺。好像没怎么听过肝阴盛的情况,有这种情况吗?
肝郁是哪种情况,平行于阴虚阳盛的第三种情况吗?我理解肝郁是肝气郁结简称,气属阳,气郁是阳虚无力运行,还是阴盛制阳呢?
 
医生看我舌苔说有湿热
舌上假象多,此时要凭脉。
你吃三剂,必然加重,然后再换方吧。
也正好是测试,如果加重,就说明是气血两虚,后面就以补为主了。
 
  舌苔反映气分(肠胃)邪气的多少和寒热。
  舌质除了反映血中邪气的多少和寒热,还反映肝肾精血的虚实。
  所以从舌质的老嫩和颜色可以判断正气的强弱,舌质更能反映本质的问题、反映正邪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舌质淡嫩(见下图),虚象明显,用药要扶正祛邪兼顾,
  但扶正也要分阳气和阴血,根据病情调整两个方面的药力侧重和步骤先后。

  这个方子基本上没有用温阳益气(以化湿)的药,而是在清气分热的同时又加滋补肾阴的药,导致阳气不足湿邪加重。


  
1648779886152.png

  
 
六郁汤中香附先,苍术栀子神曲兼,连召陈皮芎枳壳,茯苓苏梗贝母甘。
 
六郁汤中香附先,苍术栀子神曲兼,连召陈皮芎枳壳,茯苓苏梗贝母甘。
我不懂药性,查了一下医生开的各种药,感觉有点像大杂烩。

我说右腹胀,所以有了香附。
我说睡眠不好,所以有了首乌藤。
我说经常有不知道心悸还是心慌的感觉,于是有了茯神。
我说胃胀,医生看我舌象,说有湿热,于是有了黄连。
我说咳嗽,于是有了百合。
我说脱发发白,于是有了女贞子,墨旱莲。
我说思绪不停,于是有了远志。
……

感觉医生开的药全是按照我的症状一对一来处理的。有点不像我理解的辨证施治。但是医生头衔是"省名中医",中医世家,师从名医,数数十年临床。按理说我一个外行应该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的。但是服4剂药后,其他不适感好像增多了。
 
我目前服用的方剂,前两天明显觉右腹胀好转,基本察觉不到。

两天后又隐隐约约觉得右腹偶尔会觉得微微酸累感,现在不是胀疼。感觉像是经络不通,足少阳胆经,风市穴上两指处,触之及疼痛,微按即痛甚。

胃胀的感觉最初好像也有好转,现在好像又加重了,而且服药有点烧胃的感觉。舌中好像有凹陷的趋势。

现在手臂,背部酸痛感明显,手指酸,发寒,无力感明显,脚也有发寒的感觉。手指干燥感明显。

左手脉弦,和之前变化不大,隐隐觉得比之前紧一点。
右手脉变化较大,之前感觉脉比较粗,软绵绵的,没有明显的边界感(我对比了所有脉象描述,好像都没能对得上)。现在右脉好像也有点弦的感觉了,不像以前那么软,边界感也能感觉到了。

我脉搏一分钟大概58次。偏沉。

精神尚可,这两天便溏好转。
 
我不懂药性,查了一下医生开的各种药,感觉有点像大杂烩。

我说右腹胀,所以有了香附。
我说睡眠不好,所以有了首乌藤。
我说经常有不知道心悸还是心慌的感觉,于是有了茯神。
我说胃胀,医生看我舌象,说有湿热,于是有了黄连。
我说咳嗽,于是有了百合。
我说脱发发白,于是有了女贞子,墨旱莲。
我说思绪不停,于是有了远志。
……

感觉医生开的药全是按照我的症状一对一来处理的。有点不像我理解的辨证施治。但是医生头衔是"省名中医",中医世家,师从名医,数数十年临床。按理说我一个外行应该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的。但是服4剂药后,其他不适感好像增多了。
这就是典型的西医思维用中药,对症状用药,不是对体质和病机用药。
 
我不懂药性,查了一下医生开的各种药,感觉有点像大杂烩。

我说右腹胀,所以有了香附。
我说睡眠不好,所以有了首乌藤。
我说经常有不知道心悸还是心慌的感觉,于是有了茯神。
我说胃胀,医生看我舌象,说有湿热,于是有了黄连。
我说咳嗽,于是有了百合。
我说脱发发白,于是有了女贞子,墨旱莲。
我说思绪不停,于是有了远志。
……

