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阳虚?阴虚!好多人诊错了!

到处都是宣扬保阳气的推送文章,动不动就是气虚阳虚,肾气虚,感觉天空快被遮蔽了,不见天日啊!现代人有吃有喝,穿衣还要讲好看,衣服的保暖功能都不能说退居其次,而是一次再次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那么多虚寒证吗?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缺衣少食,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气候真的比现在寒冷,所以伤寒的多。就像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所以虚寒证的人不少,所以也造就了李可老先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要再说有很多虚寒证的,可能么?之所以现在中医疗效不佳就是这种观点占主流的结果。理论尚需联系实际,只知生搬硬套,盲目相信某些人士的理论,哪怕实践的结果根本与预期相反。这不是中医粉,而是自称中医粉干着中医黑的事儿,确定他们不是中医黑粉?
连大众都知道三高证是富贵病,其实就是人体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治疗的方案应该是增加消耗,减少摄入,这才是附和时下所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方法。也是因为从贫困到富贵,饮食的度没掌握好,吃饱了还要吃好点。《内经》讲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吃的太饱太好了,脚上就会生大丁疮(痈疽),正正好和现在糖尿病足相符。
读书不求甚解,还要误导别人,实实可恶!
真的是阳虚吗?其实是身体阳气转化的通道出了问题,身体自身不能将食物转化为某一部分的阳气,多数是中下焦的阳气。而多余的阳气滞留在上焦,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如果你的症状类似虚寒症,但是一吃温阳剂就上火,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了哪怕主要症状有一点点好转。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阳气虚,而是痰瘀阻滞经络,阳气下降的通路和下焦都被堵塞了。不仅不是阳虚,反而最初的最初是由阴虚,湿热酿痰造成的。专学伤寒的人没见过,很容易就误诊为阳虚。实际上,彭子益说过,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因为一份阴液就有一分阳气,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面而流行全身的。所以阴虚的患者身上出现阳虚的症状一点儿都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阳虚,那么如何需要不断的补充阳气?难道患者的身体象沙漏一样,留不住阳气吗?有些人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附子剂,还不醒悟,还真是可悲可叹啊!
如果在外来阳气和身体自身由饮食转化阳气之间,你会选择哪个?再说直白一点,你是愿意一直用附子剂温阳还是愿意打通自己的经络让饮食物正常的转化为阳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条吧?我一直在说阴虚的人忌升散,还用大热的附子剂。那明显的就是实实,属于误治,虽然不一定有感觉到坏处,但是最明显的就是只能控制一段时期内的症状,很快就会控制不住继续恶化;此时大部分的人不会往附子剂或误诊误治上面想。因为本就阴虚内热,还要再助热,脏腑首先受不了,最先就是肠胃的各种溃疡,再就是心肝肾的异常或衰竭。而要是第二种打通经络的方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摸清楚各脏腑之间的强弱,根据情况来开出药方,期间还有可能按照疾病发展的顺序反向的出现各种症状,也是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况且,方子里面稍微有一点偏差,甚至有一味药的剂量不对,就有可能整个方子失效。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服药可能会如石沉大海,茫然无觉,觉得没起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药物已经在和体内的病邪作斗争了,只不过过程很艰难,到能感觉到效果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的。
再有,温病的向愈是和伤寒的向愈完全相反的。伤寒的向愈是阳气功能的表现,主要是精神健旺,食欲旺盛,活动力增强;而温病的向愈是随着阴液的充足而来的,那么相应的就是阴气的表现:精神倦怠,困倦思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不想活动等等。这一条尤其重要,特意单独列出来!
高手
 
你好,我是以为初学中医的自救者,
最近在学习补土派的医案,看了薛立斋医案,薛立斋善用八味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
都说归附地黄丸是补肾阳的药,但是看组方归附只有一点,还是六味滋阴的药更多。
那是不是说其实桂附地黄丸是补肾阴为主的药物,补阳只占一旦点。
因为最近在服用桂附地黄丸,特有此问,
初学者更应该把药物和方剂弄懂。
理解方剂最好的办法是看方义分析和前人论述。
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也不是全然滋阴的,八味地黄丸虽然只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一点点桂附,方剂就由滋阴变成了温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换的奥秘可见一斑!
八纲辩证阴阳是总纲!
 
