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汉代一两到底多重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所有名医的书都原样照信不误,因为名医也是普通人,不是面面俱通,也有可能被别人骗。名医所说的也当仔细辨别,免被误导。
 
照各位的分析来看,很有可能徐看到的是假货。徐也是一位名医,叫他凭空捏造事实应该不会。现代考古的有实物证据应该也不会错。
盗卖古懂历来都有,古人也有,这不是什么希奇事。徐对考古方面也根本不懂,他所见到的铜量等东西,很可能是那家主人买到了假冒的古懂。徐当时看到便信以为真,所以在书中言语很自信地说起此事。
徐灵胎之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这样说,倒是激发了我的猜想:公秤和私秤有差别。现代专家考证的是东汉时期的国家标准秤,而徐灵胎考证的可能是私家用秤。古代的药店基本上都是私家药店,只有皇家才有国家药店。所以,私家药店用秤,肯定比官家标准秤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贩用秤,有时一斤至少比标准秤少二三两是常事。如果以此推论,麻黄三两按公秤是四十七克,按私秤比官司秤少30%来算,麻黄就约为三十三克。医圣的药是煮一次,而现在煮药是煮两次,也就是说麻黄三两相当于今天开麻黄十六克。考虑到那时人的体质、气候等多方面原因,一副药开十六克麻黄治伤寒是比较靠谱的。
  这样推论有一个问题:难道医圣还干少秤的事?可以肯定地说,医圣绝不会干少秤的事。那时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医生根本就不知道官秤与私秤有差别。当时大家都是如此,医圣也没有办法不从。再说,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度量比太平更乱,谁也不知道标准秤是多少。
 
最后编辑:
徐灵胎之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这样说,倒是激发了我的猜想:公秤和私秤有差别。现代专家考证的是东汉时期的国家标准秤,而徐灵胎考证的可能是私家用秤。古代的药店基本上都是私家药店,只有皇家才有国家药店。所以,私家药店用秤,肯定比官家标准秤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贩用秤,有时一斤至少比标准秤少二三两是常事。如果以此推论,麻黄三两按公秤是四十七克,按私秤比官司秤少30%来算,麻黄就约为三十三克。医圣的药是煮一次,而现在煮药是煮两次,也就是说麻黄三两相当于今天开麻黄十六克。考虑到那时人的体质、气候等多方面原因,一副药开十六克麻黄治伤寒是比较靠谱的。
  这样推论有一个问题:难道医圣还干少秤的事?可以肯定地说,医圣绝不会干少秤的事。那时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医生根本就不知道官秤与私秤有差别。当时大家都是如此,医圣也没有办法不从。再说,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度量比太平时期更乱,谁也不知道标准秤是多少。
 
最后编辑:
还有,医圣是把药方写进书里,要让别人照用。天下药店都是用的私秤,如果不按私秤写计量,别人用了那是要出问题的。
 
如此算来,麻黄汤原方中的麻黄大约是33克,这与30克杏仁比较般配。
 
专家们按东汉当时的国家标准度量来折算医圣用药计量,没有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和民间实际的差别,这是一大失误。
 
  通过伤寒论中有些以个数为计量的药物参照来看,上面这些考证结论比较靠谱。
  例如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技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杏仁七十个,称重大约是三十克,也就是二两。杏仁的个头,古今变化不大,这比较有说服力。
  麻黄三两, 桂技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二两。把杏仁改成以两计,看上去就很般配。如果按徐灵胎的算法一两为六克,那就很不般配:麻黄18克,桂技12克, 甘草6克, 杏仁30克(杏仁按个数称重实算)。如此看上去就很不般配,也不符合医圣用药习惯。这个汤头不是用于止咳的,杏仁不是主药,况且杏仁也是有毒的,不太可能把杏仁用得比其它药都多许多。还有,如果按照徐灵胎的算法,甘草只有6克。甘草用得这么少,也不太符合医圣的用药习惯。
杏仁30g不止70个,上次我试了,差别还蛮大的,大小不一,根据现代品种普遍比以前大来讲,以前的可能更小,如果有北方人的话就知道,北方有吃凉拌苦杏仁的吃法,淘宝有卖,明显比南方杏仁要小很多,正是那次称杏仁让我怀疑15g一两,是不是仲景的用量。
仲景对比例十分的重视,麻黄杏仁极有可能是等量的,所以杏仁70个对应的可能是三两。
像麻杏石甘汤的四两麻黄 配50个杏仁,而石膏极大的制约了麻黄发的力量,所以麻黄加量的情况下,杏仁还做了减量,都是有仔细考量的。
 
