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论大柴胡汤乃和解剂非泻下剂,兼析经方大黄量效病位主证关系

经方合理的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只要西医的病,有它的证,当然可以了,也许是我这几年的思维被仲师的伤寒理论训化了,其实邪在半表半里,用和解法,我早接触了,我还以为只是小柴胡汤,你不说大柴胡是和解剂,我不去想,后来仔细想,小柴胡也不是和解剂,它是扶正解表之剂。就让它错下去吧。.……
 
伤寒柴胡剂柴胡与黄芩比例约是3比1,柴胡半斤(120g)黄芩三两(45g)

谢谢阳老师提醒,我再查明一下。

经方合理的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只要西医的病,有它的证,当然可以了,也许是我这几年的思维被仲师的伤寒理论训化了,其实邪在半表半里,用和解法,我早接触了,我还以为只是小柴胡汤,你不说大柴胡是和解剂,我不去想,后来仔细想,小柴胡也不是和解剂,它是扶正解表之剂。就让它错下去吧。.……

  少阳病之所以禁汗、禁吐、禁下,除了病性半表半里、病位不上不下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少阳”是“一阳”、“少阳”是个“小阳”,病入少阳,就已经是正邪交争的拉据阶段了。

  少阳病的本质是“邪气尚盛尚实、正气已显不足”。

  “太阳”是“三阳”,太阳病可以一汗而解;“阳明”是“二阳”,阳明腑实可以泻下而解。而到了少阳相持阶段,身体还有什么本钱来“逞强”?还可以一战功成?还能不“妥协”、不“求和”吗?

  只有把已经深入腹地的病邪之敌拦腰截为三段、分而制之,上部从体表汗孔透出(柴胡),中部就地清剿(黄芩);下部借道阳明腑泻出(大黄),才能解“邯郸之围”。

  我个人目前是这样理解的。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桂枝茯苓丸]的方证是:“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癓不去故也,当下其癓,桂枝茯苓丸主之。”
  仲师没说过[桂枝茯苓丸]能治男人的前列腺增生肥大、以及其它瘀血证,现在临床上不是也在用,且管用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算是用“歪”了吧?
  
  后世医家2000年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解和认识,及其所载经方的运用,都是结合临床实践,对仲景学术思想及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挥,来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
  仲师的原意要尽可能忠实的还原,但也不能画地为牢,伤寒学一直都是在不断的丰满和发展的,正如仲师对《黄帝内经》中“六经”的继承与拓展一样。

  解少阳,柴胡和黄芩的确是最重要的,而且其用量比例也很关键,应当为8:3,但仅此两味药是不够的,前面已经分析了,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会产生“热、湿、痰”,还得用生姜散湿、半夏化痰,这是大小柴胡汤都共有的。

  个人理解“和解”就是“缓冲、双调、兼顾、妥协”的治疗策略和配药方法。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发兵、其下攻城”。在没有力量一举荡平敌寇、或者强攻代价太大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收获,这就是“和”的智慧。用兵如此,用药也是如此。
  戴北山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我再加一句:“峻缓相济谓之和”。
  [大柴胡汤]里面,寒凉有黄苓、温热有生姜;发散有柴胡、收敛有大枣;攻下有大黄、缓急有芍药;解表有柴胡生姜、通里有枳实大黄;补虚有芍药大枣、泻实有大黄黄苓。
  这难道还不够“和”?
如果把攻补药,寒热药合用称为和,那乌梅丸,,附子泻心汤,大青龙……都是“和剂了”,非也,和解法是后面人,把邪在少阳,仲师不能汗吐下,人为定为少阳为半表半里证,只能用和解法。实是还是用的扶正解表法(小柴胡),通腑解表法(大柴胡)……
 
最后编辑:
如果把攻补药,寒热药互药称为和,那乌梅丸,,附子泻心汤,大青龙……都是“和剂了”,非也,和解法是后面人,把邪在少阳,仲师不能汗吐下,人为定为少阳为半表半里证,只能用和解法。实是还是用的扶正解表法(小柴胡),通腑解表法(大柴胡)……

