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难治的阴虚夹湿证

你吃的金匮肾气丸?
金匮原方配比的汤剂,如果用了肉桂,就会太热,我试过桂枝,肉桂,肉桂加桂枝,加附子,不加附子,发现有附子和桂枝的时候,引火归元的效果还更好,单纯的六味地黄效果不行
 
提到补肾,除了人们最为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之外,估计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了。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出现过五次,分别以“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和“崔氏八味丸”三个名称出现,后来由于后世医家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衍生出系列方,于是人们就将这个治肾祖方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提到肾气丸,人们会不自觉的想到,这个方子是治疗肾虚的,甚至还详细地将它列为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里了。

对于肾气丸,人们对它的误解比较深,要想了解最为真实的肾气丸,就得从源头抓起,先走进《金匮要略》的世界去一探究竟。在《金匮要略》讲血痹虚劳的篇章里最先出现了肾气丸方证,原文是这样说的,“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这里的症状记录的比较清晰,首先是虚劳,然后是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因为肾气不足导致的。

再来看看第二个出场,在《金匮要略》讲到痰饮咳嗽疾病的证治规律时,也出现了一条肾气丸方证,具体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里的主要症状说的比较隐蔽,就是一个短气,而病机是痰饮,这种疾病张仲景给出了两个治疗方案,第一个“当从小便去之”的方法,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进行治疗,但也可以用肾气丸治疗。这个痰饮导致的短气,为什么可以用肾气丸呢?这主要与肾主水液、肾主纳气有关。

肾气丸的第三条方证是《金匮要略》在治疗消渴淋证的时候出现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里的主要症状比较简单,就是消渴,喝得多,尿得多,这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这种情况为什么要用肾气丸?喝得多、尿得多主要还是膀胱的贮藏尿液和气化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蒸腾津液,而膀胱与肾相表里,通过治肾来强化膀胱,这也是符合中医常规的治病方略的。

肾气丸的第四个方证是治疗妇人杂病的,在《金匮要略》专门讲述妇人杂病的篇章里,记录了肾气丸的用途。原文是这样的,“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这里的问题是妊娠转胞,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痛苦不堪,这种情况可以用肾气丸。怀孕期间,出现这种尴尬的问题,又不能用利水的治法,所以只能用肾气丸来增强膀胱气化的能力,使得尿液得通而不伤正气。

那么,这里已经讲述了肾气丸的四次出场了,不是有五次的吗?还有一次呢?在血痹虚劳篇章里讲到八味肾气丸的时候,只有方名,没有药物记载,只是写了一句“方见脚气中”。但是《金匮要略》并没有脚气病篇,但在中风历节病篇的附录里找了“崔氏八味丸”,对于方证的记载有八个大字,即“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主要症状是什么呢?首先,张仲景时代的脚气并非现代的脚气,而是一种足膝肿胀疼痛,软弱无力,麻木不仁,有从脚底有气上冲胸腹,导致少腹急结、胀满疼痛,甚则心悸、气喘的一种病症。这种情况其实也与肾气有关,而此处的崔氏八味丸的方药与肾气丸的方药剂量一模一样,所以也可归列为肾气丸的方证之中。

肾气丸是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等八味药组成的,崔氏八味丸是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等八味药组成的,方药剂量一模一样,只是方名不一样,制作方式都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黄酒送服15丸,一日两次,所不同的是肾气丸中对服用剂量提到了一个“加至二十五丸”,也就是说,根据病情还是可以增加剂量的。

纵观肾气丸的八味药,方中用的八两干地黄,而不是熟地黄,干地黄是生地黄自然晒干或烘干的,而熟地黄是经过加工又蒸又晒之后而成的,二者在功能上是不一样的,干地黄主要是滋阴养血,而熟地黄则是滋阴补血。山茱萸、山药(薯蓣)补肝、养脾、益精。丹皮、泽泻、茯苓利水液、去脾湿、泻肾浊、泻肝火。桂枝和附子两味药尤为奇妙,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作用强大。