感觉医生开的药全是按照我的症状一对一来处理的。有点不像我理解的辨证施治。但是医生头衔是"省名中医",中医世家,师从名医,数数十年临床。按理说我一个外行应该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的。但是服4剂药后,其他不适感好像增多了。
我在64楼说过了,虚损病这样用药,必然越吃越差,一是西医思维用药,二是虚实不分。
 
我在64楼说过了,虚损病这样用药,必然越吃越差,一是西医思维用药,二是虚实不分。
您说的我理解,如果是学院派中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师,我可能也会和你认为的一样。但是医生是中医世家,又师从名医,算是老中医了,我就分不清了。现在肉体上的酸痛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精神状态确实比以前好一点。
要说医生不行,又的确有好转的情况,要说医生厉害有感觉又总感觉没有药到病除。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平常运动少,久坐。而且各种不适感经常有,很多时候我也分不清到底是药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有时候连季节,气候,天气变了,我状态都会变。

我听说过各种中医的神效,但自己从未亲历过。自己和中医的缘分未到吧,我自己也在学习摸索。
 
您说的我理解,如果是学院派中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师,我可能也会和你认为的一样。但是医生是中医世家,又师从名医,算是老中医了,我就分不清了。现在肉体上的酸痛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精神状态确实比以前好一点。
要说医生不行,又的确有好转的情况,要说医生厉害有感觉又总感觉没有药到病除。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平常运动少,久坐。而且各种不适感经常有,很多时候我也分不清到底是药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有时候连季节,气候,天气变了,我状态都会变。

我听说过各种中医的神效,但自己从未亲历过。自己和中医的缘分未到吧,我自己也在学习摸索。
你记住一个秘诀,别管什么派别,年龄,

头衔越多越扯淡,药开越多越无奈。

看一个医生的好坏,就从他开门的时间点去看一天有多少人就行了。

当年在陕西渭南,孙老师那早上6点门口的人排满一条巷子,一直要看到下午2点,每天如此,中间孙老师恨不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你记住一个秘诀,别管什么派别,年龄,

头衔越多越扯淡,药开越多越无奈。

看一个医生的好坏,就从他开门的时间点去看一天有多少人就行了。

当年在陕西渭南,孙老师那早上6点门口的人排满一条巷子,一直要看到下午2点,每天如此,中间孙老师恨不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哎,我知道医院里常年挂不上号的医生可能有些能耐。但我从来挂不上号。我有时去中药店也打听民间中医,但也都无功而返。

我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些年龄大的老中医,觉得临床几十年总会好过我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懂。虽然我也明白,年龄大不代表能力强,但我也没得选择。

同时也只能对照自己的身体状态,用药反应,然后学习中医理论依据,再向网上各位求教分析,等自己有了初步基础,能自医最好,即便不能自医,以后遇着医生也能辨别对方是否真懂中医。
 
哎,我知道医院里常年挂不上号的医生可能有些能耐。但我从来挂不上号。我有时去中药店也打听民间中医,但也都无功而返。

我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些年龄大的老中医,觉得临床几十年总会好过我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懂。虽然我也明白,年龄大不代表能力强,但我也没得选择。

同时也只能对照自己的身体状态,用药反应,然后学习中医理论依据,再向网上各位求教分析,等自己有了初步基础,能自医最好,即便不能自医,以后遇着医生也能辨别对方是否真懂中医。
不要等什么基础,立即学,天天学,几年就不 一样了。
急则治其标,先看

理虚元鉴
 
哎,我知道医院里常年挂不上号的医生可能有些能耐。但我从来挂不上号。我有时去中药店也打听民间中医,但也都无功而返。

我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些年龄大的老中医,觉得临床几十年总会好过我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懂。虽然我也明白,年龄大不代表能力强,但我也没得选择。

同时也只能对照自己的身体状态,用药反应,然后学习中医理论依据,再向网上各位求教分析,等自己有了初步基础,能自医最好,即便不能自医,以后遇着医生也能辨别对方是否真懂中医。
我最早的回贴看到了吗,有这功夫早就理清了。
 
