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自学中医点滴记实(连载)

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想当一部分观念不能苟同,西医治病就是消炎杀菌止痛,中医治病是纠偏达到阴阳平衡。你这里通篇都在讲中药灭菌。违背了中医的宗旨。中医发展到现在数以万年,我的观念一个能够把中医研究透彻,运用灵活,即使你不创新也是高手中医。能够把中医药在创新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超越我们老祖宗的水平的。你怎么创新,用西医的方式证明你重新?正所谓,西医越是新的越好,中医越是古老的才是精华。
 
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想当一部分观念不能苟同,西医治病就是消炎杀菌止痛,中医治病是纠偏达到阴阳平衡。你这里通篇都在讲中药灭菌。违背了中医的宗旨。中医发展到现在数以万年,我的观念一个能够把中医研究透彻,运用灵活,即使你不创新也是高手中医。能够把中医药在创新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超越我们老祖宗的水平的。你怎么创新,用西医的方式证明你重新?正所谓,西医越是新的越好,中医越是古老的才是精华。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对西医的“病毒病菌”说十分的不认同,但当你经过多年的试药和试方后,你会发现再对症的药、再对症的药方,如果身体里的“炎症”没有被消除,这个药或方药是几乎不起作用的。人体是个很大的能量代谢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就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可以这样说人体如果没有细菌(微生物)的参与,吃到胃里的食物也不会被消化吸收,人还会被饿死。
 
西医研究研究病毒病菌透彻,但是治病也是乏善可陈。疗效平平。中医没有炎症(细菌病毒)一说,就是阴阳纠偏。用西药治疗胃病有几个治好的?举例:十胃九寒,西药基本都是寒凉型的,指标不治本,有时候还会加重病情。附子理中汤下去,一股热流涌动,痼冷寒疾荡然无存。立竿见影。无论西医发展到何种程度,和中医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你不要进入误区了。中医就是中医,不能混为一谈,你可以结合运用。不可能将他们融为一个体系,因为不通。会不伦不类,浪费时间精力。我还是这样说,在先进的西医也无法超越古老的中医。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疗效。
 
现在中医的发展确实令人堪忧,很多学者都有这样观点,现在的中医在现有政策下,条条框框的束缚内。一直在走下坡路。想当一部分人鄙视中医。可是中医药却在外国蓬勃发展。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还有人讽刺的说:将来想学习中医,就要去外国。刚看到一条信息,黑龙江正在限制中医院卖西药。我感觉这是一个好的风向标。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中医研究研究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并不代表用西药,而是想出把中药用的更好。为了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就必须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研究和了解。为什么西医在不断发展?而中医却在不断地“倒退”?原因就在于西药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体,而中医始终停留在古代的医案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研究始终停留在人体的表象”上。诸如:“上热下寒”呀!“半表半里”呀!等等。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任何医学如果离开对人体的研究,都是镜花水月、缘木求鱼。中医败就败在这里。
 
“养正徐图”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是这么大的一个论坛呀!在帖子“想学中医吗”里混混老师的一句回复:其实中医的‘养正徐图’法很不错,启发颇深。辩证地去理解,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甚至扩至针灸、推拿,毕竟是外因,最终是要通过身体体质而起作用的。一个濒临死亡、无力回天的人,不管你用什么药、什么办法都无济于事,都不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因此,对于久病的患者,身体消耗太过,体能不支,我们用药必须考虑先扶正,再行克伐的办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养正徐图”法。无论是阴虚还是阳虚,最终的结果都是造成身体正气的降低,累及的是肝脾肾功能的减退;就象我们人类在遭受重大灾难之后,首先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中医用药上,我感觉也是应该先从脾肾入手,把人体的“生产加工”能力搞上去,然后再行祛瘀泻浊等等。所以说西医那一套“大肆杀戮”的医疗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
原帖链接能发出来吗?
 
