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灵词汇日知录 系列

素灵词汇日知录(330)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素问注释汇粹:新校正注:“详此‘岐伯曰’前无问”当属脱漏。故吴崑注本补“帝曰:脉反四时,阴阳不相应奈何”十二字。张文虎《舒兿室续笔》谓“岐伯曰以下三十九字与上下文不接,下《玉机真藏论》:‘五藏受气’云云,乃岐伯之言,而上无岐伯曰三字,疑此文即彼篇错简。”张琦亦谓“此他经脱文,不可强解。”详此三十九字与下文“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云云,联系甚紧,恐非衍文。
李笠说:有余,谓五藏藏精恒有余也,不足,谓六府传化恒不足也。二“为”字皆犹“于”也。藏不足于精,府有余于消,此为阴阳不相应,病名关格。
(本条未完待续)
 
素灵词汇日知录(330)续

张景岳:此言四时阴阳脉之相反者,亦为关格。《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为阳脉而主春夏,寸口为阴脉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夏气口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当不足而反有余。此邪气之有余,有余者,反为精甚也。
素问注释汇粹:《吕氏春秋。勿躬》:“自蔽之精者也。”注:“精,甚也。”若此,则精指邪甚为是,张介宾注可从。
渔翁小笺:指高诱注。
 
素灵词汇日知录(324)增补医案一则

《杏轩医案》:吴某尝富后贫,体虚多郁,病患时疟,坚不服药,已半月矣。一夕忽发热不退,胸闷干呕。医投小柴胡汤不应。热盛汗多,神昏体倦,脉细无力,呓语声低。急延予诊。按仲师云:谵语有虚实,实则谵语,虚则郑声。《素问》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也。“用补元煎合生脉散,两剂霍然。
 
素灵词汇日知录(331)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四变,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动;上下,指脉象的浮沉。马莳:“四时有变,而吾人之脉特随之而上下耳。上下者,浮沉也。”
又,杨上善据《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之义,注谓:“春夏之脉,人迎大于存口,故为上也;寸口小于人迎,故为下也。秋冬之脉,寸口大于人迎,故为上也;人迎小于寸口,故为下也。此乃盛衰为上下也。”可参。
 
素灵词汇日知录(332)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郭霭春校:《阴阳应象大论》王注引“中规”下有“言阳气柔软”五字,“中矩”下有“言阳气盛强”五字,“中衡”下有“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九字,“中权”下有“言阳气居下也”六字。

丹波元简:按《淮南子。时则训》云: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应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虽与此章有不同者,而以规矩衡权配四时,当时已有其说,不唯医经也。

龙伯坚按:规矩权衡,是说脉象的弦钩毛石,现在列表如下:

四时脉象
《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脉要精微论》王注

春脉软弱,轻虚而滑,如规之
规春 弦 弦

象。中外皆然,故以春应中规


矩夏 钩 钩夏脉洪大,兼之滑数,如矩之

象。可正平之,故夏应中矩

衡秋毛 浮秋脉浮毛,轻涩而散,如秤衡散 之象 。高下必平,故秋以


权 冬石营冬脉如石,兼沉而滑,如秤权
之象。下远于衡,故以冬应中权也
 
素灵词汇日知录(326) 勘误

王树文中医 2010-5-9 22:25:29
素灵词汇日知录(326)
仓廪不约着,是门户不要也。??
却波渔翁 3:23:59

当是藏之误
却波渔翁 3:24:27
敲错一字,罪过!
 
素灵词汇日知录(333)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郭霭春校:有道:“有”应作“之”,《圣济经》卷四第三、吴注引作“之”。为保:《甲乙》卷四第一下“保”作“宝”。《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云:“虚静为宝,言无思无虑,以虚静其心,惟神凝于指下也。”
 
素灵词汇日知录(334)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在波:《太素》”波“作”皮“。张介宾说:”脉得春气,虽浮动而未全出,故如鱼之游在波。“总的体会,脉浮于皮肤而有滑利之象。
 
