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难治的阴虚夹湿证

还有一非常重要的原则,用药必须要保证脾胃的基本运行。不考虑这点,必然失败。
 
治阴虚夹湿,千万不要忽略食疗的重要作用,有时食疗比药疗效果更好。
 
哪有这么简单?
虚实判断的标准是“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堵还要堵到超过一定程度才能叫做实证。
你认为是你认为,但不一定对呀!
按照你的模式不是得验证一下吗?
就是因为需要堵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实证,所以我认为太虚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实证,因为邪盛正虚,直接打进来了。而正不虚的情况,正邪相争才会杠住,出现不通。
 
就是因为需要堵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实证,所以我认为太虚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实证,因为邪盛正虚,直接打进来了。而正不虚的情况,正邪相争才会杠住,出现不通。
呵呵,这样尬聊真的不好!
 
不是的,你真的搞错了,阴虚的人体内很多无形之痰,正是沙参麦冬的增加津液才把这个痰给化开排出来。
燥痰也只有在津液足的时候才会排出来,否则就堵塞身体各处,导致经络不通。
红字部分观点一致,蓝色部分不敢确定。
阴虚常伴痰湿,但这个腻痰到底是排病反映,还是中焦化不开北沙参、麦冬这些药,还有待观察了。
 
就是因为需要堵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实证,所以我认为太虚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实证,因为邪盛正虚,直接打进来了。而正不虚的情况,正邪相争才会杠住,出现不通。
我也不能一一给你纠正基本概念呀!
你再看看“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侯”!
还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俗话说一句谎话需要一百句谎话来圆谎,何况中医的各种基本概念,经过了数千年,无数先贤们的归纳总结才确定下来的,如果你要推翻这种论述,并不只是在家里想想就行的。你改变了一个定义,则有很多个相关的地方需要变动,变动一多,中医还能叫做中医吗?
所以我说你的理论和中医并不兼容!
 
你们遇到的可能不是一种类型的,如果润药导致了饮,那么不通的情况下郁热又烧灼为痰,那么其实还有阳虚情况,也就是水饮症,阴阳两虚
你这发散思维不太好的,很多都要证据的,不是随便联想出来的。阴虚夹湿,你马上就演变成双虚了,然后你开药就开始开火锅了,治不好病的。
 
红字部分观点一致,蓝色部分不敢确定。
阴虚常伴痰湿,但这个腻痰到底是排病反映,还是中焦化不开北沙参、麦冬这些药,还有待观察了。
这也不是我的观点呀!古人在医案和药书上面都是这么说的。
我也是看书看来之后又在临床验证过的,确实如此,古人诚不我欺!
当然这属于温病,一般人看得少,可以理解。
 
我也不能一一给你纠正基本概念呀!
你再看看“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侯”!
还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俗话说一句谎话需要一百句谎话来圆谎,何况中医的各种基本概念,经过了数千年,无数先贤们的归纳总结才确定下来的,如果你要推翻这种论述,并不只是在家里想想就行的。你改变了一个定义,则有很多个相关的地方需要变动,变动一多,中医还能叫做中医吗?
所以我说你的理论和中医并不兼容!
只是理解不同而已,大实就是堵的严重,这边堵,那边就虚,双向六车道只剩下应急车道了,看着不虚吗
至虚到阴阳都要脱了,不就是回光返照吗,真脏脉说不定都现了
 
你这发散思维不太好的,很多都要证据的,不是随便联想出来的。阴虚夹湿,你马上就演变成双虚了,然后你开药就开始开火锅了,治不好病的。
我说的阴阳两虚不是整体上的,比如肾整个虚,相对于其他脏是阴阳两虚,而自己本身是阴虚比较重,阳虚要轻一些。

从五运六气来讲,不是常态吗,自出生起,每个人都有偏盛,有的人肺弱,有的人肝弱,具体到这一脏,肯定也有分阴虚阳虚,就算两个平衡,在五脏这个圈子里也是短板,每次生病最容易受影响的就是他,受阳邪出现阴虚症,受阴邪出现阳虚症,不是很正常吗
 
红字部分观点一致,蓝色部分不敢确定。
阴虚常伴痰湿,但这个腻痰到底是排病反映,还是中焦化不开北沙参、麦冬这些药,还有待观察了。
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包含有增液汤的类似思路,
近几个月我就是这样用药的,用在自已和家人身上的,

