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中医理论之路在何方?

kastin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11/11/09
帖子
1618
获得点赞
513
声望
113
经过现代科学训练的很多人,尤其是网上的不少年轻人,大多习惯始于西方《几何原本》里的恢宏壮观的逻辑体系,从公理层层递进构建定理,建立起理论大厦(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古代一度非常领先却没能发展出科学的问题给出了“中国没有建立逻辑体系”这样的回答)。因此,他们对于违反自己习惯叙述方式的中医经典理论,反而嗤之以鼻。

我想,他们之所以这样,除了心中那份近乎政治正确的科学红卫兵信念之外,更多的是因不习惯古人认识世界和阐述该过程的方式,最终因习得性无助的打击而产生排斥反感情绪。虽然这不能作为论据来驳倒他们的看法,毕竟理论的正确性是需要检验的,不管是用科学那种逻辑体系,还是其他体系表述的理论,其正确解释/理解也应该有一定的唯一性。

那为何中医等经典数千年来被众多名家注解,百家齐放,不像现代科学那样只有一种解释?即便网上中医黑论证中医理论是不严谨甚至是错的,也常常用到类似中医诊断不同人不同结果,开方也不尽相同,对条文理解也百家争鸣,甚至自相矛盾。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医理论本身?谁的解释才是那个唯一正确的真理?

要知道,古人的现代科学知识没有我们这么丰富,就像大学生很容易理解小学生的知识一样,那究竟是什么导致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人的那些东西,才导致如今不同的揣摩与理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我们才能更加贴近古人那个状态,才能明白至少接近古人那种思维角度。

当我们把心境角色调整到数百甚至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缺少现代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电子产品、美味佳肴和影视娱乐方式,而身处于绝对纯洁无污染的大自然环境中,因而有大把时间思考和感悟自然现象和身体的感受的角色中时,会发现,古人很多理论只是很朴素的观察与总结,或者某种内在体验感悟的提炼。与其说那是理论,宁毋说这是一种朴素认识观加上辩证哲学加工后的抽象语言重述。现代人如果缺少辩证哲学观和朴素的感受认识中任意一个,就会导致无法正确理解古人想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所表达的意思。

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培养辩证哲学观功底是不难的(读易经、道德经,读诗歌,写毛笔字,画国画,看兵法,练太极拳而非太极操等,都能体会到)。但正是这种小聪明,导致我们忽略了最简单的那一环——朴素的认识和追问。

(待续)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每个人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导致自己的时间完全被占据。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和工作之外,大量时间被各种公众号app推送占据,即使在地车公交里,新闻、游戏、音乐仍是不二选择。这种状态能独立出一份观察体验心态是很难的,即便是在没有这些信息和工具的古代,那时大多数人也为了升官发财和延续香火而欲满于胸。因此,不难知道,这些理论必然不是古代随便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创立的,也就明白了佛教、道教为何要出家、隐居了。正是因为这群站在精神前沿的勇士,开拓进取,探索前沿,才能把那些“风景”转述给普通人。当然,他们的探索是向内的,而当今的科学探索是向外的(但量子力学反而证明了这种向外探索,穷极本源时,不免一只脚踏入向内探索的门室,当然这是现代科学工具无效的领域,故而也是其研究禁区)。

这就是说,我们除了要有辩证哲学观之外,还得具备那份向内探索的大局观,大方向不能错;其次要有那份毅力与精神,屏蔽外界信息和杂念的干扰,否则向内探索会一无所获。这让我想起打坐和禅修,想起气功等等具有不可思议的奇特功能时候的思索,实际上那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能做到排除杂念,专心存意,是有机会触碰到那个状态点的。

而就中医来说,药物的作用并非经验的单纯积累,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等也非经验总结,至于被讨论的较多的四诊和针灸,实际上现在靠经验得更多,但实际上最开始所谓的“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阶段,那恐怕不是经验就能概括的。而在灵枢中关于针道提及“上工守神,下工守形”来看,针刺技术的确是没落了,因为现代基本上都是守形+经验而已。同样,祝由术沦为迷信之说,也不能不让人感叹,道之不传久矣。那更不用说中医外科手术的失传窘境了(相比于西医手术,中医手术大多技术高超,成本小而且副作用小,且技术早于西方数千年,具体之前论坛曾有文章介绍)。

(待续)
 
