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辅行诀》和《内经》五脏补泻所欲所苦

楼主说要统一标准。认为中国的这些东西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我觉得这个问题恰恰是很多中医人的通病。想标准化。想有套路。想一劳永逸。仅在我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的结论目前还是,没有标准,只有理论。所有复杂系统都不可能有套路来解决问题。如果不介意中间的治疗过程,那么慢性病的治疗是开放性的。你可以天马行空。只要把邪气祛除就行。内经的用药在阴阳应象里就有选择。不单单是五味选择,四气原则也很重要。而从本经来看,更是形质色性等等种种皆有效用。
中医的有效性,仍然是思维方式的胜利。使用方法必须在思维方式指导之下。所以,搞懂阴阳,同一味药,同一个方,别人用了没效,结果一个服药方式的改变就能效果斐然。
医学的下一次飞越,还是得靠科技,基础物理的突破才是所有学科大飞跃的前提。
别浪费脑力了。
我想了想,确实难回答。首先,庄子的齐物论得懂。其次,得知道医学发现历程。最后,实践得多。这三样都了解得差不多才能理解为何标准没用,经验没用,一切得靠悟性。流传最广延续最久的书就是金标准。有的人提出了一些理论,煊赫一时,不出几十年,淹没于时间。为何?三四十年前的人和现在一样吗?古人和现在的人的体质又一样吗?气候一样吗?保暖程度一样吗?脑力和体力活动一样吗?得的病能一样吗?你怎么判断你得到的经验是符合真理的?看疗效吗?内经有运气理论,后人发现不好用,陆懋修又开发出六百年还是九百年一换的大运气。有用吗?有用,却也没用。楞严经里有个以手指月的例子。庄子的南华经也过去两千年了,可人类还是只看手,别人让他看月亮时,他却拒绝了。学经典的文字是手,经典的内涵是月。试问,有多少忘了手而去理解月的人呢。送给有缘人。
  除了下面这个论断,其他的观点基本认同。
医学的下一次飞越,还是得靠科技,基础物理的突破才是所有学科大飞跃的前提。

  每一代人的生命,都会经历从“出生->小孩->成年->老人->死亡”的全过程的轮回。
  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亲身实践,都会经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全过程的轮回。

  所以,如同田径赛接力棒的传递需要“跟跑”一样,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发展,都不可能实现“一步一个台阶”式的“无缝对接”,只能在“循环往复”中“螺旋式的上升”。
  对于前人留下的“文化、哲学、科技”遗产,只有“不断的温习才能理解,反复的实践才能感悟”,认知的“重复”和“弯路”是“文明的薪火传承之路”上难以避免的。

  有幸的是人类是一个群体,在任何一个短暂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观察、认识、思考、和规划人生未来的整个过程。
  从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过去,从同龄人身上我们可以欣赏和借鉴生命的多样,从老年人身上我们可以预见和谋划我们的将来。

  就像一个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只有不足百年的生命长度,却可以观察和认知“恒星从星际气体、到星云、到原始星、到主序星、到红巨星、最后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际物质)的整个演化过程”。
  因为我们在一个瞬间所能观察到的宇宙,也是“天体无数、星光璀璨”,他们有的正在诞生、有的正是如日中天、有的正在走向衰亡。

