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关于“风热”的质疑

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形影不离的两个人同时得“感冒”,一个可诊断“风热感冒”,一个诊断“风寒感冒”没有啥稀奇的。每年在冬季在华北,供热期刚开始时,老人照顾孙辈,形影不离,得感冒常常是“一寒一热”,暑季在华南开始使用空调期间亦如此。
同一个环境,对不同人“邪”不同。

至于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已是约定成俗的“病名”,这是一种沿袭西医习惯--按症状命名的病名,不是中医的病名,中医只是借用而已。

感冒 中医大概可以对应“伤风”--伤哪门子寒?搞笑! -另外 伤于“寒风”是伤风, 不是伤寒。

伤风-风有内外--又何必说一定是外感? 和郝万山比还是差层次啊。

中医的基本概念得搞清楚,不是天冷就伤寒,下雨就伤湿,刮风就伤风。
 
大家讨论得挺有意思.我觉得郝万山没有错.我们辨风热和风寒就是辨证,没说是找原因.中医的证名完全是从病的表现来分析确立,原因不是我们诊断的主要依据.象现代医学的很多癌症啊抑郁证啊.你没法去找什么原因,你诊断的气滞血瘀还是根据表现辨的证.你比如说吃了生冷的食物,然后开始发烧同时有腹痛便秘,没有表现阴寒内结的症状,你辨的证是阳明腑实证,就该上大承气汤,管它因是什么.
 
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很好,学习了。我有点儿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和老师讨论。
首先我承认

寒和热不是绝对的,感冒初期确实多是感受风寒所起,治疗不及时寒就会慢慢化热,所以寒热错杂的感冒不在少数。做为良医,应是有热清之,有寒化之,又何必拘于风寒风热而认死理呢?举个例子,有一感冒病人流清涕,打喷嚏,而喉咙肿痛,舌红苔白,你却硬要把病人当成风寒开麻黄汤,你试试看病人能好么?如果在麻黄汤基础上加上一味黄岑以清内热,那你才知道什么叫效果。
 
我曾经讨论过风的属性是热还是寒,最后觉得它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冷天变寒,在热天变热,在深秋变燥。所以当这些变化了的风伤了人,他还是伤风,并不是风邪夹寒、夹热伤人,因此叫风寒风热都不可靠。
 
郝万山是刘老的徒弟,受的是刘老思维的影响,刘老教徒弟学伤寒是要从金鉴开始的,读下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就知道郝万山说的是什么了,可能和楼主分析的并不在一条路上
 
或者病名应为 感冒(风寒证) 感冒(风热证)

因是什么?未必皆是寒。

我到觉得如果一定找因,反而是‘第七淫’--“疫气”
 
热,是果
寒,皆是因吗?

好像也不对,判断外感是否是寒证、热证,依据都是‘果’,治的也是‘果’
 
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形影不离的两个人同时得“感冒”,一个可诊断“风热感冒”,一个诊断“风寒感冒”没

不是天冷就伤寒,下雨就伤湿,刮风就伤风


赞同这句

六淫中除暑外,都可以内生

寒、风、湿、燥、火,的定义又要有个狭义、广义之分了
 
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很好,学习了。我有点儿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和老师讨论。
首先我承认

刘完素: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似阴者也!俗未明之,因而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攻之,或微者郁结开通而不再结,气和而愈也;甚者稍得开通,而药力尽则郁结转甚也。其减则微,其加即甚。俗无所悟,但云药至即稍减,药去即病加,惟恨药小,未能痊除,因而志心服之,以至怫热太甚,则中满腹胀而(月真)肿也。..微者结散而愈,甚者郁结不开,怫热转甚而病加也。
 
用风寒化热则可,用风热外感确实不对。因为风寒风热是病因,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气候变化,但是并不是感受什么样的致病因素就一定会形成什么样的疾病,体质因素和生活习惯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也就是伤寒之中也有要用清热药的时候,温病之中同样有用辛温或辛热药的时候。
 
辩论的好热闹啊,让我这样刚接触中医的,无所适从了
 
谢谢大家的论述和指点。再次致谢谢。

大家看到没?就是大家的论述,也是并不统一的。这说明什么?

那么,如果我问:“中气下陷”是什么?“肝阳上亢”是什么?相信大家的答案应该都是统一的吧。
为什么这个却都是不尽相同呢?

这是不是反过来也说明了这个“【风热的问题】还是比较混乱的”?
 
从大家的不同论述中,个人认为,都从【风热】二字的不同侧面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虽然彼此有些并不统一,但个人认为,作为阶段性的答案,应该都是正确的。

个人认为,既然大家也都不统一,大家便都没有必要急于下结论的。

以下于诸君回帖中讨论相关论点,权作学说阐述,希望大家都能向之前一样心平气和地讨论,谢谢
 
好。现在有好多的中医师认为咽痛,咽红就为“风热”感冒。个人认为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经脉闭塞而至。