“喜好”和“需药”
如果说你的生活经常是甜蜜的,那你注定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如果你的生活是辛酸和苦涩的,那你极有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有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喜欢经常吃甜食的人,一旦有病,你平时很厌恶的那些东西(辛、酸、苦、涩),可能就会成为你治病的“良药”和“法宝”。看看你所服的药剂中是不是“辛、酸、苦、涩”的药味占多数?如果不是,估计是治不了你的病的。因为“辛、酸、苦、涩”的味道是你平时最缺乏的,这些才是你的“需药”。
这一点我不太认同,比如我自己比较喜欢吃山药土豆牛肉之类,而我的身体正是需要这些,因为气虚阳虚之故。另外,当一个人所服中药正好对证时,再难喝的药,他也会感觉(相比于正常人喝这种药的感觉来说)这种难喝程度要降低了不少,当其病证差不多快好时,他会逐渐产生正常人的那种服药感觉,觉得越来越难喝——这也是衡量是否该停药的标准(也即治愈标准)。

人体是非常智能的,因为通过漫长的进化,发展出了很多自我修复和疗愈的功能,而这种所谓的”喜好“的变化正是身体这种功能的体现。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5-14 21:04 编辑

人活到120岁不是梦想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房间里的暖气片用到十年以上就不热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污堵。只要我们把暖气片拆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装上就可以了,房间的温度又能上去了。人的寿命其实跟体内“垃圾”的日积月累是分不开的,如果每隔十年能将体内的“垃圾”清理一次,我想活到120岁不是没有可能。但怎么清理?如何清理?目前还是个难题,有朝一日,如果这个难题被攻克、破解了,人的寿命将会大大提高,活到120岁真的不是梦想。
关于清理,网上有所谓的全息汤三种,即是此意。
 
2011年,由于特殊的原因,身心上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整夜整夜地睡不好。很快,眼睛又患上了“飞蚊症”,医院是治不了的;在无助的时候, 才决定自学中医,尝试自救,成为了一生中的又一次转折点。
睡眠的质量不高,还经常做梦。自己感觉睡眠是多么地重要,但又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治疗。学了中医,知道自己属于阳虚体质,因此吃过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右归丸,开始有一定的效果,一旦服用几天就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就会有胃酸、胃不舒服的症状出现。直到去年,当自己真正感觉到悟通“阴阳”的时候,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按理说“阳虚”体质就适合服用“右归丸”,但为什么就不能用了呢?原因就是按照“生命燃烧”理论去分析,作为“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温度和氧气,方中除了桂附以外,右归丸都是对“燃料”的补充,桂附只是对身体温度的提升,但阳虚多年就象多年的‘河道’一样,瘀积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只有加强祛湿、清瘀的力量,人体的阳力才能够得以大辐度地提升。所以就在右归丸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生姜和半夏,没想到简单的两味药,睡眠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待续)
你理解得非常对,其实关于补的方法,有很多著名中医有非常经典的言论,只可惜现在很多市面上的中医都不懂这些道理,只会一概堆叠人参黄芪鹿茸杜仲一类。

关于补的一些名言,兹录于下,供有心之人参考:

1. 善用补者,补中有开。(李冠仙)
是说补要补的灵活,不呆滞,要在滋补药中佐以少量理气活血之品,方可促进气机调顺,血流通畅,此即”补中有开“之意。
临床经验中,往往补药种加入一些理气活血药,效果更明显,虚不受补的虚火症状也会减少许多。比如张元素说:”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周学海说:”每加行血药于补剂中,其效倍捷。“周学海认为病后脉络之中,必有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


3.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周学海)
此语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大忌。治病当视病势所趋,因势利导,表证之透达,水气病之渗利,阳明里实之攻下,均为使邪有出路。吴又可:“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若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

对于补药也是如此,比如六味地黄丸中,茯苓泽泻丹皮三味药便是考虑到身体本身有水湿(包括考虑到方中熟地容易滋腻)以及气血瘀滞导致的虚火而设,恰恰将病邪开出一条道路,补中有泻,堪称完备。

4. 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王好古)
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新感外邪,当以疾利之药去邪;病在中期,当养正祛邪,兼而治之;病在末期,迁延日久,身体消耗过大,法当宽缓,即”养正徐图“。