前些年多用温药排痰,稍加北沙参、麦冬类的药,就有“化不开”的感觉,外表怕冷、胃寒泄泻等寒症表现,

近两三个月,整方中,北沙参、麦冬类的药竟然成了君药,还有点压不住热势,偶尔还稍有大便干,肺胃热象难减,当然更难出现“寒凉泄泻”了,
当然,如老师所讲,方子是一个整体,光有北沙参、麦冬类药当然会坏事儿,

以前舌中裂纹十分明显,现在不太明显了,偶尔还看不出来了,
以前舌根裂纹也十分明显,还夹有苔,现在对比来看,很浅了,也能明显感到肾阳的恢复(没有一味直接补肾阳的药),这是补阳药难以达到的持久效果,

这是前些年无法想象的情况,感觉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初步上升到“体质变化”的层面上来探讨了吧
 
最后编辑:
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包含有增液汤的类似思路,
近几个月我就是这样用药的,用在自已和家人身上的,

前些年多用温药排痰,稍加北沙参、麦冬类的药,就有“化不开”的感觉,外表怕冷、胃寒泄泻等寒症表现,

近两三个月,整方中,北沙参、麦冬类的药竟然成了君药,还有点压不住热势,偶尔还稍有大便干,肺胃热象难减,当然更难出现“寒凉泄泻”了,

这是前些年无形想象的情况,感觉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初步上升到“体质变化”的层面上来探讨了吧
可能是你以前用麻辛附桂之类的药太多了,把火点起来了。我记得大热天你都用过麻辛附桂之类的药。
 
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包含有增液汤的类似思路,
近几个月我就是这样用药的,用在自已和家人身上的,

前些年多用温药排痰,稍加北沙参、麦冬类的药,就有“化不开”的感觉,外表怕冷、胃寒泄泻等寒症表现,

近两三个月,整方中,北沙参、麦冬类的药竟然成了君药,还有点压不住热势,偶尔还稍有大便干,肺胃热象难减,当然更难出现“寒凉泄泻”了,
当然,如老师所讲,方子是一个整体,光有北沙参、麦冬类药当然会坏事儿,

以前舌中裂纹十分明显,现在不太明显了,偶尔还看不出来了,
以前舌根裂纹也十分明显,还夹有苔,现在对比来看,很浅了,也能明显感到肾阳的恢复(没有一味直接补肾阳的药),这是补阳药难以达到的持久效果,

这是前些年无法想象的情况,感觉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初步上升到“体质变化”的层面上来探讨了吧
我也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用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寒凉药,那个火就压不下去呢?值得好好研究。
 
我也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用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寒凉药,那个火就压不下去呢?值得好好研究。
温热药越用越冷,寒凉药越用越热,所以人体真是奇妙
 
可能是你以前用麻辛附桂之类的药太多了,把火点起来了。我记得大热天你都用过麻辛附桂之类的药。
是的,以前用过,也有补土派的,当然,个人生活状态、情志状态也有影响吧。

第一次听说“无形之痰”这个说法时,是在好几年前,北京养生堂节目中,但当时就更不懂了。

我也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用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寒凉药,那个火就压不下去呢?值得好好研究。
也不能用太多了,用多了津液排不走,
我感觉有时还得分表里,药熬久了偏于走里,熬时间短一点,偏于走表,如何把握,不一定那么容易,还需要厚学,需要经验

但这个火它就是出来了,现在是考虑如何让它“有序地慢慢地”排出体外
 
是的,以前用过,也有补土派的,当然,个人生活状态、情志状态也有影响吧。

第一次听说“无形之痰”这个说法时,是在好几年前,北京养生堂节目中,但当时就更不懂了。


也不能用太多了,用多了津液排不走,
我感觉有时还得分表里,药熬久了偏于走里,熬时间短一点,偏于走表,如何把握,不一定那么容易,还需要厚学,需要经验

但这个火它就是出来了,现在是考虑如何让它“有序地慢慢地”排出体外
你觉得这个火是从哪里出来的?
 