  不好意思,又把话题扯远了,呵呵。
 
我想了想,确实难回答。首先,庄子的齐物论得懂。其次,得知道医学发现历程。最后,实践得多。这三样都了解得差不多才能理解为何标准没用,经验没用,一切得靠悟性。流传最广延续最久的书就是金标准。有的人提出了一些理论,煊赫一时,不出几十年,淹没于时间。为何?三四十年前的人和现在一样吗?古人和现在的人的体质又一样吗?气候一样吗?保暖程度一样吗?脑力和体力活动一样吗?得的病能一样吗?你怎么判断你得到的经验是符合真理的?看疗效吗?内经有运气理论,后人发现不好用,陆懋修又开发出六百年还是九百年一换的大运气。有用吗?有用,却也没用。楞严经里有个以手指月的例子。庄子的南华经也过去两千年了,可人类还是只看手,别人让他看月亮时,他却拒绝了。学经典的文字是手,经典的内涵是月。试问,有多少忘了手而去理解月的人呢。送给有缘人。
“三四十年前的人和现在一样吗?古人和现在的人的体质又一样吗?气候一样吗?保暖程度一样吗?脑力和体力活动一样吗?得的病能一样吗? ”中医学用的就是《易经》思维,或者说辩证哲学。因此不要老是想着什么都固定,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按你这么说,是不是就没法治病了?内经里面的理论都不对了?比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失效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失效了?事实上,即使这么多因素不一样,那也不影响理论的应用。你看《易经》的东西能指导几千年来人们的政治、军事、企业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那几千年来人类的这些范围内的东西都保持不变了吗?它们都在变,但《易经》理论始终都能用,不会因为时代变了、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变了就没用了。组方理论是理论,《易经》就不是理论了吗?

按照你的论点,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内生的婴儿,其照料方式、教育方式得不同,学的知识也应该不同?对于不同品种的植物,你是不是还得区分出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温度的水去浇?

所以,你对于“标准”的理解,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内经中的理论就是一套“标准”,易经里面的哲学理论也是一套“标准”,不管哪个朝代的医生,治病论述都会从内难等经典引用条文作为论据,这就是他们参考的“标准”。而你的的发言给我的感觉是“标准”不存在,只有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个人实践经验而已。因此,你可能觉得内经等都不一定对,随着时代改变那些东西都会有错。

这样一来,对于治病,你有你的的经验,他有他的经验,结果谁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一个病人来了,他是选择按你的方子服药,还是另一个医生的?要不,你俩先论战一下,看看谁有理就用谁的方子?或者看谁的名气大用谁的?又或者让病人自己随便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上一贴已经说告诉过你了,你专心赚自己的钱就行了,不劳你费心了。
 
“三四十年前的人和现在一样吗?古人和现在的人的体质又一样吗?气候一样吗?保暖程度一样吗?脑力和体力活动一样吗?得的病能一样吗? ”中医学用的就是《易经》思维,或者说辩证哲学。因此不要老是想着什么都固定,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按你这么说,是不是就没法治病了?内经里面的理论都不对了?比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失效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失效了?事实上,即使这么多因素不一样,那也不影响理论的应用。你看《易经》的东西能指导几千年来人们的政治、军事、企业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那几千年来人类的这些范围内的东西都保持不变了吗?它们都在变,但《易经》理论始终都能用,不会因为时代变了、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变了就没用了。组方理论是理论,《易经》就不是理论了吗?

按照你的论点,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内生的婴儿,其照料方式、教育方式得不同,学的知识也应该不同?对于不同品种的植物,你是不是还得区分出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温度的水去浇?

所以,你对于“标准”的理解,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内经中的理论就是一套“标准”,易经里面的哲学理论也是一套“标准”,不管哪个朝代的医生,治病论述都会从内难等经典引用条文作为论据,这就是他们参考的“标准”。而你的的发言给我的感觉是“标准”不存在,只有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个人实践经验而已。因此,你可能觉得内经等都不一定对,随着时代改变那些东西都会有错。

这样一来,对于治病,你有你的的经验,他有他的经验,结果谁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一个病人来了,他是选择按你的方子服药,还是另一个医生的?要不,你俩先论战一下,看看谁有理就用谁的方子?或者看谁的名气大用谁的?又或者让病人自己随便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上一贴已经说告诉过你了,你专心赚自己的钱就行了,不劳你费心了。
可笑!你不是要找标准了吗?我跟你说重理论,轻标准,你跟我犟嘴,结果你这贴又拿理论来反驳我。那你最开始说我理解能力不行的话,用在你身上真是丝毫不爽。原帖都在,自己去看,好吧。脑子这么乱,就别来争论。先厘清自己吧。
 