素灵词汇日知录(335)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泛:《说文》:”浮也“。姚止庵:”阳气大盛,脉来亦象万物之有余,易取而洪大也。“高士宗:”夏日气机充满于外,故夏日之脉在肤。“泛泛,亦状水流貌。《太素》作”沈沈“杨上善注:”夏时阳气荣盛,脉从经溢入孙络肤肉之中,如水流溢,沈沈盛长。万物亦然,茂盛有余。“
 
素灵词汇日知录(336)

秋日下肤,䗪虫将去;

杨上善:“秋日阳气从肤渐伏于内,故曰下肤。䗪虫趣暖入穴,故曰将去。是时阴气从内出在皮肤,腠理将开。”

素问注释汇粹:下肤,谓脉象由浮趋沉,在皮肤之下,肌肉之中。䗪虫,藏伏土中越冬之虫。去,当读qu,义与“藏”同。《经典释文》引裴松之云:“古人谓藏为去”。吴崑注:“秋日阳气下降,故脉来下于肌肤,象䗪虫将去之象也。”据文义,此为言脉,而杨注谓阴阳气者非。
 
素灵词汇日知录(337)

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

张介宾:脉得冬气,沉伏在骨,故曰䗪虫之周密。
李中梓: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室也。
渔翁笺:《素问。四气调神》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可参。
 
素灵词汇日知录(338)

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史堪:知内者按而纪之,以明脉之在里;知外者终而始之,以明脉之在表。然知内者必曰按而纪之者,盖脉之在内,非深按之,无以得其实;知外者必曰终而始之者,则初按而病已见,故因其病以推原其本。
吴崑:切脉之道,有始有终,始则浮取之,终则沉取之,浮以候外,沉以候内。终而始之,谓既取其沉,复察其浮,浮沉相较,如病邪在外,则脉来浮盛,而沉不盛也。
渔翁笺:《灵枢。终始》云:“终始者,经脉为纪。”吴注合。素灵词汇日知录(338)

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史堪:知内者按而纪之,以明脉之在里;知外者终而始之,以明脉之在表。然知内者必曰按而纪之者,盖脉之在内,非深按之,无以得其实;知外者必曰终而始之者,则初按而病已见,故因其病以推原其本。
吴崑:切脉之道,有始有终,始则浮取之,终则沉取之,浮以候外,沉以候内。终而始之,谓既取其沉,复察其浮,浮沉相较,如病邪在外,则脉来浮盛,而沉不盛也。
渔翁笺:《灵枢。终始》云:“终始者,经脉为纪。”吴注合。
 
素灵词汇日知录(339)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尤怡:博坚而长,太过之脉。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软而散者,不足之脉,心不足则精神为“消”,“环自已”者,言经气以次相传,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气自复、病自已也。
张琦:心脉见此,是经邪盛也。手少阴脉上咽喉,心窍于舌,经脉邪壅,心气不通于喉舌,故病舌卷不能言。
张景岳:博击之脉,皆肝邪盛也。肝本属木,而何五藏皆畏之?盖五藏皆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必败,故坚博为诸藏所忌。兹心脉搏坚而长者,以心藏之胃气不足,而邪有余也。博之微,则邪亦微;博之盛,则几于真藏矣。故当以博之微甚,而测病之浅深。后四藏者,仿此。
 
素灵词汇日知录(340)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校:郭霭春:灌汗,《千金》卷十七第一“灌”作“漏”。至今不复散发:读本、赵本、吴本、朝本、藏本、熊本“今”作“令”。按《太素》作“令”,与各本合。据杨注“散发”二字乃衍文,应删。
注:楼英:灌汗谓汗出如灌洗之状。《病能论“汗出如浴”,亦此义。张琦:肺以下降为职,故肺敛涩,今博坚而长,是肺逆不降,血升而气不能敛,故病唾血。吴崑:博坚而长,肝脉也。见于肺部,为肝侮肺。肝藏血,故唾血。王冰:汗泄玄府,津液奔凑,寒水灌洗,皮密汗藏。因灌汗藏,故曰灌汗。
汇粹:《脉经》作“漏汗”。张介宾注:“肺虚不敛,汗出如水,故曰灌汗。”是“灌汗”即“漏汗”。
 