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包含有增液汤的类似思路,
近几个月我就是这样用药的,用在自已和家人身上的,

前些年多用温药排痰,稍加北沙参、麦冬类的药,就有“化不开”的感觉,外表怕冷、胃寒泄泻等寒症表现,

近两三个月,整方中,北沙参、麦冬类的药竟然成了君药,还有点压不住热势,偶尔还稍有大便干,肺胃热象难减,当然更难出现“寒凉泄泻”了,
当然,如老师所讲,方子是一个整体,光有北沙参、麦冬类药当然会坏事儿,

以前舌中裂纹十分明显,现在不太明显了,偶尔还看不出来了,
以前舌根裂纹也十分明显,还夹有苔,现在对比来看,很浅了,也能明显感到肾阳的恢复(没有一味直接补肾阳的药),这是补阳药难以达到的持久效果,

这是前些年无法想象的情况,感觉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初步上升到“体质变化”的层面上来探讨了吧
恭喜你调理成功,你应该是典型的阴伤液伤。裂纹减少是养阴成功的表现。你的排痰后来也是只用养阴药?不用化痰药了?
用这些是滋水的上源,金生水,有了这些,阴、液、骨髓才有源头,而且这些没有地黄粘腻,不容易生痰,是阴虚夹湿、夹痰时候,养阴复液的佳品。
以前用温药反而腹泻,是阴伤为主的体质。现在北沙参、麦冬成了主力而且没加温肾的药,大便反而开始成型。是这个意思吗?
我曾有经验,用了这些清补的北沙参、麦冬,病人反而不怕冷了,而且大便变好。

刘老的这篇津液链文章讲得太好
 
最后编辑:
理解了热痰,那么寒痰首先这个地方应该是温度不够,其次水饮被浓缩了,原先觉得水饮是因为热而浓缩,联想到自然界里,冬天也干燥,留存的水饮也会有脱水反应,变浓的组织液既不能被细胞利用,也不能被血液带走。
温化这个思维,应该是温度够了,又有新水注入,重新恢复能够被吸收的状态吧,所以寒痰比较清稀。
而热痰就比较麻烦了,缺水严重,得补液。
 
恭喜你调理成功,你应该是典型的阴伤液伤。裂纹减少是养阴成功的表现。你的排痰后来也是只用养阴药?不用化痰药了?
用这些是滋水的上源,金生水,有了这些,阴、液、骨髓才有源头,而且这些没有地黄粘腻,不容易生痰,是阴虚夹湿、夹痰时候,养阴复液的佳品。
以前用温药反而腹泻,是阴伤为主的体质。现在北沙参、麦冬成了主力而且没加温肾的药,大便反而开始成型。是这个意思吗?
我曾有经验,用了这些清补的北沙参、麦冬,病人反而不怕冷了,而且大便变好。

刘老的这篇津液链文章讲得太好
我也是,用了石膏 生地 玄参 天花粉 麦冬,反而手脚热起来了
 
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包含有增液汤的类似思路,
近几个月我就是这样用药的,用在自已和家人身上的,

前些年多用温药排痰,稍加北沙参、麦冬类的药,就有“化不开”的感觉,外表怕冷、胃寒泄泻等寒症表现,

近两三个月,整方中,北沙参、麦冬类的药竟然成了君药,还有点压不住热势,偶尔还稍有大便干,肺胃热象难减,当然更难出现“寒凉泄泻”了,
当然,如老师所讲,方子是一个整体,光有北沙参、麦冬类药当然会坏事儿,

以前舌中裂纹十分明显,现在不太明显了,偶尔还看不出来了,
以前舌根裂纹也十分明显,还夹有苔,现在对比来看,很浅了,也能明显感到肾阳的恢复(没有一味直接补肾阳的药),这是补阳药难以达到的持久效果,

这是前些年无法想象的情况,感觉这些变化似乎可以初步上升到“体质变化”的层面上来探讨了吧
恭喜恭喜!初见成效了,方向对了还需坚持,体质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影响因素多几年都说不定。
一些常见的错误,顺便说几句。
1、有些人把整体阴虚局部阳虚看作是阴阳两虚,觉得需要阴阳双补,喜欢用八味地黄丸,这是不对的。
八味地黄丸整体是偏于补肾阳的,哪怕它是以六味地黄丸加了一点点附子肉桂(或桂枝),其实从这个方中补阴补阳药的配比就可以看出来,滋阴比补阳要难的多!
不管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只要有偏向就得以那一边为主,至少不能妨碍!阴虚的尤其不能补气温阳行气,有时候化痰逐瘀也不行,凉血是可以的。
2、长期是以滋阴为主,还是要注意清热,以免火气上炎,形成新的痰照样会堵塞经络;但清热的力度和时间要把握好,力量不够不行,过猛不行,过久也不行。有时候甚至得才用缓泻的办法,甚至是反复多次。峻泻是不宜的。
3、饮食控制得贯穿始终。
4、注意舌质变化,舌质的改变才是体质改善的重要反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