最可笑的是什么。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思想放到高尚里。却不知,老子认为不尚贤,才能民有大治。多智本就是妖。中医最高境界是什么?治未病。中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一味药。找到一位完全契合的药就能正对应患者的证。那么试问,医生吃啥?吃理想?行业没前途,试问谁还愿意投身?不投身,中医还能存在?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点书,老子庄子不看,看点菜根谭呻吟语,理解理解世情也好。做着春秋大梦,有何意义。当然,你想掘墓,埋葬中医就当我放屁。
 
最可笑的是什么。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思想放到高尚里。却不知,老子认为不尚贤,才能民有大治。多智本就是妖。中医最高境界是什么?治未病。中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一味药。找到一位完全契合的药就能正对应患者的证。那么试问,医生吃啥?吃理想?行业没前途,试问谁还愿意投身?不投身,中医还能存在?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点书,老子庄子不看,看点菜根谭呻吟语,理解理解世情也好。做着春秋大梦,有何意义。当然,你想掘墓,埋葬中医就当我放屁。
可笑!你不是要找标准了吗?我跟你说重理论,轻标准,你跟我犟嘴,结果你这贴又拿理论来反驳我。那你最开始说我理解能力不行的话,用在你身上真是丝毫不爽。原帖都在,自己去看,好吧。脑子这么乱,就别来争论。先厘清自己吧。
你就以为自己读过老庄,别人没读过?自大不可量。老子讲究“无为”,但背后的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同理,天地“不仁”恰恰是最大的“仁”。试问,他说的“无为”真的就是字面不去作为意思吗?

同样,老子说“不尚贤”的目的是啥?难道是因为“尚贤”会让大家都去争这个名声,所以“不尚贤”的目的果真就是字面上的”使民不争“吗?不是,而是说要让大家将“贤”已经成为很正常的现象,即大家都能做到(相当于成为习惯、本能),所以不去刻意追求——这才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像你一样,只会从字面去理解,不要崇尚“名医”、追求“标准”、“套路”。

同样,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正是上面说的道理的最好解释。因为后面的“德、仁、义、礼”是“道”的逐渐沦丧,从本能走向有意为之,再固化为礼仪进行约束,甚至形成法律强制要求。如果说庸医丧失了辨别病证的本领,百姓也缺少相应知识,那么在没有这些礼仪制度的约束下,会乱成什么样?没有这些标准下,每个人随意发挥,于是病人的生死健康只能看他的造化了。遇到真正大慈为民的好医生,治好了,就走了运;否则自己怎么被那些庸医治坏甚至死了的都还不知道。

济公活佛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很多想破戒的和尚就借用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来说服自己,好让自己心安理得。显然他们没明白为何济公说“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他们觉得那只是济公为自己破戒找的一个借口罢了。可笑。要知道,佛教中规定戒律也只是一个方便法门,它不是目的。佛祖并没定下不能吃肉,不能结婚的规矩,而是由于大多数尚未开悟的人容易受到这些戒条的不利影响,而难以悟透佛经真义,故面对这个变化了的情况,佛教后来的弟子自己设立这样的标准规矩。如果真的心中有佛,已经达到知行合一,那么他在哪修行都一样,吃什么都没关系。而你,就跟那些酒肉和尚一样,只看到“戒律”(“标准”)本身,而忽略了它后背的意思。

所以论坛网友”平凡中医“说过一句话,我很是赞同——读书要求字外之意,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明于此就够了。若一定要考证(纠结于字词),那就无穷无尽了,并且永无盖棺定论之日。

