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阳虚?阴虚!好多人诊错了!

认识误区之怕冷=阳虚
很多人怕冷,有的人甚至夏天都不敢穿短袖,平时也比别人多穿好几件衣服,尤其空调房不敢呆;除此之外还容易感冒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第一反应就是阳虚,脾肾阳虚,卫外不固。殊不知,这是在温饱不能保证的年代的病因。如果你家或你自己是这样子的,那么请自问,是穿不暖还是吃不饱?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会产生热量,来对抗外界的寒凉。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情形,当阳气向外的通路受阻的时候,外周的阳气自然也是不足的,那么对于外界气温的适应力就会下降,怕冷就出现了。这一种情形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真热假寒,而且是缓慢形成的。有人会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受了冻,进了寒气。呵呵,恰恰不是进了寒气,而是寒气把热闭阻于内,不得向外延展;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风寒入里化热,寒包火型的咳嗽,一些胃病心脏病,颈椎病,腰椎病等都是外寒内热的典型,这时候你如果采取的是温散的办法,会更增内热,使病情更严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祛痰逐淤清内热,使得阳气向外发越,可以稍稍兼用一些平性的散寒药,外部的寒邪自然就消解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见怕冷就说是阳虚,要补气温阳,治来治去,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却还是病情如故。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医生的悲哀呢,还是病人的悲哀!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祛痰逐淤兼清热生津。清热药的应用也是要遵循一些规律,用量少了或多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以通为补。
新思路,学习了,赞一个!
 
健脾就四君,补血就四物,肝郁就逍遥丸,便溏怕冷就温肾健脾.....,呵呵,如果中医这么简单,还要专门去学吗?

书上这么写的,考试也是这样考的。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
肾阴阳两虚~右归丸。
一实践验证~傻眼。
多考考病案,学以致用。
 
叶天士说过:通阳在于利小便就类似楼主所说类型,以通为补,还有疏肝活血法,补中益气升阳法,有必要说明一下,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是补气,按原方那么少量看并无多补,重要的是里面的升阳,升提法,这些都可以算是以通为补的方法。
 
叶天士说过:通阳在于利小便就类似楼主所说类型,以通为补,还有疏肝活血法,补中益气升阳法,有必要说明一下,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是补气,按原方那么少量看并无多补,重要的是里面的升阳,升提法,这些都可以算是以通为补的方法。
补中益气丸,是直接补气,并不是以通为补!
叶天士原话是“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小便只是通阳法之一种。
 
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是补气,按原方那么少量看并无多补,重要的是里面的升阳,升提法,这些都可以算是以通为补的方法。
补中益气丸,是直接补气,并不是以通为补!
村野老师,江海老师,
我看到不少人这么说过,黄芪就是把里气送到外表,伐里气而补中气和外气,黄芪用到30g以上后,就开始进入微循环了,就是纯补外气了,而人参才是补里气,如果黄芪和人参一起用,就是里外皆补了,但人参也是伐本而生气,所以气到底是补还是不补,补还是通,补里还是补外,全凭诊断用药了。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村野老师,江海老师,
我看到不少人这么说过,黄芪就是把里气送到外表,伐里气而补中气和外气,黄芪用到30g以上后,就开始进入微循环了,就是纯补外气了,而人参才是补里气,如果黄芪和人参一起用,就是里外皆补了,但人参也是伐本而生气,所以气到底是补还是不补,补还是通,补里还是补外,全凭诊断用药了。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内经》里面有句话:“气虚则擎引之”,气虚除了补气之外,还需要引导而出。
这里不是讨论的补气,谢谢关注!
 
村野老师,江海老师,
我看到不少人这么说过,黄芪就是把里气送到外表,伐里气而补中气和外气,黄芪用到30g以上后,就开始进入微循环了,就是纯补外气了,而人参才是补里气,如果黄芪和人参一起用,就是里外皆补了,但人参也是伐本而生气,所以气到底是补还是不补,补还是通,补里还是补外,全凭诊断用药了。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黄芪与人参补气是有区别的,个人经验:黄芪偏重补肺气,也就是卫气,人参偏补元气,黄芪,甘温质较轻不苦偏走中上,人参甘温微苦,相对于黄芪质较重,所以人参偏走中下能补元气,补中益气汤是对于中气下陷略带补气,本身并无很虚可言,若真气虚弱厉害,此方效果甚微甚至无用,此方若去掉柴胡,升麻就无此作用,把里气向外,从下往上提时,里就会不足,所以加少量参芪顾护里气,防止升发过头,造成里气不足(脾),又因土可生金,所以兼顾补土,这里就是土上升到金的通道受阻所以加要柴升。加用陈皮去瘀健脾理气,当归活血补血润肠通便,以助柴升清理通道,当归反佐柴胡的升提造成血虚。
用参还是用芪肯定是取决于诊断看须要用何种,或两者都用,不是爱哪种就用哪种,虽然同是补气药,但针对有所不同,
 