  我觉得一个方要称作和解剂,可能需要几个条件:
  1、它主之证,要在不表不里、不上不下,或者寒热错杂;
  2、它的功效要能将病邪分消,从多个途径瓦解或者逐出病邪。
 
  谢谢阳老师提醒,我再查明一下。
  少阳病之所以禁汗、禁吐、禁下,除了病性半表半里、病位不上不下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少阳”是“一阳”、“少阳”是个“小阳”,病入少阳,就已经是正邪交争的拉据阶段了。
  少阳病的本质是“邪气尚盛尚实、正气已显不足”。
  “太阳”是“三阳”,太阳病可以一汗而解;“阳明”是“二阳”,阳明腑实可以泻下而解。而到了少阳相持阶段,身体还有什么本钱来“逞强”?还可以一战功成?还能不“妥协”、不“求和”吗?
  只有把已经深入腹地的病邪之敌拦腰截为三段、分而制之,上部从体表汗孔透出(柴胡),中部就地清剿(黄芩);下部借道阳明腑泻出(大黄),才能解“邯郸之围”。
  我个人目前是这样理解的。

  小柴胡汤证和大柴胡汤证,病机虽然都是邪犯少阳。

  但小柴胡汤证除了“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三个主证之外,在胸肋部位的主要表现是“胸肋苦满、胸满胁痛”,“或胁下痞硬”只是它的一个或然证,更主要的症状表现在胆经循行的其它部位:目眩,口苦,耳聋,头汗等。
  所以小柴胡汤证主要是胆经受邪,属于少阳经病

  大柴胡汤证的表现则明显不同:除了心情和食欲从“心烦喜呕(间或的)、默默不欲饮食”,升级为“郁郁微烦、呕不止(持续的)、呕吐而下利”之外,在胸肋部位的症状也由“胸肋苦满、胸满胁痛”,加重到“热结在里、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
  所以大柴胡汤证,病邪除了侵犯胆经之外,已使胆腑热结,形成心下痞硬满痛的胆腑热实证,属于少阳经腑同病

  小柴胡汤证,只有无形之邪(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经、和胆腑,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透少阳经热邪、黄芩清胆腑热邪,而用党参甘草扶助正气:实脾、益胃,以阻止少阳之邪外传阳明、内入太阴。
  大柴胡汤证是邪犯少阳重证,热邪已经化为有形之物结于少阳胆腑(心下急痞硬满痛),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用党参甘草来补脾胃了,必须祛热下结。腑以通为用,通腑下结即是扶正。而胆腑之热结要下,必需借道阳明腑泻出,所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一是利胆清热,二是活血止痛,三就是通腑除满,从大黄的用量只有二两(6克)也可以看出非为泻下,更何况还主“呕吐而下利”,这才是仲师立[大柴胡汤]方的本意。至于后世医家增加大黄的用量以攻阳明腑实,用于少阳阳明合病,那是对[大柴胡汤]的拓展应用了。

  [大柴胡汤]在现代临床上的重要用途是治疗上腹部的急腹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汁反流、急性胰腺炎等,这些病的病位都在心下而非少腹,多数有实形的热结,多数都没有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不会下利,也没有呕吐,而且《伤寒论》第204条明言:“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而阳明腑实证的病位也不在“心下”,而是表现为:腹满、腹胀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
 
  小柴胡汤证和大柴胡汤证,病机虽然都是邪犯少阳。

  但小柴胡汤证除了“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三个主证之外,在胸肋部位的主要表现是“胸肋苦满、胸满胁痛”,“或胁下痞硬”只是它的一个或然证,更主要的症状表现在胆经循行的其它部位:目眩,口苦,耳聋,头汗等。
  所以小柴胡汤证主要是胆经受邪,属于少阳经病

  大柴胡汤证的表现则明显不同:除了心情和食欲从“心烦喜呕(间或的)、默默不欲饮食”,升级为“郁郁微烦、呕不止(持续的)、呕吐而下利”之外,在胸肋部位的症状也由“胸肋苦满、胸满胁痛”,加重到“热结在里、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
  所以大柴胡汤证,病邪除了侵犯胆经之外,已使胆腑热结,形成心下痞硬满痛的胆腑热实证,属于少阳经腑同病