另外,庄子的“道”的哲学与老子虽然有联系,但庄子并非完全继承他的思想,他们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庄子的思想追求个人心灵的自由,看上去更加接近“无为”的字面含义,或者说非常机械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比如《庄子·天地篇》里面讲到一个关于“机心”的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庄子主张要抛弃技术,即使有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也不应当去应用,因为对于技术的运用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他认为,人若追求机巧的机械,必会做机巧之事,做机巧之事,就会有机巧之心。有了机巧之心,人的心灵就不那么纯清了,人就容易进入急功近利的境地。而人心不纯洁,则天下也就不可能纯洁。因此,庄子并不是不知道机械给人带来的好处,但那些好处与所带来的坏处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好处只是些蝇头小利,而坏处却是根本性的,它破坏了德性的源头——人心。 所以,按照他的观点,现在不要去用什么手机,也不要去坐火车飞机,大家都回归原始自然的生活,以求纯白无瑕的内心,符合自然生活的本质。

但问题在于,老子强调“无为”是不要刻意“为”,也不要刻意“不为”。你的理解和庄子何其相似。对于老庄,你自己好好多读读中国哲学史吧,别在这里来教训人。建议你放下其他书,专心读《易经》《道德经》文字背后的意思,把你的辩证哲学学好。不懂辩证哲学,只会浮光掠影,自以为是地钻牛角尖才是掘墓中医。

看你回复的帖子,搞得好像自己读的很多、经验很足、研究很深、别人都不如你的样子,然后当给人指点迷津的样子,真的很骄傲啊!既然你这么牛,倒是把你的实打实的理论、经验(而不是上面那些空洞、而且谁都懂的道理)分享出来啊?如果分享不出来,那你来这里装啥?就不说别的,你只来回答,一个病人来了,他是选择按你的方子服药,还是另一个医生的,并且为什么? 回答不了,那你就当个庸医专心赚自己的钱就行了,难道要我再强调一遍?我突然回想起来了,之前有人发帖骂庸医(温医),你就跳出来回骂,我觉得奇怪,现在你也跳出来,我算是知道了,应该是触动到你的神经了吧。

前面的十三刀和226291都是我私信邀请他们来回帖的,因为从他们之前的发帖和回复中我能看出,他们都是钻研比较深的,属于务实派,发了不少心得体会(往往是振聋发聩的,而不是隔靴挠痒那种)。他们不似你这样摆谱,而你呢,只会装高深讲一些谁都懂的大道理教育人。未受邀请又来捣乱的,我给你留一点脸面,不跟你继续争辩了。如果你不要脸面想继续,那你自娱自乐,随你便。
 
最后编辑:
相比经络穴位的规律。药物的确难的多。佩服古人的智慧。五味所入其实就是对药物规律的总结。穴位可以说是完全是理论推道下的结果,而药物必然是边试边总结的结果。
 
  庄子的哲学是“物我两忘,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学思想。
  对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义不大,但对艺术创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需要且可以在“天马行空、无所羁绊”的精神层面上“酣畅淋漓”的实现,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无论何事都要反躬自省。可惜,你这样下去,肯定是死路,除非你走到我说路上。时间会证明的。理论?我发的帖子还少吗?特地为你开一帖?有点意思啊。你骄傲得训斥梦回杏林的时候,用的是啥?是你说我骄傲同一个心吗?把自己的脸好好洗洗,别当屁股用。说别人行,一被说就跳脚,一个孩子气而已。言尽于此。
 
搜索的帖子,我倒看训人、骂战的帖子真不少(还不止是今年,早年都有),什么难听的话的都有。关于分享经验的好帖,印象深有醫道宗源、绞尽脑汁、樊正阳这几个人发的不错。你的分享还没到那个层次,所以没有印象。

说反躬自省,看十三刀他们回帖的时候我是怎么回帖的?十三刀他们的看法也不同,我有训斥了?为何不想想,为何就独独你和杏林被训斥?因为你们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把帖子歪得老远,而且回复了好几遍都还继续歪楼,你说能不恼人吗?这放在别的论坛,对于歪楼的,管理员早删贴了。后来梦回杏林好好回复的时候,我在74楼后面不也是好好回复了吗?你怎么就看不到呢?

