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医道路途--江湖庸医的成魔之路

原始剂量。。。我从来没用过什么原始剂量,都是因人而已。
那就不要论什么方适合什么证,因为什么证都可以用!
 
1661669041328.png



1661669025632.png



1661669058971.png



1661669077874.png
 
那就不要论什么方适合什么证,因为什么证都可以用!
当然不是什么证都可以用。
乌梅丸这个是厥阴气血不足导致的寒热错杂才能用,脉上是中取弹指或弦,沉取无力。
碰这个情况就得考虑这种清上温下的思路,但根源还是得恢复厥阴的功能,所以才有乌梅、当归、桂枝、干姜,双补厥阴体用的组合。
这时候单用热或用凉都治不好。
 
  
  不仅经方有严格的{量-效}关系,时方的创始人同样给出了原始的剂量比例的,《脾胃论》《温病条辨》等典籍中的众多名方都有剂量和加减法及详细的说明。
  
 
  
  不仅经方有严格的{量-效}关系,时方的创始人同样给出了原始的剂量比例的,《脾胃论》《温病条辨》等典籍中的众多名方都有剂量和加减法及详细的说明。
  
量 效 只与人有关,和定量编方的人无关,如果那般僵化,不就和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原方原量那些人一样了?
 
当然不是什么证都可以用。
乌梅丸这个是厥阴气血不足导致的寒热错杂才能用,脉上是中取弹指或弦,沉取无力。
碰这个情况就得考虑这种清上温下的思路,但根源还是得恢复厥阴的功能,所以才有乌梅、当归、桂枝、干姜,双补厥阴体用的组合。
这时候单用热或用凉都治不好。

  寒热并用也有主次之分,不然用同一个方,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乌梅丸以乌梅命名,乌梅用量最大,又以大剂量黄连为臣,明摆就是:
  敛肝阴为首务,直泻肝热相辅助,以达到平抑肝阳亢奋之效,
  再通过{桂附椒+参归}温补脾肾、生化气血,以涵养肝木,终治其本。
  
  如果用一个主证来概括乌梅丸,就是:肝热证用方
  如果用两个病机来概括乌梅丸,就是:肝热肾寒证用方

  李氏居然说肝阳虚适合用乌梅丸,
  可以断定他平时用此方一定是药物比例跟经方原量倒挂的:乌梅黄连剂量很小,而重用桂附椒+参归。
  
 
量 效 只与人有关,和定量编方的人无关,如果那般僵化,不就和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原方原量那些人一样了?
  
  你见过哪怕1例按照原始剂量使用乌梅丸的案例吗?
  难道仲景当时遇到的“乌梅丸证”在今天已经1例都见不到了吗?
  
  既然量效跟人有关,那为何见不到与乌梅丸原方相比,进一步加大黄连用量,进一步减少桂附椒参归用量的案例呢?
  只能加大温药剂量不能加大寒药剂量?
  难道世间寒热错杂的病例中,已经只有更寒的证候,没有更热的证候了?
  
 
量 效 只与人有关,和定量编方的人无关,如果那般僵化,不就和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原方原量那些人一样了?
  
  没有说必须严格按照原方药物比例来使用,完全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对证化裁,
  但这种剂量调整不能是颠覆性的,颠覆了治疗方向就完全违背原本的立方意图。

  如果把君臣药和佐使药的剂量对调,那方子已徒有虚名,该重新起一个名字了。
 
  
  你见过哪怕1例按照原始剂量使用乌梅丸的案例吗?
  难道仲景当时遇到的“乌梅丸证”在今天已经1例都见不到了吗?
  
  既然量效跟人有关,那为何见不到与乌梅丸原方相比,进一步加大黄连用量,进一步减少桂附椒参归用量的案例呢?
  只能加大温药剂量不能加大寒药剂量?
  难道世间寒热错杂的病例中,已经只有更寒的证候,没有更热的证候了?
  
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我自己用,包括我师父用的乌梅丸,都是寒药量大,热药量小的,我们碰的热重的人多。
当然以后碰到寒重的人多,我会加大热药的量。
我发那个图的意思是,厥阴虚证导致寒热错杂的,优先考虑乌梅丸的路子,而且还说明了脉的情况。
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治寒热错杂的时候不分经,直接泻心汤系列或桂附地黄丸方向,寒热同用,这个和乌梅丸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
 
  事实上经方就是这样做的,完全相同的药物,剂量变则方名变:

