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灵枢集解>补遗》九针十二原第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1315.jpg

[FONT=仿宋]【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灵枢经校释》说:少阴:《素问·六节脏象论》作“太阴”。太阴:《素问·六节脏象论》作“少阴”。《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少阴作太阴。当作太阴。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尤怡《医学读书记》卷上云:“《素》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者,举其经之名。《灵》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者,以肺为阴脏,而居阳位;肾为阴脏,而居阴位也,二经之不同如此。”

金栋按:根据天人相应体系、取象比类方法及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之推演,人体五脏太少阴阳之多少,乃源于四时阴阳之气多少而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以四时阴阳分太少而言,根据阳气的多少,则春为少阳应肝木,夏为太阳应心火;根据阴气的多少,则秋为少阴应肺金,冬为太阴应肾水。长夏至阴应脾土。所谓至阴,即由阳到阴之义(见下图)。《六节藏象论》所云“藏象何如”正与此四时五行太少阴阳之义同,非指十二经之太少阴阳,故尤怡说非当。
五脏太少阴阳太极图.png

图一:五脏太少阴阳图
五行四象太极图.png

图二:五行四象图[/FONT]
 
[FONT=仿宋]【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素问·气穴论》王冰说:肺之……俞,太渊也。太渊在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

郭霭春说:《甲乙》卷一第六“太渊”下不重“太渊”二字,下“大陵”、“太冲”、“太白”、“太谿”、“鸠尾”、“脖胦”同。太渊:肺脉所注,俞穴,阴经无原穴,以俞穴代之。[/FONT]
 
[FONT=仿宋]【大陵】《素问·气穴论》王冰说:心包之……俞,大陵也。大陵在掌后骨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

郭霭春说:心主之脉所主,俞穴。汪昂曰:“大陵系心包经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心包之大陵。”

金栋按:“心主之脉”,即心包经也。心之原,“出于大陵”,《集解》引张介宾说,乃“手少阴之脉独无腧”(《灵枢·邪客》)而以心包经代之。因“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灵枢·邪客》),故《灵枢·本输篇》说“心出于中冲……注于大陵”而无手少阴心经之输,此乃早期十一经脉不完善之说。如果心经本来不该有腧穴,为什么后来又有了而且施之于临床呢?故至《灵枢·经脉》篇时,则已是成熟、定型为十二经脉之说了,乃为后起。后世将“本经之神门”定为心经之原穴。《甲乙经·卷之三·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新校正》云:“《素问·阴阳类论》注云:神门在掌后五分,当小指间。”心经以俞为原,故皇甫谧将“掌后锐骨之端”(《灵枢·邪客》)之神门穴定为心经之原穴。[/FONT]
 
【太冲】《素问·气穴论》王冰说:肝之……俞,太冲也。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厥阴肝之所注也。

郭霭春说:肝脉所注,俞穴。

【太白】《素问·气穴论》王冰说:脾之……俞,太白也。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

郭霭春说:脾脉所注,俞穴。

【太溪】《素问·气穴论》王冰说:肾之……俞,太谿也。太谿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注也。

郭霭春说:肾脉所注,俞穴。
 
[FONT=仿宋]【膏之原】《灵枢经校释》说:膏,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诸原所生》作“鬲”。

王洪图、李云增补点校《太素》说:编者按:“膏”字,盛文堂本误作“鬲”,今从仁和寺本,《灵枢》亦作“膏”。

金栋按:孔颖达《疏》:“此膏,谓连心脂膏也。”心脏的下部是“膏”,即心尖之脂肪为“膏”。段注《说文》:“肓,心下鬲上也……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此处之“肓”,指心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隔膜之间,谓之上肓。

【鸠尾】《甲乙经·卷之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说:一名尾翳,一名(骨曷)骬,在臆前敝骨下五分,任脉之别。

杨上善说:膈气在于鸠尾之下,故鸠尾为原也。

金栋按:臆前敝骨,即胸骨剑突。[/FONT]
 
九针十二原第一1316.jpg

[FONT=仿宋]【肓之原】杨上善说:肓,谓下肓,在脐一寸。

《太素·杂刺》杨上善说:肓原,脖胦也,脐下一寸五分也。

《素问·腹中论》说: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

《灵枢·四时气》说: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金栋按:《集解》引张志聪说“肓者,肠胃之募原也”,即脐下腹腔内空隙之处。

【脖胦】《甲乙经·卷之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说: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FONT]
 
