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阳虚?阴虚!好多人诊错了!

感觉上不对,因为本身没有尿路问题,不应该这样牵扯进来
我的理解哈,
内热隐藏在内,释热透热的过程,势必会有热从二便出,若尿路有热瘀,便能感觉到尿路问题了,若没有热瘀,没有问题也算好事。
如果热势大而未尽从二便出,也可能有表现(表里之表),我常见有人临冬时体表发红疹,唇干红甚至出血,偏里(表里之里)的问题更容易在表突显。

冬天本应收藏,那是身体相对更正常的人吧,因内热产生大不适,不得不干预啊,在寒冬中创造一个利于导热的趋势,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配伍得当,内热平,相对更利于收藏,要不然晚上整夜都睡不着的话,疾病本身便有几分毒
 
我的理解哈,
内热隐藏在内,释热透热的过程,势必会有热从二便出,若尿路有热瘀,便能感觉到尿路问题了,若没有热瘀,没有问题也算好事。
如果热势大而未尽从二便出,也可能有表现(表里之表),我常见有人临冬时体表发红疹,唇干红甚至出血,偏里(表里之里)的问题更容易在表突显。

冬天本应收藏,那是身体相对更正常的人吧,因内热产生大不适,不得不干预啊,在寒冬中创造一个利于导热的趋势,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配伍得当,内热平,相对更利于收藏,要不然晚上整夜都睡不着的话,疾病本身便有几分毒
是这么一个道理。
冬日伤寒,身体的自然反应就是收缩的,避免过度散热,还没有郁热的时候,就还没有矛盾冲突,这个时候发表,其实可以打断郁热,但是这又和身体反应相矛盾,事倍功半,用发表药就很难发出来,不像发病的时候,身体已经想要疏通往外走了,这个时候用发表药就可能一剂而愈。
我说的情况也就和这个类似,天气冷了,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本身皮肤散热就散不掉那么多了,只会优先改从肺走,实在不行才可能从二便,皮肤始终是散热大户,改从肺后,容易有肺热肺燥的迹象,或许得考虑润的事情,保证肺的水汽蒸腾散热,不会因为蒸发太多水分,供给不够而断掉,这样就容易导致热瘀在里了。
 
的确应该顺天应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主散热,秋冬主蓄水。
之所以有些有内热的人在秋冬有热气出表的感觉,还是秋冬毛孔闭塞并且增加津液之后,津液携带热量在寻找出路。只不过这个出路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出来,所以表现为人体的不适。
秋冬散热减少之后,的确是优先从肺部而出,如果热势过大就会上冲头面部咽喉,表现一些头面咽喉红肿热痛的症状。如果肺部有痰阻,则热量也会从胃走,胃热的症状也很多,饮食减少,腹胀,甚至恶心呕吐等等。甚至大多数人首先表现得就是胃的症状,现在胃肠疾病如此之多,大概是胃易受饮食和内热的夹攻。但还有一些人是热往下走,往往引起下焦火热的症状,生殖系统以及大小肠的病变就是属于这种。
清热要有针对性,上焦有热清上焦,中焦有热清中焦,下焦有热清下焦;滋阴、祛痰逐瘀也是同理,这就是中医用药的靶向性了,精确的用药还得辨明经络脏腑,其实还是辨证施治。
窃以为这是一个长远目标。
 
第一个问题,寒药问题
你的重点是排热於通经络,但通经络全用大寒药,还是存在疑惑,寒性药力下去,本身就会降低生命活动,影响药力运行,要知道,津因气而生啊,气弱了,津如何生长出来呢?为什么不找一些微寒甚至平性的药呢。
===============================
我覺得吧,還是要回到起點--辨陰陽。陰陽互根,陰是陽根,陽爲陰根。從整體上看,人有兩個根,一個坎、一個離。坎爲腎,是陽之根,坎中陽來自離;離爲心,是陰之根,離中陰來自坎。
爲什麼通經絡用大寒藥?經絡不通本質上是寒溼所致,用寒藥的目的是將離中陽往下引,離陽一直要降到坎位,那麼中途離陽所經過的位置會被它全部打通。如果不用寒藥,則離陽無根,只會浮越在上,下不到坎位。基於這個原理,用寒藥通經絡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要用苦寒藥,苦入心,吸附離陽之後,再利用寒涼形而下的本性,一路攜陽入坎,遇到寒溼則由離陽負責攻克。如此,經絡既通,離陽入坎,坎陰入離,水火既濟。平人。
 