我是中医初学者,曾经腹泻每天十余次,曾多处寻医数十名,其中吃过三副药记忆犹新,炮附子,肉桂,红参,易怒,口腔很多烂口包括舌头,睡眠很浅。每次吃的药剂里面有这三味药,我口腔都得到解脱,可以随便张嘴吃饭了,也可以张嘴说话不疼了,喉咙也不疼了。
通脉络补脾肾滋阴的我看了两年,毫无疗效。
一度绝望,后经家人诉说,有一名医生,看诊,病人明明是高血压,还开炮附子干姜的,我心里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寻医。一方七剂,口腔好了,喉咙也好了,都往好处转好了,当时尿酸570多,经一个月再去人民医院检查尿酸三百多不到四百,困扰一生的汗脚气也没了。心有学医念头,经该医生引导,迈入中医初学者。慢慢配合调理,一年不到恢复七七八八,甚至比多数同年人身体要好。

不说那个好,那个坏,能用便宜方便治病救人不伤根本,就是好中医。
 
最后编辑:
我是中医初学者,曾经腹泻每天十余次,曾多处寻医数十名,其中吃过三副药记忆犹新,炮附子,肉桂,红参,易怒,口腔很多烂口包括舌头,睡眠很浅。每次吃的药剂里面有这三味药,我口腔都得到解脱,可以随便张嘴吃饭了,也可以张嘴说话不疼了,喉咙也不疼了。
通脉络补脾肾滋阴的我看了两年,毫无疗效。
一度绝望,后经家人诉说,有一名医生,看诊,病人明明是高血压,还开炮附子干姜的,我心里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寻医。一方七剂,口腔好了,喉咙也好了,都往好处转好了,当时尿酸570多,经一个月再去人民医院检查尿酸三百多不到四百,困扰一生的汗脚气也没了。心有学医念头,经该医生引导,迈入中医初学者。慢慢配合调理,一年不到恢复七七八八,甚至比多数同年人身体要好。

不说那个好,那个坏,能用便宜方便治病救人不伤根本,就是好中医。
说的一点不错,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才是好中医。理论一大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只能是想当然而已。
 
学习了,赞一个。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外感伤寒用伤寒论没错,内生阳虚、阴虚就不可以单纯地用伤寒理论来诊断治病。
 
学习了,赞一个。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外感伤寒用伤寒论没错,内生阳虚、阴虚就不可以单纯地用伤寒理论来诊断治病。
多谢支持!
真的阳虚用伤寒论是正治,真热假寒内热外寒才应该以清热为主。
 
明白。
理论无所谓对与错,关健是使用者能否正确运用。每种理论都有它本身特有的使用条件,每个经方也如此,临床正确辨证是前提。
阴虚错辨为阳虚,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医不精;
2、犯经验主义错误。本来1+1=2是常识,但数学老师很喜欢挖一个坑,1个苹果+1个梨=?,疑难病症也一样,虚虚实实。
3、资本介入,故意夸大宣传,误导他人,带动广大群众的消费方向。
本来第一第二种长期普遍存在,第三种情况比较可恶。
老师针对时弊,指出不足,实为大德之举。
 
最后编辑:
明白。
理论无所谓对与错,关健是使用者能否正确运用。每种理论都有它本身特有的使用条件,每个经方也如此,临床正确辨证是前提。
阴虚错辨为阳虚,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医不精;
2、犯经验主义错误。本来1+1=2是常识,但数学老师很喜欢挖一个坑,1个苹果+1个梨=?,疑难病症也一样,虚虚实实。
3、资本介入,故意夸大宣传,误导他人,带动广大群众的消费方向。
本来第一第二种长期普遍存在,第三种情况比较可恶。
老师针对时弊,指出不足,实为大德之举。
谢谢支持!
就是当时的一些感悟,共勉! :084:
 
说的一点不错,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才是好中医。理论一大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只能是想当然而已。
理论不通,治病都是靠碰。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好中医很多,但有个残酷的事实是:他们也治坏了很多人
 
理论不通,治病都是靠碰。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好中医很多,但有个残酷的事实是:他们也治坏了很多人
只要不妄用虎狼之剂,问题不大,有些就是无效,但是偏性很大的方子,搞错了,对人体的伤害就很大,现在问题最多的就是姜桂附的大量使用,反而寒凉药用的少了,或者敢用的人少了
 
阳虚与阴虚本不该搞反了,因为二者恰好是相反的。

阳虚的表现无非两个方面:①人体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生命功能降低。②有怕冷症状而不出汗。譬如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吃饭不消化,身体乏力,思维迟钝,尿量减少,腹泻,腹胀,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等等,这些都是生命功能降低,都是阳虚的表现。
阴虚的表现也是无非两个方面:①人体的某一种或几种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②有怕热症状而出汗。出汗属于生命功能。

人体的生命功能无非三种情况:①正常。这是既没有阳虚也没有阴虚,而且阴阳平衡。
②降低。这是阳虚。生命功能既然降低,不存在紊乱的问题。
③增强,这是阴虚。增强就必然紊乱。从概念上说,有紊乱才判断为增强。