5. 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叶天士)
王道指调养正气。此语是说补虚之法需要从容调理,假以时日,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张景岳“补不可以求速效”也是此意。

6. 救阴无速功。(叶天士)
阴为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故应当假以时日收功。反之,阳乃无形之物,法当急固。所以,阴阳两虚者,以补阳为主,滋阴为辅。气血两虚,以补气为主,补血为辅。

7. 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蒲辅周)
这一句用的是互文手法,即气血均贵在通畅,平和。因为气滞血瘀则为病,气急气乱、血热妄行、气结血凝亦为病,故气血以通畅平和为要。也就是说,补气需伍以理气之品,补血须配活血之药。

8. 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李冠仙)
强调补虚的本质只不过是补不足的同时,注意重建人体的自生能力,绝非多多益善。因为身体能自生这些能量和营养才是最大的补药。

9. 治肥人之热,虑虚其阳,治廋人之热,虑虚其阴。(喻嘉言)
体现因人制宜的原则,因为体质不同,治法有所不同。肥人多痰,多为阳虚(气虚)体质;廋人易有虚火,多为阴虚体质。因此肥胖之人调补多考虑补气温阳祛湿,而瘦人则多考虑滋阴养血。

10. 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吴鞠通)
气为阳,血为阴,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自然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还要注意稍稍补气,血滞者,在活血的同时要稍稍理气。这就是所谓的阴生阳,阳生阴,生生不息之源。

11. 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王旭高)
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肾虚则精血不足,治当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阿胶鹿茸等。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则五谷精微无以充体,故培补脾胃要辅以谷食之方。即既补脾又可食用的药物。如大枣,粳米,麦芽,薏米等。

12.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李东垣)
湿为阴邪,内经曰”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治法当因势利导,因此利小便是治湿的首选方案。

13. 凡草木诸药,以气胜者,迅而善行,以味胜者,滞而善守。(张山雷)
这里气指气味(非药物四气),味是味道。这句是说中药以气味见长者,作用迅速善行而不守,以滋味厚重见长者,作用徐缓善守不行。当然,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其细微不同当详加分辨。

14. 新病朝急者为阳邪胜,暮急者为阴邪胜也,久病昼静者阳虚,夜静者阴虚。(杨旭东)
揭示了阴阳之虚实证候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15. 阴之病也,其来缓,其去亦缓,阳之病也,其来速,其去亦速。(徐灵胎)
概括了阴阳两类邪气致病的不同特点。所以慢性病大多是阴病,急性病大多是阳病。

16. 阳虚甚者,阴亦必虚,釜无薪火,安望蒸发乎精微;气虚甚者,血亦必虚,车无辘轳,安望汲饮以灌溉; 阴虚甚者,阳亦必虚,灯残油涸,焉能大放其辉光; 血虚甚者,气亦必虚,水停浅舟,焉能一往而奔放。(石芾南)
阐述了阴阳互根的道理。因此,凡病日久,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比如,房事熬夜手淫长期伤精,长期阴虚必然导致阳虚,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喝水不解渴,同时怕冷,手脚冰凉。长期吃生冷,或是久吹空调导致长期阳虚,必然会导致阴虚的虚火症状。

上面16条几乎将治病中调补的方法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概括得非常详细了。楼主当详参之。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5-31 13:16 编辑

