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谈说【原创】

楼主对证与方理解深刻。请问麻黄石甘与麻黄连翘赤小豆,都清内热,前方为何只有石膏。而后方用连翘(桑白皮代),赤小豆。恭候楼主有时间时指教。不必马上回复。
 
楼主对证与方理解深刻。请问麻黄石甘与麻黄连翘赤小豆,都清内热,前方为何只有石膏。而后方用连翘(桑白皮

这个建议你自己先去看看神农本草经,看这几味药的论述上有什么不同,之后再去看涉及方剂的相关条文,自然能知道的,一个所谓的内热,说的太笼统了。照这么说那所有寒凉的药都能清内热了,呵呵。欢迎多参与讨论啊!我时间不怎么固定,不过看到后都会及时回复的
 
再打扰:这本经看过,感觉与方子联接不起。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连翘: 味苦,平。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我的理解,郁热在里,肾身必发黄。是热与湿郁于皮肤。本经上并没说他两可以去皮肤湿热。
 
再打扰:这本经看过,感觉与方子联接不起。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

还需要看相关方剂的条文啊,联系本经
老师说的,你只做了一半,只看了本经呢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1-7 18:11 编辑

难忘; 说:
难忘 发表于 2014-11-7 15:09
还需要看相关方剂的条文啊,联系本经
老师说的,你只做了一半,只看了本经呢

嗯,谢谢提醒。条文就一句:伤寒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连湿都没说。既然发黄,必有湿郁。郁在那呢,皮肤,所以后世用他治:湿热所致的皮肤瘙痒。
我想要明白的是:如果下焦湿热,而不是皮肤,我是不是可以这两药,换成黄柏和苍术。如果是阳明有热(本经上的说话,论中没说),则换成石膏減姜枣(看这种减法,姜佐景说麻杏石甘后面是白虎汤,有点道理) 若没有表证,我把麻黄杏仁减了。 呵呵,说得有点多。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关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一点看法: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病症描述,一开始啬啬发抖,跟太阳伤寒的表现相似,但随后恶寒的感觉减轻,就成了“淅淅恶风”,即恶寒的感觉变轻,翕翕发热即身体能自觉到发热,但热度不高,在发热的同时,身体仍有恶寒的感觉,既使盖着被子也不能消除恶寒的感觉,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很快,也就十几分钟因为感受的是风邪,化热比伤寒快这是我跟据自己得病的一点体会,初得时吃点感冒颗粒很快能消除转好的(比汤药方便),我想《伤寒论》中的描述跟临床有时很神似,而且是动态的描述症状,但不是所有的中风症状都这样典型
 
关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一点看法: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病症描述,一开始啬啬发抖,