阳气是人体生命功能的动力,功能降低就是阳虚。阴气是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某些物质不足会导致生命功能紊乱和某一种或几种生命功能增强。阴虚是某些生命物质不足,所以会导致某些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有人可能会反问:既然阴虚是某些生命物质不足,岂不是会导致某些生命功能降低,这岂不是阳虚,怎么是阴虚呢?生命物质不足当然可以导致生命功能降低而表现为阳虚啦,阳虚肯定是生命物质不足造成的。只是说从正确的定义来说,生命物质不足而导致生命功能降低叫做阳虚,生命物质不足而导致某些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则叫做阴虚。因为这两种情况的治疗原则恰好相反,所以诊断名称必须相反。好比两个人抬运货物,两个人都不卖力叫做阳虚。一个卖力,另一个不卖力叫做阴虚。阳虚的处理办法是增强人的力气,阴虚的处理办法不是增强人的力气,而是针对性针对性增强人的力气。两个处理办法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情况并且各自命名。

阳虚与阴虚可以单独分别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后者叫做气虚。阳虚补阳,阴虚补阴,阴阳俱虚则补气。
 
阳虚必怕冷,轻微的怕冷可以理解为不怕热。怕冷必不容易出汗。不容易出汗和怕冷,可以作为阳虚的重要诊断依据。反过来,怕热或不怕冷,容易出汗,可以作为阴虚的重要诊断依据。
 
腹泻与腹胀虽然都是阳虚的表现,但是二者阳虚的程度有差异。轻度阳虚出现腹泻,严重阳虚则出现腹胀。腹泻是阴阳俱虚弱(即气虚),导致阳虚程度被冲淡了,寒包火。不能消化是寒(阳虚),频繁大便是火(阴虚)。为什么判断频繁大便是火呢,因为它是排便功能增强而紊乱了。治疗方法是辛温助阳或甘温补气都可以。在阳虚的情况下,单纯补阳可以达到阳生阴长的效果,所以可以不使用甘味药补气。腹胀是既不能消化,又不能把不消化食物排出来。不能消化是寒,不能排出也是寒。两寒相加则是重寒。治疗方法,不能单独使用甘味补气药,必须甘味与辛味合用(不得已的情况下单单使用辛味是可以的,最后还是需要甘味药补气)。甘味既补阳又补阴,辛味单单补阳。

急性腹泻一般是寒包火,慢性腹泻一般是纯寒。
 
老年人总会有一种或几种生命功能降低,这就是阳虚。另一个方面,老年人一定还有阴虚,因为肾精不足的缘故。阴阳俱不足叫做气虚,使用甘温补气药一定是没有错的,只是补药不要使用过头,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气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间断性反复使用甘温补气药,而不要盲目地持续使用。
 
阳虚与阴虚本不该搞反了,因为二者恰好是相反的。

阳虚的表现无非两个方面:①人体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生命功能降低。②有怕冷症状而不出汗。譬如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吃饭不消化,身体乏力,思维迟钝,尿量减少,腹泻,腹胀,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等等,这些都是生命功能降低,都是阳虚的表现。
阴虚的表现也是无非两个方面:①人体的某一种或几种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②有怕热症状而出汗。出汗属于生命功能。

人体的生命功能无非三种情况:①正常。这是既没有阳虚也没有阴虚,而且阴阳平衡。
②降低。这是阳虚。生命功能既然降低,不存在紊乱的问题。
③增强,这是阴虚。增强就必然紊乱。从概念上说,有紊乱才判断为增强。

阳气是人体生命功能的动力,功能降低就是阳虚。阴气是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某些物质不足会导致生命功能紊乱和某一种或几种生命功能增强。阴虚是某些生命物质不足,所以会导致某些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有人可能会反问:既然阴虚是某些生命物质不足,岂不是会导致某些生命功能降低,这岂不是阳虚,怎么是阴虚呢?生命物质不足当然可以导致生命功能降低而表现为阳虚啦,阳虚肯定是生命物质不足造成的。只是说从正确的定义来说,生命物质不足而导致生命功能降低叫做阳虚,生命物质不足而导致某些生命功能增强并且紊乱则叫做阴虚。因为这两种情况的治疗原则恰好相反,所以诊断名称必须相反。好比两个人抬运货物,两个人都不卖力叫做阳虚。一个卖力,另一个不卖力叫做阴虚。阳虚的处理办法是增强人的力气,阴虚的处理办法不是增强人的力气,而是针对性针对性增强人的力气。两个处理办法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情况并且各自命名。

阳虚与阴虚可以单独分别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后者叫做气虚。阳虚补阳,阴虚补阴,阴阳俱虚则补气。
若是如此简单,世上还有疑难证么?
正气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任何一方的损害最终都会波及对方,这叫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也是阴阳互根的表现。阴阳对立又互根,这是中医 基本思想。
阴虚的表现液远不是你所说的功能的增强,这个太片面了。
阳虚的治疗也不仅仅是补充阳气,要不然伤寒论里也不会有四逆散的存在。《内经》里说“气虚则擎引之“而不是气虚则补之,阳虚阴虚同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