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龙三中医课堂,随我学中医

视频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http://v.knowwing.com/CTYX/TCM/44a3365a46c9077e.html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教学片(1—75全集)
https://www.tcmbe.com/threads/127569



http://v.knowwing.com/CTYX/TCM/6976570b0353203e.html
 
这本教程我是去年下半年看,同时也听了李德新老师的课件。主要内容现在好像各忘了
 
挺好,一天学一点,慢慢就积累多了。
 
老师,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怎么逆传心包

朋友,你的问题放在讲五脏时,再一齐解答
 
龙三公主,之前你说月经迟了,来一针合谷穴就可以了,请问原理。
谢谢!
 
龙三公主,之前你说月经迟了,来一针合谷穴就可以了,请问原理。
谢谢!

客气了,只是这原理讲起来就一匹布那么长,会涉及辩症论治,经络知识,你不妨看看合谷穴的介绍。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以后有机会讲到针灸时再详说
 
今天继续第三堂课
(2) 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
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因为人体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身体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动的失常,也能损伤形体而出现病变
(3) 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如《灵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由于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因而内在脏腑的机能状态可反反映于舌。验舌不但可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而且还可推断疾病的轻得缓急和逆顺转归。面部色泽是内在脏腑精气的外荣,故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医诊断学中的望诊会有更详细的论述,不要轻视望诊,这是反映在病人体表的真实而又客观的现象,如果有经络知识,对于体表的异常反应会有更好的体会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对口舌生疮的治疗,由于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口舌生疮多由心与小肠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疗。处方时,酌加利水之品,以让火热随小便而出。心火与肠火得泻,口舌生疮自愈。如外泻不愈,若属肾阳虚衰,其病虽发于下,但可以艾灸颠顶之百会穴以调之,督脉阳气得温,肾阳得充,泄泻自愈。即所谓“下病上取”,眩晕欲仆,若为水不涵木,其病虽发于上,但可以针灸足心之涌泉穴以调之,肾水得充,涵养肝阳,眩晕自减,“上病下取”——这与我上节提到的五脏一体观有莫大联系,大家可以重温上节课,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针灸也是有讲究针健侧:右肩疼痛,针左手三间;远取,闪腰了针养老;如今由于分科严重,针灸的学生侧重与针灸,药方的学生侧重于药方,这也让他们没有了整体性,以后的运用又何来综合性。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若因躯体病变引致精神病变时,当先治形(躯体疾病);若为精神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则当治神(精神的失调)。但由于“神为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上一课也有的及“形神一体观”,可以互相参详理解。为何要重点提及了,这是我实际中遇到不少慢性病患都存在的问题,心病更比身病重。由于调理时间会较长,如果单方面治疗身体,一来配合性差,二来疗效也不好。所以改变其认识,从心理上调整入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去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我也知道很多如我一样因为病才走上学医之路,所以好好品味这个形神统一,会对你今后调理有莫大的帮助
 
我把我的个人体会加注在课文后,虽不能帮你们理解,因为没有实践,是很难体会的,但可以有点印象,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再来回味,就能永远不忘了。这也是我学习的一个窍门,不懂的就放一边,不要强行弄懂,仅仅的死背硬记,与字义上的弄懂是没用的,需要的是在实际中的明白这个理。当然如果是要考试的同学就不能用我这方法了,否则就只有不及格的份了。
 
学习了,就是记不住
 
不是自动翻的呀,右下角会有按钮,需要手动翻阅的呀

老师好,杂志可能因为我电脑屏幕太小,下方的按钮没出现,杂志只能调大,不能缩小,我换个本本试试。
另我看了你这几天的课程结合我自身情况,请教如下
我咳嗽长达一月,咳时有痰量不多,白色,咳的最厉害时感觉胃部痉挛,甚则遗尿,脸部出现痘痘以太阳穴到下巴临近发侧为著,大便溏稀,根据你的课程,应该是肺,大肠,肾,胃出现问题,我用艾灸过肚脐下方,每次20分钟,大便有改善,其它的没什么反应,应该如何调理。咳嗽最厉害在下午3到5点,和出汗时。我猜测应该是体内寒甚,但为什么出现出汗时咳嗽反而加重的表现呢。望指教!弟子致敬!
 
你那点技术 还装逼
 
老师好,杂志可能因为我电脑屏幕太小,下方的按钮没出现,杂志只能调大,不能缩小,我换个本本试试。

其实你问的是很难结合现在的课程给你解答的,不妨给些问题你:为什么会咳嗽?为什么会有痰?是因为咳嗽才有痰,还是因为有痰才会咳嗽?为什么你会断定自个寒了?下午3-5点是哪个经络循行时间?太阳穴至下巴近发侧处是哪条经络循行?这一个月你采取了什么治法?起因是什么?舌象会看吗?不会就拍个照片。
 
第四讲开始了: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 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
——比效强调大家要考虑自然环境,如南北地域不同,用药也不同,这个也是很好理解,如有名的麻黄汤在我们广州就很少医生使用,包括桂枝汤。所以重点学习当地名医的用方用药,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性草药也是有必要的。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各种社会会因素,也必然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1)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金元时期的李昊曾指出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政治地位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和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机能和气血的流通。
(2)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
“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说明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剧变,可导致人的精神活动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不利的社会环境,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故《素问》: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社会因素是造成紧张状态的重要原因。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的反应本来是要防止身体受损,是一种防御机制,但若这种防御反应不当,反因此生病。此类疾病统称为“紧张状态病”。紧张状态是非特异性致病因素,可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但由于各种人体内部及外部条件因素的制约,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在紧张状态时易引起精神情志方面的反应,有的则易引起生理机能方面的反应;有的人对紧张状态的反应可发展为冠心病,而另外的人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或其他身心疾病。

(3) 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而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防治疾病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
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天人一体观
医学模式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理论认识,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把人看作纯生物体,运用分析实验的方法,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说明,从而形成的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的总的观点。
现代医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运用“医学还原论”的科学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故“生物医学”表达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轨迹和赖以取得成就的科学方法论,概括了现代医学的总特征。
随着发展,生物医学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把复杂的生命现象仅仅归结为物理、化学过程是不够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在生命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的明显缺陷是它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在它的框架中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70年代,医学界提出了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指导医学的发展。
细细品味,好好体会这个整体观,有了这个理念才好继续中医的学习。虽然我们难以如古人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但也可以眼光放大,不会只盯着一个湿疹,一个前列腺炎然后拼命用药。一直以来身边都很多人问我中医的问题,每次细细从理论基础入手解答,不但不会令他们烦厌,反会令大家更喜欢中医,更相信中医,更会选择中医。这也是我一直比较提倡让更多人懂中医会养生,很多人会收藏起来不教,是害怕他们懂了之后断了自个财路。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做医者,并不是要想人病了增加生意,而是应该让更多人不病,会防治才对
 
这种形式很好啊!强烈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