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弱问一问,就一个病人,35岁,女身体肥胖,吃食,吃药都易吐,头痛每月都会出现两三次,痛起来汗直流,月经

具体出生时间,地点,首次发作时间
 
具体出生时间,地点,首次发作时间

看来先生精通术数,命理。如《铁板》,李保柱《张仲景术》。当年在《张仲景术》讨论中屡见河洛真人的帖子,不知道是不是先生。
 
看来先生精通术数,命理。如《铁板》,李保柱《张仲景术》。当年在《张仲景术》讨论中屡见河洛真人的帖子

你抬举了,真人只懂中医。
 
弱问一问,就一个病人,35岁,女身体肥胖,吃食,吃药都易吐,头痛每月都会出现两三次,痛起来汗直流,月经

此人79年6月申时生,地点成都。首次发作2012年9月23日亥时。你看看有何说法。
 
真相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学,可惜找不到。
 
此人79年6月申时生,地点成都。首次发作2012年9月23日亥时。你看看有何说法。

该女生于太阴司天,又处坤卦之地,病发太阴在泉主政。先天木郁土湿,火水失济。治则泻心火,补太阴,降太阳,疏肝胆,别无他法。
 
巳 汤液经法疑
医圣在《伤寒杂病论》序言里写到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钱超尘教授怎么会说“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呢?
原来早在20世纪60年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就多次在讲座中指出,原序从文字、语句、声律上看非仲景本人之作。但是胡希恕虽然以医术闻名,可考证毕竟不是本行,不足以服众。
而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超尘教授,虽然不教授中医,却是一位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的权威专家。 钱教授用专业知识,再考以韵调,格以文律,就断定了序言非仲景本人之作。
那么究竟会是谁伪作的呢?
民国时期,有一位杨绍伊先生,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也就是从现行《伤寒论》的方子里,选出了几首,说这些个就是伊尹当年创造的,并以此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钱教授研究了这本民国版的《伊尹汤液经》,得出一个结论,《伤寒杂病论》序言,是王叔和伪作的。
有了权威专家的定论,这样一来那就难免“久求其书,终未得获”了,那就另辟蹊径吧。于是就找到了这里,“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这位皇甫谧先生,前面讨论“经”和“论”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自身作品虽然没搞清楚状况,但对前人和上古的事情倒是清楚明白。不过说起伊尹,真人倒不陌生。因为在家乡古代的几位名人中,伊尹是最富传奇的一位。
商代伊尹是奴隶出身,连名字都没有。以生于伊水而取姓,靠一手好厨艺改变命运,成了一代名相,后世遂以官职为名。不仅家乡人引以为豪,作为中华厨祖,伊尹在海外华人中也享有盛誉。但是伊尹摇身一变成为“经方”创始人,以致后世跻身三皇庙,接受医家朝拜,缘起却就是皇甫谧序言这几句话。
不过若说起汤液,皇甫谧就不是原创了,比皇甫谧《甲乙经序》更早的《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论述。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作为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乾嘉学派正统传人,钱教授这次考证训诂的重点显然不在这些。为了慎重,真人尽量也学着使用《说文解字》,以免偏差。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这个很明确。
汤,【說文】熱水也。
液,【說文】氣液也。
醪,【說文】汁滓酒也。
醴,【說文】酒一宿熟也。
汤液原来真有,还真的能治病,但原料是取用五谷而不是中药。也就是说,作为厨祖厨圣,以善调五味而闻名的伊尹,用五谷制作汤液用于预防保健是合情合理的。
当年圣人“为而弗服”的“汤液”究竟是一种什么宝贝,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五谷汤液绝对不会是中药方剂。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中药,在《黄帝内经》里就是“必齐毒药攻其中”的毒药。
那么时隔千百年后,到了皇甫谧《甲乙经序》里,一代厨祖怎么就变成“经方”创始人了呢?上古圣人“为而弗服”的五谷汤液怎么就变成了医圣“论广汤液”的那些药方了呢?除了这个皇甫谧,恐怕也就只有天晓得啦。
 