村野老师,江海老师,
我看到不少人这么说过,黄芪就是把里气送到外表,伐里气而补中气和外气,黄芪用到30g以上后,就开始进入微循环了,就是纯补外气了,而人参才是补里气,如果黄芪和人参一起用,就是里外皆补了,但人参也是伐本而生气,所以气到底是补还是不补,补还是通,补里还是补外,全凭诊断用药了。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写错了,见谅,陈皮去痰健脾理气,至于伐不伐本那取决于对不对证,五行生克循环,如环无端就看各人怎么理解了。
 
阴虚、阳虚还是靠辩证,舌、脉是重点,有些医生主要靠问诊,一听病人主述,立即就下结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
 
认识误区之怕冷=阳虚
很多人怕冷,有的人甚至夏天都不敢穿短袖,平时也比别人多穿好几件衣服,尤其空调房不敢呆;除此之外还容易感冒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第一反应就是阳虚,脾肾阳虚,卫外不固。殊不知,这是在温饱不能保证的年代的病因。如果你家或你自己是这样子的,那么请自问,是穿不暖还是吃不饱?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会产生热量,来对抗外界的寒凉。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情形,当阳气向外的通路受阻的时候,外周的阳气自然也是不足的,那么对于外界气温的适应力就会下降,怕冷就出现了。这一种情形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真热假寒,而且是缓慢形成的。有人会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受了冻,进了寒气。呵呵,恰恰不是进了寒气,而是寒气把热闭阻于内,不得向外延展;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风寒入里化热,寒包火型的咳嗽,一些胃病心脏病,颈椎病,腰椎病等都是外寒内热的典型,这时候你如果采取的是温散的办法,会更增内热,使病情更严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祛痰逐淤清内热,使得阳气向外发越,可以稍稍兼用一些平性的散寒药,外部的寒邪自然就消解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见怕冷就说是阳虚,要补气温阳,治来治去,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却还是病情如故。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医生的悲哀呢,还是病人的悲哀!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祛痰逐淤兼清热生津。清热药的应用也是要遵循一些规律,用量少了或多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以通为补。
 
阴虚的人有的食欲旺盛,有的食欲不佳,还有的吃得多不长肉。还有人说为什么阴虚的人显得皮肤白,学习好。今天一并回答了:
阴虚的人大部分因为胃热所以食欲旺盛,那是指的大部分人,还有小部分人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是越吃越瘦型的,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本吃不下东西的,小孩子当中尤其多,那些不缺吃少穿但长得象豆芽菜的基本就是此类。
至于皮肤白,那可能并不是正常的那种白,而有可能只是一种病态的苍白,因为皮下被痰瘀所阻,全身皮下大面积的微循环障碍,血液供应不到表皮,所以显得皮肤白,没有血色的白,正常的白应该是白里透红。
而说到学习好,这个是因为人的大脑的发育需要较高至少是比正常稍高的温度,你可以去查资料,现在西医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而阴虚的人内热重正好满足了这一点,所以也并不奇怪。
 
今天又碰到了一个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治疗方案的例子,心里想着看过的好多独排众议治好病的案例,实在有些无力!有少许烦躁,不过并不生气。心态越来越好!也许是碰到的次数多了吧。不过,素不相识,独排众议没啥必要吧?好在坚持这个方向,并不会受干扰。因为我明白,我所看到的奇迹别人并没有机会看到,而我又比较懒,没有收集病案,也不想透露别人的隐私,还是算了,病案什么的不要发了。二十多年的领悟,其间的艰难只有我自己知道,走过的弯路吃过的亏上过的当,也只有我自己明白。别人信不信,真的不用太在意。只不过,这样的人还是不要接诊的好!是不是要订几条规矩,几治几不治呢?那样会省事许多。越来越理解,为何名医都有怪癖了!哈哈,虽然我并不想往医生的方向发展!写到这里,烦躁也飘散于空中了。别人的事儿,我烦什么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各人的身体各人负责吧!
 
