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liujianli0371先生《脉经》临证选释专帖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按:如果寸部或者关上脉搏跳动有力,尺部脉感觉不到跳动,说明有邪气郁于上焦,患者会有呕吐的病症,如果不是呕吐的病症,说明肾气败绝,孤阳上越,是死脉。如果寸部没有脉搏的跳动,尺部能够感觉得到脉搏的跳动,虽然患者自觉病情严重也不会出现危险的情况,打个比方,人的尺脉就像树的根,尽管树的枝叶枯了,有根在就能够重新发出来,所以说,有尺脉在人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难经》上说,寸口脉平和也会出现患者死去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是这样的:人的十二经脉之气皆根于肾间动气(元气),肾间动气是人体五脏六腑之根,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所以又称作“守邪之神”。所以元气是人一身之本,犹如树之根,根断则枝叶就枯萎了。(肾间动气是指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是人的精气神所在之处,元气系出于此,能使邪气不能侵入,邪气入说明元气衰败,病人就有性命之忧。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按:中医认为,人的体型与元气应当是相符相称的,体型状实的人气血盛,脉体就大,体型瘦弱的人气血虚,脉体就小,这是常理。所以歧伯说:形体盛状而脉细,少气喘息者,说明是“行胜气,预后不良;同理,形体瘦弱而脉体大,感觉胸中气满,预后也不良。所以如果一人形体与气血脉行相符合,这就属于正常情况,如果形体与气血脉体不相吻合,就是病态。如果三部九侯脉象反于常态,这种病就难治。如果六部脉象参差不齐说明病情严重,如果六部脉均反其常且至数不清,这个就是死侯。如果关部脉调和而其他部位脉象反其常,这也是难治之症,如果其他部位脉象反其常而关部脉弱小,这个也属难治之症,眼目凹陷说明精气败绝,也属于难治之重症。
 
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按:黄帝说:冬季表现为阴脉,夏季表现为阳脉是怎么的情况呢?
歧伯说:冬季属阴,所以三部九候的脉象就会表现为沉而细。如果脉沉细欲绝,病人就会在夜半死去(或者说病情加重,以下仿此),反之如果患者脉体盛大且跳动得很快这个就是阳脉,病人就会在日中这个时候死去。所以病人寒热交错者,就会在平旦这个时候死去;伤于热邪和患热病的人,日中这个时候最严重;患中风病的人在日落的时候加重;患水气病的人,夜半这个时候加重;如果是脉搏的跳动忽快忽慢的病人在脾气衰减的时晨最严重;形体消瘦,大肉已脱说明脾土衰败,即便脉象调和,仍然属不治之症。
七种诊脉(独大,独小,独迟,独疾,独寒,独热,独陷)的方法见到危重的症候,如果六部脉象皆为顺脉,患者不一定就是死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患了风病和气病或者说经历了很久的疾病,貌似七诊之症,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所以说不是死侯。如果遇到七诊之脉,其症候也衰败者,这个就是不治之症。
如果患者呕哕,一定要问一下当初起病的缘由和现在治疗的情况,然后再切脉体会脉搏的浮沉顺势治疗之。如果脉搏跳动的快,不一定有病(呕哕的人本来脉搏跳动的就较快),如果呕哕的人脉搏跳动缓慢,这个一定是有问题了;如果脉搏跳动不再来,这个就是死侯;如果患者消瘦,皮肤附着于骨,这个也是死侯。
 
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


按:黄帝问:“我想通过望诊和切脉的方法,由外知内,诊断疾病,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些呢?”
歧伯说:“应查脉的缓,急,大,小,滑,涩的情况及身体肌肉是坚实或是脆弱。从而知道病人的基本情况。”
黄帝问:“能具体地谈谈吗?”
歧伯回答:“脉跳动紧急的人,他的皮肤也绷紧;脉跳动缓慢的人,他的皮肤就松弛;脉体小的人,皮肤就瘦弱;脉体大的人,皮肤就胖大;脉滑的人,皮肤也滑腻;脉涩的人,皮肤就干涩。脉的缓急大小滑涩也有程度的不同。所以,善于察皮肤色泽的人,不必诊脉,善于诊脉的人,也未必要望色泽。如果色脉能够互相参考,就是一个好医生。”
 
