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

[FONT=仿宋]【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高世栻说:酸者,肝之味,过酸则肝气以津,肝木盛也。肝木盛,则脾土受制,故脾气乃绝。是酸味生肝,太过则伤脾矣。

程士德说:津,溢,充盈。绝,尽绝,在此可以理解为衰减、受伤的意思。全句意为过食酸味饮食物,能助肝伤脾。《类经·疾病类·五》:“津,溢也。酸入肝,过食酸则肝气溢,酸从木化,木实则克土,故脾气乃绝。”《素问释义》:“肝性升散,酸入肝而主敛,津液停瘀则木气转郁,必乘脾土也。”二说并通,可互参。

金栋按:多食酸,则脾为肝伤,过节伤所胜之脏(木乘土)。[/FONT]
 
[FONT=仿宋]【味过于咸,大骨气劳】高世栻说: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郭霭春说:盖咸能软坚,过则伤骨。

金栋按:咸入肾而走骨,过节自伤。[/FONT]
 
[FONT=仿宋]【短肌,心气抑】张志聪说: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郁也。

高世栻说:短肌心气抑者,肾水盛,则心火受制,心气不能从骨节而出于肌表,故短肌心气抑。是咸味生肾,太过则伤心矣。

金栋按:短肌,“长肌肉”之反,肌肉羸瘦也,脾病之症。多食咸,则脾为肾反克(水侮土)。心气抑,多食咸,则心为肾伤(水乘火)。

味过于咸,既有过节自伤(伤本脏)者,又有伤所胜之脏(相乘)者,还有伤所不胜之脏(相侮)者。[/FONT]
 
[FONT=仿宋]【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高世栻说:甘者,土之味,脾胃之所主也。过甘,则土气盛,而水受制,水虚不能制火,故心气喘满。水受土制,故色黑,肾气不衡。衡,平也。是甘味生脾,太过则伤肾矣。

丹波元坚说:《太素》“甘”作“苦”,“衡”作“卫”。杨曰:“苦以资心,今苦过伤心。”坚按:作苦为是。盖言味过于苦,心气过实,以为喘满。火亢血燥,故色黑。水火不济,故肾气不衡也。

森立之说:案:《太素》“甘”作“苦”,可从。言苦味太过,则心气亢极,肺气壅郁,故为喘、为满。火盛则水衰,故色黑而肾气不衡。

【色黑】郭霭春说:“色黑”二字疑衍。酸咸甘辛各节,都未言到面色,何于苦独异?

金栋按:味过于甘,若甘入脾,则子能令母实,相生之说——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但《内经》于五味用五行相生之说者,甚罕见。若甘作苦说,苦入心,则为过节自伤。色黑二字疑衍。肾气不衡,《太素·卷三·调阴阳》作“肾不卫”。不卫,犹云无力也。衡,王冰注“平也”。若多食甘,则肾为脾伤(土乘水);若多食苦,则肾为心反克(火侮水)。此句较繁乱,因涉及校勘内容,故假设与结果不一。见下文高校教参程士德氏所分析之。[/FONT]
 
[FONT=仿宋]【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高世栻说:苦者,心之味。过苦,则火克肺金。肺者,天也。脾者,地也。天气不降,则地气不升,故脾气不濡。濡,灌溉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两土相齐。今脾气不濡,则胃气过燥,故胃气乃厚。厚,燥实也。是苦味生心,太过则肺金受制,不与地气相交矣。

金栋按:此句亦较为繁乱,因涉及校勘,故假设与结果不一。见下文程士德氏所分析之。

【味过于苦】丹波元坚说:《太素》“苦”作“甘”,无“不”字。杨曰:“甘以资脾气,今甘过伤脾气濡,令心闷,胃气厚盛也。”注曰:“厚者,敦厚也,壅满也。经云‘土太过曰敦阜’是也。”坚按:作甘为是。据过酸例,不字当作以字,言味过于甘,则脾气过实,胃气敦阜也。尤怡《医学读书记》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脾。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厚。厚,犹滞也。宁强厚之足言哉!”此说未必然。

金栋按:味过于苦,《太素·卷三·调阴阳》作“味过于甘”。脾气不濡,《太素·卷三·调阴阳》无“不”。濡,湿润。若甘入脾,则过节自伤,脾伤而湿盛。胃气乃厚,因积聚太过,厚则不行,厚则壅滞(甘者令人中满),胃气不降。

【胃气乃厚】丹波元简说:简按:王注“脾气不濡,胃气强厚”,此盖脾约证。《伤寒论》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是也。张云:“脾气不濡,则胃气留滞,故曰乃厚。厚者,胀满之谓。”已觉欠理。汪昂云:“按:酸咸甘辛,言其害,而不及其利也;味苦,言其利,而未及其害也,古文不拘一例,不必穿凿强解。”是以胃气厚为利,甚误。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胡天雄说:脾气即湿气,湿胜则濡泄;胃气即燥气,燥胜则干。《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知苦味有助燥胜湿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脾胃功能相对平衡,湿与燥无偏胜,使人无濡泄干燥之患。味过于苦,使燥气偏胜,湿气被夺,湿和燥的平衡关系被打乱,故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多纪氏以为此即脾约证,甚是。但太阴阳明之脾约,为小便过多造成,此则为味过于苦造成,起因尚有不同。同事杨老师患痢,久治未效,有人教以大剂量服用黄连素,痢止,又连续服达月余之久,事后即得所谓“习惯性便秘”,饮食如平人,大便常十余日不解,此即“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之铁证。厚者强厚之意,《别录》黄连条下“调胃厚肠”之“厚”字可证,注家训为“壅滞胀满”者非是。[/FONT]
 