附子生热的原理分析
谁都知道,附子是热药中的极品。但关于附子为什么会生热?有人说附子是“激素”,有人说附子属“能量”;然而,当有人对附子做专门的研究化验之后,却又不是“激素”,也没有一点“能量”的成分。那附子进入人体以后,为什么会生热呢?我想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在转化分解过程中生产能量,二是能够加速体内的氧化过程,让其他物质尽快产生热能。不管是哪方面,都是在生命“燃烧”过程中,在体内的氧化过程中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端消失,只有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有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思考,那就是附子在服用前必须要经过煎煮,否则容易中毒。其实这煎煮的过程就是附子本身转化的过程,有毒的成分在经过煎煮后变成了无毒的成分。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常温下对于生附子来说至少也要1.5小时,而在高温下所需要的时间会大大缩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只有一种可能:这一转化需要一定的“能量”(即热量)。“能量”是一定的,温度低需要的时间就会长,温度高所需要的时间就会相应地缩短。可见,煎煮附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能量存储的过程,其中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时吸收了大量的“能量”(热能),而当附子进入人体以后,再做进一步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又会把先前存储的能量再释放出来;这时,由于体温的升高,又会加速原本的“生命燃烧”过程。我们还记得中学化学课本里的加速氧化分解反应的三个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因为附子的介入,增加了体温,加速了体内氧化的过程,所以说,附子在生命燃烧过程中,其实是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附子温阳与人参补气,到底是药物本身额外补充的能量还是作为一种促进人体消耗精华,从而多产生出一部分能量?如果是前者,可以称为真正的补药,若是后者,其实相当于提前消耗人体的精(当然在急性病如厥逆、亡阳欲脱时迫不得已时用),非不得不用时才能用,而不能长期。

楼主的想法引入了一种新的解释,那就是在高温煮的过程中其实相当于吸收了能量,而附子释放的能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对于这一点,我无法完全确认,但是之前看过一些关于研究附子疗效与有毒成分以及其煎煮时间的关系研究的论文发现,高温过程使得其中有毒生物碱成分变为低毒生物碱,而这个低毒成分就是发挥附子药效的部分(因此当煎煮太久,反而附子药效降低)。所以,这样一来,可以认为这种低毒有效成分的生物碱,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说,一般只有糖、酸才能构成能量成分,比如葡萄糖,ATP,生物碱一般不作为能量来源),因为前面吸收了高能量,所以”催化剂“在体内协同反应过程中有可能释放了一部分外部吸收的能量,并且还促进了人体消耗体内的能量源(”精“),进一步释放出额外的能量,从而达到附子温阳的效果。

但人参的主要成分是糖类、氨基酸以及人参皂甙,其中人参皂甙(这是一种固醇类化合物 )起到主要活性作用。固醇大多与人体激素调节相关,可想而知,人参的作用原理还是主要通过调节人体,多消耗体内的精以释放出能量(当然也不排除人参富含的氨基酸、糖类以及维生素的补充营养的作用)。

由此可知,附子的补阳与人参的补气阴的作用,主要来自于促进人体主动消耗人体的精,然后药物本身额外补充一部分能量或营养物质获得。
 
治“蚊虫叮咬”
一直以来我还以为“招咬”(招惹蚊虫叮咬)是一个人的特质,因为自己多年来深受“招咬”之苦。记得以前对夏季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冬天怕冷,“恨”是每到夏天,那些小咬都会对自己发起“攻击”。更为严重的是,若被野蜂蜇一下会全身肿;被蚊子咬了也会很长时间才能够散去。夏天,我就是妻子、女儿的“护身符”,只要有我在,蚊子就不会咬她们了。可是今年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终于被打破了,家里养只小猫,身上有跳蚤。去年那只猫因有跳蚤,特意从兽药店里买的杀虫药,却因喂食剂量过大,小猫被毒死了。今年的这只小猫身上也有跳蚤,却不再咬我了。那天,妻子却发现她身上痒,一看有好多小红疙瘩,肯定是跳蚤咬的。由此这也改变了我一贯的看法,我认为“招咬”是可以预防的。于是我给她配了防叮咬的中药:麻黄、黄连、山茱萸、五味子、生地、全酸枣。打成粉用水冲服,没想到还真灵,几天功夫身上再没起疙瘩。与此同时还将药渗在肉里喂了小猫。
这些药物怎么解释防叮咬?一般来说虫子蜇人释放的都是酸性物质,麻黄黄连含有不少生物碱,按理说应该有效,但是山茱萸五味子则是酸性,估计是收敛创口作用?生地凉血,酸枣(补血)?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6-26 14:35 编辑

