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仲景时代所用芍药考究及药用芍药简史
芍药,中国原产的传统名花,据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可以说,中国的芍药栽培对世界芍药品种的形成影响最大。我国何时开始栽培芍药很难确定,但花卉史研究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宫苑中栽培观赏芍药就常见。南朝·陈朝的姚察(606年之前)在《建康记》中说:“建康出芍药极精好。”《晋宫阁名》记有:“晖章殿前,芍药花六畦”。所以,芍药最早的人工栽培主要是用于观赏和美化,求的是枝繁叶茂花盛。芍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取其根则死,取其部分根则影响其壮大,所以可以认为早期的芍药栽培一般不用于药用。无证据表明秦汉时代具有大规模栽培商品芍药,而且由于当时野生芍药资源丰富,
所以秦汉时代的药用芍药主要来自野生品应该还是可靠的。
尚志钧等学者认为,当时的药用芍药很可能来自于芍药属的多种芍药的根,其来源有一定的品种混杂性,包括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草芍药在中国地理分布最广,花多为白色)及其变种,可能还包括今天的牡丹花(历史上牡丹花有木芍药之名)。史料表明,大约五代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种植芍药,
因此可以认为五代之前,医家所用的芍药基本都是野生品。
东汉南阳人张仲景和张伯祖当年使用的会是何种野生芍药?先来看看我国野生芍药品种的地域分布。
我国产的芍药组植物有八种和六个变种,其中通常直称为芍药的,是近代芍药品种群的主要原种。八种芍药分别是:草芍药、美丽芍药、芍药、多花芍药、白花芍药、川赤药、新疆芍药和窄叶芍药。
草芍药(别名山芍药、野芍药),花白色、红色、紫红色,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东部、贵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陕西南部、山西、河北、东北。其变种有毛叶草芍药。该种是中国野生芍药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芍药,花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其变种有毛果芍药。本种在我国分布范围仅次于草芍药,但却在芍药属中栽培历史最悠久,是中国芍药品种演化的唯一种源,对世界芍药品种形成影响最大。
美丽芍药,花红色,主要分布于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
多花芍药,花白色,主要产于我国西藏南部。
川赤药的花多为紫红色或粉红色,主要分布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西南部。其变种有毛赤药、光果赤药、单花赤芍。
新疆芍药的花红色,产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
窄叶芍药花紫红,产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及天山山区。有变种块根芍药。
《本经》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中岳即河南嵩山)。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公元502年)说:“芍药今出白山(今江苏南京市东)、蒋山(今南京钟山)、茅山(今南京句容县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对照上面中国各种原种野生芍药在今江苏河南一带的分布,主要就是野生草芍药和芍药,两者花多白色。《河南植物志》和《嵩山植物志》中的野生芍药花色都注明是白色或粉红色。《江苏植物志》中的野生芍药也是花瓣白色或粉红色。
野生芍药花主要为白色还可以从一些古书的记录中证实。《大金国志》卷一《太祖纪》:“是年(收国元年),生红芍药花,北方以为瑞(出现红色芍药算是天降瑞兆)。女真多白芍药花,皆野生,绝无红者……”《永平府志》(今河北省卢龙县,隶属于河北秦皇岛市)还记载明清时期“桃林关外有芍药川,花多白,花时弥漫十余里”。
今天野生芍药(药用赤芍)开花基本就是白花,内蒙一带的野生芍药花开时一片洁白花海,成为一大景观;而今天的栽培药用芍药(药用白芍)却开的是鲜艳的红花。现今毫芍药、杭芍药就是单瓣红花(红色或粉红色)的芍药为上品。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说的是野生芍药根肉色泽相对偏白而已,野生芍药的根再怎么白也不会白过今天栽培芍药去皮水煮后的色泽。不能简单将陶氏“白而长大”一说视为今天栽培芍药就是古芍药的根据。野生芍药也有些根比较粗直再经加工后肉色偏白的,如过去的宝鸡野生白芍。
唐代杜佑再801年的《通典.卷第六》:“榆林郡,贡青鹿角两具,徐长卿十斤,赤芍药十斤,今胜州”(今内蒙准格尔旗一带),而今天的赤芍药道地产地多伦县也在内蒙。《新唐书.地理志》也有相同的记载。除榆林郡外,唐代没有见其他地方是土贡芍药的,可见就算到了唐代,也认为最好的芍药就是今天内蒙一带的野生赤芍药。北宋也是仅见永兴军路的耀州土贡中有“芍药”。原向唐朝土贡芍药的胜州一带此时已经多属于辽和西夏。北宋的耀州就是陕西铜川市西南部,此地也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唐代此地肯定也产上好的芍药,孙思邈晚年还隐居于此地北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所以他所用的芍药,他所说的“……芍药,须白者……。”应该就是指野生芍药中质优偏白者,正如后世的野生陕西宝鸡白芍。按今天一般标准来说,其实都可视为赤芍药。
由于大约在清代药用芍药才取单瓣红花与观赏芍药分开种植。而在宋元明时期观赏芍药和药用芍药并不严格区分,为混同栽培。另一方面,野生芍药又以白花为主,红花少见。所以有理由怀疑清代单瓣红花的药用芍药大规模种源并不是直接来自野外,而是来自原本的观赏芍药栽培品(栽培白芍一般是无性繁殖,浙白芍采用分根繁殖,安徽白芍采用芍芽繁殖)。宋代王观的《扬州芍药谱》中就指出"排单叶,白单叶,红单叶,不六名品之内,其花皆六出,维扬之人甚贱之"。可见单叶红花芍药早有人工栽培。但