第一个问题,寒药问题
你的重点是排热於通经络,但通经络全用大寒药,还是存在疑惑,寒性药力下去,本身就会降低生命活动,影响药力运行,要知道,津因气而生啊,气弱了,津如何生长出来呢?为什么不找一些微寒甚至平性的药呢。
===============================
我覺得吧,還是要回到起點--辨陰陽。陰陽互根,陰是陽根,陽爲陰根。從整體上看,人有兩個根,一個坎、一個離。坎爲腎,是陽之根,坎中陽來自離;離爲心,是陰之根,離中陰來自坎。
爲什麼通經絡用大寒藥?經絡不通本質上是寒溼所致,用寒藥的目的是將離中陽往下引,離陽一直要降到坎位,那麼中途離陽所經過的位置會被它全部打通。如果不用寒藥,則離陽無根,只會浮越在上,下不到坎位。基於這個原理,用寒藥通經絡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要用苦寒藥,苦入心,吸附離陽之後,再利用寒涼形而下的本性,一路攜陽入坎,遇到寒溼則由離陽負責攻克。如此,經絡既通,離陽入坎,坎陰入離,水火既濟。平人。
坎水离火,水火既济才是正理,既有水多的寒湿,也有火盛的燥热,还有中间的湿热,更有寒热错杂,水火分离,水湿痰饮,痰瘀拥堵,所以你看好像我所说的和你所说的不是一个频道。
谢谢关注!
 
认识误区之腹泻=脾肾阳虚
没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腹泻,而且是怎么看都看不好的腹泻。有些人说是肛门括约肌松弛,原因是痔疮手术;有人说是吃水果喝茶等寒凉性的食物饮品,另一些人说是在冷的环境里比如冬天的室外,夏天的空调房待久了,受寒了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现状却很相似,补气温阳健脾补肾健脾祛湿,各法试遍,效果微乎其微。所以并不是他们所自认为的那样的病因。我说还是内热外寒,属于湿热泻痢的范畴。但是因为痰瘀阻滞,祛湿也不管用,因为有时候还真兼有寒湿。只不过这个寒并不是真的寒,而是身体阳气下降的通路堵塞而表现的寒象,也就是身体冷热分布不均,只要打通通路,阳气自然充足,又何必外求药补呢?
影响阳气最厉害的经络是胆经和胃经,也是最容易发生堵塞的经络和脏腑,另外还有肺和肺经,膀胱和膀胱经,心和心经等等。每一个人被堵塞的经络和脏腑各不相同,就算脏腑和经络相同,堵塞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得出一些信息,就能开出合适的处方应对这种腹泻。
确实阳虚和阴虚都可以引起腹泻。阳虚腹泻用西医观点是消化不良性腹泻,用中医的治法是温中焦阳气。阴虚腹泻用西医的观点是炎症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用西医的治法,抗菌消炎。慢性腹泻往往阴阳俱虚弱。急性腹泻最初必有阳虚,然后并发细菌性性腹泻。所以,甭管什么腹泻,只要是急性腹泻早期,使用温中焦阳气的方法一定有效。
 
确实阳虚和阴虚都可以引起腹泻。阳虚腹泻用西医观点是消化不良性腹泻,用中医的治法是温中焦阳气。阴虚腹泻用西医的观点是炎症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用西医的治法,抗菌消炎。慢性腹泻往往阴阳俱虚弱。急性腹泻最初必有阳虚,然后并发细菌性性腹泻。所以,甭管什么腹泻,只要是急性腹泻早期,使用温中焦阳气的方法一定有效。
确实如此,不过阴虚的急性腹泻用温中虽然能止泻但也有后患。
多谢关注交流!
 