  
  把哲学大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列为高中生、大学生的必修课,才能从文化传承教育这个根基上改变目前年轻一代{科学思维独尊}的局面。

  西方人重求知,而中国人重求是,中医更是如此:
  解决实际问题比弄清楚为什么能解决问题更重要。

  西方人重视细节,而中国人重视整体,中医亦然:
  调整人体大环境的平衡比干预局部的病变更重要。
  
中医理论是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虽然没有现代科学那样细致严密的逻辑推导,
但运用它能解释客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它就更接近于真理。

有一些疾病,现代医学只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去,而传统中医可以让人糊糊凃涂地活着。
不妨问一问那些崇拜现代科技的年轻人,如果某一天不幸降临到他们头上,会做何选择。
  ​
  
中国人注重求是,而西方人更讲求知。“很多时候,西医让人们明明白白的死去,中医让人们糊糊凃涂地活着。”此言一语道破中西医治疗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区别。.jpg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有一本,这本书能把中国古代各种思想的流派给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相当于给中国古代哲学脉络梳理了一遍,能较为感性的认识古代文化中的关键层。这本书当作为中学语文重点讲授的内容。
 
那究竟要从哪一点开始出发去理解呢?这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思路和知识架构是什么样的。

对于未知,中国人也有好奇心,但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加“实际”,或者说中国人更讲究实用性!这种实用体现在方方面面,从饮食、健康到游戏娱乐、再到文学艺术、进一步到政治军事等等,它是社会化的体系。换句换说,从任何一点可以展开到面,然后又回到点,可再深入到另一个点,继续展开为面……这种不仅体系在不同领域类别上,也体现在单个领域的内部(比如内经的编排)。类似于多点开花,花与花之间实际上有隐藏的枝干联系,但不那么直接明显。

这种的思维就是单线式追问研究法,遇到问题直接就问,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再问。如果解决不了,先放心里。遇到其他问题再研究其他的。然后到了某个时候,某个阶段,自己会感悟透,这些花之间暗藏的联系会明晰起来,原来放在心里的问题就会有了进展,于是可以回到那个点继续下去。

而单线式追问其实在小孩子身上经常体现,尤其是没上过学的小孩。它是人的天性。而当今把人当成了流水线产品的教育体系,导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变成机器。加之学习的西方科学知识,其形式逻辑体系非常严密,经多年训练后,年轻人只会并且也只习惯这套方式(俗称“书呆子”)。形式逻辑过于明显,犹如搏击中的快打慢,力大打力小这种原理的功夫(西方的搏击和健身本质也是如此,提高肌肉力量和速度),因为它思路很直接简单干脆。但它有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按照自己的预设那样进行。但实际上中国文化不是这样:兵法讲究虚实,做事说话讲究技巧等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能力深入骨髓,即不按照你的预设进行。这些本质上都源于《易经》或《道德经》。无论是“水火既济”,“否极泰来”还是“反者,道之动”,本质上是共通的道理。只是西方人不明白,所以才有抗美援朝的悬殊力量对比下的意外结局。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实用性的思想导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科学那种体系。但有技术体系,也有理论。比如,从数学来说,中国古代的数学理论大多来源于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求解,比如“算术十书”,中国古代经典官方教科书系列,它里面记录从课税分摊、市场购货,到工程建造、天文历法等诸多问题的求解方法,但没有证明过程。所以对于线性方程组求解,一次不定方程,多元高次方程组求解以及圆周率有理逼近,连分数,有限级数求和等等,都有研究。但这些都属于代数领域,而且方程大多也不超过三次方(土方体积问题涉及三次方,高次方程为抽象问题,没有实际背景)。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数学称为“算术”(相当于现代数学中的代数与数值逼近理论),是相当恰当的。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到方方面面,其最终还会回到社会以人为本的属性上来,一切知识都是为了以人为本,那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就是国泰民安那种政治理想。这种以人为本的属性的实用目的在中医里面也有体现,比如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等,甚至连“天人合一”理念,也有政治理想的外化延拓的意味。

(待续)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到方方面面,其最终还会回到社会以人为本的属性上来,一切知识都是为了以人为本,那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就是国泰民安那种政治理想。这种以人为本的属性的实用目的在中医里面也有体现,比如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等,甚至连“天人合一”理念,也有政治理想的外化延拓的意味。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修身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治病要:扶正祛邪,调和表里寒热虚实。
 