现在有学者进一步化验分析各类芍药的遗传物质,发现野生芍药与栽培药用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栽培药用芍药与观赏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似乎也佐证了
今栽培药用芍药可能是从观赏芍药引种,而不是直接引种自野生芍药。
小结:
《伤寒论》时代,仲景所用芍药,一是野生品(花多白),其来源应该有一定的品种混杂性;明清以前,我国野生芍药的分布很广,资源异常丰富。二是不经过“去皮水煮”的加工,药力强;三是四是从遗传物质角度分析,今“白芍”与野生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反而与观赏芍药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所以我认为相对而言,仲景所用芍药更近似于今天野生的、加工简单的“赤芍”。而离今之人工栽培、过度炮制的“白芍”较远。
北宋初年,芍药被人工大规模栽培,估计相当部分用于药用,这跟当时朝廷重视医药或有关系。"芍药之盛环广陵四五十里之间",花开的时候,"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 (刘攽《芍药谱》,1037年)。这种规模显然不可能是野生花卉,而应该是人工大规模的栽培的景象。当时的"真州"、"扬州"(即现江苏仪征、扬州)已成为中国芍药栽培的中心,栽培范围波及江淮广大地区。宋代时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说明当时扬州已成为中国芍药栽培的中心,扬州是最早栽培芍药并以此闻名的地方,在宋至明代也是药用芍药的产地,但没有成为现代药用白芍的主产区。
宋朝的芍药是各种花色芍药的混种,药用赤、白芍同源,但根皮以赤色居多。见《本草图经》(1061年)——“今处处有之,淮南者最盛。……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根亦有赤白二色”。《本草衍义》(1116年)——“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
宋代沈作喆(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47年前后在世)在《寓简·卷十》中说:“予官维扬,春暮纵观芍药,真一时胜赏。蕃厘祠殿之侧有老圃,业花数世矣。一日以花来献予,售以斗酒。因问之曰:‘人知赏花耳,吾欲知芍药之根。所以赤白,有异种耶?’曰:‘非也。花过之后,每旦迟明而起,斫土取根,洗濯而后暴之,时也遇天晴,日色猛烈,抵暮,中边皆燥,断而视之,雪如也。傥遇阴云,表里滋润,信宿然后乾,色正赤无疑矣。盖得至阳之气则色白而善补,医家用之以生血而止痛;其受阳气不全者则色赤而善泻。功用不侔,自然之理也。医家未有能知此者。’”也就是说,因晒制过程天气、日照的原因,导致芍药药材的品相有较白或偏赤的情况可能是古代芍药药材出现赤白色的真实原因之一。上面记载的宋代老花农所说应该属实,因为今天的药农也很注意这点,如果晒白芍的天气不好,会影响药材品相和价格的。那么这种最可能实际造成芍药赤、白区分的加工情况会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段。
小结:
从沈作喆所记也可以看出,宋代医家实际所使用的芍药,其实赤白同源,其差异不过是加工过程中的日照差异所致。其简单的“洗濯而后暴之”的加工方法近乎今天的赤芍加工法,不过药材来源多为栽培品。
明朝时期,芍药牡丹栽培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清朝又转到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后又转至北京丰台一带。明末清初周筼《析津日记》记载:“芍药之盛,旧属扬州,……今扬州遗种绝少,而京师丰台连畦接畛,倚担市者日万余茎,惜无好事者图而谱之。”可见当时种植之盛。基本在同时代,方以智 (1611—1671)在《物理小识·卷九·草木类》中写到:“种芍,春沃土种之,过三年,则大取单叶花者。赤、白,旧以花分;或以火酒浸根,一宿而辨之。今按山中种芍者,采根曝乾即赤芍,刮其根皮而蒸乾为白芍”。
到了清代,安徽毫州已经种植单瓣花的芍药专供药用,与观赏芍药分别种植。见《毫州志·食货志·物产》(1895年)。按方以智所论推测,当时毫州所种植的药芍似乎也不是专制白芍,而是以加工差异出赤芍和白芍。
小结:从以上资料分析可知,
明清时期,栽培芍药应该是药用芍药的主流,而且同样的栽培芍药被以不同的加工方法分别生产赤芍和白芍。“今按山中种芍者,采根曝乾即赤芍,刮其根皮而蒸乾为白芍”。说明明末已经有近似今天的赤白芍的区分方法了。但当时的赤芍不必是野生品,白芍的加工还是采用传统的刮皮蒸晒法,没有采用后来的去皮水煮法。
20世纪以来,以野生还是栽培(产地)区分赤白芍药已经得到本草学界和药材界普遍认同,最早大概是源于张锡纯1909年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赤白芍药的地域区分法。
一般认为,赤芍主要指芍药野生品,不刮皮不水煮加工者,肉红皮赤。白芍主要指药用芍药栽培品,刮皮(或擦皮)水煮加工者,肉白皮红。注意:
以上所说并非绝对,赤芍也有刮皮的,也有栽培品制作的,浙江不刮皮的瘦小栽培白芍常代赤芍用;白芍也有野生品,如宝鸡白芍为野生品。另外,白芍色泽实际为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粉色,过于白者多为硫磺熏过的。
前些年有调查表明,来源于野生芍药的赤芍占商品药材的80%以上(20%为栽培芍药制做),并以内蒙古的多伦赤芍(野生、单瓣、白花的芍药)最为道地。关于白芍的主产区和道地药材的记载见于1930年《药物出产辨》记载:"白芍产四川中江,渠河为川芍,产安徽毫州为毫芍,产浙江杭州为杭芍"。在上世纪30年代大致形成了的白芍三大产地格局,并延续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2010版国家药典并没有明确规定赤芍为野生品,白芍为栽培品,突出的只是炮制方法的不同。随着野生芍药资源的日益枯竭,栽培品加工的赤芍应该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