到处都是宣扬保阳气的推送文章,动不动就是气虚阳虚,肾气虚,感觉天空快被遮蔽了,不见天日啊!现代人有吃有喝,穿衣还要讲好看,衣服的保暖功能都不能说退居其次,而是一次再次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那么多虚寒证吗?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缺衣少食,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气候真的比现在寒冷,所以伤寒的多。就像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所以虚寒证的人不少,所以也造就了李可老先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要再说有很多虚寒证的,可能么?之所以现在中医疗效不佳就是这种观点占主流的结果。理论尚需联系实际,只知生搬硬套,盲目相信某些人士的理论,哪怕实践的结果根本与预期相反。这不是中医粉,而是自称中医粉干着中医黑的事儿,确定他们不是中医黑粉?
连大众都知道三高证是富贵病,其实就是人体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治疗的方案应该是增加消耗,减少摄入,这才是附和时下所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方法。也是因为从贫困到富贵,饮食的度没掌握好,吃饱了还要吃好点。《内经》讲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吃的太饱太好了,脚上就会生大丁疮(痈疽),正正好和现在糖尿病足相符。
读书不求甚解,还要误导别人,实实可恶!
真的是阳虚吗?其实是身体阳气转化的通道出了问题,身体自身不能将食物转化为某一部分的阳气,多数是中下焦的阳气。而多余的阳气滞留在上焦,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如果你的症状类似虚寒症,但是一吃温阳剂就上火,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了哪怕主要症状有一点点好转。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阳气虚,而是痰瘀阻滞经络,阳气下降的通路和下焦都被堵塞了。不仅不是阳虚,反而最初的最初是由阴虚,湿热酿痰造成的。专学伤寒的人没见过,很容易就误诊为阳虚。实际上,彭子益说过,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因为一份阴液就有一分阳气,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面而流行全身的。所以阴虚的患者身上出现阳虚的症状一点儿都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阳虚,那么如何需要不断的补充阳气?难道患者的身体象沙漏一样,留不住阳气吗?有些人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附子剂,还不醒悟,还真是可悲可叹啊!
如果在外来阳气和身体自身由饮食转化阳气之间,你会选择哪个?再说直白一点,你是愿意一直用附子剂温阳还是愿意打通自己的经络让饮食物正常的转化为阳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条吧?我一直在说阴虚的人忌升散,还用大热的附子剂。那明显的就是实实,属于误治,虽然不一定有感觉到坏处,但是最明显的就是只能控制一段时期内的症状,很快就会控制不住继续恶化;此时大部分的人不会往附子剂或误诊误治上面想。因为本就阴虚内热,还要再助热,脏腑首先受不了,最先就是肠胃的各种溃疡,再就是心肝肾的异常或衰竭。而要是第二种打通经络的方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摸清楚各脏腑之间的强弱,根据情况来开出药方,期间还有可能按照疾病发展的顺序反向的出现各种症状,也是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况且,方子里面稍微有一点偏差,甚至有一味药的剂量不对,就有可能整个方子失效。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服药可能会如石沉大海,茫然无觉,觉得没起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药物已经在和体内的病邪作斗争了,只不过过程很艰难,到能感觉到效果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的。
再有,温病的向愈是和伤寒的向愈完全相反的。伤寒的向愈是阳气功能的表现,主要是精神健旺,食欲旺盛,活动力增强;而温病的向愈是随着阴液的充足而来的,那么相应的就是阴气的表现:精神倦怠,困倦思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不想活动等等。这一条尤其重要,特意单独列出来!
这大概就是‘阴盛格阳’和‘阴阳离决’。这些问题的解释可能需要借助八纲中其它的概念。
 