探究“高血压”
有过修理制冷设备经验的朋友可能知道,制冷设备中的压缩机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人心脏很相似。压缩机是把制冷剂在糸统内通过压缩形成循环,心脏是把血液在人体内经过压缩形成循环。而不同的是,制冷机糸统内的制冷剂是固定不变的,而人体内的血液量会随需要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不过那是偶然情况,大部分时间还是趋于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制冷设备糸统内的压力分析,找出“高血压”的形成机制。
制冷设备的组成有压缩机、散热器、毛细管和蒸发器。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压缩机将制冷剂(静态时为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外压缩喷发,在散热器内形成液态“高压”,同时经过散热器时,将制冷剂中的热量通过设备“体表”散发出来,而后制冷剂在毛细管的节流下,慢慢被喷射至“蒸发器”,由高密度的液体变成低密度的气体,食品存放就在“蒸发器”附近,所以将食品中的热量带走,制冷剂在由液体变成气体这一过程中会吸走大量的热。而后,气体形态的制冷剂再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在修理制冷设备时,我们使用压力表检测糸统内的压力。影响内部压力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压缩机的性能好坏,性能越好的压缩机在内部产生的压力就会越高,老化了的一台压缩机是没有多少压力的。二、糸统内的制冷剂量的多少,在修理冰箱时往往加注的制冷剂量越大,在内部产生的压力就会越大。三、管道的粗细和通畅度,一般管道越粗,内部清洁没有杂质,压力就会变小,否则管道越细、杂质越多,压力就会越大。管道内的清洁度跟制冷剂的纯净度有很大关糸。
可见,影响制冷设备内的压力因素完全适用于人体内“血压”形成因素。一、压缩机性能的好坏相当于人的心脏的好坏,血压高从另一方面说也说明你的心脏功能还算不错。二、糸统内制冷剂量的多少就相当于人体内血液量的多少,血压高的同时也说明肝脏的疏泻、藏血能力不足。三、管道的粗细和通畅度相当于人体的血管粗细和血液品质及其粘绸度。血管细而血液粘绸度高,说明人的体能不够阳力低,体内的“新陈代谢谢”不良,不能将代谢谢杂质及时排出体外。
所以说对于“高血压”,第一条并不重要,因为你不可以将心脏的压力降低。我们主要针对第二条和第三条展开研究。先说第二条。人体内和血容量受肝藏血的机能调节,一方面肝瘀、存储空间变小;另一方面全身各地营养又相对缺乏(血虚),造成机体相对缺血的假象,肝脏又不得不释放血液到血管,致使血管内的血容量相对较高。再说第三条。一方面由于受到体内太多的水和脂肪的挤压,血管不可能变粗只有变细;另一方面,由于阳力下降,体内温度相对较低,血管处于“潜水”状态,位置较深这也是被挤压变细的原因。至于血液的品质问题就更容易理解了。由于“新陈代谢谢”的障碍,很多杂质积存在血管血液内,这是造成血液粘绸的根本原因。
总之,无论是第二条的肝瘀,还是第三条的阳弱血虚,都是由于“新陈代谢谢”不良造成的结果。在治疗上都应以舒肝、清瘀、升阳为原则。因为只有身体变瘦了,血管受到的挤压才会变小,全身的血管被释放,血液的流速也会加强;只有阳力提高了,身体温度会升上来,血管才会从“潜水”状态下上浮出“水面”。这样,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了。
说得很好,其实第一条应该这么解释。血压升高其实并非单纯的现象,而是身体的一种自救现象,比如有些人到云南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身体缺氧了,然后身体自主调节血压,想努力多输送血液从而达到提高输氧量的效果。同样,外感病发热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很多细菌病毒不能再高温下生存,身体主动消耗能量产生高温,就是对抗病毒细菌的过程。高血压的产生的可能性也有一条就是身体的自救,这就好比人落水就会不由自主不断扑腾一样,如果强行服用降压西药,就好比将落水之人强行按压下去,这可是非常有害的,反而对身体不利。只有找准血压升高原因(比如血瘀,气滞,血虚),去解决,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