该女生于太阴司天,又处坤卦之地,病发太阴在泉主政。先天木郁土湿,火水失济。治则泻心火,补太阴,降太

弱用上下法治之,上越,下结,因结深而病慢者又抵当汤丸。而巧愈。没有你这高深理论,所以用常法治之。闲言而已。
 
弱用上下法治之,上越,下结,因结深而病慢者又抵当汤丸。而巧愈。没有你这高深理论,所以用常法治之。闲

那先生自然是个中高手,佩服之至。
 
午 《辅行诀》疑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辅行诀》以更加传奇的身世闪亮登场了,而且《辅行诀》里的几首方子和陶弘景的几句话,刚好就印证了皇甫谧的说法。
于是冯世纶先生采用钱超尘教授的考证,推翻了医圣原序,采信了皇甫谧和陶弘景的说法,经过一番炮制,《中国汤液经方》就出炉了。
钱超尘教授呢,再参照冯世纶先生的《中国汤液经方》加以考证,就“确证《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来源于《汤液经法》”,“证明《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类著作”。
“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应隶属于《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
“由于《汤液经法》久已失传,遂多以为张仲景独出心裁,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过誉无稽之推崇。其实张仲景不过是《汤液经法》的杰出传人。”
好吧,既然如此权威论断,那就姑且信之吧,你说《汤液经法》可以有那就有吧。 真人拜读钱教授大作之后,也深感受益匪浅。“久蓄胸中积疑”,亦“顿有涣然冰释之感”。
可是好景不长,偶然间也就看到了《辅行诀》,细读之下这回倒是令真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钱教授说“冯世纶先生对《辅行诀》进行了深入研究,10余年间发表多篇论文……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学术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本人对《辅行诀》探研有年,所以对冯世纶先生所论述的几个重要观点,不仅表示赞同,而且亦有相同见解。”
专家教授们既然在《辅行诀》上费了那么大功夫,才认定“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真人可就更加不明白了。中药的出处你扯出一个《神农本草》可以,那这些中药组方的原则呢?方药治疗的依据呢?那些条文病证,究竟又出于何处呢?
真人对《辅行诀》探研未久,简单整理了一下,不过这次倒要烦请诸位多多帮忙,释疑解惑了。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灵枢—本神第八》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二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灵枢—本神第八》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灵枢—本神第八》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四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灵枢—本神第八》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五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灵枢—本神第八》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你是说这些五脏病症都来源于内经?内经也只是一个大杂烩,说不定辅行诀的引文来自我们未知的比内经更早的经书,辅行诀的组方法则与《脏气法时论》不同就是明证,辅行诀的金石五劳方的五畜配属也与内经不同,而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你是说这些五脏病症都来源于内经?内经也只是一个大杂烩,说不定辅行诀的引文来自我们未知的比内经更早的经

是有差别,尤其药味差别很大,但主要是找共通之处。
考证训诂做学问可以研究《吕氏春秋》《淮南子》,但是对中医说实话意义不大。古代文献遗失的很多,很可惜。
 
未 《辅行诀》的秘密
先后天八卦的内容发出后,大家对此好像不太感冒。不过也有真正动手的,而且一动手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提出了相同的疑问。看来这两位朋友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掌握都很不错。因为图里面真的就只有厥阴、少阴、太阴。
按照孔子在《周易》里的记载,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是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乾为父,坤为母,乾坤生六子,是这种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对应以后,会发现女孩子都在父亲乾卦那边,男孩子都在坤卦母亲这边,这跟我们中医很难直接联系在一起。
现在按照人体取象对应以后,阳明定位,然后左边自下而上厥阴、少阴、太阴,肝、心、肺,右边自上而下也是厥阴、少阴、太阴,心包、肾、脾。
孔子说的乾坤生六子,类比的那是人文社会家庭,我们现在用中医的思维再思考一下,充斥天地之间的是什么呢?天地生的六子是什么,是六气吧。再去想,这厥阴、少阴、太阴到底是说的天地之气,还是说的人身呢?
前面在讨论《辅行诀》的时候,我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认识。现在再来看看《辅行诀》开首的几个方子都是什么,肝、心、心包、肺、脾、肾,是不是刚好就是先天八卦图里所对应的这六个卦呢。
这是巧合吗?不是,这才是《辅行诀》真正的秘密所在,价值所在。
《辅行诀》里有没有讲医理啊,每个脏腑方证前面的那些依据是什么,哪里来的?是源自《黄帝内经》啊。五脏六腑阴阳八卦这些是谁在讨论,是岐伯和黄帝啊。
《辅行诀》因为身世离奇,至今还有人在怀疑其身份真伪,那只是从表象上看的。《辅行诀》里的这些方子,基本保存了古人当时组方的原则,对我们正确解读《伤寒论》,甚至对整个中医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冯世纶先生在书里强调,“《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适应证”,《伤寒论》为什么少用前面的这些五脏方子呢?因为医圣书中针对的是后天。
什么是六神啊?“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什么是神啊?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六神本来说的就是六气啊。只可惜从根源上就首先否定了内经,那也就只能剩下个方证相应了。
当然医圣对后天的方子也不是完全照搬,多数都进行了调整。这对我们研究解读来说,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障碍。现在《辅行诀》出现了,这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天大机遇。这才真正是“天不丧斯文”,天不灭中医!
恰好,刚刚用《辅行诀》里的方子治愈了一例成人白日遗尿。用的依然也是瓜蒌薤白加山栀,合用了芩连四逆汤。依据是什么,就是先天八卦这些。
所以学《伤寒论》,不单单是为了医圣书里那几个方子。抛开《伤寒论》,中医里面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就很难弄明白。中医也远不是一部《伤寒论》所能概括,里面有太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
 