呵呵,所见略同。握手
 
让我归类一下啊,

1.楼主认为“风热”是不存在的,

1.楼主认为“风热”是不存在的,【呵呵,这句来看,先生没看完在下的文字吧。我说的是:【风热】,作为一种“合邪”,是不存在的。在11楼就有啊,呵呵。】


第一个问题,确实六邪中没有“热邪”,但是六邪中确有火邪,而温病的发展最初也是以火邪立论的,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的“火邪立论”,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所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仅仅用火邪表示温病的话,很容易造成混淆。如“温毒”起病就是一派火毒炽盛之象,这个就和风温起病的微热现象,两者虽然都是火邪为患,但是程度就不一样,而立法用药也是有别的,一需要疏散风热,一则需要清热解毒,为了区别两者,自然要在程度上的不同分别标以“风热”,“火毒”。所以仅仅咬文嚼字说“六邪”中没有热邪,就否定没有“风热”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机械,和死认书不如无书。【先生这段里讨论到的,也正是比较含混的一个方面。先生这里谈的“风热”二字,是指“风”+“热”?还是“风之热”?还是一个“专用名词”就叫“风热”?看先生例举的治法“一需要疏散风热,一则需要清热解毒”中的“需要疏散风热”的,大概是指“风之热”吧。似乎也只有“风之热”是可以“疏散”的。而如果是“风”+“热”,那么这其中的“热邪”则是要用“清热”之法治之了。先生看到没?这个“风热”,一会儿是“风之热”,一会儿是“风”+“热”,两者应该不可以混淆的。

所以先生所举的这个例子,和我11楼说的“那么,“风热”,存不存在呢?其实,“风”邪,做为一种“阳邪”,其自身就有“热的属性”。所以,“风热”如果要阐释为“【风】的热的表现”,倒是可以的。这就是【风邪致病】的内容了。】的观点又是一致的了。】

第二问题,这个“以果为因”怎么看着像是“审症求因”啊?中医学对于病因的判断,是需要病因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的生物反应的现象,来判断是何种病因作用于人体的。所以而楼主这个“以果为因”不是所指为何?【这个“以果为因”不是“审症求因”啊。】

常理上来说确实是“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何为常?说的是一般,而不是绝对,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季节都会相对的存在六邪的,加上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又可以改变小环境气候,所以这个“一般性”的地位又更加得不到巩固了。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对于某种病邪的易感性,这个不论是《内经》,还是以后各位医家的都有大量的论述。
郝万山的体质转化说,确实可以当做是一种口误,他也经常公开的说,自己讲课的时候会有很多口误,还请批评指正。【如果这是讲课,出现“口误”还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他自己整理出来的书稿,还出现“口误”,似乎就不太好理解了哦。呵呵,不管他,这只是个例子罢了。大家不过是借一个例子来说“理”。】

但是不妨碍他用辛温解表及疏散风热,通过实践证实,夫妇两人,一人为感受风寒,一人为感受风热的有力证明。【这个不争论。我的观点在文中了。】

第三个问题,对于风寒有九成的几率这个问题,这个统计数据也不知道楼主是怎么得来的。不论是五运六气的六十甲子一样的转换规律,还是通过明清至建国后的大量实践数据显示,我们现在外感病“风热”已经取代“风寒”成为主导了。而楼主无视这些实践依据,反而脱离实际纯粹的用理论探讨下结论。【这个几率是我个人大致估算的。这20多年,每年用麻黄都是几十斤,也经历过几次温病,也是从温病临床过来的。我的观点是从《内经》《伤寒》结合自己的病例总结的。先生认为的“我们现在外感病“风热”已经取代“风寒”成为主导了”或许是以《温病》为理论基础的。这个似乎不必争论,因为大家的依据是不同。其实,说到底,还是《伤寒》和《温病》之间的“恩怨纠葛”至今没有厘清、统一。 】
 
寒和热不是绝对的,感冒初期确实多是感受风寒所起,治疗不及时寒就会慢慢化热,所以寒热错杂的感冒不在少

寒和热不是绝对的,感冒初期确实多是感受风寒所起,治疗不及时寒就会慢慢化热,所以寒热错杂的感冒不在少数。做为良医,应是有热清之,有寒化之,又何必拘于风寒风热而认死理呢?举个例子,有一感冒病人流清涕,打喷嚏,而喉咙肿痛,舌红苔白,你却硬要把病人当成风寒开麻黄汤,你试试看病人能好么?如果在麻黄汤基础上加上一味黄岑以清内热,那你才知道什么叫效果。【呵呵,是哦。您举得这个例子,我就喜欢直接用麻杏石甘汤,效果也不错。 清热,清的是症状。辛温,治疗的还是根本的病因。这种寒热混杂的用法,在《千金》中常见。而我们今世,方子多是单打一的。就是因为只看到“症”,就不考虑“因”了。】
 


赞同这句

【赞同这句

六淫中除暑外,都可以内生

寒、风、湿、燥、火,的定义又要有个狭义、广义之分】

呵呵,什么是狭义?什么是广义?
我现在看“寒、风、湿、燥、火”多是合并内外来看的。五气可应五脏乎?

而且所谓的【暑】,如果作为“热之极”来看,温病中也多得很啊。呵呵。暑气应心,很多温病高热都有入心、脑的。内外。还是相应的。
 
风热=风之热。

风热=风+热。(明清、当近代)

风热=专用名词。如张三、阿狗一般。是个代号,代指一种症状。
——————————————————————————————

每一种或许都有可能。
关键是,这三种却又总是混为一谈。所以混乱。
 
治的也是‘果’?那就不完整。参看上一楼的论述

寒,不也是对‘果’的一个概括吗?

诊断的寒或热,依据还不都是‘见证’吗?

比如前面的例子:这个男的呢,鼻流清涕,特别怕冷,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风寒外感。也都是从见证中概括出来的

六气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该怎么治呢?人好像只能顺应自然才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