此外,不但是高血压,低血压也是同样的道理。高血糖低血糖更是一样的道理。
 
中药过量中毒
记得之前的帖子城提到过槐树叶泡水喝能缓解眼干、眼涩的症状,但槐树叶这种东西不可多放,放多了或者服用时间长就会有副作用:面部尤其是眼角感觉发痒,眼角里面不红也不肿,但就是痒的老想用手揉搓。以前出现过这种现象,我也没往这槐树叶上面想,困为经常试药,也不知道是哪方面出的问题。最近一次我在煎剂里面放了些槐树叶,结果服用之后就出现了眼角发痒的症状,持续将近一周的时间症状还没有消失。最后在一次试服茵陈之后,才得以缓解,说明茵陈可以解中药药毒。槐树叶中有一种涩的成份,少服有益,多服有害。
茵陈等清热解毒(尤其是入肝的药)大多能解草药毒蛇之毒,因为人体肝肾是解毒的器官。中毒过深大多导致肝肾衰竭。但是清热解毒之药服用太多,导致身体阳虚,故不可久服。
 
读《伤寒论》有感(二)
张仲景是扶阳派的领军人物

从治疗伤寒一开始仲景使用的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附子汤、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等等,大都离不开温热药物,即使因误治、误汗或误下出现了伤阴亡阳,还是离不开温热药进行“回阳救逆”。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传变”(其实是阴伤的结果),偶尔用一下滋阴的方药(如白虎汤),甚或在方中加入滋阴养血的药物(如灸甘草汤)。总之,一本《伤寒论》,给我的感觉就是以扶阳为主线,以滋阴、祛瘀、助阳为配合治疗的经验藏书。
“回阳救逆”为什么要用温热药?
这个问题在当初也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一直弄不明白:因使用温热药物而导致伤阴亡阳,而为什么在“回阳救逆”时还要用温热药,那不是越伤越厉害吗?直到我悟出了生命燃烧的本质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因是这样的:因误治(大汗或大泻)造成了“生命燃烧”所需要的燃料的极度缺乏,即阴物质的严重短缺,就象机动车因燃油耗尽而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状态。回阳救逆时使用温热药的目的,就跟机动车重新点火,让发动机重新燃烧运转的道理一样。因为人体内阴物质的耗损,造成体内多处降温。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燃烧,都是在一定温度下支持的,体内存储的蛋白质、脂肪等又是不易燃烧的“硬柴禾”,是不能被直接迅速燃烧的,所以只有再加一把火,也就起到了引火、升温让燃烧继续进行的目的。
”阳为功用,阴为物质“。理解了阴阳,几乎就能理解这一切。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7-12 15:53 编辑

再次验证附子的“生热原理”
稍加水,将50克生附子浸泡一宿,几乎将水全部吸收,然后将湿软的生附子捞出,再用刀将附片切成丝儿,然后放入烤箱中烧烤。预定温度150度,待40分钟之后,见附片丝外围变得焦黑取出附片。用口尝试还有一些麻口的感觉,但比生附子时要小的多。然后就嚼服大概有两三片的量,剩下的就只有慢慢地体会了。约半小时之后,从噪子(麻凉)一直到整个胃里都是凉的,到户外活动(每天到野外看书、锻炼),大热的天还不得不将厚上衣拿出来档在前面。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下午才有所好转。
这个试验,我本想用来验证附子在不用水的情况下,通过一段时间的高温,看能不能直接转化去毒,并充分吸热,这样就可以用干附子做散剂了。但这一试验的结果显示,附子在离开水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充分吸热,并进行去毒转化的。所以我们用制附子做丸散剂后,附子生热的量极其有限。也就是说失去毒性的炮附子是没有多少生热能力的;被转化吸收的热量大部分被存储在煎液里,这也充分证明了附子在煎煮的过程中、在转化之前,是要充分吸收热量的。如果省略了这道工序,生附子进入人体后,肌体会遭受中毒和被吸热的双重打击,是绝对划不来的。这也是试尝生附子,肚子里长时间发凉的原因。
这个研究结果我认为很重要,因为在使用附子时它没有捷径可循,必须按照规定煎煮到一这一时间,或者用高温、高压的方法缩短煎煮时间,比如压力锅。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我就不在论坛上发表了。这点粗浅的研究我想大家应该能看得懂,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个人意想而已。
还有什么方面的研究不便发表呢?
 
