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别人的吧,我是猜出来的,别人是考证出来的,的确牛
如下: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从半夏看汉晋经方药升量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半夏五枚=20铢,一枚约4铢;
两方比较:
柴胡加芒硝,柴胡64铢,半夏20铢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为192铢、半夏为半升,
二方各药量均为三倍关系。故柴胡加芒硝汤半夏半升当为60铢,2.5两;一升当五两;
另一种情况,按半升4两计算,则为96铢,三分之一当为32铢而不是20铢;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量应为32铢而不是20铢,此误差应为5枚半夏的大小不同导致。
所以半夏1升的计量,古人也存在5两和8两两种认识。
射干麻黄汤: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八枚大半夏约等于半升、4两,16枚大半夏约等于一升、8两;
普通半夏1升=8两X24铢=192铢,为普通半夏48枚;普通半夏与大半夏比例为:48/16=3个;也就是12铢一个大半夏,8个为96铢=4两;
1枚半夏大小在4铢-12铢之间;也即是说,大半夏2个即为1两!
如果一升是200ml,才5两半夏,那么半夏1斤的16两超过3升、超过600ml的半夏,无论生鲜,不可能才250克,减半也超过300克;干品半夏的比重大约是1,而不可能低于0.5,生鲜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实际来看,1升(200ml)半夏5两,尤为离谱,升量不会是200ml,而是更小。因此柴胡加芒硝汤内半夏剂量有误,偏少,应为32铢。
因此半夏大小在4-12铢之间是可靠的。5枚半夏32铢,是中等偏小的半夏。
鸡子黄大小约等于弹丸;汉代弹丸直径2cm。汉代鸡蛋直径约3cm。汉代刀环直径2-3.5cm。
按千金:1弹丸=1鸡子黄=10梧子=20大豆=320黍=32铢=5分;
所以,鸡子黄约当容量32铢,与柴胡加芒硝汤5枚中等半夏容量体积相当。
这是按照体积类比的,不是实际质量。苦酒汤14枚半夏约为56铢-89.6铢。超出蛋黄体积32铢。故并非14枚半夏。因此苦酒汤剖半夏如枣核14枚32铢容量,不是十四枚半夏,而是大约5-8枚半夏。
最近测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一只新鲜鸡蛋,其重量大多在50-60克之间,蛋壳占10%,蛋白占60%,蛋黄占30%。
今鸡蛋一枚容量约25-30ml。蛋黄约占3成,约为5分,总容量约17分。
一分铜量实测容量1.2ml,故17分为20ml,符合汉代鸡蛋容量。
那么半夏一升8两的话,是32分,容量38.4ml。按一分铜量实测,铭文1分为64黍,而实际该铜量可以装128黍。说明汉晋时药量用量具升量的实际量比减半,故一升实际容量是76.8ml
按干品半夏比重为1,实际容量减半,则1升半夏约40克、1两约5克附近,有误差,但是基本差不多。
绕不过去的两点:一个是一分铜量实测与铭文的矛盾(减半),另一个是半夏实测的质量。
大半夏2个为1两、中等半夏4个为1两、小半夏6个为1两。可以根据这组数据进行实测,搞一大堆半夏加权平均得出半夏三个值,就可以解决汉晋之间药量标准问题。
本草经序录云: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可知后汉到晋代,一斤变两斤、1两变2两,依照官制减半,1两约为7.5克。但是仍不能解释一分铜量,4分为1两的话,满满4铜量也只5毫升,说明1两似在5克附近,但不符合“一两变二两”。
按本经序录云: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秤五两为正。
这个洗了以后大概会有点损耗但不会太多,5两按官制约为75克,则一升当75ml;
半夏一升洗净秤5两或为8两已经彻底否定1升量为200ml的可能。
依照苏敬云半夏一升正八两,按官制125克,则1升容量约125ml;但是按此比例,8枚半夏4两将会达到62.5克,1枚半夏7.8克,实际也没有这么大的半夏随便可选。按照实际半夏大小,此比例推论应为缩小一半,是半夏1升8两,容量约减半为62.5克;1升量约为62ml;半升、4两则为31ml约为30克以内,故1两也在7克左右,符合陶弘景所言“一两为二两”。
半夏1升洗净秤5两,照官制一半比例计算,约38克。与苏敬所言升量存在差距,表明二者可能是量具的差异,约7.5:6.3;也可能因为另一方法导致对量具的误会。
同时因为半夏1升5两-8两的数据差异,还可能是不同量法的问题,而不是同一升量出现的结果,5两是洗净秤量的结果,而8量是大致估计;所以可以认为5两半夏和8两半夏,是采用不同方法下出现的误差。
并且这个误差恰好又是半夏大小不同的结果,是采用枚数估量的误差,如在柴胡加芒硝汤中,五枚半夏可量为20铢,也能量为32铢;则半夏1升用枚数估量,16枚大半夏192铢为8两;小半夏16枚则为64铢为2.67两;按4-12铢中间值1枚8铢,16枚128铢为5.33两,洗干净零头去了正好5两。再次表明5两半夏1升的结果是选材有误导致,柴胡加芒硝汤半夏应为32铢。
因此,药升量不是官制,同时药量的1两也不是官制。半夏1升的8两或5两,是同一方法下的误差。1升量在60-70ml之间,1两在5-7克左右,取中间值,1两=6克,1升=65ml,是完全符合汉晋药量的,也符合西汉大半龠量三分之二龠6.7ml、符合本经序录药升合方作计算量:6.44ml,一升约65ml;同时符合西汉刘胜墓出土灌药器容量在60-70ml,为通常一服量的1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