种的思维就是单线式追问研究法,遇到问题直接就问,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再问。如果解决不了,先放心里。遇到其他问题再研究其他的。然后到了某个时候,某个阶段,自己会感悟透,这些花之间暗藏的联系会明晰起来,原来放在心里的问题就会有了进展,于是可以回到那个点继续下去。

这一段说得非常好,亲身经历,集腋成裘的过程,开悟的条件。
 
中国古人的这种研究思路(单线式追问)和知识架构(多点开花,隐藏联系),这种蕴含实用性的方式,决定了它只能是从最能直接感受和观察上开始探索。也就是说,整体观是其出发点。没有了整体观,就没有发问,没有发问就没有解答,于是没有技术和知识。我们只需要沿着古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顺着古人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古人想表达什么。

古人是直接对未知现象发问,尝试作粗略回答的方式,不断累积,然后悟透内在联系后,继续修改回答变得精准,再形成理论体系。没有提问,就不研究,不深入,没有理论。有提问,就有深入,有理论。比如对于“怎样才是健康”这种问题,古人先有个粗糙的回答,这种回答大多是宏观的,感觉性的。然后把多点开花,内在脉络清晰后,再总结成精炼的结果——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那么身体数据指标当然大大的范围上符合某个粗略标准,但在精细程度上,可以不符合,也没关系——这与西医的健康标准是不同的。

医学是关于人体健康的理论技术,从整体来看,古人关于健康现象感受最直接的是什么?那么多复杂的疾病和各种各样的症状,太多不知道的东西了,但宏观上最明显的规律是存在的。古人认为,可以用阴阳去粗略归纳身体状态。“阴阳”相当于现代辩证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所以非中医所独有,万事万物都有该属性。故阴阳也可以概括人体健康相关状态,但由于概括性过高,所以看上去感觉抽象不具体(就好比兵法和武术里面说的“势”一样,看不见摸不着)。这并不要紧,因为它建立了之后,理论就能开始建立。如果它没有出现,理论就只是经验集合了。

那么健康的人有哪些特征,最明显的就是,人用力的时候需要发声、出气才有劲(比如哼、哈之类),而人如果失去呼吸就会死(如老人死亡前往往会大口大口地呼吸)。这是任何没有医学知识,只有生活常识的古人能感受到正常的现象。显然,得到一个规律:气对人的健康很重要。于是很自然而然会问:

气在人体内如何运行?

既然问了,那要去探索。而中国古人探索方式很简单,没有依靠其他工具,靠的就是人体这个最精密的仪器来研究人体。他们怎么做的呢?既然想研究气怎么运行,那我就去观察它。如何观察?当然是聚精会神观察,忘我地观察,直到忘记周围,只有自己的意识与它融为一体——注意,这很重要。古人很朴素地认为,只有当前面这种重合状态达到时,人所感受到的,才是最接近这个东西的真相。因为感官本身会受到干扰。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排除干扰因素(跟西方科学做实验排除干扰一样)。

最早的人使用的具体方式已经不可查,但可以从其他方面蛛丝马迹去探寻,如导引术、气功之类。其中的要点大多是凝神静虑,微闭双眼,以眼观意存的方式去“看”。但不能心生摇曳,更不能有刻意的意念,要舍去“我”的概念,不然会影响结果。总之,这里体现了意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至少量子力学里双缝干涉实验(好几个,且一个比一个升级,尤其是“延迟选择”实验),表明人的意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那这种观察到底最后发现了什么?这个结果能被验证吗?

(待续)
 
最后编辑:
中医理论之路在何方?
1、首先要知道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在那个年代。(商朝末年,周文王组织的医学研究结果)
2、其次要了解古人是怎么得出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的医学实验和统计)
3、第三是要重复古人做过的研究。(发现错误、发现不足)
4、最后是用现代科学方法高水平的研究古人的结果、(改正错误、补充不足)
 
最早肯定有人无意间发现了气的运行。实际上这并非古人故弄玄虚,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且有很多文字形容它,总之也可以通过练习去调整其运动。对于艾灸或针刺,在得气后,被施治者也能感到暖流沿着某路线移动,速度不快也不慢。当然,一些药物在某些敏感的人身上也能体现类似作用。例如,下肢湿注的患者,若用风药与燥湿药,有些敏感的患者会感觉到有气往外散,像是自己的身体往外吹风一样;而体寒者通过艾灸或者其他导音按摩,有的也会感到手指尖类似寒气往外冒的的感觉,但用物理设备无法探测到有任何空气的流动。网络上书本中大量存在类似的资料。