但是人们现行遇到的所谓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却与《医宗金鉴》中的桂附地黄丸相似,也就是“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其实药物的变化也就是两味药的变化,《金匮要略》的肾气丸用的干地黄、桂枝,而《医宗金鉴》的桂附地黄丸用的却是熟地黄和肉桂,虽然只要细微的差异,但是用途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规意识中,用来治疗肾阳虚的其实更适合使用桂附地黄丸。而张仲景的肾气丸,适应证以肾气不足为最恰当。
 
那时候的人精瘦,恐怕也没什么痰,吃的还不够消耗呢,浮肿倒是可能
虽然痰湿的人大多虚胖,但并不意味着有痰一定表现胖或者浮肿。瘦人有痰,那只能是痰阻碍了吸收和运输营养的通道。
 
提到补肾,除了人们最为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之外,估计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了。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出现过五次,分别以“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和“崔氏八味丸”三个名称出现,后来由于后世医家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衍生出系列方,于是人们就将这个治肾祖方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提到肾气丸,人们会不自觉的想到,这个方子是治疗肾虚的,甚至还详细地将它列为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里了。

对于肾气丸,人们对它的误解比较深,要想了解最为真实的肾气丸,就得从源头抓起,先走进《金匮要略》的世界去一探究竟。在《金匮要略》讲血痹虚劳的篇章里最先出现了肾气丸方证,原文是这样说的,“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这里的症状记录的比较清晰,首先是虚劳,然后是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因为肾气不足导致的。

再来看看第二个出场,在《金匮要略》讲到痰饮咳嗽疾病的证治规律时,也出现了一条肾气丸方证,具体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里的主要症状说的比较隐蔽,就是一个短气,而病机是痰饮,这种疾病张仲景给出了两个治疗方案,第一个“当从小便去之”的方法,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进行治疗,但也可以用肾气丸治疗。这个痰饮导致的短气,为什么可以用肾气丸呢?这主要与肾主水液、肾主纳气有关。

肾气丸的第三条方证是《金匮要略》在治疗消渴淋证的时候出现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里的主要症状比较简单,就是消渴,喝得多,尿得多,这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这种情况为什么要用肾气丸?喝得多、尿得多主要还是膀胱的贮藏尿液和气化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蒸腾津液,而膀胱与肾相表里,通过治肾来强化膀胱,这也是符合中医常规的治病方略的。

肾气丸的第四个方证是治疗妇人杂病的,在《金匮要略》专门讲述妇人杂病的篇章里,记录了肾气丸的用途。原文是这样的,“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这里的问题是妊娠转胞,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痛苦不堪,这种情况可以用肾气丸。怀孕期间,出现这种尴尬的问题,又不能用利水的治法,所以只能用肾气丸来增强膀胱气化的能力,使得尿液得通而不伤正气。

那么,这里已经讲述了肾气丸的四次出场了,不是有五次的吗?还有一次呢?在血痹虚劳篇章里讲到八味肾气丸的时候,只有方名,没有药物记载,只是写了一句“方见脚气中”。但是《金匮要略》并没有脚气病篇,但在中风历节病篇的附录里找了“崔氏八味丸”,对于方证的记载有八个大字,即“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主要症状是什么呢?首先,张仲景时代的脚气并非现代的脚气,而是一种足膝肿胀疼痛,软弱无力,麻木不仁,有从脚底有气上冲胸腹,导致少腹急结、胀满疼痛,甚则心悸、气喘的一种病症。这种情况其实也与肾气有关,而此处的崔氏八味丸的方药与肾气丸的方药剂量一模一样,所以也可归列为肾气丸的方证之中。

肾气丸是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等八味药组成的,崔氏八味丸是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等八味药组成的,方药剂量一模一样,只是方名不一样,制作方式都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黄酒送服15丸,一日两次,所不同的是肾气丸中对服用剂量提到了一个“加至二十五丸”,也就是说,根据病情还是可以增加剂量的。