素灵词汇日知录(341)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表肠胃之外也。

校:喘逆,《太素》作善喘。
其软而散色泽者:《脉经》卷六第一作:“若緛而散,其色泽者。”
而易入:《千金》卷十一第一“易”作“溢”。《巢氏病源》卷二十《溢饮候》“水气溢于肠胃之外”。“易入”当是“溢于”之声误。
注:色泽:面色润泽。张志聪:《金匮要略》:“夫病水人,面色鲜泽,盖水溢于肌肤,故其色润泽也。”溢饮:古病名,指水液滞留于皮肤四肢。丹波元简:《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汗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张景岳:肝脉搏坚而长,肝自病也,藏病于中,色必外见,其色当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藏而在经也。吴崑:非本藏自病,当病坠上,或为博击所伤。
 
渔翁起早治小学
此等功夫最神磨
首明训诂究字句
遍捡故纸堪对错

好在现今有网络
键盘轻敲可搜索
若能早用三十年
省却秃顶与白发
 
素灵词汇日知录(342)

胃脉博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折髀:郭霭春:按或以折髀与胃病无关。其实髀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之部。脉既博坚而长,气机壅实,经脉流行不畅,而运动为之不利,故如折髀。《中藏》作“折腰”,与肾脉当病相重复,非是。髀(音比)。“折髀”是股痛如折。
渔翁笺:《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二十》:下部人,足太阴也。人以候脾胃之气。王冰注:“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穴中脉动而应手也。”
食痹:王冰曰:痹,痛也,食则痛闷而气不散也。张介宾云:食痹者,食入不化,入则闷痛呕汁,必吐出乃已也。(《类经》卷二十七《运气类》二十八“食痹而吐”句下注)又,王冰《至真要大论》食痹注:“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
 


今古朝起即打油
闲时调谑堪一流
与君早识三十年
戏说人生不白头
 
回复 5# 却波渔翁


“成而登天”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经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对经文中“成而登天”的注释,历代注家所释不一。

2. 部分古今中外注家注释:

王冰注云:“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上古之人春秋百岁 今时之人半百而衰》注云:“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
吴昆《素问吴注》:“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以土德王,故称黄帝。都轩辕之丘,故称轩辕。……帝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同,其‘成而登天’,则曰‘成而聪明’。又见《大戴礼》文、《家语•五帝德篇》。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正义》曰:‘成,谓年十五冠时,成人也。’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与马莳所注‘十五’有出入),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世传黄帝铸鼎,鼎成,有龙垂髯下迎,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堕弓,仰攀莫及,报弓而号,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张志聪《素问集注》:“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寿蔽天地,无有终始之真人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成而登天,【识】成,王注为‘鼎之成’,未允。马云:‘《史记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盖从‘昔在黄帝’至此,略记帝始末,为小序,犹书序耳。张以‘登天’为升遐,《礼记•檀公•告丧》曰:‘天王登遐。’《易•明夷》‘初登于天。’《竹书纪年》曰:‘帝王之殁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盖道家谓死为登天,犹佛家谓死为迁化之类耳。【眉】或曰:登天者,即天子位也。自称帝于天下也。”(注:【识】指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

俞樾《内经辨言》注云:“樾谨按: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即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王冰注‘白日升天’之说初非经意。”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登天,登天子位。又,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此传说中事。”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登天,俞樾《内经辨言》注:‘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即登天子之位。《史记》作‘聪明’。可参。”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注云:“[成而登天]: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 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 死去。如张介宾;⑶ 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皇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3.《史记》中黄帝的记载: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聪明,闻见明辩也。”】

《五帝本纪》又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4.小识:

按: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养性•养性序第一》有“黄帝问于岐伯曰”之语,并无以上六句之文字。“黄帝问于岐伯曰”乃《素问》多篇之体例也。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抄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皇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

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

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

登天:骑龙升天。登:升,上。

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故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所云:“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甚是。

【语译】成而登天:黄帝一统天下而成就霸业,称帝铸鼎后骑龙升天。

2010-06-25.
 
素灵词汇日知录(343)

脾脉博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 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马莳:此言脾脉有刚柔而病亦有异也。
胻:胫。肿若水状:杨上善:脾虚色不泽者,胻肿若水之状也。丹波元坚:按若水状,系专指胻肿。
《素问。三部九候论》:下部人,足太阴也。人以候脾胃之气。王冰注: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