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尺肤然(然,《甲乙》作热炙人手),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然热,人迎大者,尝夺血;尺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按:皮肤湿润有光泽,说明是伤风;皮肤瘦弱,嗜卧,消瘦的人,不时会自感寒热;患风痹的人,皮肤干涩;如果皮肤粗糙象干枯的鱼鳞一样,是内有水饮;皮肤灼热,脉搏跳动得很急迫,这是温病发热的缘故,如果脉体很大且滑利,患者还会出汗;脉体小(一种说法是脉搏跳动得急)的人,伴拉肚子,就会少气无力;皮肤灼热的人,先感觉发热而后又感觉寒冷,这是寒热为病;如果皮肤感觉寒冷,然后又自感内热者,也是寒热为病;皮肤感觉热,人迎脉大,这是由于失血的原因;皮肤紧急人迎脉很小则说明气不足,如果面色很苍白,就难治了。肘部发热的人,腰以上也有热;肘前面发热的人,胸前也自感发热,;肘后热的人,肩背也感觉热。肘后一下三四寸的地方粗糙,说明肠道内有寄生虫;手掌及胳膊感觉发热,说明腹内有热;手心寒者说明腹内有寒;如果鱼际白肉上有青筋,说明胃内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按:无论脉是浮,是沉,是滑,是涩,是弦,是紧,如果仅见于寸部,就说明病变在膈以上;如果是在关部,说明是脐以上,胃以下的病变;如果仅限于尺部,就说明是脐一下的病变,这样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本着《内径》“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
如果寸脉滑而不疾,不沉不浮,不长不短,说明没有疾病。左右寸部脉都是如此。
如果寸脉有太过与不及就是病脉,比如说,寸部脉短,说明患者有头痛的毛病。
如果寸部脉浮大有力,说明病在外。
如果寸部脉沉而有力,说明病在内。
如果寸部脉沉而弱,说明于阳不足,阴阳相争,就会有寒热的表现。
如果寸部脉沉而弱,阳气不能升发,就会出现头发脱落的情况。
如果寸部脉沉而紧,沉说明阳不足,紧说明有寒,所以病人会有心下有寒。
寸口脉沉的人,阳气不能不散胸中,就会感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的人,说明胸中有寒热。
如果寸脉有力,说明是劳心之人。
如果寸脉紧,或者浮,紧说明上焦有寒,浮说明病在上焦。
如果脉紧而且长,说明是感受外邪。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按:寸口脉紧,说明是感受风寒之邪。患头风的人也会出现紧脉的情况。(《千金翼》认为头痛脉紧是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如果寸脉(或者说关上)脉弦,说明宿食不降,如果不是宿食不降引起的,就说明是头痛。如果寸脉上鱼际,患者可能有遗尿的情况发生,如果寸脉上过鱼际,这是因为气逆于上,患者就会出现喘促的情况。
如果寸脉上浮,象油脂一样的漂浮而无力,说明是阳气衰微,如果寸脉沉细无力象蜘蛛丝一样弱,说明是阴气微弱。
如果左右寸部有一部摸不到脉,病人就会出现肩臂不遂的症状;如果两手寸部都摸不到脉,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两手寸脉浮取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说明心下寒,郁而生热。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按:关脉浮大,说明风邪伤胃,患者张口呼吸抬肩,或心悸,或饮食欲吐。
关脉微而浮,说明胃中有热,患者或呕吐,或健忘,或者体内有蛔虫。
如果关脉滑且脉搏跳动大小不均(《千金方》认为是呕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情要进展,过不了一两天必然发作。患者喜欢饮水,然后便泄泻。如果泄泻停止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泄泻不止,可能要变生它症。
关脉紧滑的人,说明体内蛔虫在动。
关脉涩而脉体宽大有力,按之不减,说明中焦壅实,肺气因此阻塞不降,说明胃中有实热。
关脉大而有滑之象,而尺寸的脉象细弱,这说明阳气不足,中焦郁热,有癥瘕结聚,患者喜热水热食。
如果关脉来去不定,忽大忽小,忽快忽慢,这说明胃中真寒假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



按:尺脉属肾,归下焦。
脉浮为阳,所以尺脉浮说明下焦有热。
尺脉细微,阳气不足,患者可能会泄泻。
尺脉弱,寸脉强,阳气上行会使胃的络脉受到伤害。
尺脉虚且脉体小,小焦虚寒,患者感觉足胫寒冷,脚弱疼痛。
尺脉涩,大便下血不爽,易出汗。(《素问》认为尺涩寸滑的人喜欢出汗),如果尺脉滑且跳动的快,说明阴血不足。
尺脉沉而滑,下焦郁热,患者有寸白虫(绦虫)。
尺脉细且跳动得紧急,阴血不能养筋脉,患者会出现筋脉挛急,疼痛不能走路。
尺脉脉体粗大,阴虚内热,患者腰胯疼,小便赤。
尺脉偏滑的人,有郁热在内,患者面色红赤。
 