1
贵阳践阴是后人的思维。
中医本来是以阴气为主,阴主内,阳主外,因为阳病易治,阴病难治,所以应格外注重阴气。
还有一点,阴气是不什么津液之类的,今人脑中己根深帝固。
阳气阴气都是气血而已,本质没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所行的地方不同而己,行于阳脉者为阳气,行于阴脉者为阴气。
气出自上焦心肺,行于诸阳(脉),然后注于阴脉,阴脉又输于阳如此而己。
只要气血按照正常的状态运行,人体各个脏器,部位,更不用说其他津液水液之类的,统统都会井然有序的工作,中医的治法就是只管气血正常运行,你不用去管其他。就如虫子把树吃烂了,只要树尚有生机,我们只要把虫杀光了,过 ̄段时树又会恢复的
脉是气血的通道,脉的异常就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包括外邪,七情都使脉出现异常。
所以中医的治法核心是:调气血使之平,通脉络。如此病必除也。
大气己平,经脉已通。病人自能恢复。
有道理!气分阴阳,不过是为了方便认识气的运行规律和功用发挥而已。
人身不过气血,气血通畅调和,何来疾病?!
 
今天碰到的事儿很典型,记录一下。
给一个人开了方,吃了有四剂药左右了,起初没什么问题,病症逐步减轻,热势退了,睡眠好了,大便也变黄了以前是青色的,从第三剂开始就自己根据病情加一些药物,然后就有不舒服,病情反复了。问的问题很厉害,完全不顾他自己加的药物,直接就从我开的方子里面截取了几味药物,然后问是不是这个药物怎么怎么样?呵呵,好有趣的问题!
我的方子考虑大部分脏腑的相互关系及病症,不敢说全部,但是也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虽然我把我的思路全都写出来了。不用怀疑,就是本帖。呵呵,开方的时候我告诉过每一个人,我的方子会有诊断作用,刚开始服药的,胸腹腔哪里不舒服,就是哪里有问题,这个不舒服是在打通经络,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就算是疼痛也会缓解,而且第一次服药最明显以后不舒服的感觉就会不断减轻。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有的还会有腹痛泄泻,腹部有积液的甚至是水样便。但泄泻只会持续一天,液消泻止。然后还有跟我反馈:服药之后痰变多了,今天只服用一次。唉,阴虚痰阻的病人能把痰直接排出来,无论是吐出来,咳出来,还是拉出来,人都会轻松好多!温病的治疗,如果还是以伤寒的诊断方法,病势判断就难免会出问题!现在犯这种错误的人何其多!按照伤寒定标准,哎呀,有痰,病势加重,哈哈,完全的自己吓自己!还有舌苔也是,按照伤寒的标准,舌苔增厚为病加啊,呵呵,在温病,舌苔增厚是阴液来复,病势减轻的标志,舌苔须得先增厚再变薄,才是顺利!每次都要解释很多,所以还是写在这里吧!
 
我不难为自己当前辈,特别是被骂的前辈!太苦逼了!哈哈
有些人值得教一教,有些人还是算了!
我也不难为自己当医生,其实我并不喜欢临床,我的学习方案也与众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临床来验证,只需要多种方法(针灸,运动,养生,中药,营养等等)相互验证即可,也就是说医理想通了,方子方法就出来了!一直以来,出入都不大。所以,很多人有败案,除了放弃治疗的,我几乎没有。当然,很多人真的是把我方子的功劳安到别chu了,我也是顶多不关注他,不理他罢了。时间能证明一切,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有人喜欢看别人的医案来佐证,呵呵,说实话,好多年前我也是在一片温阳补气的困境里希望从别人的医案里面找答案,运气不错,被我找到了,才有我现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但是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现代人的医案假的太多,古人的医案才是真实,虽然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但是真的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毫不夸张。所以后来我就不看现代医案了,自己也觉得没有记录和发表医案的必要。
信者有缘,甄别良莠吧!
 
我不难为自己当前辈,特别是被骂的前辈!太苦逼了!哈哈
有些人值得教一教,有些人还是算了!
我也不难为自己当医生,其实我并不喜欢临床,我的学习方案也与众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临床来验证,只需要多种方法(针灸,运动,养生,中药,营养等等)相互验证即可,也就是说医理想通了,方子方法就出来了!一直以来,出入都不大。所以,很多人有败案,除了放弃治疗的,我几乎没有。当然,很多人真的是把我方子的功劳安到别chu了,我也是顶多不关注他,不理他罢了。时间能证明一切,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有人喜欢看别人的医案来佐证,呵呵,说实话,好多年前我也是在一片温阳补气的困境里希望从别人的医案里面找答案,运气不错,被我找到了,才有我现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但是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现代人的医案假的太多,古人的医案才是真实,虽然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但是真的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毫不夸张。所以后来我就不看现代医案了,自己也觉得没有记录和发表医案的必要。
信者有缘,甄别良莠吧!
楼主是我在论坛中很敬重到先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