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36
- 获得点赞
- 519
- 声望
- 113
大青龙汤中麻桂草比例为6:2:2,而麻黄汤中则为3:2:1;前者杏仁为40个,后者为70个。而前面你说“阳明内热又要用辛温发散药时,便要加下气润肠,和生津血的药物,这里杏仁,甘草,大枣都是这样的作用”,而对比下来,大青龙汤中麻黄加倍,杏仁反而几乎减倍,额外加生姜发散,这岂不更加加重津血耗散吗?当然,你也许会说大枣来帮忙了,但是通过对比可知,桂枝汤中桂芍姜草枣的比例是3:3:3:2:12枚。也就是说,桂枝和生姜三两,需要用十二枚大枣以及二两甘草、外加三两芍药去补充津血,对抗辛散。反观大青龙汤中,桂姜草枣比例为2:3:2:10枚,大约与桂枝汤相近,所以光是里面的桂枝和生姜就已经消耗了全部的甘草和大枣了,那大青龙汤中另外的六两麻黄靠谁来制约?四十枚杏仁吗?但你在上面说“治疗表证不重”的麻杏石甘汤,里面光是四两麻黄就需配五十枚杏仁了,那么这里的六两麻黄是不是该用八十枚杏仁?我觉的这两个方子,治的病证差不多都可以用于寒包火证,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青龙方比麻石杏甘汤表寒更重,因为脉浮紧无汗,所以加用了桂枝生姜助麻黄散寒解表,既然发汗力强,那么伤津血也会更厉害,当然也要加用大枣之类护阴血。而麻石杏甘汤从方子来看也有表证,但不重,或者发汗后汗出不畅等,就不能再大发汗,所以单用麻黄就够,石膏既清里热又能抵消麻黄的热性,杏仁润燥下气,甘草护津液调和诸药己经够用,大枣补脾养血,而这个方子没用桂枝,只是作用于气分有甘草杏仁足够,所以不必用到大枣。
如果说药量配比只是一个大概,那你真的该认真再看看伤寒论(主要是对比,而不是简单通读)。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子很像,就是剂量配比不同,效果差别非常大(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具体是哪两个我就不说了,因为那个吹自己很牛逼又不愿拿出证据的人的又来开炮了(几乎把论坛里常见的的人都骂遍了吧,只有那些没反对他的人他才没下手,而且一旦提出不同意见,哪怕之前多次支持他,也照骂不误)。(你上面说的解释大的方向没错,但是我原本想问的是更加详细清晰的解释,请见谅。)
前面我们都说过了,无法做到很精确,药量和比例也一样。我历来认为这个量和比例只是一个大概范围,比如书里常出现的钱匕,如鸡子大,等等。东汉用的重量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还没一种固定的说法,而且象小青龙汤里有说到加减:去麻黄加附子等等加减法,但是并无写出到底加多少量附子,还怎么论比例呢?更不用说精确了。伤寒书里有很多方子只告诉你加减的药物,而不给出量。这比例还怎么用?所以这个方里的比例只是一个大概范围,不用太死板。
好吧,就算你说的正确,那你明确回答我:一:桂枝汤,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一升余具体是多重?1.1升和1.9升都可以叫1升余,两者相差多少?如果说药量配比只是一个大概,那你真的该认真再看看伤寒论(主要是对比,而不是简单通读)。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子很像,就是剂量配比不同,效果差别非常大(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具体是哪两个我就不说了,因为那个吹自己很牛逼又不愿拿出证据的人的又来开炮了(几乎把论坛里常见的的人都骂遍了吧,只有那些没反对他的人他才没下手,而且一旦提出不同意见,哪怕之前多次支持他,也照骂不误)。
另外,东汉度量衡,早就有考古出土的实物了——东汉司农权,由此可以确定东汉一两与现代换算关系。就算不知道也不要紧,因为这里谈到的是配比问题,根具体换算等于多少没关系。
如果认真对比思考伤寒论中的文字算是抠字眼,那不抠字眼的医生,比如现在很多市面上的医生,动辄各个药物都是10:10:20:10:10这种类似方式配药,也没见得疗效高到哪里去。所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大多都这样,还以此为借口,那不算是打哈哈,和稀泥吗?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发“伤寒论中大青龙汤疑问多”类似的帖子吗?这算不算也是抠字眼?再回头自己瞧瞧,论坛里面大多数帖子是不是都在抠字眼?