纵观肾气丸的八味药,方中用的八两干地黄,而不是熟地黄,干地黄是生地黄自然晒干或烘干的,而熟地黄是经过加工又蒸又晒之后而成的,二者在功能上是不一样的,干地黄主要是滋阴养血,而熟地黄则是滋阴补血。山茱萸、山药(薯蓣)补肝、养脾、益精。丹皮、泽泻、茯苓利水液、去脾湿、泻肾浊、泻肝火。桂枝和附子两味药尤为奇妙,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作用强大。

但是人们现行遇到的所谓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却与《医宗金鉴》中的桂附地黄丸相似,也就是“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其实药物的变化也就是两味药的变化,《金匮要略》的肾气丸用的干地黄、桂枝,而《医宗金鉴》的桂附地黄丸用的却是熟地黄和肉桂,虽然只要细微的差异,但是用途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规意识中,用来治疗肾阳虚的其实更适合使用桂附地黄丸。而张仲景的肾气丸,适应证以肾气不足为最恰当。
我还试过用生地,熟地,一半生地一半熟地的
 
桂枝和肉桂,桂枝会走表,肉桂不会,感觉上只能热到里面,透不出来,加附子后,附子也不动,有点干烧的感觉,很容易上火。

桂枝的话就会和附子一起走表,不知道是不是山茱萸的作用,反正上焦的火会被拉下来,头面部的火会消。
 
我也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用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寒凉药,那个火就压不下去呢?值得好好研究。

恭喜你调理成功,你应该是典型的阴伤液伤。裂纹减少是养阴成功的表现。你的排痰后来也是只用养阴药?不用化痰药了?
用这些是滋水的上源,金生水,有了这些,阴、液、骨髓才有源头,而且这些没有地黄粘腻,不容易生痰,是阴虚夹湿、夹痰时候,养阴复液的佳品。
以前用温药反而腹泻,是阴伤为主的体质。现在北沙参、麦冬成了主力而且没加温肾的药,大便反而开始成型。是这个意思吗?
我曾有经验,用了这些清补的北沙参、麦冬,病人反而不怕冷了,而且大便变好。

刘老的这篇津液链文章讲得太好
    
  两位老师觉得他调理成功了,但我个人不这么看。
  下面是他母亲(2021年5月 VS 2020年6月)的体检报告单:

  服了{大半年}的{大剂量}的{清热滋阴为主}的药,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指示体质状态在下降(个人解读):

  1、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这三项指标,
    去年就靠近正常值下限,今年进一步下降。
    提示肝脏合成蛋白及骨髓造血功能在下降。

  2、血肌酐在下降而血尿素氮在升高,提示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量在流失。
    (在肾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血肌酐值越低,提示一个人的肌肉量越少,练健美的人血肌酐往往是超过常人正常值的,他们的肾脏负担重,健美而不健康)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了50%;高密谋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了将近10%。
  

体检报告(2021年5月 VS 2020年6月)(勾注).jpg



  他前几天在帖子中说最近才说重用了制大黄。
  我很早以前就建议他用制大黄之类的药化血分瘀热,同时用防风之类的药升脾阳散气分郁热,最好不用或者少用生石膏和龙胆草之类的清气分实火的药了,但他始终不相信。

  他母亲的热像是轻度肝硬化(肝络瘀血)导致的,B超提示肝区回声稍密集。
  肝硬化应该保证充足(但不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优质蛋白的摄入。肝病要重视实脾,凉血化瘀的同时要保护脾胃之气,气分的热是郁热不是实热,用升阳的方法既能散火又保护脾气。

  仲景是怎么治疗虚劳的:阴阳并补,看齐平人;把握比重,分清病位:
  比如小建中汤证:
  阴虚多阳虚少,所以少温阳多滋阴,重用饴糖和芍药;
  脾胃阳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肝阴血虚而阳亢出现鼻衄的血热之象,所以用芍药凉肝血饴糖滋肝阴,用桂甘姜枣温脾阳助气血生化。
 
  而他的治法是削足适履,泻本已虚弱的阳,去配更加虚弱的阴,是一种牺牲生命活力以达到一种弱阴弱阳弱平衡的暂安状态的下策,谈何重视长期的体质调理?
  