  小柴胡汤证,只有无形之邪(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经、和胆腑,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透少阳经热邪、黄芩清胆腑热邪,而用党参甘草扶助正气:实脾、益胃,以阻止少阳之邪外传阳明、内入太阴。
  大柴胡汤证是邪犯少阳重证,热邪已经化为有形之物结于少阳胆腑(心下急痞硬满痛),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用党参甘草来补脾胃了,必须祛热下结。腑以通为用,通腑下结即是扶正。而胆腑之热结要下,必需借道阳明腑泻出,所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一是利胆清热,二是活血止痛,三就是通腑除满,从大黄的用量只有二两(6克)也可以看出非为泻下,更何况还主“呕吐而下利”,这才是仲师立[大柴胡汤]方的本意。至于后世医家增加大黄的用量以攻阳明腑实,用于少阳阳明合病,那是对[大柴胡汤]的拓展应用了。

  [大柴胡汤]在现代临床上的重要用途是治疗上腹部的急腹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汁反流、急性胰腺炎等,这些病的病位都在心下而非少腹,多数有实形的热结,多数都没有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不会下利,也没有呕吐,而且《伤寒论》第204条明言:“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而阳明腑实证的病位也不在“心下”,而是表现为:腹满、腹胀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
谁说大柴胡汤是阳明腑实证?
是少阳阳明腑实证。心下是少阳,大便硬(腑实)或热迫肠道下利是阳明。
真是越学越糊涂了。
大柴胡证=少阳证十阳明腑实证(或阳明腑热证。)这些我在讲256条讲过。
 
  小柴胡汤证和大柴胡汤证,病机虽然都是邪犯少阳。

  但小柴胡汤证除了“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三个主证之外,在胸肋部位的主要表现是“胸肋苦满、胸满胁痛”,“或胁下痞硬”只是它的一个或然证,更主要的症状表现在胆经循行的其它部位:目眩,口苦,耳聋,头汗等。
  所以小柴胡汤证主要是胆经受邪,属于少阳经病

  大柴胡汤证的表现则明显不同:除了心情和食欲从“心烦喜呕(间或的)、默默不欲饮食”,升级为“郁郁微烦、呕不止(持续的)、呕吐而下利”之外,在胸肋部位的症状也由“胸肋苦满、胸满胁痛”,加重到“热结在里、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
  所以大柴胡汤证,病邪除了侵犯胆经之外,已使胆腑热结,形成心下痞硬满痛的胆腑热实证,属于少阳经腑同病

  小柴胡汤证,只有无形之邪(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经、和胆腑,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透少阳经热邪、黄芩清胆腑热邪,而用党参甘草扶助正气:实脾、益胃,以阻止少阳之邪外传阳明、内入太阴。
  大柴胡汤证是邪犯少阳重证,热邪已经化为有形之物结于少阳胆腑(心下急痞硬满痛),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用党参甘草来补脾胃了,必须祛热下结。腑以通为用,通腑下结即是扶正。而胆腑之热结要下,必需借道阳明腑泻出,所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一是利胆清热,二是活血止痛,三就是通腑除满,从大黄的用量只有二两(6克)也可以看出非为泻下,更何况还主“呕吐而下利”,这才是仲师立[大柴胡汤]方的本意。至于后世医家增加大黄的用量以攻阳明腑实,用于少阳阳明合病,那是对[大柴胡汤]的拓展应用了。

  [大柴胡汤]在现代临床上的重要用途是治疗上腹部的急腹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汁反流、急性胰腺炎等,这些病的病位都在心下而非少腹,多数有实形的热结,多数都没有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不会下利,也没有呕吐,而且《伤寒论》第204条明言:“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而阳明腑实证的病位也不在“心下”,而是表现为:腹满、腹胀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
我现在再讲一次,大柴胡汤,
病机:少阳阳明腑实证(阳明腑热证)。
治法:解少阳通阳明
故大柴胡是解少阳通阳明的攻泻剂
故不是什么和解剂。
学伤寒要读出自己的味道,不要随大流,,别人讲什么,你就信什么。
 
