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疑问多

最讨厌有些人:东扯葫芦西扯叶,明里暗里讥讽人。
楼主可以参看伤寒大家李克绍的“伤寒百问”中的第15问
 
1563872860597.png
 
谢谢!说得很好。但我觉这个解释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但认真想一下,一个概念如果出现两种定义,让人无所适从啊!因为伤寒前面已经有明确的定义中风和伤寒的概念啊。
 
最后编辑:
思路让人眼前一亮,确实这么解释也很符合逻辑,只是这样的定义不知道只是局部范围内有效还是所有范围内?比如心血管疾病里面的中风,就是口歪眼斜,言语不清,半身偏瘫等那种,属于阳邪否?很难说出属于哪种,伤寒论里面也没有具体给出方子。
 
楼主肯定没有把君臣佐使的概念搞明白,所以才会在1楼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话题建议去中国知网查阅刘国清的博士论文关于麻黄汤的配伍,里面的数据可以帮助你轻松的理解君臣佐使的概念。
 
伤寒论以日数而定,无非是以外感风寒论治。有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欲传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針足阳明,使经是传则愈。
(少阳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 三阴不受邪也。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最后编辑:
上文少阳篇:伤寒三日,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以辨伤寒传为阴病或不传为阴病的证据。那末,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鼻呜干呕者。当认为:太阳中风,有鼻呜干呕证,可有病传三阴趋势。故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可与大青龙汤。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而有不可与之戒。
 
最后编辑:
因此医圣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中风伤寒这些名词,一切以症状为依据。
 
谢谢,应该也可以有其他的替代吧?
杏仁实际不是说一定就是润肺或者一定是降气,而是根据人体的症状来起作用的,杏仁是一种油质的东西,榨的话可以出油的,是辛润的功效,所以如果肺燥则是起润肺的作用,如果是肺闭郁则起宣散作用,不是药物起作用,而是人体在利用药物的作用调集它的某种功效来和病邪作斗争的。如果人体这时是在润肺则润,如果人体在宣肺,则宣。
 
杏仁实际不是说一定就是润肺或者一定是降气,而是根据人体的症状来起作用的,杏仁是一种油质的东西,榨的话可以出油的,是辛润的功效,所以如果肺燥则是起润肺的作用,如果是肺闭郁则起宣散作用,不是药物起作用,而是人体在利用药物的作用调集它的某种功效来和病邪作斗争的。如果人体这时是在润肺则润,如果人体在宣肺,则宣。
嗯,确实如此。但如果结合方药来说,在麻黄汤类方中,应该是制约麻黄的作用。因为麻黄耗肺气,开表,杏仁防止肺气过耗,另外也防止麻黄开表太过而太燥。不止这么理解是否对。
 
嗯,确实如此。但如果结合方药来说,在麻黄汤类方中,应该是制约麻黄的作用。因为麻黄耗肺气,开表,杏仁防止肺气过耗,另外也防止麻黄开表太过而太燥。不止这么理解是否对。
不是的,在麻黄汤主要是针对喘这个症来止咳喘的,宣肺作用,肺气闭郁,杏仁宣肺。甘草应该是起缓和麻黄辛散太过的作用。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从有人说大青龙汤从麻黄汤化裁而来。从方剂上看大青龙汤中麻黄甘草都是麻黄汤的2倍。而杏仁则约减半。大青龙汤和麻黄汤都是脉浮紧。
如: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麻黄汤中有头痛,而大青龙汤有烦躁。大青龙汤有炙甘草,大枣,而麻黄汤没有。大青龙汤有石膏鸡蛋大。
从脉象、症状和处方来看,大青龙汤证是高热无汗而烦躁。麻黄汤为无汗而喘。脉都浮紧,说明是寒邪仍然在表层,而大青龙汤有烦躁,说明寒邪有入里化热化燥而扰动心神而烦躁,故用生姜,大枣配合炙甘草来稳固中宫脾胃,石膏清透里热。加大麻黄发汗,而减少炙甘草防碍脾的运化,因无喘,故而减小杏仁降肺逆。这是表里双解的方剂。
个人理解。
 
