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河间金栋辑录)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河间金栋辑录)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辑录

王育林《中医古籍考据例要•第七章•<黄帝内经>考据》(学苑出版社,2006年)说:“《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前代学者的主张,可略分为四种:

1、黄帝时书。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杨玄操《难经集注•序》、宋林亿《针灸甲乙经新校正•序》、郑樵《通志•三皇纪》等主之。

2、先秦时书。宋邵雍《皇极经世书》、程颢《二程全书》、司马光《传家集》、朱熹《文集》、王炎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引等主之。

3、两汉时书。明顾从德翻刻宋本《素问》跋、朗瑛《七修类稿》等主之。

4、历先秦而集于汉。元明间戴良《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引吕复主之。”

而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但据当代学者考证,认为《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基本内容成书年代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两汉时期,其中西汉从前206年-公元25年,包括王莽公元9-23年和更始帝23-25年,东汉从公元25-220年。

兹就手头中现有的有关《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之上述所云资料辑录整理如下,愿与同道共享。
 
一、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对《黄帝内经》解释略例:

1、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在《黄帝内经》条下解释说:“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李经纬,邓铁涛.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46)
 
2、收集中医学及其有关辞条5万余条的当代大型中医工具书《中医辞海•中册》说:“医经著作。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本书是以黄帝、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为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大致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等多种说法。但可以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流布过程中,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并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42)
 
3、最新版本的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在《内经》条下解释说:“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之作。全称《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傅世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212)
 
4、当代医学通史类专著《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是将《黄帝内经》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编排的。该书在《黄帝内经》一书介绍中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李经纬,林昭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108)
 
金栋按:六朝:《现代汉语词典》:“①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合称六朝。②泛指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3版,1996:815)

《辞源•八部》:“㈠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朝。《宋史•张守传》:‘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㈡魏、晋、后魏、北齐、北周、隋也称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朝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六朝文学,都兼指南北六朝而言。”(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商务印书馆,1984:0307)

《辞海》:“历史时期名。⑴亦称‘六代’。即‘南北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吴时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合称‘六朝’。⑵即‘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在北方建都,合称‘六朝’。”(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87)

医学言六朝,或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医学。

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吴王(229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政权,“八王之乱”持续16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从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又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二、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学苑出版社,2007年)的考证:

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而言,古人考证很多。丹波元胤《医籍考》认为“《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佚”,而对《黄帝素问》及《黄帝灵枢经》成书时代的考证而言,《医籍考》可谓捜罗中国古人资料详实,凡是有关之古籍,靡不赅备。现就其《黄帝素问》成书时代之考证摘引如下:
 
《隋志》九卷。梁八卷。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喆(zhe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褚氏遗书》

金栋按:日本•丹波元简《医賸•运气》云:“运气之宗,昉于《素问》,见《褚澄遗书》。褚,南齐人,然则运气之混于《素问》,在于六朝以前乎?《褚书》盖萧渊所依托,得于古冢中云者,乃欲托汲古冢书耳。隋•萧吉作《五行大义》,上自经传,下至阴阳医卜之书,凡言涉五行者,莫不网罗搜辑焉。特至五运六气胜复加临之意,则片言只字,无论及者,其起于隋以后,确乎可知矣。而其说凑合纬、医二书所立,正是一家,未知创于何人?岂所谓玄珠先生者乎!但至王冰,采而掺入《素问》篇内,其说始显。”

又,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前文引《褚氏遗书》,谓‘运气之宗,起于《素问》’云云,《素问》运气七篇,乃唐•王冰所掺入。褚澄,南齐人,哪得见之?世谓《遗书》乃后人伪造,观此则其言益信。”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脉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余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法语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随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喆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
 
刘骃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无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事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讬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景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著力,熟读玩味。《医经小学》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士,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孙志斋集》
 
王袆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从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藏收受之法,吕不韦著《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其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朱载堉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尊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讬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连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依讬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有后汉人所为。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按,先子(注:即其父丹波元简《素问识》)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倒置而下字耳。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崑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笺•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矣。

盖《内经》之目,昉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佚,故后人缀辑,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

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迥然不同。其论运气,与《六节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百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