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龙三中医课堂,随我学中医

你不要光看这段,这只是教材中我认为的重点,你要配合着书本一齐看。而且这个绪论内容是理论性较重,很难

哦,那就先谢谢老师了啊,我会坐着好好听讲的,不明白的地方,还是要再问的
 
继续开讲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由于此节比较抽象,没一定的古文功底,仅凭自学是很难理解的,在此就不深究,大家就自已看一下,初步了解一些概念。
二、 精气学说基本内容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1、 对中医学精学说的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脾
2、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中医学的“气本一气”,是受古代哲学“元气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人体内的各种气,包括元气,宗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气本一气说”。
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根据其运动趋势和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
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 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运动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动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
如内在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重新复习P10:绪论中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提及的五脏一体观
(二)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今天讲课结束,随后会讲阴阳学说。这个周未在广州有分享会,欢迎广州的同道中人参加:
关注身体,关爱心灵,广州俱乐部分享会进社区[广州市]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54168
 
偶然看见的,收藏起来,有时间学。
谢谢分享
 
谢谢龙三老师,请问老师在广州哪里开诊
 
谢谢龙三老师,请问老师在广州哪里开诊

现在没有固定,多在华宝汉医俱乐部会员单位轮流。有时讲课,有时偷懒睡觉
 
第四讲开始了: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老师的胸怀,有点像古代医圣们的“但愿天下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雅致,是的,中医现在更为紧迫的是继续传承的问题,而不是同行们互相挤兑的问题,中医和西医不同,西医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中医是这两项,一项都没有,还要遭受ZF的打压,本身的传承已出现问题,我辈尽力,希望能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而不变【变色:即没有中医思维,只有西化思维,以至于用西化思维考虑中医】
 
老师的胸怀,有点像古代医圣们的“但愿天下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雅致,是的,中医现在更为紧迫的是

谢谢过誉了。中医是讲悟性,靠经验累积,讲主观,同样的病症,不同医生处方不同,同一个老师要带出一个优秀学生,一生未毕能有多少个。西医是讲数据,客观,同样的病症,不同医生处方都是一致的,一个老师能带一批好学生。加上中国人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所以传承起来会很难。这也是客观事实。
我们个人力微,做好自已就好了,为自已学,会快乐无限,女儿在我的影响下学会不少药味和穴位及养生知识,这就足够让我心慰。
 
谢谢过誉了。中医是讲悟性,靠经验累积,讲主观,同样的病症,不同医生处方不同,同一个老师要带出

真羡慕你的女儿,身边有个健康的保护神,还有一个领进门的纯中医师傅
 
因为要准备分享会,所以进度耽搁了。继续开讲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单独理解比较不易,自行看一下,以便以后联系实际理解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变为一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候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为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未疾,雨淫腹疾,晦淫感疾,明淫心疾”。《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二)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如以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卫气为阳等。详见归类表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相对性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比较对象不同: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如春天与冬天比较,其气温而属阳,若于夏天比较,则其气凉而属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阴阳两分法标示,也有阴阳三分法标示。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大约了解一下,能掌握多少就多少,不用强求理解,因为以后的课程都会反复提及这些内容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对立制约
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二) 阴阳互根互用
(三) 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 阴阳消长-消:减少,消亡;长:增加
1、 阴阳互为消长
2、 阴阳皆消皆长
(五)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可以向其对方转化,从而出现性质的变化
《内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本帖最后由 林恒青 于 2013-8-10 14:31 编辑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阴阳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
 
书接上一回,继续阴阳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把难以理解的阴阳放到中医学中,并联系实际会较易掌握
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脏腑形体分阴阳
经络系统分阴阳
——以上都需重点了解
(二)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掌握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分为阴、阳两类。一般而言,六淫为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暑、火属阳,寒、湿属阴——联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进一步理解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失调发生疾病——所以中医最终就是要阴阳平衡,自然就百病不生。阴阳失调主要形式:
(1) 阴阳偏盛:阴或阳任何一方商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火炉上煮水,火大了,水就会少了(火为阳,水为阴)。这个也说明治疗热病时,除了减少火力外,不忘滋阴善后。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盛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实热证,阴偏盛实寒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请复习病,症,证三个概念和区别。换句话就是多了不应该多的东西,用减法就好了,清热,祛寒。
(2) 阴阳偏衰: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换句话也就是说少了不该少的,所以要用加法。这就是滋阴就能清热,补阳就能祛寒。
(3) 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阴阳两虚了,治疗时还是要看以阴虚为主,还是阳虚为主。
参考手绘阴阳示意图,最后没标注的就是阴阳两虚了。

 

附件

  • 24 KB 查看: 26
温故知新.
精神可嘉

的确,这不仅是大家跟着我来自学,对我而言,也是一次重新的学习,也会有很多新的感悟。
 
书接上一回,原文再续
(四) 指导疾病的诊断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辨阴阳”——就是要辩方向,往东往西。病难治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不辨方向,背道而驰。
(五) 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 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而有医家认为夏天是热在外,寒在里,所以不宜吃冷饮,宜偶吃吃羊肉;冬天是寒在外,热在里,喝凉茶。我亲身验证过了,全家人12年冬天改变过往秋冬进补,没吃过温补的食物,反而喝了不少凉润中药,但这是有辩症而开的,反而不怕冷了。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根据你实际情况,热就寒治,寒则热治,不须跟季节。如果没记错,李东垣还喜欢跟随季节来增减药味,这是应该学习的。
2、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总原则“实则泻之”。实热证,“热者寒之”实寒证,“寒者热之”。由于“阳胜则阴病”须配以滋阴,“阴胜则阳病”配以助阳——这也是很多有名医家常用的方法,在治疗发热之后会加以滋阴之品善后。我往常治疗发热,往往清热解毒就完事了,后来女儿发烧后,我就加用滋阴之品善后,发现效果蛮不错。我以后的热症治疗就喜欢:先清,后调,再平补。其实也不能全怪我,病人往往是目前症状好了就不会浪费时间来找你善后。
阴阳偏衰的治疗:总的原则“虚则补之”《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示意图上就能看到,是因为某一方少了,才显另一方多了,这时就不是把多的给减去,而是把少的给加上,就平衡了,病就好了。
阴阳互损的治疗:阴阳双补。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每味药都具有气与味两个方面的特性,配方时要根据证候的性质来决定是主用其气还是味,还是气味皆用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以后结合课文讲病案时会再度提及,这里只需简单了解一下。
 
书接上一回,原文再续
(四) 指导疾病的诊断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景岳全书•传忠录上&#82

我记得,有个医学口诀,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阴阳,够难了啊,我感觉有时也不好判断病得阴阳,更别说用药的阴阳了啊
 
非常感谢龙三老师的分享!我刚开始学习中医知识, 买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内经", 不是很容易看懂。看了龙三老师的贴,收莸不小。

想请教一下,怎么辨别感冒是风热还是风寒?症状是流清鼻涕,头晕。
 
我记得,有个医学口诀,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阴阳,够难了啊,我感觉有时也不好判断病得

也是,就算是掌握诊断学也不易分清阴阳,可参考《医学心悟》,有非常简单的方法分清寒热,阴阳。为什么不先说这容易的让大家速成了,而要从头罗嗦一番,那是因为法看似简单也是名医在实际中多年摸索感悟而得,就怕初学者不能掌握他的精神,只掌握了这个小窍门反会误了学医,而从基础学,实际运用过,再学习别人的心得,才会更更牢掌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