  一、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二、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我自己用,包括我师父用的乌梅丸,都是寒药量大,热药量小的,我们碰的热重的人多。
当然以后碰到寒重的人多,我会加大热药的量。
我发那个图的意思是,厥阴虚证导致寒热错杂的,优先考虑乌梅丸的路子,而且还说明了脉的情况。
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治寒热错杂的时候不分经,直接泻心汤系列或桂附地黄丸方向,寒热同用,这个和乌梅丸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
原来如此,确实,乌梅丸是厥阴病肝阴血虚,同时兼有脾肾虚寒的证候的适用方。
 
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湿热中焦痞阻导致的上热下寒,不涉及肝肾。
但还有一个[附子泻心汤],是“胃热肾寒证”用方。
 
原来如此,确实,乌梅丸是厥阴病肝阴血虚,同时兼有脾肾虚寒的证候的适用方。
实践中,这类病的基础往往是先有血虚然后导致阳虚,这时候就是肝的气血不足,这个是基本盘。
但厥阴的麻烦之处是,他会导致寒和热同时出现,曾记得多个病人,舌上一派寒像,但舌尖多处红点刺,前面用了很多路子无效,用热,上焦的热更热,吃不消,用寒,直接腹泻、胃口差。两头堵,似乎无解,但好的是,归芍柏子仁酸枣仁能用,并能补得进去,相当于是补血成功了,但功能上的寒热错杂、颠倒无从下手。后来用了这个思路才算治好,这种同用,比例难定,同样是肝虚,寒热同现,有的人是寒象表现多,有的是热象多,这里就得调整寒热药的比例了。
 
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湿热中焦痞阻导致的上热下寒,不涉及肝肾。
但还有一个[附子泻心汤],是“胃热肾寒证”用方。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要治厥阴其实也可以,要加乌梅、当归之类的,引进厥阴。
实际上我师父的手法就是先用炙乌梅、干姜、黄连三个药来调,然后根据寒热变化再加药,很稳。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要治厥阴其实也可以,要加乌梅、当归之类的,引进厥阴。
实际上我师父的手法就是先用炙乌梅、干姜、黄连三个药来调,然后根据寒热变化再加药,很稳。
  
  要治厥阴的病,入厥阴的药要占主导,不仅仅是个药引子的问题,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就是一个能入厥阴的药。
  主治肝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是方中用量最大的(并列),方中的芍药(用量与当归相同)也入肝经。

  治其它经的病亦然,比如:
  治项背强几几的[葛根汤]中葛根的用量最大(四两);
  治少阳头痛的[散偏汤]中入少阳经的川芎用量一骑绝尘多达30克。
  治太阳头痛的[羌活胜湿汤](羌活9 独活9 蒿本9 防风9 炙甘草3 川芎6 蔓荆子9)羌活的用量其他药并列最大且方中诸药除了川芎甘草之外全部都入太阳膀胱经;
  
 
实践中,这类病的基础往往是先有血虚然后导致阳虚,这时候就是肝的气血不足,这个是基本盘。
但厥阴的麻烦之处是,他会导致寒和热同时出现,曾记得多个病人,舌上一派寒像,但舌尖多处红点刺,前面用了很多路子无效,用热,上焦的热更热,吃不消,用寒,直接腹泻、胃口差。两头堵,似乎无解,但好的是,归芍柏子仁酸枣仁能用,并能补得进去,相当于是补血成功了,但功能上的寒热错杂、颠倒无从下手。后来用了这个思路才算治好,这种同用,比例难定,同样是肝虚,寒热同现,有的人是寒象表现多,有的是热象多,这里就得调整寒热药的比例了。
  
  肝阴血虚了不一定都会寒热错杂,还有只寒不热肝寒血虚的证候,而且这样的证候不在少数。
  经方中的[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就是专门为这种证候立的方。

  还有一种常见病:小儿疝气,其主要病机也是肝寒气滞血不养筋,
  张景岳的[暖肝煎](当归9 枸杞子9 小茴香6 肉桂3 乌药6 沉香3 茯苓6 生姜3片)即为治疗肝肾阴寒小腹疝气疼痛的名方。
  
 

  {四肢逆冷,苔白腻,脉沉弦细}
  
  苔白腻为湿,脉沉为饮,脉弦为痛郁,脉细为血虚气弱。
  气血两虚,饮痛在里,手足得不到荣养,所以四肢逆冷。

  此案可用《千金》[驻车丸]合《金匮》[泽泻汤]加肉桂。
  (黄连 干姜 当归 阿胶;苍术,泽泻;肉桂)

  【方名】驻车丸《千金方》
  【分类】固涩剂>>涩肠固脱
  【组成】黄连 干姜 当归 阿胶
  【功效】寒热並调 化湿坚阴
  【主治】湿热久郁,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亦治休息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