“打呼噜”对健康有利
最近在论坛里看到一篇治疗“打呼噜”的帖子,治得了治不了不知道,我只想说我们治的其实并不是“打呼噜”本身,而治疗的应该是引起“打呼噜”的原因。为什么?这是因为“打呼噜”是对人体是有益的,而并不像某些所谓的“医学人士”所说的“打咕噜对人体有害”。
首先我要提出几个问题:一、什么样的人容易打呼噜?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一样的,肯定是“胖人”。二、什么年龄段的人容易打呼噜?结论肯定是“中年以后”。三、在什么情况下才打呼噜?结论是“睡眠当中”。四、打呼噜对睡眠有影响吗?答案是“打呼噜的人睡眠往往都很好。五、打呼噜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吗?答案是:不会。可见,”打“打呼噜”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并且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产物。即人到了中年以后,由于体胖就会在睡眠中出现“打呼噜”的现象。因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积久成瘀,新陈代谢谢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现代人多数呈“阳虚体质”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壅肿”的身体与“打呼噜”之间会有什么必然联糸吗?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我们知道在动物界,猫是“打呼噜”的,猫即使不在睡眠当中也会“打呼噜”。不信你就感觉一下。猫随着肺部的呼吸,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一分钟的身体的振动频率大概在500次左右。每秒钟的振动次数大概在8——10次左右。这只是耳听的大概数字,若用仪器测量这个数字可能会再高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猫这种动物的天性,它是抓捕老鼠的工具,必须时刻保持身体的轻巧、灵活和敏捷。一旦猫的身体变得“壅肿”,它抓捕老鼠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因为振动能加快身体的代谢谢,振动能清除体内的“水湿”,可使身体中没有多余的物质。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不妨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刚下过小雨的树叶上挂满了水珠。如果没有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的,如果我们在下面的树干上揣上几脚,让树体产生振动,那么树叶上的水珠就会象下雨一样纷纷落下来。在人或动物体内其实道理也是一样,除了血液之外,体液是很难流动的,只有通过振动,才可以使组织器官内的陈旧水液,连同溶解在其中的杂质废物,随着水液的脱落而一起被运出体外。同时振动还会产生热量,更有助于新陈代谢谢的进行。这就是“打呼噜”所起的作用。在睡眠中人体几乎处于全部静止状态,如果没有“打呼噜”的帮助,那岂不是会越来越胖?所以说我们在治疗“打呼噜”并不是在治疗“打呼噜”本身,而治疗的应该是导致“打呼噜”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壅肿。
我们可以调查一下,在开车的司机当中,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在中途突然发病的机率有多大?答案肯定是很小。原因就是机动车产生的振动帮助了司机,使得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降低。
这么理解的话,喝酒之人容易打呼噜。
 
我明明知道这篇“批判”《伤寒论》的文章会遭到很多人反对和不理解,但还是要把它写出来,为什么?因为我知道,阻碍中医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伤寒论》,《伤寒论》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他的方药,而在于他没有提出如何使用那种方药的治疗思路,那种以症套方的办法根本就不能指导中医及临床。例如“小柴胡汤”,按照书中所列的“辩证方法”,能够适应的病症很少,或者说适应范围很窄,而从实际应用来看,经过合理加减它的治疗范围很广。凡是因痰瘀闭阻,导致体内气机不畅的病症都可以使用。再说:“小青龙汤”,我曾用它为侄女治疗“闭经”。若依书中所列的那些所谓的“辩证施治”,能有这样的功效吗?
事实上你用了A方,可能里面真正起效的是某几味药物。比如你用小青龙汤加味治好闭经,很大可能这个闭经就是因为寒凝或者血瘀导致。小青龙汤里面的温热药加上活血药以及理气药(之前我也说过活血加理气,补血加补气,并且女性多肝郁,柴胡枳壳郁金疏肝对于妇科病都有用),所以治好了。这个跟小青龙没啥关系,跟外感病更没什么关系。