杏仁30g不止70个,上次我试了,差别还蛮大的,大小不一,根据现代品种普遍比以前大来讲,以前的可能更小,如果有北方人的话就知道,北方有吃凉拌苦杏仁的吃法,淘宝有卖,明显比南方杏仁要小很多,正是那次称杏仁让我怀疑15g一两,是不是仲景的用量。
仲景对比例十分的重视,麻黄杏仁极有可能是等量的,所以杏仁70个对应的可能是三两。
像麻杏石甘汤的四两麻黄 配50个杏仁,而石膏极大的制约了麻黄发的力量,所以麻黄加量的情况下,杏仁还做了减量,都是有仔细考量的。
我在网上搜的别人问答的内容。
10克大概有多少粒杏仁?
最佳答案
去皮的干北杏仁10克大概65颗,指炒制过大部分都是破成两半的那种,我用毫克秤称过。

按楼上说每次放30到50颗是比较靠谱安全的。
照上面说的重量算,七十个苦杏仁去皮尖炒后大概就十多克左右。
 
特别是新疆大枣的大小让我惊诧,三个枣子15克了,真要用12个,就60克了。
同样,按照200ml算一升的话,半夏绝对是超量的,有人说是用新鲜的,我就想知道北方煮豆子,能有几个月新鲜豆子可以用?
 
我在网上搜的别人问答的内容。
10克大概有多少粒杏仁?
最佳答案
去皮的干北杏仁10克大概65颗,指炒制过大部分都是破成两半的那种,我用毫克秤称过。

按楼上说每次放30到50颗是比较靠谱安全的。
照上面说的重量算,七十个苦杏仁去皮尖炒后大概就十多克左右。

对,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大约就是15克,所以对应麻黄三两的15克,是非常可能的。
 
如果七十个杏仁约是12克来讲,那么原文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70个,甘草一两。用徐那时的算法就是:麻黄18,桂枝12,杏仁12,甘草6克。这么看起来也成立合理,且更接近现代人开的通常用量。
 
包括大承气汤芒硝三合,我实际称量20ml一合的话,玄明粉重量大约就是20g了,就算分两次服用三合,一次的量也30g了,而我自己尝试5g一次效果非常不明显,10g刚刚合适,已经水泄了,用到20恐怕会脱水的,所以十分怀疑这个药用的 合 剂量,恐怕也不是平常用的容量剂量,可能也会是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
 
包括大承气汤芒硝三合,我实际称量20ml一合的话,玄明粉重量大约就是20g了,就算分两次服用三合,一次的量也30g了,而我自己尝试5g一次效果非常不明显,10g刚刚合适,已经水泄了,用到20恐怕会脱水的,所以十分怀疑这个药用的 合 剂量,恐怕也不是平常用的容量剂量,可能也会是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
是的,有些地方确实存疑。要小心应用
 
半夏一升按200ml算的话,实际称量在120克,而陶弘景半夏一升称量是5两,按照一两15g,也才75g,远远达不到120g,如果按照汉代药用一两大约5-6g计算,五两是30不到,而汉代药用升也是三分之一来算,是70ml,重量大约在40g,这样的话还接近一些
 
转一个别人的吧,我是猜出来的,别人是考证出来的,的确牛

如下: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从半夏看汉晋经方药升量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半夏五枚=20铢,一枚约4铢;

两方比较:

柴胡加芒硝,柴胡64铢,半夏20铢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为192铢、半夏为半升,

二方各药量均为三倍关系。故柴胡加芒硝汤半夏半升当为60铢,2.5两;一升当五两;

另一种情况,按半升4两计算,则为96铢,三分之一当为32铢而不是20铢;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量应为32铢而不是20铢,此误差应为5枚半夏的大小不同导致。

所以半夏1升的计量,古人也存在5两和8两两种认识。

99474961b87843b3addbf53db0fe4286.jpeg


射干麻黄汤: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八枚大半夏约等于半升、4两,16枚大半夏约等于一升、8两;

