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要论什么方适合什么证,因为什么证都可以用!原始剂量。。。我从来没用过什么原始剂量,都是因人而已。
那就不要论什么方适合什么证,因为什么证都可以用!原始剂量。。。我从来没用过什么原始剂量,都是因人而已。
当然不是什么证都可以用。
乌梅丸这个是厥阴气血不足导致的寒热错杂才能用,脉上是中取弹指或弦,沉取无力。
碰这个情况就得考虑这种清上温下的思路,但根源还是得恢复厥阴的功能,所以才有乌梅、当归、桂枝、干姜,双补厥阴体用的组合。
这时候单用热或用凉都治不好。
量 效 只与人有关,和定量编方的人无关,如果那般僵化,不就和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原方原量那些人一样了?
量 效 只与人有关,和定量编方的人无关,如果那般僵化,不就和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原方原量那些人一样了?
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我自己用,包括我师父用的乌梅丸,都是寒药量大,热药量小的,我们碰的热重的人多。
你见过哪怕1例按照原始剂量使用乌梅丸的案例吗?
难道仲景当时遇到的“乌梅丸证”在今天已经1例都见不到了吗?
既然量效跟人有关,那为何见不到与乌梅丸原方相比,进一步加大黄连用量,进一步减少桂附椒参归用量的案例呢?
只能加大温药剂量不能加大寒药剂量?
难道世间寒热错杂的病例中,已经只有更寒的证候,没有更热的证候了?
原来如此,确实,乌梅丸是厥阴病肝阴血虚,同时兼有脾肾虚寒的证候的适用方。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我自己用,包括我师父用的乌梅丸,都是寒药量大,热药量小的,我们碰的热重的人多。
当然以后碰到寒重的人多,我会加大热药的量。
我发那个图的意思是,厥阴虚证导致寒热错杂的,优先考虑乌梅丸的路子,而且还说明了脉的情况。
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治寒热错杂的时候不分经,直接泻心汤系列或桂附地黄丸方向,寒热同用,这个和乌梅丸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
实践中,这类病的基础往往是先有血虚然后导致阳虚,这时候就是肝的气血不足,这个是基本盘。原来如此,确实,乌梅丸是厥阴病肝阴血虚,同时兼有脾肾虚寒的证候的适用方。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要治厥阴其实也可以,要加乌梅、当归之类的,引进厥阴。
实际上我师父的手法就是先用炙乌梅、干姜、黄连三个药来调,然后根据寒热变化再加药,很稳。
实践中,这类病的基础往往是先有血虚然后导致阳虚,这时候就是肝的气血不足,这个是基本盘。
但厥阴的麻烦之处是,他会导致寒和热同时出现,曾记得多个病人,舌上一派寒像,但舌尖多处红点刺,前面用了很多路子无效,用热,上焦的热更热,吃不消,用寒,直接腹泻、胃口差。两头堵,似乎无解,但好的是,归芍柏子仁酸枣仁能用,并能补得进去,相当于是补血成功了,但功能上的寒热错杂、颠倒无从下手。后来用了这个思路才算治好,这种同用,比例难定,同样是肝虚,寒热同现,有的人是寒象表现多,有的是热象多,这里就得调整寒热药的比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