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关于“风热”的质疑

争了半天,楼主的意思是郝万山老师应该辩证为伤寒化热与伤寒化寒,那两夫妻不能被辩证为一个为风寒所伤一个被风热两邪所伤
 
如果硬要找“因”,还有比细菌、病毒导致的感冒更准确的“因”吗?还谈什么风寒、风热?
中医的风寒、风热,就是对“果”的一种解释而已,也可以说是对人体不同体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反应出来的不同症状表现的解释而已。中医不是要寻求外在的病因(西医的病因,比如细菌、病毒这类的),而是寻求人体自身对抗它们的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何帮助身体来更好的对抗之,这种表现,中医用归纳法来起名叫做风寒、风热而已,不能被名称所误。
我认为郝教授的解释很好。
 
最后编辑:
让我归类一下啊,

1.楼主认为“风热”是不存在的,

2.认为郝万山“以果为因”,说白了本末倒置

3.风寒的几率远远大于风热。

差不多这样了吧。

论坛嘛,就是给人讨论的地方,本人厚颜上来吼两句,不正之处望楼主指正。

第一个问题,确实六邪中没有“热邪”,但是六邪中确有火邪,而温病的发展最初也是以火邪立论的,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的“火邪立论”,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所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仅仅用火邪表示温病的话,很容易造成混淆。如“温毒”起病就是一派火毒炽盛之象,这个就和风温起病的微热现象,两者虽然都是火邪为患,但是程度就不一样,而立法用药也是有别的,一需要疏散风热,一则需要清热解毒,为了区别两者,自然要在程度上的不同分别标以“风热”,“火毒”。所以仅仅咬文嚼字说“六邪”中没有热邪,就否定没有“风热”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机械,和死认书不如无书。

第二问题,这个“以果为因”怎么看着像是“审症求因”啊?中医学对于病因的判断,是需要病因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的生物反应的现象,来判断是何种病因作用于人体的。所以而楼主这个“以果为因”不是所指为何?

常理上来说确实是“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何为常?说的是一般,而不是绝对,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季节都会相对的存在六邪的,加上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又可以改变小环境气候,所以这个“一般性”的地位又更加得不到巩固了。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对于某种病邪的易感性,这个不论是《内经》,还是以后各位医家的都有大量的论述。
郝万山的体质转化说,确实可以当做是一种口误,他也经常公开的说,自己讲课的时候会有很多口误,还请批评指正。但是不妨碍他用辛温解表及疏散风热,通过实践证实,夫妇两人,一人为感受风寒,一人为感受风热的有力证明。

第三个问题,对于风寒有九成的几率这个问题,这个统计数据也不知道楼主是怎么得来的。不论是五运六气的六十甲子一样的转换规律,还是通过明清至建国后的大量实践数据显示,我们现在外感病“风热”已经取代“风寒”成为主导了。而楼主无视这些实践依据,反而脱离实际纯粹的用理论探讨下结论。
可惜你长篇大论了,不过井底之蛙,又不会思考,实在智力有限
 
评论很热闹,可惜有本事的没几个,之所以不懂之所以想不通解释不明是因为不明阴阳,不明阴阳则不知根本,不知根本虽然可以靠经验累积也能治病,但终归脑子里还是浆糊,遇到没经验的病症还是不会治
 
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很好,学习了。我有点儿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和老师讨论。
首先我承认风热外感的存在,但我不赞成郝老师的解释,郝老师所说的两个病例虽然表现症状不一样,但所感外邪是一样的,应该都是风寒外感。
我以前也是按照教材所说老师所讲,认为咽痛、鼻干、流浊涕、吐黄痰、舌尖红、脉浮数、发热重、恶寒轻等就是所谓的风热外感,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思考我认为这些不一定就是风热外感,郝老师辨析体质是对的,化热一说也许正确,但诊断为风热外感就不对了。现在的许多所谓的风热感冒其实还是风寒感冒,多是患者上焦咽喉部位素有积热,外感风寒后,内外合邪而表现出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上面所说的郝老师的病例就是这样,他们同在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形影不离,当然感的都是寒邪了,只是一个体质阳虚而表现出寒的症状而认为是风寒,一个素有蕴热,内外合邪,但热象影藏了寒象,混淆了医者的耳目而认为是风热。
关于风热之邪说,我写了一篇《风与风邪致病说》的日志,老师如感兴趣可一观,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仁兄评价的极为客观
 
不一定是外热。阳独盛而热,外寒闭表,热无出路就更热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