到处都是宣扬保阳气的推送文章,动不动就是气虚阳虚,肾气虚,感觉天空快被遮蔽了,不见天日啊!现代人有吃有喝,穿衣还要讲好看,衣服的保暖功能都不能说退居其次,而是一次再次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那么多虚寒证吗?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缺衣少食,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气候真的比现在寒冷,所以伤寒的多。就像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所以虚寒证的人不少,所以也造就了李可老先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要再说有很多虚寒证的,可能么?之所以现在中医疗效不佳就是这种观点占主流的结果。理论尚需联系实际,只知生搬硬套,盲目相信某些人士的理论,哪怕实践的结果根本与预期相反。这不是中医粉,而是自称中医粉干着中医黑的事儿,确定他们不是中医黑粉?
连大众都知道三高证是富贵病,其实就是人体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治疗的方案应该是增加消耗,减少摄入,这才是附和时下所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方法。也是因为从贫困到富贵,饮食的度没掌握好,吃饱了还要吃好点。《内经》讲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吃的太饱太好了,脚上就会生大丁疮(痈疽),正正好和现在糖尿病足相符。
读书不求甚解,还要误导别人,实实可恶!
真的是阳虚吗?其实是身体阳气转化的通道出了问题,身体自身不能将食物转化为某一部分的阳气,多数是中下焦的阳气。而多余的阳气滞留在上焦,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如果你的症状类似虚寒症,但是一吃温阳剂就上火,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了哪怕主要症状有一点点好转。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阳气虚,而是痰瘀阻滞经络,阳气下降的通路和下焦都被堵塞了。不仅不是阳虚,反而最初的最初是由阴虚,湿热酿痰造成的。专学伤寒的人没见过,很容易就误诊为阳虚。实际上,彭子益说过,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因为一份阴液就有一分阳气,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面而流行全身的。所以阴虚的患者身上出现阳虚的症状一点儿都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阳虚,那么如何需要不断的补充阳气?难道患者的身体象沙漏一样,留不住阳气吗?有些人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附子剂,还不醒悟,还真是可悲可叹啊!
如果在外来阳气和身体自身由饮食转化阳气之间,你会选择哪个?再说直白一点,你是愿意一直用附子剂温阳还是愿意打通自己的经络让饮食物正常的转化为阳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条吧?我一直在说阴虚的人忌升散,还用大热的附子剂。那明显的就是实实,属于误治,虽然不一定有感觉到坏处,但是最明显的就是只能控制一段时期内的症状,很快就会控制不住继续恶化;此时大部分的人不会往附子剂或误诊误治上面想。因为本就阴虚内热,还要再助热,脏腑首先受不了,最先就是肠胃的各种溃疡,再就是心肝肾的异常或衰竭。而要是第二种打通经络的方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摸清楚各脏腑之间的强弱,根据情况来开出药方,期间还有可能按照疾病发展的顺序反向的出现各种症状,也是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况且,方子里面稍微有一点偏差,甚至有一味药的剂量不对,就有可能整个方子失效。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服药可能会如石沉大海,茫然无觉,觉得没起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药物已经在和体内的病邪作斗争了,只不过过程很艰难,到能感觉到效果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的。
再有,温病的向愈是和伤寒的向愈完全相反的。伤寒的向愈是阳气功能的表现,主要是精神健旺,食欲旺盛,活动力增强;而温病的向愈是随着阴液的充足而来的,那么相应的就是阴气的表现:精神倦怠,困倦思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不想活动等等。这一条尤其重要,特意单独列出来!
我不知道用什么观点来反驳楼主,感觉说对了,但又感觉没说对。比如三高的问题,并不但是增加消耗就可以解决,当然增加消耗的确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运动。另外伤寒与温病本质上不应该割分。张仲景说的是伤寒,用了很多热药,但从未轻视阴津的作用。其组方是很科学的。从楼主的观点看,带有很大的所谓“温病派”色彩。私下批判扶阳论。其实阳气这个东西,是一个核心问题,并没有好坏,只是在于引导。关于阳气的作用,内经是摆在首位的。总之,随证治之吧。麻黄汤不但可以治感冒,也可以治高血压,只是看什么情况下。
 
最后编辑:
我不知道用什么观点来反驳楼主,感觉说对了,但又感觉没说对。比如三高的问题,并不但是增加消耗就可以解决,当然增加消耗的确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运动。另外伤寒与温病本质上不应该割分。张仲景说的是伤寒,用了很多热药,但从未轻视阴津的作用。其组方是很科学的。从楼主的观点看,带有很大的所谓“温病派”色彩。私下批判扶阳论。其实阳气这个东西,是一个核心问题,并没有好坏,只是在于引导。关于阳气的作用,内经是摆在首位的。总之,随证治之吧。麻黄汤不但可以治感冒,也可以治高血压,只是看什么情况下。
见仁见智吧!谢谢关注。
 
老师,您的意思是,有些情况下的“阳虚”表象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虚”,只是阳气被郁遏住了,或痰湿,或瘀血,或气滞,只是阳气所在的部位不正确,或者说是阳气所运行的通路不畅,不知学生理解可有偏颇?
学生拙见,或痰湿,或血瘀,或气滞,其也有生成的原因,人体不会平白无故生痰、致瘀、成滞。
痰湿、血瘀、气滞,本身便是气水血三者运行不畅所致。
“运行不畅”究其本源,一、动能不够,二、道路不通,动能不够即是阳虚,毕竟“阴”不能称之为动能,道路不通再究其因,或气或血或水阻滞经络,回头来看依然是阳虚。
可能学生理解的阴阳概念与老师所提及的稍有出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从大类分,学生认为,四肢百骸一切器质性事物归为阴,力量运动视触嗅听一切功能性事物归为阳。阴是阳的承载物,阳是阴的操纵者。所谓热,并不一定指的是温度高,也可能说是功能亢进,所谓寒,也不一定说是温度低,只是功能的休眠状态。举例,女子宫寒,指的并不是宫内的温度,而是整个女子胞系统的低功率运转状态。
干姜附子吴萸,并不是单单讲了一个热,所谓温阳,只是将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使其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
阳不足,阴终究会累积成阻,不温阳,所谓清热、祛痰、化瘀、导滞,一时解决了问题,时间久了,痰、瘀、滞一样还会回来,这与西医开刀切肿瘤,日后依然复发,是一个道理。
学生不才,胡言乱语了,如有冒犯,还请老师见谅。
 