普通半夏1升=8两X24铢=192铢,为普通半夏48枚;普通半夏与大半夏比例为:48/16=3个;也就是12铢一个大半夏,8个为96铢=4两;

1枚半夏大小在4铢-12铢之间;也即是说,大半夏2个即为1两!

b761336c55b84f5484ab892e855a14e3.jpeg


如果一升是200ml,才5两半夏,那么半夏1斤的16两超过3升、超过600ml的半夏,无论生鲜,不可能才250克,减半也超过300克;干品半夏的比重大约是1,而不可能低于0.5,生鲜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实际来看,1升(200ml)半夏5两,尤为离谱,升量不会是200ml,而是更小。因此柴胡加芒硝汤内半夏剂量有误,偏少,应为32铢。

因此半夏大小在4-12铢之间是可靠的。5枚半夏32铢,是中等偏小的半夏。

鸡子黄大小约等于弹丸;汉代弹丸直径2cm。汉代鸡蛋直径约3cm。汉代刀环直径2-3.5cm。

按千金:1弹丸=1鸡子黄=10梧子=20大豆=320黍=32铢=5分;

所以,鸡子黄约当容量32铢,与柴胡加芒硝汤5枚中等半夏容量体积相当。

b04f677d914e44568898d76d25c9a369.jpeg


这是按照体积类比的,不是实际质量。苦酒汤14枚半夏约为56铢-89.6铢。超出蛋黄体积32铢。故并非14枚半夏。因此苦酒汤剖半夏如枣核14枚32铢容量,不是十四枚半夏,而是大约5-8枚半夏。

最近测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一只新鲜鸡蛋,其重量大多在50-60克之间,蛋壳占10%,蛋白占60%,蛋黄占30%。

今鸡蛋一枚容量约25-30ml。蛋黄约占3成,约为5分,总容量约17分。

一分铜量实测容量1.2ml,故17分为20ml,符合汉代鸡蛋容量。

b6bda57128974e5c8e68e4960b563c7b.jpeg


那么半夏一升8两的话,是32分,容量38.4ml。按一分铜量实测,铭文1分为64黍,而实际该铜量可以装128黍。说明汉晋时药量用量具升量的实际量比减半,故一升实际容量是76.8ml

按干品半夏比重为1,实际容量减半,则1升半夏约40克、1两约5克附近,有误差,但是基本差不多。

绕不过去的两点:一个是一分铜量实测与铭文的矛盾(减半),另一个是半夏实测的质量。

大半夏2个为1两、中等半夏4个为1两、小半夏6个为1两。可以根据这组数据进行实测,搞一大堆半夏加权平均得出半夏三个值,就可以解决汉晋之间药量标准问题。

b38de263763f4f0192441c57f846cae1.jpeg


本草经序录云: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可知后汉到晋代,一斤变两斤、1两变2两,依照官制减半,1两约为7.5克。但是仍不能解释一分铜量,4分为1两的话,满满4铜量也只5毫升,说明1两似在5克附近,但不符合“一两变二两”。

fee838de7eb446b3ae0065773a08e441.jpeg


按本经序录云: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秤五两为正。

这个洗了以后大概会有点损耗但不会太多,5两按官制约为75克,则一升当75ml;

半夏一升洗净秤5两或为8两已经彻底否定1升量为200ml的可能。

依照苏敬云半夏一升正八两,按官制125克,则1升容量约125ml;但是按此比例,8枚半夏4两将会达到62.5克,1枚半夏7.8克,实际也没有这么大的半夏随便可选。按照实际半夏大小,此比例推论应为缩小一半,是半夏1升8两,容量约减半为62.5克;1升量约为62ml;半升、4两则为31ml约为30克以内,故1两也在7克左右,符合陶弘景所言“一两为二两”。

d28e06eeffda4ed1b5124fc4df11cd85.jpeg


半夏1升洗净秤5两,照官制一半比例计算,约38克。与苏敬所言升量存在差距,表明二者可能是量具的差异,约7.5:6.3;也可能因为另一方法导致对量具的误会。

同时因为半夏1升5两-8两的数据差异,还可能是不同量法的问题,而不是同一升量出现的结果,5两是洗净秤量的结果,而8量是大致估计;所以可以认为5两半夏和8两半夏,是采用不同方法下出现的误差。