既然如此,那你们又何必回复这些帖子呢?反正都是在抠字眼。哦,我明白了,一上来说抠字眼的那个人,发的帖子大多都是在吹自己多牛逼,原来他看不上这些经典理论,所以也不屑去“抠字眼”。傲视天下,说自己出手从无败绩(但又没有任何记录)的那个人,现在论坛正好就有一个复杂情况的病人在(“求能治此病医生”帖子),我已分析过这个病很复杂。正好这次可以证明你的本事,来吧,用事实说话,让我心服口服。
一:看问题要先分清主次,不要为了争而争。喝粥是为了增液且助药力发汗,只要身体不是特别严重,不喝粥多盖被子或者喝几杯热水也能发汗。跟余不余有什么关系呢?粥在这里能和药相比吗?食物本来就平和,所以可以长期吃,就看个人承受能力,能多吃就可多吃,不能多吃就少吃。这没啥问题。好吧,就算你说的正确,那你明确回答我:一:桂枝汤,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一升余具体是多重?1.1升和1.9升都可以叫1升余,两者相差多少?
(二)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炙甘草3两,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你说下大枣有无大个小个?大和小12个是多重?相差多少?附子大个和小个相差多重?有具体重量吗?这是不是大概范围?全文还有很多附子一枚或两枚。
(三)大青龙汤方下,石膏如鸡子大,碎。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鸡蛋也有大小,两者重量会一样吗?这是不是大概范围?
(四)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14个擘。栀子也有大有小,到底多重?
(五)大柴胡汤,枳实4枚?是多重?
其他就不多说了,还有很多地方都无给出具体具重量,是不能砰吗?其他药都能砰,为何象附子等这些不砰?附子也有大小,并不是每个附子一样大,而且大小还差有点多,书中也无说是大个或中等或小个。这难道不是取个大概范围吗?还怎么成比例,怎么给我精确?你说说看。
我可没说我能治,我只是给出自己的分析供她参考,而且我也没说要用温药呀?你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怎么回事?哈哈哈,为什么要听你的?你所谓的分析你敢让病人去试吗?人家老早就说过温热药不能用,你是选择性看不见还是怎的?
我在那个病人的第一个帖子的二楼就回复过,人家用不用我也不关心,有缘者得之而已。
我不需要去证明,因为古人早就证明过了。前几天我发的好多个古医案,事实摆在那里,只要不是睁眼瞎就应该看得见的!还在这儿叫嚣!呵呵
我不想和你打嘴炮,粥的解释还可以,但是从你解释附子的那些话,非常的勉强,臆想的成份居多!书中有个别地方有注明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且并无说其余类推等话,大部分没说大小,这充分说明仲景药用的附子是有大有小,如果差不多大的话,就不必注明大附子。先不必说太小的,就按你说的较小的15克来说和最大的至少也差10克以上,一个差10克,用两个,三个又差多少?且是有毒的药。难道无毒的药有严格按比例,有毒的反而连砰都不用砰?呵呵!你倒是很会替作者着想,书中没说的,你全替作者想象出来是如何如何,这完全就是在狡辩!我可没说我能治,我只是给出自己的分析供她参考,而且我也没说要用温药呀?你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怎么回事?
你发古人医案就能证明自己正确了?那是不是考生在考试中只要套用了科学家的公式,就是对的?毕竟公式的正确性由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全世界都认可了,但为什么考试还是有人得不了满分?科学家不是证明了公式的正确性了吗?所以,理论的正确性不等同于应用的正确性(或者说不等应用得到的就是对/好的结果)——这是我一直以来质疑的地方,你似乎一直没找准重点,一直反复去强调自己的理论多么正确。古代成功医案相当于科学家证明了理论的公式定理,不能证明你也能在考试中用得好,拿满分。拿别人的满分试卷证明你的能力?真可笑。
所以,最简单的反驳办法是,直接证明你的理论应用得非常精当正确,即当着大家的面用你的理论治好(毕竟你说自己从未失败过)。当然,没治好也不一定代表你的理论错误,只是说明你不能正确地应用而已——这也是我最初质疑你的地方,但你就一直不肯承认。之前你发帖我都不理你了,现在你还不断找上门来放炮,烦不烦啊。有本事就出来露两手,自然对你心服口服并道歉,光会嘴上放炮,自觉天下第一,这算什么本事?