[FONT=仿宋]【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杨上善说:胀取六腑,三阳原也。泄取五脏,三阴原也。

《灵枢经校释》说:按:此论十二原,不应又出证治。且“胀取”两句,与上下文义无涉,疑系错简。考《兰室秘藏》卷上《中满腹胀论》引《针经》三卷《杂病篇》第八(与今本篇卷不同)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溢,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胀取三阳。”绎“又云”也者,显系与上引文,同一篇卷。据此,则“胀取”两句,似系《杂病篇》文。后人涉上“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误窜于此。

田代华、刘更生说:此2句与上下文义无涉,疑为错简衍文。

金栋按:据《本输》篇说“六府皆出足之三阳”,此二句似应移至于此,则文意俱通。[/FONT]
 
[FONT=仿宋]【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杨上善说:客邪入身,其犹刺也。

郭霭春说:刺,《方言》三:“凡草木刺人,自东而西谓之刺。”

【犹污也】《灵枢经校释》说:污,即污染。

郭霭春说:污,《文选·雪赋》善注:“污,犹相污染也。”

【犹结也】杨上善说:阴阳积聚,其犹结也。

郭霭春说:结,《文选·长笛赋》输注:“结,缚也。”

【犹闭也】杨上善说:血气不流,其犹闭也。三阳不通,其犹闭也。

《灵枢经校释》说:闭,壅障的意思。

郭霭春说:闭,《国语·晋语》韦注:“闭,壅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郭霭春说:可毕:《尔雅·释诂》:“毕,尽也。”可毕,犹云可尽其效也。

【未得其术也】杨上善说:不得其术者,言上工所疗皆愈也。

金栋按:此指没有掌握其针刺技术。杨氏说似正相反。[/FONT]
 
九针十二原第一1317.jpg

[FONT=仿宋]【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杨上善说:刺热者,决泻热气,不久停针,徐引针使病气疾出,故如手探汤,言其疾也。

《灵枢经校释》说:形容针刺诸热时,针法宜轻而浅,如手探汤一样,一触即离开。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杨上善说:刺寒者久留于针,使温气集补,故如人行迟若不行,待气故也。

《灵枢经校释》说:留针的意思。

郭霭春说:寒清:同义复词。《吕氏春秋·有度》高注:“清,寒也。”

【阴有阳疾者】《灵枢经校释》说:指热在阴分。

【取之下陵三里】《灵枢经校释》说:“下陵”二字疑衍。《本输篇》云:“下陵,膝下三寸。”则是据“下陵”二字,似系“三里”旁注,传抄误入正文。《邪气脏腑病形篇》、《五乱篇》并有“取之三里”句法,以彼例此,则“下陵”二字之为衍文,益加显然。

郭霭春说:“下陵”二字疑衍。例以《邪气脏腑病形篇》、《五乱篇》“取之三里”句法可证。《本输篇》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则“下陵”二字,似系三里之旁注,传抄误入正文。

杨鹏举说:下陵,三里:或认为下陵为衍文,理由是《邪气脏腑病形》、《五乱篇》并有“取之三里”。此说不足为据,因何篇成书早,有据否?古籍有时候不同的称谓同时出现,如《史记·项羽本纪》对其叔官职名字等一并写出。下陵,即足三里的别称。

【正往无殆,气下乃止】《灵枢经校释》说:气下乃止:邪气退即止针。

郭霭春说:殆,与“怠”通。《论语·为政》释文:“殆本作怠。”下,作“去”解。《周礼·司农》:“下犹去也。”气下乃止,是说邪气退去就须停针。气下:《甲乙》卷五第四作“下气”。

【不下复始也】《灵枢经校释》说:邪气不退,再继续针刺。

【疾高而內者】张志聪说:里阴之病,现于上也。阴陵泉乃太阴之经,太阴之主开也,使在内之病,从开而上出也。盖言阳病之入于內者,即从下解;阴病之出于上者,即从外解也。

《灵枢经校释》说:指病在上部而属于脏病者。

【疾高而外者】张志聪说:外邪高而病在外之下也。阳陵泉乃少阳之经,少阳之主枢也。盖邪在高而欲下入于内,故使从枢外出,勿使之内入也。

《灵枢经校释》说:指上部有病而属腑者。

【阴之陵泉,阳之陵泉】《灵枢经校释》说:(两)之,《甲乙》卷五第四无。[/FONT]
 
本节《补遗》完。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多谢了!:084::082: 祝2018年元宵节(3月2日 正月十五)快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