[卷四]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按:滑脉说明是实证,又说明是在下焦(比方说妇女妊娠,血聚于下焦,脉就会滑),(有时滑脉也说明阳气虚衰,比如前面说脉滑的人如果出现泄泻不止的情况,就会造成阴阳的损伤)。
数脉说明是热,有时也会出现气虚脉数的情况,浮脉说明是伤风,久病的人也会出现浮脉,这说明是虚损。动脉主痛证和受惊吓。
沉脉为水湿,主实证,(鬼疰病也会出现沉脉)。弱脉说明是惊悸或者虚证。
脉迟说明是寒,脉涩说明血不足,运行困难,脉缓说明是(脾)虚,脉洪说明病在气分(一种说法是主热病),脉紧主寒症,患疟疾的人脉弦数。
患疟疾的人脉是弦的,弦数说明热,弦迟说明是寒。脉微说明虚,如果见到代脉散脉病就不可治了。患疼痛痹症的人会出现弦脉(一种说法是患风疰的人因虚而疼痛游走不定会出现浮脉)。如果一手的脉出现弦的脉象,说明是水饮,如果两手脉都出现弦的情况说明患者胁下拘急而疼痛,病人会感觉不时地会有寒冷的感觉。
脉大,说明有寒热郁于内。
霍乱会出现脉伏的情况。
如果患者躺下的时候脉体较大,说明是伤血。
大凡出汗过多的人,说明肺中寒有水饮;饮冷水就咳嗽拉肚子,这样的病人会出现紧脉。
脉浮而大说明患有风证。
脉浮大说明是伤风,患者感觉头沉鼻塞。
脉浮而缓,风寒之邪侵入肌肉,会出现皮肤麻木不仁的情况。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
滑者,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结。

按:瘫痪的病人会出现滑而浮散的脉象。
患鬼疰病的人会出现滑脉。
患有痹症的患者会出现涩紧的脉象。
像有眩晕这样头部症状的患者,会出现浮洪大长的脉象。
头(痛)的病人会出现脉大而有力的脉象。
胁下刺痛,自感觉很严重的人会出现弦洪的脉象,严重者会出现紧的脉象且跳动的很急迫。
伤寒热病的人会见到洪大的脉象。
脉浮洪而大,伤寒内热拥盛,到秋天这种脉象就会减弱,春天木能生火,就会助长内热加重。
脉浮而滑的人说明有宿食。
脉浮滑且跳动得快说明饮食不化,脾的消化机能减退。
伤酒的人脉短而滑且跳动得快。
脉浮而细滑的人说明痰饮内停。
脉迟而涩,说明内有寒邪,结滞不通。
 
駃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按:脉紧且跳动得快,说明内有积聚,敲击会有疼痛感。
脉弦且有急迫感,说明少腹疼痛有疝瘕,如果是有痞块也会出现这种脉象。(一种说法认为出现这种脉象是痹病)
脉迟而滑的人,腹胀。
脉紧且脉体大也主腹胀。
脉弦且脉体小说明说明是寒癖。
脉沉弦说明是悬饮内痛。
脉弦数,如果是寒饮造成的,在冬季或者夏季发作治疗起来就很困难。
脉紧且滑的病人会有呕吐呃逆的症状。
脉小弱而涩的人有胃反病。
脉迟缓的人说明有寒。
脉沉而迟的人说明有寒冷痼疾。
脉小且跳动无力,说明有寒乏力。
脉实而紧说明胃寒,饮食不下,如果还不时拉肚子治疗起来就困难。(一种说法是如果出现不时呕吐的症状治疗起来就困难)。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急。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按:脉滑数说明心下热盛有结滞。
脉滑且跳动得快说明胃中有热。
脉缓且滑,缓说明病在脾,滑说明脾有郁热,所以称作“热中”。
脉沉(一种说法是浮)且跳动得急促,说明是患了伤寒,病人会突然发热。
如果脉浮按之则感觉不到脉搏的跳动,是阴不能敛阳,阳气浮越,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脉体宽大且滑,说明体内久有郁热耗气,病人也会出现短气不足以息的情况。
脉浮而短,说明肺气受伤,后果很严重,这样的病人应该有咳嗽大的症状。
脉沉且数,沉说明病在肾水,数说明有热,(寒能治热)所以到了冬季病情就会缓解。
脉短且数,短说明气郁,数说明有热,所以脉短的病人因郁而心烦,因气郁而胃痛。
脉弦且紧,弦说明病在肝,紧主痛,所以脉弦紧的病人就会出现胁痛的毛病,这说明是内脏受伤,内有淤血(一种说法是因血受寒而引起的)。脉沉而滑的病人,沉说明病在下,滑说明有热,病人会感觉下肢沉重,也可能是腰背疼痛。
脉细而滑,按之无力,说明病在内,是由于突然昏倒,四肢僵直,或者是由于从高空堕落而引起的。
如果在秋天出现浮脉,这就是一个好兆头,不过到了冬季,“子盗母气”就会发生疾病。
脉微且数,微已经说明气血不足,数说明气不足,所以脉微数的人,是不堪胜任辛苦劳作的。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崇。
脉来洪大嫋嫋者,社崇。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按:如果像百合病那样出现浮滑紧急的脉象(阳脉),即时患病也容易治愈。