申 行者先生讲河图洛书
行者先生是近年来网络上难得一见的良师益友。科班出身而能对传统文化有如此见地,对中医认知的高度,远非普通专家学者所能及。惜先生久未现身,现将先生当年讲稿转录于此,和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2008-10-22】
我回头又把河图洛书仔细看了一下,根据现在河图洛书的这种画法,结合我们所学的黄元御《四圣心源》,给大家讲一讲这种上古文化对于现在来说的应用。
我们现在老说是上古文化,其实不是什么上古文化,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这个空间之中,对事物生长发生道理的一种最朴实、最朴素、最真切的一种描述。只是我们现在由于接触的知识太多,各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更加纷杂了,致使不能够对河图洛书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首先讲河图。管理员把这个河图贴出来,大家一块看看。现在贴出来的就是河图,旁边的是洛书。河图就是我们左边所看到的图形,这个图形四四方方的,它代表着五行分布的一种现象。中间是中土,左木右金,上火下水。
在上古伏羲这个时代,有龙马出于梦河,伏羲根据龙马背上的这个纹理有所感应,然后产生了河图现在的这种模样。这个河图呢,它主要讲的是五行顺生,大家可以看看。由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生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大家看,水生木;而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生火;火又生金;然后金—西方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然后金气敛凝。
他这里面讲的这个道理呢,是用五行顺生的。而我们看的是,有个缺口就是说,这个火应该是火生土而土生金,由金水相生,偏于中土五行的话,这样子顺生到中土,这恰恰讲的是五行顺生归于中土的这个道理。按黄元御学说去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生化之道。排列是自然生化,自然代表了一个这种方位,方位定了以后,然后由这个方位而产生出来每种数,就是说每种方位有他具体的变化之间的变化。
这个数呢,可以类比他的时间的变化进度。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数用十天干的角度来描述出来。壬水癸水,甲乙之木,然后从这个角度来把它描述出来。有人也许要问说,河图里面这个数要怎么样类比在我们日常生活、看病角度来应用。现在这个河图,我们利用它,根据它的数类比四季、类比四时的变化,然后产生出来不断的这个时间,大家可以这样的去类比。
本身从十天干,从一到十它就描述的是一个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而这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有他方位的变化也有他时间的变化。从河图具体分类的位置,然后进行阐释进行定位,然后在从中得到这个数的变化。
我们古人根据河图反映的信息,然后从它演变出来先天八卦,以及结合洛书演变出来了后天八卦。至于有人说后天八卦是洛书,用后天八卦直接套,或用先天八卦套在河图上,或后天八卦直接套用在洛书上,这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做法,建议大家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是没有道理,而且是没有意义。对于先天八卦是这种理数,相对的道理领悟了以后,然后才演变出这种先后天八卦,而不是说你拿着那八卦直接去套,直接去对比。
我们再来看洛书,在洛书里面就打乱了河图的这种方位和次序。河图代表着一种先天顺生自然生化之道的方位和次第,有内有外,有生有成、有阴有阳。在河图里面这个白点代表阳五行,黑点代表阴五行,阴阳五行各就其位,然后排列形成河图排列顺序。而在洛书之中,先天河图的次序打乱了,打乱了是什么,是因为后天五行应用而产生了这种后天有为变化之道,产生洛书这种变化。
怎么变化呢?大家看,左手的河图。河图中是五个白点,这五个白点中间又是一个白点,这代表着四象枢土,周围四个白点代表四象,中间是枢转,是中枢,属于土。这五个白点就代表了五行排列的现象,五行四象。而在阳土--这五个白点是中间阳土,而在阳土周围这十个黑点阴土,在洛书中没有体现。大家看,河图是十位是属偶。而洛书中呢是用奇,它分别是外周是八方,内是中宫又并成为九宫,这是十位。这十位少了一个阴土,阴土去哪里了,湿土之气跑哪儿了呢?
这个问题结合黄元御的说法,这个阴土跑哪儿了?这个土湿散于四方了,就形成了洛书的变化。后天的己土(在中间的阳土叫戊土),己土不能少。为什么叫后天呢?我们意识动了,主动去分别东西,主动去认识东西,然后导致后天有为的:分别高下,攀附权贵,分别善恶等等……产生了差别和比较,尤其社会上势力和种种看法,这就叫后天有为之道。然后根据有为的分别,亲近一部分东西,就疏远一部分东西,然后根据认识的变化不断的轮回,这就是后天变化之道。
己土不能够守中,所以由先天变为后天,后天有为之道。后天有为之道第一点是什么?己土(湿土)外泄以后,第一要克的就是我们的先天一元真阳(壬水),己土(阴土)克制阳水。然后阳水后面,这个是天一之水地六(成之)紧跟着是癸水,壬水癸水,大家看这次序,壬水癸水。刚才忘了给大家讲说,先天河图的次序,它是左行的,什么叫左行,从左边走,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从右边走。己土克壬水,就是阴土克阳水,然后阴水又克制阳火。大家看这旁边,从右转这个阴水下一位是阳火,由阴水克制阳火,然后再由阴火克制阳金,再由阴金克制阳木,五行运转,然后是以阴制阳,以静制动,产生了一种天地收藏之象,就是收藏凝敛之象。这就是先天一团气化,然后转化为后天成物,这变化物质就出来了。
后天洛书与先天河图它中间的差别,大家仔细看看,水位还是居于下,木位还是居于左,金火相换,金火之位交换了。金火之位交换了,这就是一点非常大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出现金火之位交换了呢?它就是由于后天这种五行,五气转以克成制的这种现象。它这种现象表现出来,代表了什么涵义?这种就所谓金火,火以炼之,金以行之,火居金位,金居火位,然后金火同归的话,导致万物都在一种陶铸凝敛之中。
就像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火象之中,所谓三界如火。这个火是什么火?这个火是意识之火,思潮。金火异位以后,有形变为无形,无形化为有形,这种陶铸凝敛变化之中。所以呢,有先天无为之道转化为后天有形有志,情志分别,七情过度,七情反复之中,再也不能回到后天一元之真气。
后天洛书,大家仔细品味这个感觉,就是说阴土溃散以后,直接克伐阳水,以阴制阳,阳气逐渐在处于消化之中,而阴气逐渐处于隆盛之中。所谓就是忧愁劳其心,百事劳其形,饮食起居不断处于消伐之中,一旦先天一元真阳消灭的话,就是元寿到了,到达它的终点。所以说先天不断生化,后天不断克伐,戕伐之中。我们从河图洛书这个角度就看出了,人体这个一生一克的道理。根据这个生化和克化的道理,然后得出养生和治疗之道。
 
