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问曰:泻火之苦药,其色多黄,又何故也?
答:黄者土之色也。五行之理,成功者退。火之色红而又生土之黄色,是黄者火之退气所生也,故黄苦之药,皆主退火。若苦味而色不黄,则又有兼性矣,故花粉色白,昧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轻,而入胃生津之力多。
元参色黑,味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少,而滋肾之功多。
丹皮色红味苦,则清心火而行血。
青黛色青味苦,则清肝火而熄风。
总之,得火苦之味者,皆得水之寒性,通观本草,自无不明。吾蜀近医,多言苦味者,皆得火之燥性,火证反以为忌。不知苦化燥之说,必其兼燥药,如苍术干姜与黄连同用则燥;生地白芍与黄连同用,岂能燥哉!况人身六气,热与火各不同,热是气分之热,故清热者,以石膏花粉为主,以其入气分多。火是血分,故泻火者,必黄连、黄芩为主,其入血分也。但知用甘寒而废苦寒,则能清热而不能退火,辨药者当知此理。
《本草问答评注》
答:黄者土之色也。五行之理,成功者退。火之色红而又生土之黄色,是黄者火之退气所生也,故黄苦之药,皆主退火。若苦味而色不黄,则又有兼性矣,故花粉色白,昧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轻,而入胃生津之力多。
元参色黑,味苦而有液,则泻火之功少,而滋肾之功多。
丹皮色红味苦,则清心火而行血。
青黛色青味苦,则清肝火而熄风。
总之,得火苦之味者,皆得水之寒性,通观本草,自无不明。吾蜀近医,多言苦味者,皆得火之燥性,火证反以为忌。不知苦化燥之说,必其兼燥药,如苍术干姜与黄连同用则燥;生地白芍与黄连同用,岂能燥哉!况人身六气,热与火各不同,热是气分之热,故清热者,以石膏花粉为主,以其入气分多。火是血分,故泻火者,必黄连、黄芩为主,其入血分也。但知用甘寒而废苦寒,则能清热而不能退火,辨药者当知此理。
《本草问答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