不是的,在麻黄汤主要是针对喘这个症来止咳喘的,宣肺作用,肺气闭郁,杏仁宣肺。甘草应该是起缓和麻黄辛散太过的作用。
麻黄和杏仁都宣肺,既然功能相同,为何要重复用,所以可见作用并不重合。关于麻黄止喘,似乎并不是任何情况都是如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对比《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疑问使人思考进步。
太阳中风,不同的人、随着不同的时间所呈现的病情不一样。中风,是木过了,木侮土的话,会金气来复,所以会表闭不出汗,这是中风的一种情况或病情的延续。比如自汗到一定时候或先出汗后中风,是不是会有不出汗的情况?
 
嗯,确实如此。但如果结合方药来说,在麻黄汤类方中,应该是制约麻黄的作用。因为麻黄耗肺气,开表,杏仁防止肺气过耗,另外也防止麻黄开表太过而太燥。不止这么理解是否对。
杏仁在这里主要的作用就是:麻黄发散(燥),杏仁下气润肺通便,制约麻黄的辛燥,因为有里热,再发散辛燥,那就会变成便秘的承气汤证了,所以阳明内热又要用辛温发散药时,便要加下气润肠,和生津血的药物,这里杏仁,甘草,大枣都是这样的作用,而石膏甘寒起着制约麻黄等热药,同时又助麻黄发散,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纵观所有的伤寒方,大部分都是如此制方:阴阳,寒热,润燥兼顾。如桂枝配白芍,都入血通血脉,一寒一热,一上一下,一开一敛,互相制约的同时又有互相辅助的作用。就是四逆汤都还有用炙甘草护阴液,很少有类似麻黄细辛附子汤这类纯阳或者纯阴的方剂,从中也能看出伤寒方为何会做到如此精简有效的制方思路。
 
杏仁既能宣肺下气,便也和麻黄一样会耗肺气,只是耗气的作用没有麻黄厉害而己,这里是实证所以可用,虚证当慎用。
 
杏仁在这里主要的作用就是:麻黄发散(燥),杏仁下气润肺通便,制约麻黄的辛燥,因为有里热,再发散辛燥,那就会变成便秘的承气汤证了,所以阳明内热又要用辛温发散药时,便要加下气润肠,和生津血的药物,这里杏仁,甘草,大枣都是这样的作用,而石膏甘寒起着制约麻黄等热药,同时又助麻黄发散,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纵观所有的伤寒方,大部分都是如此制方:阴阳,寒热,润燥兼顾。如桂枝配白芍,都入血通血脉,一寒一热,一上一下,一开一敛,互相制约的同时又有互相辅助的作用。就是四逆汤都还有用炙甘草护阴液,很少有类似麻黄细辛附子汤这类纯阳或者纯阴的方剂,从中也能看出伤寒方为何会做到如此精简有效的制方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能否对比一下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的区别?个人感觉其中剂量以及个别药物的取舍,应该是有目的的,但很难直接从病机中精确给出解释。
 
按照这个思路,能否对比一下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的区别?个人感觉其中剂量以及个别药物的取舍,应该是有目的的,但很难直接从病机中精确给出解释。
君药剂量的大小决定要用什么臣佐药肯定是有的,针对症证个别药物的取舍,大概目的也基本明确。但是解释一个方子和一种药物,只能解释一个大概范围,因为任何一个方子一种药物的功能是多种的,无法做到很精确。
麻黄不加桂与加桂的区别,就是发汗力大小的区别,所以那几个方里,麻石杏甘汤是最弱的,不止没用桂枝,反加了石膏,且麻黄的量也小,所以这个方主要是清上焦郁热用的,因为单用石膏辛力弱,里热透不出去,所以加少量麻黄开毛窍助石膏透热,其实这个方子麻黄换苏叶加防风也行,我曾经就这样用过,效果也一样好。
 
麻黄和杏仁都宣肺,既然功能相同,为何要重复用,所以可见作用并不重合。关于麻黄止喘,似乎并不是任何情况都是如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对比《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是解表,是打开皮肤毛孔的作用,不是宣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