阳邪侵袭的时候,会出现浮洪的脉象。

阴邪侵袭的时候,会见到沉细的脉象。

水谷之气来的时候,会见到充实的脉象。

如果脉象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可能是受了惊吓。

如果脉象洪大按之虚弱无力可能是神灵在作怪(精神一类的疾病)。

如果脉沉,且四肢无力,麻木不仁说明是脾土的毛病。(脾脉缓,肾脉沉,如果脾病出现沉脉说明土不能治水)。

如果脉的位置在肌肉能够侯得到,指下跳动缓慢,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

脉弦且脉体小,跳动紧急,也可以用下法。

如果脉紧且数,(紧说明寒,数说明热),所以脉紧数说明寒热结滞,也可以用下法。

脉弦迟的人用温药最为妥当。

(如果感受寒邪,而引起发热,这个时候也会出现)脉紧数,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
 
[卷四]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按:春季的三个月是肝木之气旺盛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肝脉(弦)表现的就比较显著,随着季节的变换心脉(洪),肺脉(浮),肾脉(沉)等依次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显著表现。到了六月,这是脾土旺的时候,这个时候脾脉(缓)就表现得相对显著, 假如不是这样反而诊得肾脉,(肾水克脾土),这就是肾反侮脾,七十日内可能会死亡。什么是肾侮脾呢?夏季,心火当令,所以应表现为心脉,之后会表现为肺脉,现在反而见到肾脉这就是肾侮脾。因为五月,六月分别是火旺的月份,丙丁为火,所以肾脉很忌讳。脾侮肝,三十日内就会有生命危险,什么是脾侮肝呢?春季主升发,肝木主事,所以应当见到肝脉,如果见到的是脾脉,就叫做脾侮肝,因为木克土,所以脾土病的人忌讳甲乙(的时日)。肾侮肝,三年之内就会死亡,所谓肾侮肝,是指春季本应当见到肝脉反而见到肾脉,忌讳庚辛这个时日,因为庚辛属金而克木。肾侮心,两年之内就有生命危险,所谓肾侮心是指夏季本应该见到心脉反而见到肾脉,肾属水而戊己属土克肾水,所以肾病的人忌讳戊己的时日。
 
[卷四]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者,死。(《千金》穣穣作时行)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温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四、五日,