并且这个误差恰好又是半夏大小不同的结果,是采用枚数估量的误差,如在柴胡加芒硝汤中,五枚半夏可量为20铢,也能量为32铢;则半夏1升用枚数估量,16枚大半夏192铢为8两;小半夏16枚则为64铢为2.67两;按4-12铢中间值1枚8铢,16枚128铢为5.33两,洗干净零头去了正好5两。再次表明5两半夏1升的结果是选材有误导致,柴胡加芒硝汤半夏应为32铢。

因此,药升量不是官制,同时药量的1两也不是官制。半夏1升的8两或5两,是同一方法下的误差。1升量在60-70ml之间,1两在5-7克左右,取中间值,1两=6克,1升=65ml,是完全符合汉晋药量的,也符合西汉大半龠量三分之二龠6.7ml、符合本经序录药升合方作计算量:6.44ml,一升约65ml;同时符合西汉刘胜墓出土灌药器容量在60-70ml,为通常一服量的1升。
 
最后编辑:
修身齐家治国被天下平
学医寻理抄书不知斤两

远离儒生


/////

伤寒论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
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

不管干鲜,不管剂量,能不能一剂一服出汗,才是标准!

再次提醒,远离儒生,远离蠢才!
 
通过自己试吃大黄发现,5g大约大便稍软,10g即开始变软烂,20g已经有水泄了,所以很多经方家实际使用的剂量结果来看,大约一两按照5g,是一个合适的的方法,也十分便于计算。
八两的40g柴胡,也不算骇人听闻了,半斤40g的石膏也已经证明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剂量了。
 
如果七十个杏仁约是12克来讲,那么原文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70个,甘草一两。用徐那时的算法就是:麻黄18,桂枝12,杏仁12,甘草6克。这么看起来也成立合理,且更接近现代人开的通常用量。
我在网上搜的别人问答的内容。
10克大概有多少粒杏仁?
最佳答案
去皮的干北杏仁10克大概65颗,指炒制过大部分都是破成两半的那种,我用毫克秤称过。

按楼上说每次放30到50颗是比较靠谱安全的。
照上面说的重量算,七十个苦杏仁去皮尖炒后大概就十多克左右。

七十个杏仁才12克?这恐怕不对哟。医圣说的杏仁,是指完整的杏仁,而不是整成两瓣的那种。关于10杏仁多少克的问题,柯雪帆和郝万山在二十年前都说是4克(二十年前无激素催),而且是他们亲自称过的。前不久,我在药店买到去了皮的杏仁,完整的十个再去掉点点尖,是4克多一点。我的秤是精确到0.01克电子秤。
 
七十个杏仁才12克?这恐怕不对哟。医圣说的杏仁,是指完整的杏仁,而不是整成两瓣的那种。关于10杏仁多少克的问题,柯雪帆和郝万山在二十年前都说是4克(二十年前无激素催),而且是他们亲自称过的。前不久,我在药店买到去了皮的杏仁,完整的十个再去掉点点尖,是4克多一点。我的秤是精确到0.01克电子秤。
品种很重要啊,要是用美国大杏仁,用新疆大枣。20年前和2000年前也不一样了,你直接看谷物都有区别的,版纳的小包谷一个只有现在普通玉米的一半大,很多品种上的问题,你没见到的时候都不敢相信。
北杏仁是有毒的,南杏仁没有,北杏仁我们凉拌吃的时候,是需要泡很多天去毒的,但是你以为种在北方的就叫北杏了吗,不一样的,是两个品种,人工种植改变了很多东西的。

大巴达杏。原产北京房山,果实纺锤形,均果重26.3克,最大39克,果皮底色橙黄,着小片鲜红色,果面有红色果点,成熟期5月下旬,果实成熟特早,上市集中,为北京周边地区主栽品种。

串枝红杏。原产河北巨鹿,果实红艳,密集成串,卵圆形,均果重52.5克,最大果150克,果皮底色橙黄,着紫红色,成熟期6月底,极丰产、稳产,美观耐贮运,抗寒抗旱适应性强

这还都是北方品种的,都是河北的杏,两个都能差出一倍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