感谢朋友指点,学习了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一,这条和32,33条对比着看。此条虽然是合病,但是太阳表证要重于阳明表证,因此阳明内部对应的肠胃的症状轻。
二,胸阳是表证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具体的之前也说过的。可以回过头看看。
三,从这条反过来看,我觉得葛根汤其实还有和法的影子。一家之言,供参考。
四,这条可以和之前的桂枝去芍药汤条文互参。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此条先看到太阳病,十日以去。之后有三个句号,分别代表三种情况。具体解释我想不用多说了,第一种是渐愈,第二种是转少阳,第三种是还在表。分别有对应的处理方法。
二,此条也说明,伤寒论中的日数,并没有严格的传经,几日就一定到某经,这种说法个人认为不妥,虽然有其道理,但是不提倡。而具体临证时,不要被日数限制。不可拘泥。
三,条文背后其实也是在告诉你,临证的时候关键是要看舌脉证,这三点。从而对证施治。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不要臆测。
四,条文中说的第三种情况,没有说主之,为何,主要是时间长了,虽然还要用解表法,但是和最初的时候还是可能有一定变化的,不要认死理儿。要灵活运用,记住一句话:法备,方活!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这里点出来的其实是太阳伤寒。往后又说了,不汗出而烦躁,既然是伤寒,肯定无汗,这也佐证了前面半句。而烦躁,说明内部还存在热。这第一句到此,交代了人体内部的一个背景。之后就说了,大青龙汤主之,根据背景道出了治法,方剂。这是此条的第一句。
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其实是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类来解决。出汗后阳已经不足了,如果这个时候再服大青龙,有亡阳的危险,从症候上讲,会出现厥逆,筋惕肉膶。注意啊。惕念ti,膶念run,可别念错了,闹笑话。这是此条第二句及第三句。一至三句,连在一起看,条理是很清晰的。
三,通过前面说的两条,也能看出来,此证,不仅需要泻体表郁闭的卫气,还要清理内部的郁热,因此大青龙汤里面加了石膏。同时,注意和第25条刺凤池,风府的情况进行比较。而大青龙汤里面还加了大枣和生姜,来鼓动胃气,汗源,因为此是重汗,麻黄用到了六两,注意和麻黄汤区别。也正因为此,用的时候,此方要中病即止,勿过汗。
四,大青龙汤可以治疗水在表皮的浮肿,也就是所谓的风水,也可以说是溢饮。实际应用时,看表闭重,还是烦躁重,可以调整麻黄,石膏的量,越婢汤也是此法,不必拘泥。比如说表证重,口渴烦躁等里热轻。那就石膏轻些。桂枝重些,反过来,则石膏重。桂枝轻,一般不动麻黄,动石膏和桂枝来调整,通俗简单的讲,麻黄配石膏开郁清热,麻黄配桂枝,解表发汗力强,因此才调整桂枝及石膏来灵活掌控。
五,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乍一看似乎很像,但是麻黄汤是单纯表闭,麻杏石甘是表轻里重。大青龙是表重力轻,具体看药材配伍,以及麻黄,石膏,桂枝等的用量,即能看出端倪。
六,桂枝二越婢一,对于正气不足而出现表证同时里也有热时,可以用来代替大青龙汤。此方在温病出起之时,也有机会用到,不出汗而烦躁,是本方主证。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过汗,临床上可以减量,多次服用。以便于掌控。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一,读此条,首先告诉你,临证时要先断寒热。这里要注意和少阴证烦躁区分,主要还是从舌脉证三方面来看。不要受固有思维干扰,伤寒论固然有一些所谓的六经某病的高频证,但是注意,只能说是高频,但是不是一定是。这点我想通过对前面条文的学习中,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体会了,临证时,遇到这些高频证。可以往对应的方面去想,但是仅仅是去想,这个对应的方面只是一种可能罢了,具体是不是,本质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四诊参合的。
二,“脉浮缓,身不疼”,证明表证已经不严重了,“但重”,即身体觉得沉重,此为有水,结合脉象,此水为表皮的皮水,且同时应有内热之证。因此还是用大青龙汤发越之。但是由于表证轻了,这点从身不疼,脉不紧而缓可以看出。实际应用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麻桂石的比例,以应病情,具体如何调整,可参考38条中的讲解。而此条,也是对38条的一个补充。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一,此条简单说。是外有表寒,内有寒饮停滞。现代有不少外感表证,经过输液后,造成停饮,导致咳嗽,甚至是哮喘。而其根源可能就是一次表证的误治。
二。之所以条文中有这么几个“或”,为何?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俗话说的好,兵无常势,水无常行,水是无孔不入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反应到人体,它可以有到三焦的各个部位,因此,才有了条文中的那么几个或。这里可以注意看看。这些或的症状。三焦的都有的。
三,条文最后说了,以上这种情况,可以用小青龙汤主之。那么看看小青龙汤的配伍。从组方来看,麻桂细是升散的,芍药,五味子是收敛肝肾的,干姜,半夏是用来温中降水饮支逆的,水温了,才能流动。冻成冰块,肯定是流不动的。再回过头来看看或字之前的条文,就会明白药证相对的感觉了。
四,说说或字后面对应的加减法,首先,从加减法也可以看出,病邪离哪儿近,从哪儿去解决。比如说,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来看,就是如此。此时应当还有心下悸之证,条文中没有明说罢了。而根源还是土不制水,水饮为患。而此条的小青龙汤治水的方法。主要是温散化水法。如果和五苓散比较,五苓散主要作用于下焦。主证在于小便不利,小青龙主要还是在中上部。它可以有五苓散的变法,而五苓散也可以有小青龙的变法,正所谓法中之法也。
五,实际应用中,治疗肺胃寒饮,干姜,细辛,五味子常同用。三药视为一药。同时,小青龙不仅限于治疗外感咳喘,也能治内伤咳喘,具体在配伍伤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即可,具体的,我记得在之前的讲解中说或实际的案例,可以回过头看下。而临证时,也有其判断点,比如说面部有水斑,舌头水滑,苔白,痰饮清稀,有沫,自我感觉痰凉,再如,可能会出现不能平卧,在躺下和起来的时候咳喘加剧,至于为何你拿个矿泉水瓶,接半瓶水,先利着。再放倒,水就往瓶盖上头走了。而肺为娇脏,邪水的往来,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以至于肺就开始撒娇,叫唤了。大概就这意思。还有就是此证,遇到寒凉,也会加重,冬天不好过。