我现在再讲一次,大柴胡汤,
病机:少阳阳明腑实证(阳明腑热证)。
治法:解少阳通阳明
故大柴胡是解少阳通阳明的攻泻剂
故不是什么和解剂。
学伤寒要读出自己的味道,不要随大流,,别人讲什么,你就信什么。

我在本帖的全部论述,都是根据个人认识组织的文句,
手工敲打出来的,不是网络摘编,更不是复制粘贴。
所描述的都是我自己品悟出来的味道,是我独立辨析之后的观点。

取信谁的见解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我持这样的看法并非是随大流,现在的大流恰恰在说[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比如:《方剂学案例分析》欧阳思清等主编,2009.09

现在的大流说[大柴胡汤]是表里双解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比如:《方剂学案例分析》欧阳思清等主编,2009.09.pdf.jpg
 
我在本帖的全部论述,都是根据个人认识组织的文句,
手工敲打出来的,不是网络摘编,更不是复制粘贴。
所描述的都是我自己品悟出来的味道,是我独立辨析之后的观点。

取信谁的见解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我持这样的看法并非是随大流,现在的大流恰恰在说[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比如:《方剂学案例分析》欧阳思清等主编,2009.09

浏览附件83589
我看到了你的百度资料,那你更是胡搅满渗,你说说伤寒未出方的条文中,还有多少可以用大柴胡汤攻下?你要是说大柴胡汤是和解少阳通腑之下剂,这个还有可信,因为现在教材是这么说的。
 
我在本帖的全部论述,都是根据个人认识组织的文句,
手工敲打出来的,不是网络摘编,更不是复制粘贴。
所描述的都是我自己品悟出来的味道,是我独立辨析之后的观点。

取信谁的见解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我持这样的看法并非是随大流,现在的大流恰恰在说[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比如:《方剂学案例分析》欧阳思清等主编,2009.09

浏览附件83589
伤寒是传抄之本,先辈们明说了该条大柴胡有大黄,没有大黄不成大柴胡汤。为什么去想那些不合情理猜想,大柴胡我用了很多,若没有大黄,那是马不马驴不驴,仲师为何在条文还叫下之。
 
如果我们把伤寒论大柴胡证的条文按现代教材的意思,觉得更可笑。
伤寒过经十余日,医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为未解也,与大柴胡和解之愈(下之者愈)
按之心满痛者,此为实也,急下之,与大柴胡汤和解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用承气汤)攻也,(可用大柴胡汤和解之)
……
以上还是仲师的原意吗?
 
伤寒是传抄之本,先辈们明说了该条大柴胡有大黄,没有大黄不成大柴胡汤。为什么去想那些不合情理猜想,大柴胡我用了很多,若没有大黄,那是马不马驴不驴,仲师为何在条文还叫下之。

我所论的“[大柴胡汤]属少阳和解剂非泻下剂”,当然是指“含有大黄二两”的大柴胡汤,
且服煎服方法为:大黄与诸药同下,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一、仲师用攻泻之剂有这种煎服方法吗

1、先看看《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再看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的[小承气汤]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3、然后看看《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接着看《伤寒论》中的: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阳明、少阳合病,有宿食当下的情况,仲师推荐的是[大柴胡汤]还是[大承气汤]

看看《伤寒论》中的: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我看到了你的百度资料,那你更是胡搅满渗,你说说伤寒未出方的条文中,还有多少可以用大柴胡汤攻下?你要是说大柴胡汤是和解少阳通腑之下剂,这个还有可信,因为现在教材是这么说的。

伤寒是传抄之本,先辈们明说了该条大柴胡有大黄,没有大黄不成大柴胡汤。为什么去想那些不合情理猜想,大柴胡我用了很多,若没有大黄,那是马不马驴不驴,仲师为何在条文还叫下之。

如果我们把伤寒论大柴胡证的条文按现代教材的意思,觉得更可笑。
伤寒过经十余日,医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为未解也,与大柴胡和解之愈(下之者愈)
按之心满痛者,此为实也,急下之,与大柴胡汤和解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用承气汤)攻也,(可用大柴胡汤和解之)
……
以上还是仲师的原意吗?

