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再次向朋友们求助!鼻炎病情开始疯狂反扑!

还有一段:
脾胃虚弱的人,就是再冷也不能扶阳他仅仅是个脾胃虚,虚到极点,他的营卫调动不起来,常常带着桂枝汤的表证,他能不怕冷么?这种怕冷是胃里无饭,能吃饭就是最好的扶阳这不是四逆汤证。这种人怕冷是肾虚已久,脾胃太虚,不是寒,就是虚狠了,虚只能补,不能扶阳,扶阳人更虚,脾胃之气再也升不起来了,只能用桂枝汤,桂枝倍芍汤。用桂枝回太阳之阳,用白芍补太阴之阴,用党参来补胃气不足,用炙甘草来扶脾回阳,生姜量大,姜性为暖,能酿白芍,白芍大了,没有生姜不酿,不能转化营卫,姜芍合用,化出来营卫,跟着通阳的桂枝来调动脾胃之气,叫你营卫再生再造。大枣甘甜入脾,脾喜温,大枣是甜的,里面有糖,糖分是脾的能源。

这个不敢苟同,温病的阴虚最终会损及阳,如果身体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比如消化道出血,也会慢慢表现为虚寒证。所以温病远比伤寒要复杂的多。
伤寒的热症是寒邪束表,毛窍闭塞之后的内生热郁,不能说是伤寒入里化热(古人不能解释,可以这样认为)。而温病的热症是整个身体的阴虚,也就是说表现的是上中下三焦分界,或整个人体的热象,或上热下寒的征象,可以说是局部的寒与整体的热的对比。当然这个热有程度差别,所以用药各异。
 
关幼波老先生治痰方略的四大要点:
一、见痰休治痰,辨证求根源
二、治痰必治气,气顺痰自消;
三、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
四、怪病责于痰,施治法多端。


JT叔叔:仲景的补药路数最安全也最险
  虽然虚劳体质多伴隨发热、口渴等症状,后世医家多以清凉滋阴补,这是对病状妥协、好让病患感觉舒服,但仲景不妥协,所以会发现,仲景的补药有时候会有一点危险,以病人的体质用到这么暖的药,可能会產生一些不舒服的后遗症,但相对而言,仲景的选择反而是比较安全的补药,因为吃补药不当可能会导致邪气束在里面,让很多病都治不好,就像熟地黄如果使用不当会把很多邪气黏在里面,像人参、黄耆也会束到人,故从长期来看,仲景补药的路数是比较稳的


张仲景论治杂病法重治脾_尤重温阳健脾
  《金匮要略》正文方剂共181首(不含附方及杂疗等三篇方剂),符合上述治脾法之方剂有56首,约占31%,56方中,温阳健脾方有37首,占66%。从用药看,《金匮要略》用药共156种,仅上述56方中,归经和主治在脾胃者达43种,占总用药数的27.5,其中性味辛苦温一类药约占20余种,占上数1/2。在181方中选用方次最多的药物依次是甘草、茯苓、人参、附子……,仅举此前10味药,除芍药、甘草、茯苓等外,多为辛甘温热之品,而茯苓、甘草虽甘平,亦调理脾胃之要药,芍药虽酸苦微寒,却兼入脾经,能土中泻木,皆不少治脾之意。另有报道《金匮要略》205方,有71方主治或兼治消化系统疾病,此亦从中证明仲景杂病论治法重治脾之论不谬。难怪明·方广强调“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丹溪心法附余》酌古鉴今,始信其言诚承前启后,直中肯萦之论也。
 
另外需要确认一下,是【肝胆湿热】还是【胆郁痰扰】呢?
呵呵,咱开一方试试: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陈皮3克,甘草5克,黄芩5克,茯苓10克,白芍15克,白芷5克,桔梗15克,半夏6克。5剂
 
9点多钟巳时鼻涕又开始增多。
  9-11点脾经当令。

  我觉得鼻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出汗吧,《伤寒论》中无“涕”字;而《金匮要略》中只出现了三次。

  对现在调理方略的个人看法:如果腹中有宿食,可用[大黄附子汤]温下;如果没有,可用调和营卫+温中建脾之法祛寒化痰湿([桂枝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半夏、防风),小柴胡汤都不需要合了。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 
  (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四)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五)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六)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最后编辑:
  9-11点脾经当令。

  我觉得鼻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出汗吧,《伤寒论》中无“涕”字;而《金匮要略》中只出现了三次。

  对现在调理方略的个人看法:如果腹中有宿食,可用[大黄附子汤]温下;如果没有,可用调和营卫+温中建脾之法祛寒化痰湿([桂枝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半夏、防风),小柴胡汤都不需要合了。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 
  (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四)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五)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六)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您认为现在没有少阳证,所以可不再用小柴胡汤了吗?
 
您认为现在没有少阳证,所以可不再用小柴胡汤了吗?
我觉得似乎只有中焦寒湿,没有什么热像了。
前日鼻衄,似为“凉火”上冲,加上升发太过。
 
谢谢提醒,刚才没想起。
现在感觉,还真像是这么回事。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
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一虚,阳气下陷,阴火乘之,时值夏令,当从此治。
黄芪 苍术(泔漫,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30g) 升麻八钱(24g) 柴胡两半(45g) 黄连(酒炒)五钱(15g) 黄芩(炒) 人参七钱(21g)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每服五钱(15g),姜,枣煎服。
 
呵呵,我也说一个方剂大家参详:钱乙,泻黄散。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
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一虚,阳气下陷,阴火乘之,时值夏令,当从此治。
黄芪 苍术(泔漫,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30g) 升麻八钱(24g) 柴胡两半(45g) 黄连(酒炒)五钱(15g) 黄芩(炒) 人参七钱(21g)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每服五钱(15g),姜,枣煎服。

泻阴火则可,升阳还是不要了,人体病机不一样,方子要加减使用。
 
呵呵,我也说一个方剂大家参详:钱乙,泻黄散。


泻阴火则可,升阳还是不要了,人体病机不一样,方子要加减使用。
是这个吗?
【药方名称】泻黄散
【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藿香21克 栀子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藿香清胃胶囊》即是本方加味)
 
看上去此方同时具备了清肝火和清胃火的作用。
清肝火的有另一方,也是钱乙的----泻青丸,呵呵。
泻黄散不适用于大便难者。
小儿用药也是很猛的,好在剂量不大。
 
清肝火的有另一方,也是钱乙的----泻青丸,呵呵。
泻黄散不适用于大便难者。
小儿用药也是很猛的,好在剂量不大。
看了一下泻青丸方,觉得跟龙胆泻肝丸差不多。您说两方有什么区别呢?请先生指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