 
我也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用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寒凉药,那个火就压不下去呢?值得好好研究。
  
  有些人越清越热,原因是过用寒凉,气郁没有疏开、湿邪没有祛除,而气郁和湿蕴是化热的根源。

  这个道理傅青主讲得很透彻: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
  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
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   当归(五钱,酒洗)
  丹皮(五钱)      山栀子(三钱,炒)
  白芥子(二钱,炒研)  柴胡(一钱)
  香附(一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醋炒)
  黄芩(一钱,酒炒)   生甘草(一钱)

  水煎。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两位老师觉得他调理成功了,但我个人不这么看。
  下面是他母亲(2021年5月 VS 2020年6月)的体检报告单:

  服了{大半年}的{大剂量}的{清热滋阴为主}的药,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指示体质状态在下降(个人解读):

  1、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这三项指标,
    去年就靠近正常值下限,今年进一步下降。
    提示肝脏合成蛋白及骨髓造血功能在下降。

  2、血肌酐在下降而血尿素氮在升高,提示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量在流失。
    (在肾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血肌酐值越低,提示一个人的肌肉量越少,练健美的人血肌酐往往是超过常人正常值的,他们的肾脏负担重,健美而不健康)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了50%;高密谋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了将近10%。
  

浏览附件105245


  他前几天在帖子中说最近才说重用了制大黄。
  我很早以前就建议他用制大黄之类的药化血分瘀热,同时用防风之类的药升脾阳散气分郁热,最好不用或者少用生石膏和龙胆草之类的清气分实火的药了,但他始终不相信。

  他母亲的热像是轻度肝硬化(肝络瘀血)导致的,B超提示肝区回声稍密集。
  肝硬化应该保证充足(但不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优质蛋白的摄入。肝病要重视实脾,凉血化瘀的同时要保护脾胃之气,气分的热是郁热不是实热,用升阳的方法既能散火又保护脾气。

  仲景是怎么治疗虚劳的:阴阳并补,看齐平人;把握比重,分清病位:
  比如小建中汤证:
  阴虚多阳虚少,所以少温阳多滋阴,重用饴糖和芍药;
  脾胃阳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肝阴血虚而阳亢出现鼻衄的血热之象,所以用芍药凉肝血饴糖滋肝阴,用桂甘姜枣温脾阳助气血生化。
 
  而他的治法是削足适履,泻本已虚弱的阳,去配更加虚弱的阴,是一种牺牲生命活力以达到一种弱阴弱阳弱平衡的暂安状态的下策,谈何重视长期的体质调理?
  
同意你的观点,这个情况是清热已经伤正了,机体功能在下降。生石膏、胆草之类尤其不能用,清热伤气,利湿伤阴,要非常小心。
平时的调理一是看脉、舌苔,病人自己的感觉,定期做下相关检查,不可不慎。一般我要求病人自己每天记录一下吃药后的反应,以备查。
清血分瘀热我个人喜欢用丹皮、赤芍,瘀血重的加茜草,但是腹泻的人不能用,动血药会加重腹泻。
 
桂附地黄丸,前些年有医生给我也用过,我自己也用过,
使用历史断断续续有三年之久吧,

先遵照原方,是感觉很容易上火,头晕,
后来把桂附去掉,熟地全换成生地,丹皮加量,泽泻用生的,不用炒的,偶尔加知柏,就感觉真是舒服了
 
桂附地黄丸,前些年有医生给我也用过,我自己也用过,
使用历史断断续续有三年之久吧,

先遵照原方,是感觉很容易上火,头晕,
后来把桂附去掉,熟地全换成生地,丹皮加量,泽泻用生的,不用炒的,偶尔加知柏,就感觉真是舒服了
那你后面吃的就是六味地黄丸了。
 