我所论的“[大柴胡汤]属少阳和解剂非泻下剂”,当然是指“含有大黄二两”的大柴胡汤,
且服煎服方法为:大黄与诸药同下,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一、仲师用攻泻之剂有这种煎服方法吗

1、先看看《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再看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的[小承气汤]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3、然后看看《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接着看《伤寒论》中的: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阳明、少阳合病,有宿食当下的情况,仲师推荐的是[大柴胡汤]还是[大承气汤]

看看《伤寒论》中的: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仲师所言的“用大柴胡汤下之”,欲下何处?所下何物?
欲下处,满痛痞硬之心下;所下者,少阳胆腑之热结

《伤寒论》我还没有通读,更不及阳老师能够熟背,
有多少未出方的条文可以用大柴胡汤下之,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研习过。

但伤寒理论体系及其临床诊治法,是以汤方辨证为主,按方证用药的,
仲师有明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运用经方的基本原则。
所以,只要符合“大柴胡汤证”,且病机为“邪郁少阳,胆腑热实”的,均可用此方
 
我个人的理解:
“小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胆经,病位主要在身体两侧,胆经循行的区域:
“大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结于少阳胆腑,病位主要在心下,胆腑及其附近的区域:


“小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胆经,病位主要在身体两侧,胆经循行的区域:“大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结于少阳胆腑,病位主要在心下,胆腑及其附近的区域:.jpg
 
仲师所言的“用大柴胡汤下之”,欲下何处?所下何物?
欲下处,满痛痞硬之心下;所下者,少阳胆腑之热结

《伤寒论》我还没有通读,更不及阳老师能够熟背,
有多少未出方的条文可以用大柴胡汤下之,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研习过。

但伤寒理论体系及其临床诊治法,是以汤方辨证为主,按方证用药的,
仲师有明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运用经方的基本原则。
所以,只要符合“大柴胡汤证”,且病机为“邪郁少阳,胆腑热实”的,均可用此方
当然泻是胆腑,黄芩。也泻及阳明(大黄),当然大黄也泻胆热,当主要是针对阳明。邪结少阳,柴胡清经热,黄芩清胆热。大柴胡多了阳明腑热,故有大黄,伤寒204条,明说了:伤寒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但可以用大柴胡汤下,还在说是胆腑,当然也色括胆腑,若光是清胆热有小柴胡汤加减够了,何又加个大柴胡,,你这样的态度,我无话可说。拜拜……
 
我所论的“[大柴胡汤]属少阳和解剂非泻下剂”,当然是指“含有大黄二两”的大柴胡汤,
且服煎服方法为:大黄与诸药同下,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一、仲师用攻泻之剂有这种煎服方法吗

1、先看看《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再看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的[小承气汤]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3、然后看看《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接着看《伤寒论》中的: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阳明、少阳合病,有宿食当下的情况,仲师推荐的是[大柴胡汤]还是[大承气汤]

看看《伤寒论》中的: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若结得重,是以阳明为主体,当用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攻下之力远比大柴胡强,若阳明结轻,以少阳病为主体,当用大柴胡。
 
我所论的“[大柴胡汤]属少阳和解剂非泻下剂”,当然是指“含有大黄二两”的大柴胡汤,
且服煎服方法为:大黄与诸药同下,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一、仲师用攻泻之剂有这种煎服方法吗

1、先看看《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再看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的[小承气汤]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3、然后看看《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接着看《伤寒论》中的: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阳明、少阳合病,有宿食当下的情况,仲师推荐的是[大柴胡汤]还是[大承气汤]

看看《伤寒论》中的: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你试试大柴胡汤原方吧,30g大黄够你泻得受的。
 
我个人的理解:
“小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侵犯少阳胆经,病位主要在身体两侧,胆经循行的区域:
“大柴胡汤证”主要是热邪结于少阳胆腑,病位主要在心下,胆腑及其附近的区域:


浏览附件83591
你说的也对,你上图说的只是胆襄炎的病位,胆热移于阳明,通阳明而达清胆热,而大柴胡恰是解少阳通阳明之剂,故大柴胡可治胆襄炎,我曾经把大柴胡作为治胆襄炎及胰腺炎的专方,临床可验凡胆襄炎及胰腺炎伴阳明热结越重的用大柴胡效果越好,反之越差。
 