你自己觉得你的诊断不别扭就好!我看着实在是别扭,两种矛盾的观点在你的诊断中出现,还是我反复解释过的,哈哈,还在这里指责别人,至少我给出了治疗方案,还不止一种。类似的病例我也见过,并且效果良好。你呢?更多的只是猜测!哦,或许有少许推测吧?本不想在这里吵的,实在是有人越说越起劲!我可没说我能治,我只是给出自己的分析供她参考,而且我也没说要用温药呀?你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怎么回事?
你发古人医案就能证明自己正确了?那是不是考生在考试中只要套用了科学家的公式,就是对的?毕竟公式的正确性由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全世界都认可了,但为什么考试还是有人得不了满分?科学家不是证明了公式的正确性了吗?所以,理论的正确性不等同于应用的正确性(或者说不等应用得到的就是对/好的结果)——这是我一直以来质疑的地方,你似乎一直没找准重点,一直反复去强调自己的理论多么正确。古代成功医案相当于科学家证明了理论的公式定理,不能证明你也能在考试中用得好,拿满分。拿别人的满分试卷证明你的能力?真可笑。
所以,最简单的反驳办法是,直接证明你的理论应用得非常精当正确,即当着大家的面用你的理论治好(毕竟你说自己从未失败过)。当然,没治好也不一定代表你的理论错误,只是说明你不能正确地应用而已——这也是我最初质疑你的地方,但你就一直不肯承认。之前你发帖我都不理你了,现在你还不断找上门来放炮,烦不烦啊。有本事就出来露两手,自然对你心服口服并道歉,光会嘴上放炮,自觉天下第一,这算什么本事?
所以强人麻黄也可以多用45克?真厉害。我不想和你打嘴炮,粥的解释还可以,但是从你解释附子的那些话,非常的勉强,臆想的成份居多!书中有个别地方有注明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且并无说其余类推等话,大部分没说大小,这充分说明仲景药用的附子是有大有小,如果差不多大的话,就不必注明大附子。先不必说太小的,就按你说的较小的15克来说和最大的至少也差10克以上,一个差10克,用两个,三个又差多少?且是有毒的药。难道无毒的药有严格按比例,有毒的反而连砰都不用砰?呵呵!你倒是很会替作者着想,书中没说的,你全替作者想象出来是如何如何,这完全就是在狡辩!
药物配比和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病人个体(从仲景有注明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就知道),什么叫强人懂不?这充分说明可以较灵活变动配比关系,而不是象你说的原方原量配比不能变动。否则仲景注明强人就是多余的,等于放屁,倒不如用砰子砰那岂不是更标准?为什么放着砰子不用?在实际运用中也是这样,照样效果很好。你根本就没有能让人信服的解释,靠臆想勉强去解释只能越描越黑!
别扭就别扭呀,我可没说我说的一定对,本来网络诊断就不可能到位准确,猜测成分居多,有矛盾存在很正常不过,哪怕是面诊,病人的信息叙述和理解出现问题,也会出现诊断的情况(哪怕是老中医也有失手的时候),这都能被你拿来回呛?你自己觉得你的诊断不别扭就好!我看着实在是别扭,两种矛盾的观点在你的诊断中出现,还是我反复解释过的,哈哈,还在这里指责别人,至少我给出了治疗方案,还不止一种。类似的病例我也见过,并且效果良好。你呢?更多的只是猜测!哦,或许有少许推测吧?本不想在这里吵的,实在是有人越说越起劲!
看不出来哪里矛盾的别找我哈!我也没义务帮你指出来!
谈论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