    
  两位老师觉得他调理成功了,但我个人不这么看。
  下面是他母亲(2021年5月 VS 2020年6月)的体检报告单:

  服了{大半年}的{大剂量}的{清热滋阴为主}的药,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指示体质状态在下降(个人解读):

  1、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这三项指标,
    去年就靠近正常值下限,今年进一步下降。
    提示肝脏合成蛋白及骨髓造血功能在下降。

  2、血肌酐在下降而血尿素氮在升高,提示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量在流失。
    (在肾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血肌酐值越低,提示一个人的肌肉量越少,练健美的人血肌酐往往是超过常人正常值的,他们的肾脏负担重,健美而不健康)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了50%;高密谋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了将近10%。
  

浏览附件105245


  他前几天在帖子中说最近才说重用了制大黄。
  我很早以前就建议他用制大黄之类的药化血分瘀热,同时用防风之类的药升脾阳散气分郁热,最好不用或者少用生石膏和龙胆草之类的清气分实火的药了,但他始终不相信。

  他母亲的热像是轻度肝硬化(肝络瘀血)导致的,B超提示肝区回声稍密集。
  肝硬化应该保证充足(但不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优质蛋白的摄入。肝病要重视实脾,凉血化瘀的同时要保护脾胃之气,气分的热是郁热不是实热,用升阳的方法既能散火又保护脾气。

  仲景是怎么治疗虚劳的:阴阳并补,看齐平人;把握比重,分清病位:
  比如小建中汤证:
  阴虚多阳虚少,所以少温阳多滋阴,重用饴糖和芍药;
  脾胃阳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肝阴血虚而阳亢出现鼻衄的血热之象,所以用芍药凉肝血饴糖滋肝阴,用桂甘姜枣温脾阳助气血生化。
 
  而他的治法是削足适履,泻本已虚弱的阳,去配更加虚弱的阴,是一种牺牲生命活力以达到一种弱阴弱阳弱平衡的暂安状态的下策,谈何重视长期的体质调理?
  
哈哈哈,都说了你的关注点总是那么奇怪,还不自知!
就算人家西医看化验单也是看的不正常的数据,你真厉害,连正常的数据都能看出问题,而且得出的结论还和人西医专业的人相反,厉害呀!
请问你看了多少化验单啊?
你的分析方法没问题吗?
该怀疑你自己的不怀疑,不该怀疑的你多疑,哈哈哈,真是什么人啊?
还一堆起哄的!
这种为了反驳而反驳,真的很可笑!
病人的感觉你不信,化验数据变正常了你也不信,那你信什么?你自己?哪里来的自信?
你的无知在论坛都已经害了很多人!
上次再别的帖子我就说了,现在用燥热药的首当其冲的是害自己!
对哦,如果你自食恶果,简直就是为民除害了!哈哈哈哈
真的还是少提醒你的好!
原来我真的错了!哈哈哈
 
  
  有些人越清越热,原因是过用寒凉,气郁没有疏开、湿邪没有祛除,而气郁和湿蕴是化热的根源。

  这个道理傅青主讲得很透彻: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
  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
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   当归(五钱,酒洗)
  丹皮(五钱)      山栀子(三钱,炒)
  白芥子(二钱,炒研)  柴胡(一钱)
  香附(一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醋炒)
  黄芩(一钱,酒炒)   生甘草(一钱)

  水煎。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你说的这种方案,人家早用过了,失败了哦!
只能说明你的思路被证明不适用,诊断错误!哈哈哈
还风药!且
四诊都有问题,哪来的自信?
舌照不会看,脉诊没有,病人的感觉你不信,西医的检查数据你不信,病人的饮食没问题你也觉得有问题,哎呀真是太有意思了!
这都能自以为诊断正确,这自信简直无与伦比了!哈哈哈
 