酉 密中之密
前段时间曾有学友问过对河图洛书的看法,当时没有详细答复。那么除了行者先生所讲的内容,河图洛书到底还有哪些秘密呢?
关于河图洛书,除了孔子在《周易》里关于出处的记载,古代民间还流传有几句谚语:
识破河图早下功,
返本还原一真宗;
若能冲破洛书网,
寿比南山不老松。
就那么几个黑点白点,真的会有这么神奇吗?这个还真就是真的。
河图洛书不是某个人随便臆想出来的,这幅看似简单的图画所描述和揭示的,正是天地生灭的道理和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经说的“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本身就是天地的一个缩影,所以他揭示的道理和规律也就是人体的奥秘。
上世纪中叶,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全息胚学说。很新鲜吗?不是,老祖宗上万年前早就明白了的。但是全息胚学说还是被当时的一些权威大鳄视为异端邪说进行打击。
对中医来说,生命和健康的密码你知道了,疾病的开关你掌握了,还会有那么多不治之症的困扰吗?甚至连长生不老都不再只是一种传说和愿望。
所以当你读扁鹊列传的时候,千万要明白,长桑君的透视药只是一个传说。真正弄懂了图书的奥秘所在,一个人在你眼里,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就会一目了然,根本就用不着去透视。你如果坚定的认为是秘方的功效,恐怕你收获的永远只能是失望。
中医有秘密吗?有,中医探讨和解决的是天大的秘密。中医有秘诀吗?有,河图洛书易经八卦这些就是破解中医奥秘的密中之密。
就像河洛易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那是真人习医研易二十多年的心血所得,是按照河图洛书的真相进行的修正。没有这次修正,中医上千年来都在真相之外打转转。现在呢,按照修正过的取象,你一上来就能发现问题,一深入就能探究秘密,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啊。但是显然很多朋友对此还是无动于衷的,天上掉了馅饼还躲着怕被砸中了。
但事情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由于种种机缘,彭子益和黄元御两位医家近来在学友中名声大震,备受追捧。这不是偶然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兆头,说明大家已经在开始追寻中医的源头了。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彭子益的圆运动,还是黄元御的土枢四象,他们理论的根源都是河图洛书,易经八卦这些。
不过说到彭子益和黄元御,他们虽然已经找到了河图洛书这些中医根源的理论依据,但仍然和医圣《伤寒论》的真相失之交臂。这又为什么呢?因为一上来就是圆运动,一上来就在甲乙戊己,他们恰恰忽视了《易经》和《伤寒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黄帝内经》。
 