  
  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虚劳更是如此。
  哪头为重,先要哪头,不言自明,把主要希望寄托于求医问药,不如多在自慎自救上发力。

  古代医书无不强调患者自我养慎(节饮食、淡欲望、常小劳、避外邪…等)对康复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饮食偏颇没有修正,医圣张仲景也感叹疾病难治啊: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24]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jpg




  《理虚元鉴》的作者汪绮石也提了诸多需要靠病家自己做好的地方,其中有两点尤其重要:

  一、乃至饮食所禁,亦同药饵。(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医的调治法则:凡膳皆药,吃饭就是吃药,医生可以决定处方用药,但菜谱只有靠患者自己斟酌)
  二、五志七情之病,非药石所能疗……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医药只是起个辅助作用而已,倚重医药而轻养慎者得到的往往是失落)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三候、二守、三禁、四难(勾注).jpg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虚劳当治其未成、知节、知防、二护(勾注).jpg
 
浏览附件109655

楼主上面吃的方,三条全范了。
  
  的确,对于常规饮食的虚劳患者来说,
  如果方药中没有补气健脾的药,攻伐即使暂时起效也不可以长久使用。

  但还是那个原则,把饮食和汤药加在一起当成一个合方看,总体计算攻补。
  古代大部分人饮食拮据,相当一部分虚劳病还是劳作过度而非贪食纵欲所导致的,
  但现在不同了,患者的饮食如何很难说,如果说炖肉放党参当归,做菜放枸杞,喝茶泡黄芪,固元膏当糖吃,就不好说这个“大合方”是攻还是补了。
  黄煌治过一个乳腺癌患者,自己吃了20年阿胶的,嘴唇特别红,月经量超大,明显的补过了,热极而泄。

  肉食大量的吃也是同样的道理,羊肉温阳,牛肉补气,猪肉滋阴,
  这些东西古代的时候都是有治病作用的高级营养品,很多古方将之作为药来用的。
  古人每天吃多少肉:秦汉以前平民几乎吃不到肉,有人估算1800年全球人均的肉类消费量是一年不到10斤,
  也就是说1800年时平均每人每天不到3钱,如果以12克计,现在中国人平均每天的吃肉10倍于此(120克左右),更不用说因“饮食不节而致虚劳的人”。
  
  至于辛燥,那就更不好说是方药更燥还是饮食香料更燥了。
  前几天论坛上不是有个遗精的咨询者嘛,有人说他舌尖红,他说可能是头天吃了火锅的原因。
  
  
 
  
  的确,对于常规饮食的虚劳患者来说,
  如果方药中没有补气健脾的药,攻伐即使暂时起效也不可以长久使用。

  但还是那个原则,把饮食和汤药加在一起当成一个合方看,总体计算攻补。
  古代大部分人饮食拮据,相当一部分虚劳病还是劳作过度而非贪食纵欲所导致的,
  但现在不同了,患者的饮食如何很难说,如果说炖肉放党参当归,做菜放枸杞,喝茶泡黄芪,固元膏当糖吃,就不好说这个“大合方”是攻还是补了。
  黄煌治过一个乳腺癌患者,自己吃了20年阿胶的,嘴唇特别红,月经量超大,明显的补过了,热极而泄。

  肉食大量的吃也是同样的道理,羊肉温阳,牛肉补气,猪肉滋阴,
  这些东西古代的时候都是有治病作用的高级营养品,很多古方将之作为药来用的。
  古人每天吃多少肉:秦汉以前平民几乎吃不到肉,有人估算1800年全球人均的肉类消费量是一年不到10斤,
  也就是说1800年时平均每人每天不到3钱,如果以12克计,现在中国人平均每天的吃肉10倍于此(120克左右),更不用说因“饮食不节而致虚劳的人”。
  
  至于辛燥,那就更不好说是方药更燥还是饮食香料更燥了。
  前几天论坛上不是有个遗精的咨询者嘛,有人说他舌尖红,他说可能是头天吃了火锅的原因。
  
  
本贴标题 是 虚损七年,
但楼主上手就自杀式试药...
 
本贴标题 是 虚损七年,
但楼主上手就自杀式试药...
  
  那个方子确实存在偏苦寒和伐气的倾向,至于燥烈我觉得不至于,二至丸都用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