小青龙属于太阳外感病,里面有麻黄细辛,同样少阴病里面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也用麻黄细辛,二者一个是外寒,一个是内寒,完全不同,但含有同样的药。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寒论中哪里规定了麻黄荆芥等是解表药?如果是这样,那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会用来治疗少阴病,这里的麻黄是来解表的?你说的这是后世医家自行分类的,伤寒论中用药来自于《汤液经法》(已失传,《辅行诀》中可窥见一二),里面更是没有什么解表药之分,只有五行五味与脏腑补泻之分。
 
推荐《伤寒论》里的一个好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基本信息
【来源】《伤寒论》。
张仲景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 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二两(6克) 麦门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枣三十枚掰(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这个方在《伤寒论》里是一个“生命之方”,所谓“生命之方”就是阴阳兼顾有生命力的方子,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方子就是正常人喝两三剂也只有好处,喝不坏的。原因就是它兼顾了阴阳,是阴阳同补的好方。但就上述的主治来看,它的应用范围并不大,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回阳复脉的方子来用,所以又被人称为“复脉汤”。原因就是尽管是个好方,但没有理法,也就是说这方所治的病是怎么得的?病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知道这些,它的治疗范围就广了。因为仅凭“脉和症”所列举的会远远不够。一种病源会引发多种疾病,也会表现出多种脉象。在治疗上只要以它为基本方,做适当调整和加减就可以了。
先从它的主治上看,第一条: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这一条明明说的是“阴阳两虚”的患者,或者由于阴虚日久而导致阳力下降。脉不一定就是“结代和心动悸”,脉弱或沉弱都在治疗范围。总之是精亏血虚所致。第二条: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这一条主要是说由于阴虚、气虚表不固,而造成身体自身消耗太大,日久而造成“劳咳”。可见,一方面是精亏,一方面是气虚。不管是阴虚还阳虚,凡是表现为精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在我看来,正常人,经过适当调整,如果是运动员服用还可以增强体能,绝不会被当作“兴奋剂”而检出。在使用上,对于阴虚者应该适当增加滋阴的量,对于阳虚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辛温的量。美中不足的是方中缺乏“清瘀”的力量。因为用我的“生命燃烧理论”来衡量,在燃烧三要素中,方中只解决了“燃料”和“温度”的问题,在对“氧气”的利用效率上还没有提高。
如果加入清淤成分,自然是极好的,只不过根据其用途来看,阴阳虚弱很严重(都到了心动悸脉代结地步),所以此时是救急,而非调补身体(前面我的回帖中也提到补无速功,尤其是阴虚的情况,所以炙甘草汤本意用来复脉,并非长期的阴阳双补,自然里面没有化瘀理气之药)。等心动悸脉代结等症状不那么严重时,再行加减长期调补方是正道。
 
再谈“生命燃烧理论”
之前我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燃烧”是一种看不见“火焰”的“燃烧”,它是一种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对于有机物来说,有氧气参与的“低温燃烧”那只能是“发酵”,“发酵”是离不开“发酵菌”的。我们知道,对于“发酵”来说,在氧气充足的前提下,温度越高它的“发酵”速度就会越快,那么它因“发酵”而产生的气体(可燃性气体)就会越多,这样“生命燃烧”的“火势”就会越大,身体就会变热。为什么感冒会发烧,那是身体自发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在全面提高全身的“战斗力”;而我们的西医却在使用“抗生素”,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有益菌、发酵菌统统杀灭,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越来来越变得“不热”了。所以说在《伤寒论》里,仲景治疗外感(伤寒)为什么要用“辛温药”就不足为奇了。
低温燃烧(发酵),除了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气体燃料)之外,同时还产生身体所需的各种前期营养物质(液体燃料),随着体温的升高,体内的一些“液体燃料”,会不断被分解“燃烧”;这时,各项生命活动都会变得非常活跃。
说到这里,还想到了氧气充足与否导致氧化反应的不同(从而释放出的热量多寡也不同)。当氧气充足时,氧化反应进行地完全,于是释放的能量就越多;氧气不足,燃料被氧化得不完全,释放的能量就较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