同意你的观点,这个情况是清热已经伤正了,机体功能在下降。生石膏、胆草之类尤其不能用,清热伤气,利湿伤阴,要非常小心。
平时的调理一是看脉、舌苔,病人自己的感觉,定期做下相关检查,不可不慎。一般我要求病人自己每天记录一下吃药后的反应,以备查。
清血分瘀热我个人喜欢用丹皮、赤芍,瘀血重的加茜草,但是腹泻的人不能用,动血药会加重腹泻。
你说的这些都是配伍不当才会出现的问题。
猎户兄就是从腹泻肠易激治过来的。
 
  
  有些人越清越热,原因是过用寒凉,气郁没有疏开、湿邪没有祛除,而气郁和湿蕴是化热的根源。

  这个道理傅青主讲得很透彻: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
  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
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   当归(五钱,酒洗)
  丹皮(五钱)      山栀子(三钱,炒)
  白芥子(二钱,炒研)  柴胡(一钱)
  香附(一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醋炒)
  黄芩(一钱,酒炒)   生甘草(一钱)

  水煎。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你简直太牛了,以前太小看你了!哈哈哈
真实的验案放在你面前,还不止一例,你非得说治的不对!还能更自欺欺人一点么?
哦,是不是非得你提供的方案治疗失败然后你推荐饮食运动方案让人慢慢调养才是对的呀?
看看你掺和的咨询贴,总结一下你惯用的霸屏模式吧!
每一个疑难证都掺和的牛人呀!
唉,以前说我不发医案,我还是一贯坚持不发,这只不过是指点一下而已,别人采用了我的观点而已,你就这样子?太激动了吧?
这是正常人能干的事儿么?
 
最后编辑:
    
  两位老师觉得他调理成功了,但我个人不这么看。
  下面是他母亲(2021年5月 VS 2020年6月)的体检报告单:

  服了{大半年}的{大剂量}的{清热滋阴为主}的药,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指示体质状态在下降(个人解读):

  1、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这三项指标,
    去年就靠近正常值下限,今年进一步下降。
    提示肝脏合成蛋白及骨髓造血功能在下降。

  2、血肌酐在下降而血尿素氮在升高,提示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量在流失。
    (在肾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血肌酐值越低,提示一个人的肌肉量越少,练健美的人血肌酐往往是超过常人正常值的,他们的肾脏负担重,健美而不健康)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了50%;高密谋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了将近10%。
  

浏览附件105245


  他前几天在帖子中说最近才说重用了制大黄。
  我很早以前就建议他用制大黄之类的药化血分瘀热,同时用防风之类的药升脾阳散气分郁热,最好不用或者少用生石膏和龙胆草之类的清气分实火的药了,但他始终不相信。

  他母亲的热像是轻度肝硬化(肝络瘀血)导致的,B超提示肝区回声稍密集。
  肝硬化应该保证充足(但不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优质蛋白的摄入。肝病要重视实脾,凉血化瘀的同时要保护脾胃之气,气分的热是郁热不是实热,用升阳的方法既能散火又保护脾气。

  仲景是怎么治疗虚劳的:阴阳并补,看齐平人;把握比重,分清病位:
  比如小建中汤证:
  阴虚多阳虚少,所以少温阳多滋阴,重用饴糖和芍药;
  脾胃阳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肝阴血虚而阳亢出现鼻衄的血热之象,所以用芍药凉肝血饴糖滋肝阴,用桂甘姜枣温脾阳助气血生化。
 
  而他的治法是削足适履,泻本已虚弱的阳,去配更加虚弱的阴,是一种牺牲生命活力以达到一种弱阴弱阳弱平衡的暂安状态的下策,谈何重视长期的体质调理?
  
说人是下策,总比某些人推荐一个失败一个,最后都以控制饮食,运动养生的无奈之举强些。
列举了那么多名家,你以为就能证明你对了吗?可惜学的似是而非,形似而神不似,连基本的诊断都不会还冒充名家方案,不知道张仲景会不会被你气活过来?睡觉的时候你得小心点,免得他找你聊天哦!曲解人家的经文会遭报应的。或许已经遭报应了,那就是到现在还没解决自己的问题!哎呀,怎么觉得那么大快人心呢有没有?这是不对的,我不应该幸灾乐祸,不过实在是忍不住呀!哈哈哈
我就发现你属小强的,总是时不时蹦跶一下!
不踩你简直是对不起大众呀!
 