多好的帖子啊,收藏个,太透彻了
 
戌 重中之重

在讨论先天八卦的时候,yuanzhh和hzj3519两位朋友都提出了相同的疑问:图里面怎么只有厥阴、少阴、太阴和阳明,少阳和太阳在哪里呢?是啊,图上面真的没有。那在哪里呢?在《黄帝内经》里。
因为黄帝和岐伯就生怕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不懂这些,所以才专门进行讨论,详细介绍给我们知道。他们不厌其烦的在那里讲来讲去,收集起来就成了一部《黄帝内经》。所以学《伤寒论》不能眼睛就老盯着一部《伤寒论》。先天、后天,医圣论述的只是后天的一部分而已。其实关于后天,内经里是早有说法的。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什么是治未病?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就能概括,更不是你在医院设立一个科室,挂一块治未病的牌子就算了事。
内经里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一个人患了伤寒,你用医圣的方子把他治好了,固然厉害。但是他为什么会伤寒呢?以后可以不再伤寒吗?完全可以的。因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本来就不是中医的宗旨,更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西医有预防学,有免疫学,却不知道这些中医本来就有,而且是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一部《黄帝内经》,研究不生病的真正智慧,才是其根本宗旨。
即如是医圣的《伤寒论》,你真的搞明白了,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些疾病的根源,也照样可以达到预防和免疫的功效,远不是所想象的经验医学那么简单。
但是无论我们对医圣如何尊敬和崇拜,《伤寒论》依然还是不全面的,他针对的毕竟只是后天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医家对待经典的那种态度——“不念思求经旨”。在那种情形下,探究天地大道显然是徒劳的。所以医圣就把《黄帝内经》里高深莫测的五运六气,直接总结成了一个个具体明了的病和证,这正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就是给傻瓜一看都能明白。可惜如果真的这样认为,那就跟真正的中医再也无缘了。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治之症我们束手无策呢?正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位。常常也看到朋友们在欢呼雀跃,我用经方治好了高血压、糖尿病什么什么。呵呵,就别再自娱自乐了。因为现在所谓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各种不治之症,疑难杂症的形成因素,根本就不在医圣当年论述之列。
那么这些症有办法治疗吗?有,但方法不在《伤寒论》里,在《黄帝内经》里。所以行者先生当年讲,中医从来根本就没有真正兴盛过,真可谓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因为我们从认识上就存在错误和偏差,我们远没有弄懂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一阴一阳之为道,福祸相依。中医没落的背后,蕴藏着中医复兴的巨大能量。认识转变了,找到了根源,中医的前途无可限量。中医里面沉睡了几千年的免疫学,预防学,现代医学的那点肤浅认识和其相比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医学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不治之症的名称却只能束手无策,但在中医看来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因为中医理论真正的精髓是无病可言的。
 
读先生文章,看先生定是对伤寒,内经深有研究,期待先生继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