所以,麻烦你认真看完帖子再来发言,不要还没看完没理解到位就急不可耐地发表你的“高”观点。如此心浮气躁的态度,别说学中医,做什么事都难成气候。

至于到底谁是孩子气,翻翻你之前骂人的帖子就知道了,居然要封别人的账号
1541593693258.png

原来在你眼里,凡是你看不顺眼,觉得观点和你不同的人,弄急了你都要从你眼里抹去啊。是谁像个孩子?

你过去的帖子,给我整体印象是:要么是在骂战,要么是在装高深。读了了点老子庄子菜根谭就得意成这样,连老子的思想都没读透,还跳出来叫别人多去读,啧啧啧,佩服!最后一句,如果你有心探讨,麻烦请回答本帖标题中的问题,很乐意向你请教。如果回答不了,并且又在这里歪楼,那就不客气地请你离开,别给脸不要脸上房揭瓦。
 
最后编辑:
记得早年有个叫吴璇的病人,高热不退医院治疗花费十万都没治好,后来在百度中医贴吧上求助网友(链接),没人愿意出手帮忙。论坛的醫道宗源怀着仁慈之心去努力救治,虽未能完全治好,也尽职尽力(事后也呼吁有能力者去帮忙,还提供了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分析)。在他治疗中甚至还有不少人批判醫道宗源的怎么怎么不对。后来吴去世了,跳出来分析点评如何治疗此病的人就更多了,甚至不少人觉得是醫道宗源治坏导致吴离世的,可叹不可叹?他们在吴真正需要救命时不去帮,只会在别人出手时批评真正在做事的人,或者在吴离世后来显示自己的本事。

这显示了社会上存在一类人:真正让他去参与某个事的时候,他不出声;等到别人参与后,他便喜欢在旁边指点江山(这也就罢了,还一副“大师"的样子,批评人家哪里不对,你行你倒是上啊?)。估计这些人觉得装逼显摆也就扇动一下嘴唇(敲几个字)而已,比真正解决问题要轻松多吧。

回头来看此贴也莫不如此。我当初发这个帖子,好几天一直没人回复,于是才邀请钻研较深、分享经验帖子给我印象较深的 十三刀 和 226291 来发表看法。然而没能彻底解决标题的疑问,也没人给出更好的解释。于是我便提出一个可能的猜想,以期抛砖引玉。结果倒好,“大师”就登场了,不去回复帖子标题问的问题,甚至连帖子都不认真看完,就来指点江山、卖弄所读之书,并且还咬文嚼字、断章取义,义正言辞地批判。呵呵,跟吴璇案上面那些点评家一样,尽会装逼显摆。有本事,你行你上啊,你来解决标题中的问题?

所以,恳请回帖者单刀直入,对本帖标题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当上面那种“大师”。
 
最后编辑:
首先内经传抄没有错误!
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怎么理解?
心南方火也,火气源源不断的产生。则需要其向外界发散的空间通畅,若不通畅则火气内郁。我们平时所谓的心跳加快,心悸等就是火气不能外散的表现。举个列子,汽车发机的水热系统就是这样,水循环出现故障会导致发动机过热。明白了心脏喜欢把火气向外扩散的特点就不难理解咸和甘的补泻作用。咸味软也,通血脉,诸脉皆属(连)于心。甘者缓也。酸者收也,但不是把外散的心火收起来。酸入肝,肝者阴之终点,酸味的作用是引导气血向肝走,酸味是把阳气往阴的方向走。
心与血的关系,和发动机与冷却水的关系不一样。灸甘草汤就是补血复脉,心的发散功能要靠血行,津虚血少,心就发散不了,就会心悸。心与血是有机的一体的关系,和发动机这种机械的东西不同。简单的道理,没必要弄得更复杂。
 