正是这些体验,古人才形成了“气”的概念。

然而,古人通过尝试发现,还可以通过意识自主控制调整气的运动,并且气也会鼓动四肢的运动,甚至影响血流的运动。例如入静的时候,有时候会忘记了呼吸,几乎察觉不到心跳,而血流仿佛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一般。又比如太极拳高阶情形应该是以意引气,以气带动身体,形成类似意有所存,动作自然就出来了(仿佛不是自己主动控制似的)。此时气如奔腾之水,血随之奔走循环,其所到之处,劲与势皆高涨,若猛然发敌,震脏催骨。

这让古人也明白了,气能驱动血的运行。而当失血过多的人,或素来无所血色之人,往往说话有气无力,行动也显得孱弱。所以,古人认为,血能养气,血不足则气也不足。正是这些体验,古人才形成了“气”的概念。进而形成了“气-血”为一对阴阳的理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但显然,气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滋润的,也有湿性的。其中一些气,尤其是暖流,和那些没有特殊温热寒凉感觉,而只有气的充斥和游走感的那种气,会沿着一定路线运动。因此气也有不同。对于有固定路线的气,古人自然而然会很好奇发问:

这些运动路线是什么?

显然,它们大多以竖着走为主,也有是横着走,其路线深浅不一。古人发现,体表分布着一些青色的脉管,破则血出。故古人认为,既然气能驱动血,那么气的通道也和血的通道类似,是一个形式。因而建立了经络的概念。但是后来发现,气和血都可无处不在,但血的实质是看得见的,而气看不见。因此,血之通道有形,而气之通道无形(类似现代飞机的航线一样)。

(待续)
 
何止如此,气的概念极其庞大,因为古人发现了不同种类太多的气(如清气、浊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谷气等等),还发现一些气在身体之外,仿佛覆盖在身体表面上方一般(类似我们现代说的“气场”)。其实这就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源头,这个气反应了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包括情绪)。若人达到对气极为敏感的地步,那么不仅可以望而知之,还能感同身受——比如一个肩膀痛的病人来到诊室,医生没等他说话,自己就感觉到肩膀痛了(他离开了医生就感觉不到痛了),这种诊断是直接复制式的,减少了很多语言上问诊沟通的问题。

此外,在给病人针灸或按摩后,病人释放出来的湿气、寒气等病气,如果相处久了,医生也会感觉与病人同样的不舒服(例如对方有胃病,则自己会感同身受)。因此针灸按摩的医生,往往要在治疗后马上离开病人,到别的房间,尽量避免接触。若感到不舒服,还要到空气清新处或晚上明月时新净化身体(采集自然天地之气,吐故纳新)。

不过,这都是通过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别人的身体要想感受,是很困难的。但前面知道,从气为血之帅,故气的运动能表明血的状态,反过来也是如此。因此粗浅一点的方式就是,通过“把脉”去感受别人体内血的状态,通过血的状态去感觉气的状态,诊断出气所反映身体的问题。但这种方法显然是需要及其敏感的,因此“指下难明”主要是练习不够或自己对气不够敏感。前者容易解决,多把脉,即使没有脉象的概念,把脉多了,也会发现规律。但结合对气的敏感,这种理解会更加明晰和透彻。而气的敏感,是需要大量练习观察自己的身体的感受的,这需要时间和安静无杂念的内心。

可以说,气是整个中医里面最根本的东西,不能理解它,很难再继续深入。而古人就是这样对不同种类的气的研究,以及病理情形下气的运行,以及各种症状对应的风寒暑湿痰淤燥火的身体感觉,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概念和病理学说,以及穴位、针灸的原理方法。