桂附地黄丸,前些年有医生给我也用过,我自己也用过,
使用历史断断续续有三年之久吧,

先遵照原方,是感觉很容易上火,头晕,
后来把桂附去掉,熟地全换成生地,丹皮加量,泽泻用生的,不用炒的,偶尔加知柏,就感觉真是舒服了
金匮的肾气丸真是个好方子,衍生出无数变化,仔细研究应该可以搞明白三阴症的问题
 
同意你的观点,这个情况是清热已经伤正了,机体功能在下降。生石膏、胆草之类尤其不能用,清热伤气,利湿伤阴,要非常小心。
平时的调理一是看脉、舌苔,病人自己的感觉,定期做下相关检查,不可不慎。一般我要求病人自己每天记录一下吃药后的反应,以备查。
中间有段时间(大概一月半之前)有热势增大的情况,我的反应稍慢,

其中部分调整是,暂去生石膏,龙胆草减量,这是部分调整,当时感觉清热药应该暂减一减,

相对没那么怕冷了是一个变化,但相对没那么怕热了也是一个变化,

肌肉中也有脂肪(我曾问过我的教练,说我的力量变大了,为什么体重没有上升呢,教练站在他的知识体系里回答道,肌肉中也有脂肪),
几个梦回老师提到的变化至少还在正常范围,还待观察吧,


其他变化我认为是显著的好变化,
甘油三酯巨降,肝区B超结果转好,血压高大好,
头晕概率大大下降,
耳心痛舌尖痛牙龈痛易出血等等概率大大下降,(前年王教授用血府逐瘀后,有血虚表现,又改用归脾汤,这些症状复现,且非常迅猛,现在出现的概率和程度都大大下降了),
面部黑斑减少减淡,
脚趾甲由黑变白且有血色,(前年王教授用血府逐瘀后,也是有好转的,停药后会复现,目前用药效果差不多,暂没有停药历史)
吃青菜水果肚子不痛不拉稀了,现在能消化了(以前是直接把青菜拉出来),
睡眠质量稍有提高,(整夜睡不着的概率大大减少,当然没控制住热势,会反复,稍加调整便又很容易好,这也取决于家庭的中医资源环境吧,前些年老跑三甲医院或医馆,没这么迅捷的处理),
睡眠相对好了,所以白天的精神状态也是有好转的,
易饥感觉下降,(去年看到饭就想吃,今年春以后这种情况大大减少了),


既怕冷又怕热的情况同时有好转,
前年开空调就会打喷嚏披一件毯子(即使开到28度(没有直吹)也是这样),去年稍好(去年我是依据王教授的血府逐瘀,也有些效果,但发热和睡眠问题有点难处理),今年就很少披毯子了,
去年一吃饭就摇扇子,这几天这么热了,很少看她摇扇子,
所以怕冷又怕热的情况是同时有好转的,几年前我听蔡长福的徒弟给我讲过一些,判断身体经络是否完全通泰,有个重要的现象可以观察,就是夏天穿两件薄衣不热,冬天穿一件厚衣不冷,不怕冷不怕热的相对变化,我想是一个好现象。


感冒好得快些了,(各种原因吧,也有经验在里面),同样是流清涕打喷嚏咽痛音重有痰,情况极为相似,今年处理得快些,
去年年底我帮她处理了10来天,
今年4月3日,又出现了,且在加重,我妈都准备好生10天病了,我帮她处理了2天,恢复如初,全方近20味药,我就只把麦冬和知母的量调整了下,另加了桑叶,桑白皮,稍加薄荷、蝉蜕,第二天见效,好转迅速,第三天基本恢复如初,未留下去年“病去如抽丝”的感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