我感觉,辅行诀与内经二者不矛盾,内经立足于人的可能性大些,辅行诀有可能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转化变换,但也很可能,辅行诀是比内经更为古老的中医经文。比如,辅行诀甘泻肾,而肾中有相火。肾中相火的概念与心火的概念谁更先出现更准确?比较难说。另外二者所指的概念可能有所区别。据说,中医五藏的概念也有过变动。再比如,辅行诀只说味,内经说气味。辅行诀味辛属木,但示例药都是温热,本草经石膏辛寒,如果只说味石膏能算进辅行诀的木类里吗?按辅行诀或内经来学习,会有很多疑惑的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按辅行诀或按内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和准确度,都很值得进一步参悟。
 
我感觉,辅行诀与内经二者不矛盾,内经立足于人的可能性大些,辅行诀有可能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转化变换,但也很可能,辅行诀是比内经更为古老的中医经文。比如,辅行诀甘泻肾,而肾中有相火。肾中相火的概念与心火的概念谁更先出现更准确?比较难说。另外二者所指的概念可能有所区别。据说,中医五藏的概念也有过变动。再比如,辅行诀只说味,内经说气味。辅行诀味辛属木,但示例药都是温热,本草经石膏辛寒,如果只说味石膏能算进辅行诀的木类里吗?按辅行诀或内经来学习,会有很多疑惑的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按辅行诀或按内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和准确度,都很值得进一步参悟。
辅行诀中说的“味”应该不仅仅是药物口尝的味道,也有可能是指功用对应的味道标签。
举几个例子:比如泽泻,买来的饮片用舌头一舔,没什么味道,没有咸味(生的没尝试过,或许生药材有咸味?),辅行诀说它是火中土。
又比如,白芍,舌头舔一下,味苦,但煮出来的水除了苦还有一点轻微的酸味,辅行诀说它是属金中土。同样,厚朴味辛辣微苦,辅行诀归之为火中金。石膏,按照作用来说,为白虎之象,西方金,故属于金;而其味辛,有透热外达的能力,故为木,所以石膏应该属于金中木。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汤液经法》的时代,那些药材确实是辅行诀记录的那种味道,只是后来植物慢慢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气候)发生了改变,导致后来味道有所差异,这需要进行考证。
 
脏气法时论这篇要悟透不容易的。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有相生有相克。很多时候某脏的证状是由另一脏的问题所产生。许多人只看到标,不知本。
比如炙甘草汤治心悸。多数人以为是心的问题,其实不然。脾的问题才是本。阴气承接着阳气。太阴虚则阳气没有去路。五行来讲是火不生土。
确实,心悸我觉得应该是胃口动,当属太阴。
 
可能关于”补“、”泻“的定义需要重新审视。比如辅行诀里面小泻脾汤用的是附子干姜甘草,小补脾汤是理中汤。内经里面的泻和补的定义不知是否以此标准。
“补”即扶正气,“泻”即祛邪气!补泻之法即扶正祛邪之治则!
 
  除了下面这个论断,其他的观点基本认同。


  每一代人的生命,都会经历从“出生->小孩->成年->老人->死亡”的全过程的轮回。
  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亲身实践,都会经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全过程的轮回。

  所以,如同田径赛接力棒的传递需要“跟跑”一样,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发展,都不可能实现“一步一个台阶”式的“无缝对接”,只能在“循环往复”中“螺旋式的上升”。
  对于前人留下的“文化、哲学、科技”遗产,只有“不断的温习才能理解,反复的实践才能感悟”,认知的“重复”和“弯路”是“文明的薪火传承之路”上难以避免的。

  有幸的是人类是一个群体,在任何一个短暂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观察、认识、思考、和规划人生未来的整个过程。
  从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过去,从同龄人身上我们可以欣赏和借鉴生命的多样,从老年人身上我们可以预见和谋划我们的将来。