六,说说一些注意事项。首先,此方不可以久服,久服容易下拔肾气,造成冲气上逆,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至于是什么。自己下去查一查冲脉的起止,就应该知道会导致哪里不适了。因此,要中病即止。往后可以根据情况一般常会用到苓桂剂来作用中焦,降逆温化水饮以绝其源头来治本。还有一点。此条加减法里没有提到,但是在金匮中有,加石膏,即小青龙加石膏汤,其实简单说就是清郁热,对应烦躁一证。最后强调下,此方证治人,喝水要小口喝,而刚患外感之人,而本身体质又偏寒者,不宜多喝水,即便喝,也要少量频服,以免造成停饮,而反观现在一些医疗养生观念。说什么每天要喝多少水啊,什么感冒了要多喝水云云,其实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只是人们不自知罢了。在此也提醒下。一些传统的误区,要纠正!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一,首先,此条有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该放在发热不渴之后,服汤已渴者之前。这个要先搞清楚,不然往后没法儿看了。
二,小青龙汤是温散心下水饮的,反过来讲,其内在的病机也是心下有寒饮。但是从小青龙的初始组方来看,其实并不是治本的方剂,还是一个过度方剂。因此。小青龙服过之后。有效果也要根据病情的进展,适时的调整方子。
三,此条文中,服药后口渴,不是40条中的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的病机,因此,仲景专门点出来:“此寒去欲解也”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一,结合37条看,虽然一说十日,一说外证未解,但是潜台词都是多日表证未解,这是一层意思,要对比看。
二,另一层意思。要分虚实,37是外证未解,脉浮紧,是表实,当用麻黄汤。42条脉浮弱,是表虚,所以,宜桂枝汤,之所以说宜而不是主之,潜台词是视人以灵活,还是那句话,法备,方活。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一,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为何要下之?潜台词是见到了太阳病,同时患者还有大便不下的情况,这一方面是说要先解表,后下的大原则。另一方面也是点出来,太阳病临床上也常会见到大便不下的情况,因此,具体临证的时候不可机械。
二,本条的桂枝加后厚朴杏仁汤,为何是主之?对比太阳上篇的“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那条,这两条,简单说,此条为原发,之前那条为继发。
三,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的运用,简单可以概括为营卫不和的咳喘,和小青龙汤相比较,一虚一实,一轻一重。和麻杏石甘汤相比,一寒一热。从脉、证和舌像上,不难区分,比如是否有口渴,以及痰的颜色,舌苔,脉象等断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一,强调原则:“先外后下”
二,“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 潜台词是在说有太阳病的同时,还有阳明里证,可能大便不下,因此,后面宜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峻泻卫阳,出汗多,津液会更少,胃内水液流失,从而加重里证。因此,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解外宜用桂枝汤。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表里双解的。不必拘泥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b
]一,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可能有合病,并病,也可能是药力不够,或者是过汗病必不除。而有些医生没有主见,只记得先解表后下之的大原则,临床中,遇到这种外感的情况,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发汗,一看不好,就又用攻下剂,这样的医生,古往今来都有,这是很机械的,具体运用时,你得看脉象,舌像以及现见证啊!还得紧扣这三个角度,去客观的分析,客观的用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处方效果才会准确,从而临床效果也才会好。
二,接着说,之后就说了,“脉浮者,不愈”,这说明了什么?压根儿表就没有解,这个时候还用下法,这就是死板机械的做法,断不可取。紧接着,后面就说了原因“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这里就做出了解释。以上这些连在一起看,你会发现,这条条文的叙述是一环扣一环的,紧接着,再往下就是纠正:“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最后,说具体怎么办?“宜桂枝汤主之”,到此,结束,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二,早在前文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就已经说了,一服不愈,可再服,即:一汗不解可再汗,也有服桂枝汤,烦而刺风池,风府,还说了,不能大汗,过汗病必不除等情况,学的时候要前后对照连贯着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一,首先,还是倒装句的问题:“麻黄汤主之”应在“服药已”前面,说的是太阳表实证,服用了麻黄汤。
二,之后看“服药已”后的情况,说的是微除,证明没有一下全好,接着出现了发烦目瞑,到这个时候,如果及时的刺风池、风府,使郁结的卫阳有出路,多半就好了。但是没有这么做,那么,往后就可能发展成“必衄”,这里的衄就是鼻子流血,其实也是一种出路,不过是人体自己找的罢了。而为何不是别的地方出血?就是鼻子呢?一是因为肺主皮毛,二是因为肺开窍于鼻,是皮毛与外相联系的媒介,之后就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表阳郁结太甚,靠汗解慢,等不及,不得已从从鼻衄而解,这个也叫做红汗。
三,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吧,就如咱们大家家里面煎中药的煎药壶,壶盖上带孔,药煎好了,往碗里面倒,如果药壶里面的药比较多,倒得时候很容易看到不仅仅出药液的壶嘴在出药,有些药液还会从壶盖上的孔里面流出来,这个简单的现象,其实和此条所说的情况有相通之处的,大家可以体会下。
四,从此条也可以看出,汗血是同源的,大家读过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就会知道里头有一种马,叫做汗血宝马,这种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据说出的汗是红色的。对于这种说法,不管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一种错觉,有学者则认为确实是有红色的液体流出,这里说到汗血同源于是就是想到了,略提下,权当娱乐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