然而仅仅了解气是不够的,因为气为什么要那么运行,为什么那样就出现问题。于是古人需要再次去了解身体内部脏腑的功能与生理机理。使用的手段仍然是往内观察和体验。这种观察导致了反观内景的效果,于是脏腑理论也就出来了。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每个人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导致自己的时间完全被占据。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和工作之外,大量时间被各种公众号app推送占据,即使在地车公交里,新闻、游戏、音乐仍是不二选择。这种状态能独立出一份观察体验心态是很难的,即便是在没有这些信息和工具的古代,那时大多数人也为了升官发财和延续香火而欲满于胸。因此,不难知道,这些理论必然不是古代随便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创立的,也就明白了佛教、道教为何要出家、隐居了。正是因为这群站在精神前沿的勇士,开拓进取,探索前沿,才能把那些“风景”转述给普通人。当然,他们的探索是向内的,而当今的科学探索是向外的(但量子力学反而证明了这种向外探索,穷极本源时,不免一只脚踏入向内探索的门室,当然这是现代科学工具无效的领域,故而也是其研究禁区)。

这就是说,我们除了要有辩证哲学观之外,还得具备那份向内探索的大局观,大方向不能错;其次要有那份毅力与精神,屏蔽外界信息和杂念的干扰,否则向内探索会一无所获。这让我想起打坐和禅修,想起气功等等具有不可思议的奇特功能时候的思索,实际上那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能做到排除杂念,专心存意,是有机会触碰到那个状态点的。

而就中医来说,药物的作用并非经验的单纯积累,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等也非经验总结,至于被讨论的较多的四诊和针灸,实际上现在靠经验得更多,但实际上最开始所谓的“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阶段,那恐怕不是经验就能概括的。而在灵枢中关于针道提及“上工守神,下工守形”来看,针刺技术的确是没落了,因为现代基本上都是守形+经验而已。同样,祝由术沦为迷信之说,也不能不让人感叹,道之不传久矣。那更不用说中医外科手术的失传窘境了(相比于西医手术,中医手术大多技术高超,成本小而且副作用小,且技术早于西方数千年,具体之前论坛曾有文章介绍)。

(待续)
中医本来应该以调神为主,祝由针灸之类,可是现今却以汤药为主,可见是去圣远矣。
 
中医本来应该以调神为主,祝由针灸之类,可是现今却以汤药为主,可见是去圣远矣。
这个问题,内经中其实已经回答了。
 
异法方宜?那只是小道罢了,神以全形,病从七情伤神那一刻,已经有了因果。中医的上医是心灵的开导师,治其病不解其心结,那只是中医罢了。所以佛与道轻药而重调神,添油加醋对世俗或许是盘好菜,于佛于道亦或与毒药无异。
且你的论述中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古人是先观星象然后内观,以乾立意,乾即时也。言外之意是,并非无意发现之说,皆法象于天地,实证于人体罢辽。
时间是能量的无穷,空间是物质的无穷,宇宙以能量为主导物质为基础也,即以阳立意。人安能除外?学医者未能有之大成,是故不以宇宙天地以应人,以人独于天地也。
 
无论是何种中医手段治病,其实本质根属还是和远古时代的巫治病是一样的,就是个意字。高明的层次可以医者输入意,后来这样高人越来越少了,怎么办?于是发明了各种手段刺激病人本人的意 。比如针,高手可以以此随便扎个穴,用意念好病,也可以不扎进去,比划比划意念到了,也好病。意念不精纯的郎中呢,那就找合适穴位深刺浅刺,调节出病人自身的意,才能好病。
 
我这样说法呢被人说是唯心论,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说我在胡说八道,呵呵反正我是没有这种境界,我只能在形器上折腾。
 
写的很不错呢,中医如果没有那些屁一样的理论,会发展的更好。
 
写的很不错呢,中医如果没有那些屁一样的理论,会发展的更好。
那么,有哪些理论让阁下觉得是屁一样呢?

私以为:中医现在的问题还不在于发展,而主要在于传承。只有传承好了,才能健康发展。

谢谢!
 
我这样说法呢被人说是唯心论,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说我在胡说八道,呵呵反正我是没有这种境界,我只能在形器上折腾。
不必在意那些故意找茬的人。
其实唯心唯物都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并没有哪个比哪个更优越,只有哪个比哪个更流行而已。或者说,哪个更适合一个时代的发展而已。
 
那么,有哪些理论让阁下觉得是屁一样呢?

私以为:中医现在的问题还不在于发展,而主要在于传承。只有传承好了,才能健康发展。

谢谢!
没有临床,看两本书在纸上胡说八道的都是屁理论,私,你认为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