  就像一个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只有不足百年的生命长度,却可以观察和认知“恒星从星际气体、到星云、到原始星、到主序星、到红巨星、最后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际物质)的整个演化过程”。
  因为我们在一个瞬间所能观察到的宇宙,也是“天体无数、星光璀璨”,他们有的正在诞生、有的正是如日中天、有的正在走向衰亡。

  不好意思,又把话题扯远了,呵呵。
思想四象识相》》》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 《《《【然】
玄元兀真 》》》冲|苔》任督||阴阳》六经 |||寒热 虚实@ 表里 虚实@》》》》》 常相【藏相(象)】+三交 【三焦||气氺精(=津液)】
呵呵 字在医在
 
很多人说辅行诀是假的?然后还有人考证了,证明很多东西只有近代才有的词汇和语句,都出现在这书上了
 
很多人说辅行诀是假的?然后还有人考证了,证明很多东西只有近代才有的词汇和语句,都出现在这书上了
呵呵 “”辅行诀是假的“”这说法有问题--是流传下的一部分“是”脏腑用药----用药结果是“器” “管”变化。只是三部中的“藏”部用药的一部分。
是 玄元图 中的 “玄”字中间的短横 - 。
是学药术的最基本道理的讲述。
直降本部“藏”,不跨部。
 
呵呵 “”辅行诀是假的“”这说法有问题--是流传下的一部分“是”脏腑用药----用药结果是“器” “管”变化。只是三部中的“藏”部用药的一部分。
是 玄元图 中的 “玄”字中间的短横 - 。
是学药术的最基本道理的讲述。
直降本部“藏”,不跨部。
那就是学术考察的问题了,因为有人发表论文专门指出这个书造假的地方还有证据证明不是古代书。具体可以搜索相关资料看看,我没有考据习惯,而且发表这个书是假的论文,是在30多年前了,这是为什么现在很难看到有人研究这个了,不然一个好东西没人研究?据说此书刚出来时候,满世界都在研究它。那时候好多中医人都觉得,医术和技术可以更进一步了,所以研究此书的论文数以千计。到了后期指出此书是伪造古书,研究热情大减,然后现在好多后学基本上不知道这个书了,。不信你问问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多数不知道此书,教授们现在也不太了解这个书了,但是年纪大的教授和专家肯定还记得这个书,以及当年为什么从全中医界都热衷于研究此书,到现在基本无人问津了原因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这个书目前和桂林本伤寒论差不多地位,都是说后人仿造的古书
 
那就是学术考察的问题了,因为有人发表论文专门指出这个书造假的地方还有证据证明不是古代书。具体可以搜索相关资料看看,我没有考据习惯,而且发表这个书是假的论文,是在30多年前了,这是为什么现在很难看到有人研究这个了,不然一个好东西没人研究?据说此书刚出来时候,满世界都在研究它。那时候好多中医人都觉得,医术和技术可以更进一步了,所以研究此书的论文数以千计。到了后期指出此书是伪造古书,研究热情大减,然后现在好多后学基本上不知道这个书了,。不信你问问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多数不知道此书,教授们现在也不太了解这个书了,但是年纪大的教授和专家肯定还记得这个书,以及当年为什么从全中医界都热衷于研究此书,到现在基本无人问津了原因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这个书目前和桂林本伤寒论差不多地位,都是说后人仿造的古书
你会开飞机吗? 会开大型运输拖挂卡车吗?履带拖拉机(坦克)吗?你会开汽车(轿车)吗?会开摩托车吗?会骑自行车吗?会推两轮翻斗建筑送料车吗?会骑独轮车吗?会推独轮车吗?
辅行诀 就是“独轮车”。 当你会用就知道 “车”比你手拿肩扛能运输的多。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医 所有的都会开,不仅仅是“玩”车轱辘(轮)。
工 是“玩”玩轮子 一个 到 数十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