最后编辑:
你说的也对,你上图说的只是胆襄炎的病位,胆热移于阳明,通阳明而达清胆热,而大柴胡恰是解少阳通阳明之剂,故大柴胡可治胆襄炎,我曾经把大柴胡作为治胆襄炎及胰腺炎的专方,临床可验凡胆襄炎及胰腺炎伴阳明热结越重的用大柴胡效果越好,反之越差。

谢谢阳老师分享临床经验,学习了。

当然泻是胆腑,黄芩。也泻及阳明(大黄),当然大黄也泻胆热,当主要是针对阳明。邪结少阳,柴胡清经热,黄芩清胆热。大柴胡多了阳明腑热,故有大黄,伤寒204条,明说了:伤寒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但可以用大柴胡汤下,还在说是胆腑,当然也色括胆腑,若光是清胆热有小柴胡汤加减够了,何又加个大柴胡,,你这样的态度,我无话可说。拜拜……

我用了太多反问,请阳老师海涵,并非有意发难,只是和您一样,对中医和经典的执着所至。

阳明少阳合病,若结得重,是以阳明为主体,当用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攻下之力远比大柴胡强,若阳明结轻,以少阳病为主体,当用大柴胡。

同意阳老师的分析,
伤寒论256条在{阳明病篇},
且抬头为“阳明、少阳合病”,阳明在前,
自然是以阳明病为主,宜用大承气汤了。

一条经文位于哪一篇目,前面冠以什么大前提,非常重要。
伤寒金匮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就像一套精确的程序。

上下文的承接、语境、联系、呼应;
经方的煎服法、剂型差异、加减规则;
药物的相对比例、用量变化、炮制方法;
等等……都是发现和掌握其证治规律的线索和钥匙。


同理:

一、《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放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这几条所指的“大柴胡汤证”或为伤寒外感引起,
  加之当时民贫,缺衣少食而易感寒邪,
  传至少阳恐胃中已无宿食,不至于引发消化不良,
  所以《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还真有不用大黄的可能性: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二、《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放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因已经比较明确了,暴饮暴食化生湿热结于少阳胆腑所致,
  湿重者出现下利,热重于湿者阳明燥化腑实便结。
  患者多为达官富贾、将相王候,是内伤引起的心下满痛和发热汗出,
  有饮食积滞的实邪阻塞胆、胰、十二指肠,故必须用大黄清胆下积,
  如果宿食时间较长、或者多次叠加,食积热结通过上消化道进入了大肠,也会引发阴明热结,造成少阳阳明合病: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这是我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
 
你试试大柴胡汤原方吧,30g大黄够你泻得受的。
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克计算:
如果说“大柴胡汤原方30g大黄够泻得受的”,
那[大黄甘草汤]里面大黄有四两,即为60克,只配了一两(15克)甘草,胃热呕吐能用这么多大黄?

一种药的效果,不只看它自身的用量,更要看它在方子的配伍、煎服方法等。
大柴胡汤中大黄泻下之力较弱,原因有:
1、同下久煎;
2、一剂三服;
3、与小柴胡汤相比,大柴胡汤中的大枣一枚都没有少:12枚,就算一枚只有2.5克,也是30克,与大黄等量了。
4、同样与小柴胡汤相比,大柴胡汤虽然去掉了三两甘草,但又将生姜从3两增加5两,75克了,是大黄的两倍半。

张锡纯对大柴胡汤的看法:
  《伤寒论》大柴胡汤,少阳兼阳明之方也。阳明胃府有热,少阳之邪又复挟之上升,是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欲用小柴胡汤提出少阳之邪,使之透膈上出,恐其补胃助热而减去人参,更加大黄以降其热,步伍分明,出奇致胜,此所以为百战百胜之师也。乃后世畏大黄之猛,遂易以枳实。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黄,而竟忘去枳实,此大柴胡一方,或有大黄或无大黄之所由来也。……大柴胡汤中用大黄,诚不如用石膏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