老师,您的意思是,有些情况下的“阳虚”表象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虚”,只是阳气被郁遏住了,或痰湿,或瘀血,或气滞,只是阳气所在的部位不正确,或者说是阳气所运行的通路不畅,不知学生理解可有偏颇?
学生拙见,或痰湿,或血瘀,或气滞,其也有生成的原因,人体不会平白无故生痰、致瘀、成滞。
痰湿、血瘀、气滞,本身便是气水血三者运行不畅所致。
“运行不畅”究其本源,一、动能不够,二、道路不通,动能不够即是阳虚,毕竟“阴”不能称之为动能,道路不通再究其因,或气或血或水阻滞经络,回头来看依然是阳虚。
可能学生理解的阴阳概念与老师所提及的稍有出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从大类分,学生认为,四肢百骸一切器质性事物归为阴,力量运动视触嗅听一切功能性事物归为阳。阴是阳的承载物,阳是阴的操纵者。所谓热,并不一定指的是温度高,也可能说是功能亢进,所谓寒,也不一定说是温度低,只是功能的休眠状态。举例,女子宫寒,指的并不是宫内的温度,而是整个女子胞系统的低功率运转状态。
干姜附子吴萸,并不是单单讲了一个热,所谓温阳,只是将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使其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
阳不足,阴终究会累积成阻,不温阳,所谓清热、祛痰、化瘀、导滞,一时解决了问题,时间久了,痰、瘀、滞一样还会回来,这与西医开刀切肿瘤,日后依然复发,是一个道理。
学生不才,胡言乱语了,如有冒犯,还请老师见谅。
如果你把痰瘀都算作阴邪的话确实会得出以上结论。你可以看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湿热酿痰成瘀的何其多。痰瘀阻滞而导致的局部阳气不足,是阴损及阳,也是本贴重点论述的方向,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此类情状温阳是抱薪救火。
当然如果你只研究伤寒的话,就不适合在此讨论了。
很多症状伤寒有温病也有,还需仔细分辨!

中医讲病因一般是:
风寒暑湿燥火,外有六淫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内有七情致病;
还有饮食居处等等。
阴阳确实挺绕的。
 
最后编辑:
老师,您的意思是,有些情况下的“阳虚”表象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虚”,只是阳气被郁遏住了,或痰湿,或瘀血,或气滞,只是阳气所在的部位不正确,或者说是阳气所运行的通路不畅,不知学生理解可有偏颇?
学生拙见,或痰湿,或血瘀,或气滞,其也有生成的原因,人体不会平白无故生痰、致瘀、成滞。
痰湿、血瘀、气滞,本身便是气水血三者运行不畅所致。
“运行不畅”究其本源,一、动能不够,二、道路不通,动能不够即是阳虚,毕竟“阴”不能称之为动能,道路不通再究其因,或气或血或水阻滞经络,回头来看依然是阳虚。
可能学生理解的阴阳概念与老师所提及的稍有出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从大类分,学生认为,四肢百骸一切器质性事物归为阴,力量运动视触嗅听一切功能性事物归为阳。阴是阳的承载物,阳是阴的操纵者。所谓热,并不一定指的是温度高,也可能说是功能亢进,所谓寒,也不一定说是温度低,只是功能的休眠状态。举例,女子宫寒,指的并不是宫内的温度,而是整个女子胞系统的低功率运转状态。
干姜附子吴萸,并不是单单讲了一个热,所谓温阳,只是将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使其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
阳不足,阴终究会累积成阻,不温阳,所谓清热、祛痰、化瘀、导滞,一时解决了问题,时间久了,痰、瘀、滞一样还会回来,这与西医开刀切肿瘤,日后依然复发,是一个道理。
学生不才,胡言乱语了,如有冒犯,还请老师见谅。
我觉得理解得不错
 
你好,我是以为初学中医的自救者,
最近在学习补土派的医案,看了薛立斋医案,薛立斋善用八味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
都说归附地黄丸是补肾阳的药,但是看组方归附只有一点,还是六味滋阴的药更多。
那是不是说其实桂附地黄丸是补肾阴为主的药物,补阳只占一旦点。
因为最近在服用桂附地黄丸,特有此问,
 
你好,我是以为初学中医的自救者,
最近在学习补土派的医案,看了薛立斋医案,薛立斋善用八味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
都说归附地黄丸是补肾阳的药,但是看组方归附只有一点,还是六味滋阴的药更多。
那是不是说其实桂附地黄丸是补肾阴为主的药物,补阳只占一旦点。
因为最近在服用桂附地黄丸,特有此问,
你点酒精灯的时候,点烟的时候,需要多大的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