生气通天论60.jpg

生气通天论61.jpg

[FONT=仿宋]【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王冰说:沮,润也。弛,缓也。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何者?辛补肝也。《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

高世栻说:沮,作阻。央,作殃。辛者,肺之味。过辛,则肝木受制,不生心火,故筋脉阻弛。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是辛味生肺,太过则伤肝矣。

胡天雄说:天雄按:胡考证虽近繁琐,大义则精。然王注上文“伤在五味”云:“正为好而过节,乃见伤也,故下文曰……”,则王亦知此为辛味所伤,盖偶误也。

金栋按:多食辛,则肝为肺伤,过节伤所胜(金乘木)之脏。

又,自“味过于酸……精神乃殃”这一大段,在病理情况下,根据五味、五脏附五行之说,过节伤所胜(相乘)之脏,逻辑体例未一,或有自相矛盾之处。而森立之却说:“以上五味过则伤五脏之理,有不可必以相生相克论者,盖是一种之古诀,自不可然而然者也。”故下面摘引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内经》对这段话的校勘、逻辑体例及推理分析如下,愿与读者共享。

“味过于酸……精神乃殃”的文字与《太素》的异同点:
味过于酸与《太素》异同点_看图王.jpg

通过互校,现将其中较重要而有意义的句子厘定于下:

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在五行中属木,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盛则克土,脾属土,故当为“脾气乃绝”。《太素》作“肺气乃绝”,非。

⑵“味过于甘”,《太素》“甘”作“苦”,为是。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盖言味过于苦,心气过实,以为喘满;火亢血燥,故色黑;水火不济,故肾气不衡也。”

⑶“味过于苦”,《太素》“苦”作“甘”,为是。《素问绍识》云:“味过于甘,则脾气过实,胃气敦阜也(敦阜,即敦厚之义)。”尤怡《医学读书记》亦曰:“所谓‘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脾。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厚。厚,犹滞也。”

⑷“精神乃央”,王冰注:“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新校正》云:“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盖古文简略,字多假借用之也。”《太素》作“精神乃英“,为非。尤怡《医学读书记》亦云:“由辛散太过,而血气消沮,筋脉懈弛,精气衰及其半也,岂润泽长久之谓哉?以过为正,以伤为益,误矣!误矣!”尤氏释为“半”,可参。

又,关于饮食五味偏嗜伤人的一般规律,原文说明五味太过,往往首先损伤本脏,如: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甘,则伤脾;过食辛,则伤肺。同时,由于本脏功能失调,又会影响其他相关内脏而导致多种病变。兹据本段所述归纳如下:
五味太过,先伤本脏_看图王.jpg

[/FONT]
 
[FONT=仿宋]【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杨上善说:谓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

【骨正筋柔】森立之说:案:骨正者,前文所云“骨髓坚固”而不“大骨气劳,短肌”之谓也。筋柔者,前文所云“筋脉和同”而不“筋脉沮弛”之谓也。

程士德说:正,治也;治,正常。骨正筋柔,即骨骼正常,筋脉和柔。

【湊理】丹波元简说:吴注《举痛论》云:“腠,汗孔也,理,肉纹也。”《疟论》:“汗空疏,腠理开。”知是以腠为汗孔者,误。

森立之说:此偶存古字。

傅景华说;湊,通“腠”。腠理,指体表与形脏之表气血所注之处,为人与自然之气出入开合的门户。亦可谓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边界。《金匮要略》:“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郭霭春说:吴本、朝本并作“腠”。腠理,指皮肤、肌肉和藏府的纹理。

金栋按:湊,《集解》经文作“凑”。凑、湊、腠,三字古通假。[/FONT]
 
[FONT=仿宋]【骨气以精】森立之说:案:云骨,则筋在中;云气,则血、湊理在中,此二字总括前文而言耳。《太素》作“气骨”,可从,《素问》恐误倒。言阳气之所至骨节之所解,无不精细通利也。非谓骨中之气也。

程士德说:骨气,此处概指上文骨、筋、气、血、腠理。义,《词诠·以》:“介词,表事之结果。”精,《广韵·清韵》:“正也。”

金栋按:骨气以精,《太素·卷三·调阴阳》作“气骨以精”。萧延平说:平按:顾本《素问》“气骨”作“骨气”,赵府本仍作“气骨”。[/FONT]
 
[FONT=仿宋]【谨道如法】程士德说:谨,严守。如,顺从,依据。道、法,指上文“谨和五味”的原则、方法。

【天命】程士德说:天赋的生命,即自然寿命。[/FONT]
 
本节《补遗》完。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谢了!:084::082:
 
关于这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的【生气通天】与【通天者】的注解,总感觉自古以来的注解都有些意犹未尽或者词不达意,都在隐藏的一些内涵,个人观点,认为本篇还是在《上古天真论第一》的基础上发挥或者说延续,此通天者与天真是相对应的,存在境界和层次的区别,生命之气与天气相通没错,但通天者可不是谁都能实现的。
 
此通天者与天真是相对应的,存在境界和层次的区别,生命之气与天气相通没错,但通天者可不是谁都能实现的。
但通天者可不是谁都能实现的。
确实如此!
通天需要诸多严酷的条件才能达到,尤其是先驱探索者达到顶峰更难。前人(医、道)的成就如何?可以说已经攀登到半山腰。有形天共八层(第九层是无形天),前人的成就是已经登上第四层,往上仰望(历史上肯定有一人曾经达到第五层,因而有打通任督二脉经络像河开一样。但是因为他没有达到第八层,无法俯视全貌,所以没有留下对第五层的详细描述)。
健康知识 - 《天人合一*医易同源》图 | 华夏中医论坛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45144/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