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大学的高数老师曾说过,中庸不是二分之一,而是黄金分割。大概零点六一八。公式我就不列了。
人的差别来源于人对周围的世界的看法。啥世界观啥的,宗教文化啥的我就不提了。
还是回归到所谓阳虚。
伤寒一书没有痰字。阳明篇中有阳明中寒,其中条文我不罗列了。其实这个寒,就是痰。
阳明有寒,多气多血,收引成痰。
所有一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久了,怎么治?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是这条吧?先生?
有的时候胃部一按会觉得硬痛,有时不会。多数时候按肚子,左右腹直肌那块跟俩棒子似的,按着硬,吃完了饭拍肚子有胀气声。针对《伤寒论》第191条所述“阳明中寒”的治法,我个人的观点是:
首先看大便有无球状硬块(固瘕):如果溏便夹硬块,是实邪重于虚寒,且可能胆道或者十二指肠有点问题,进一步做腹诊,如果“按之心下满痛”,用[大柴胡汤]攻下逐邪以利正气恢复,如果没有心下痞硬,用[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积;
若只是大便先硬后溏,说明虚寒重于实邪,胃寒便溏重者,用[理中汤]合[半夏厚朴汤]温中化饮,降浊消痰,轻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我觉做个得现代中医,看病宜总体把握三个原则:
一、详察:中医四诊与西医检验合参,特别注意从头到脚的望诊、和认真细致的触诊腹诊;
二、辨人:体型体质、饮食起居、心态学识、病因病史;
三、辨证:有是证,用是方,随证治之。
终于有能看懂的了,感谢今天起得早,又来嗅热闹哟。还是用脏腑辨象吧,简单直接些!
胁痛,痛即气血有阻,左右皆有,升降都阻。吃生冷、遗精之后明显加重,生冷即寒,水寒加重,说明寒水太过即阻,血旺气弱,补、固肾气带水上行是必须的。
肠胃病,肠鸣严重,肚子里有振水音,有水与气在肠胃里相荡,故而肠鸣,说明水与气在此有阻,得不到运化,腹胀、食欲紊乱,都说明肾的“聚谷还精”的功能没有发挥作用。吃生冷就会闹肚子,更是特别能说明寒水积阻,肾这个中心运行力不足。
鼻炎,流清鼻涕,即是寒水太过象了,秋起申金生水正旺之时节,寒水太过自有余,要排外。
寒水太过,肾气不足,左不能升,右不能纳,这就是主象了!
理既解,用药就随便是了。
病人主要的就是三个情况,
一,胁痛,准确地说是两肋底下痛,心情紧张、饱食、吃生冷、遗精之后会明显加重。
二、肠胃病。主要表现是:肠鸣严重。肚子里有振水音。放屁多。食后有腹胀。而且食欲特别紊乱,有的时候吃过了饭还想找吃的,可到了饭点却不太想吃饭,但是肚子还咕咕叫唤。但是要吃也能吃进去,而且饭量也不小。吃生冷就会闹肚子。平素大便正常。
三,鼻炎。每年7、8月份夏秋冷热交替的时候就犯,流清鼻涕,打喷嚏一打好几个,略有鼻塞。这三个是主要症候。还有一些现象,就是
1、舌头总体是白滑,但是舌尖以及舌边一点,舌尖往上一部分都有红点,舌底下还有静脉突出。
2、多梦。有时做的梦特别奇怪且真实,弄的早上醒来还是晕晕乎乎。
3、身上没劲,总想躺着睡觉。
4、脾气不好,容易焦虑、着急、生气、钻牛角尖。生完了气就后悔。
5、脚容易冷,但手却不冷。
6、容易郁闷,干什么都没心劲。
7、自汗恶风,白天容易出汗,脸上爱出油 一出汗来点风一吹就觉得不得劲,得把窗户关上。
8、出汗时容易起荨麻疹,痒,不久即退。
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阳虚气郁(偏向痰湿 湿热)
用药情况:
逍遥丸(服药后胁痛略有改善)
桂附地黄丸(服药后多梦有改善)
应该属于上热下寒,肝郁脾虚证吧?
准备采取这个方案:
早服乌梅丸2丸,继服附子理中丸1丸
午服黄芪建中丸1丸,继服附子理中丸1丸
晚服乌梅丸2丸,黄芪建中丸1丸治疗。
不知可否,还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