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
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按:诊查伤寒,如果患者高热,而脉浮大,说明脉症相应,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如果高热的病人出现沉而小的脉象,说明脉症不相符合,后果很严重。
伤寒病,一经发汗,热退脉也退,所以这时候见到沉小的脉象是吉祥的征兆,如果脉仍浮大,说明病进,预后不良。
如果是患了温病,病程在三四天之内,没有出汗,其脉象应该是大的,而且跳动得很快,这都是很正常的;反之,如果温病高热见到细小的脉象说明人的身体正气无法与邪气相抗争,后果很严重。
温病高热不退,反而出现细小的脉象,后果就会很严重。
温病本应该高热便秘,如果出现拉肚子,腹中疼痛难忍的情况,这样的症状很矛盾,治疗起来很困难。
温病如果不能出汗,或者只是腹部出汗,四肢不出汗,这样的话,热不会退,后果很严重。如果汗出而四肢逆冷,脉搏跳动紧急这些都是病进的表现,虽然病重但脉搏跳动紧急说患者有抵抗力还有治疗的希望,如果患者的脉搏跳动缓慢且无力,说明患者已经没有任何抵抗力,这是危险的症候。
患了温病两三天,患者如果身体发热,腹满,头疼,尽管饮食正常,如果脉搏跳动很快且直,八天之内仍然有生命危险。
如果患温病四五天了,出现头疼,腹痛呕吐,脉搏的跳动细而有力,细说明阴伤,有力说明病进,这样的病人,十二日内就会死亡。
如果温病已经八九天了,头身没有疼痛的感觉,眼目不红赤,色泽也正常,这个时候反而拉肚子,脉搏的跳动弱而不弹手,偶热出现脉大的情形,且心下硬满,十七日内病人也会死亡。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一作喘),不散(一作数)者,当喑。喑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大,一作专)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按:患了发热的疾病七八天脉仍有力,不散乱说明内有实邪阻滞,邪热内蕴,就会出现喑哑,如果发热而不出汗,预后不良。
患了发热的疾病七八天,如果脉微细,小便不利,说明热伤津液,如果患者突然感觉口舌干燥,出现代脉且舌体焦干而黑,说明邪热致津液枯竭,这是危侯。
患了发热的疾病,不能出汗,脉搏跳动幅度很大且快,如果能够出汗,邪气退,预后良好;如果不能出汗,恐怕很难治愈。
发热的疾病,已经出汗,脉跳动变得缓和,预后良好;如果不出汗,就很难治愈。
发热的疾病,如果已经出汗,但高热仍然不退,预后不良。
发热的疾病,如果已经出汗,但热不退,脉微小且跳动得快,不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
发热的疾病,如果高热,阴阳都枯竭,不要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高热而不出汗,用寒凉之品就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形。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疾,脉搏大滑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久视,一作卒视)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按:如果患者感受风邪,肢体麻木无力,如果见到虚脉,容易治疗;如果脉搏跳动得很快且坚硬顶手,预后不良。
患了癫疾,见到虚脉容易根治;如果见到实脉,预后不良。
患癫疾的人,脉搏跳动有力,容易治疗;如果见到沉细而小的脉象,预后不良。
患了癫疾,如果脉搏大且滑,很久以后会自愈。如果沉小且跳动紧急,治疗起来很困难,如果脉小且坚硬急迫,治疗也很困难。
患有头疼,目疼的人,如果久视之后什么也看不到,预后不良(一种说法是患者突然看不见东西,预后不良)。
有心腹积聚的人,脉象跳动如果坚硬紧急,说明邪正相争,容易治疗,如果脉象虚弱,说明人的抵抗力低下,治疗起来很困难。有一种说法是,脉象跳动有力,容易治疗,脉象沉者,预后不良。如果脉大,患者腹部胀满,四肢逆冷,脉形长的人,难治。腹部胀满,大便下血,如果脉大偶尔出现脉微欲绝,出血量很大;如果脉小且跳动得快,预后不良。
患心腹疼痛的人,疼痛不止,如果脉搏细小且迟,容易治疗;如果脉大有力且跳动的快,预后不良。
 
肠澼,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澼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澼,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
肠澼,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连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按:患痢疾的人,大便下血,如果发热,后果就严重,如果不发热,容易治疗。
患痢疾的人,大便有白色粘液,如果脉沉治疗起来就容易,如果出现浮脉,后果就严重。
患痢疾的人,大便有脓血,脉细微欲绝后果就严重,如果脉滑大就容易治疗。
凡是患痢疾的人,发热,如果脉象不是细微欲绝,而是滑大就容易治疗;如果脉细弱而涩,后果就严重。
患痢疾的人,大便有脓血,如果脉象如果脉沉小滑利就容易治疗;如果脉数且大,病人又有发热,治疗起来就麻烦。
患痢疾的人,如果筋脉挛急,脉象细小不燥者就容易治疗;如果脉大而紧后果就严重。
泄泻,饮食不化,食入即泄,大便有脓血,脉小滑利有容易治疗;脉象紧急的治疗就困难。
泄泻,如果脉缓,不时出现结脉容易治疗,脉浮大且数治疗起来就困难。
大凡痢疾泄泻伤津伤血,如果脉小而滑,说明津血未伤,所以就容易治疗,如果脉浮大而数,说明津血受伤,阴不能敛阳,所以治疗起来就困难。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脱形,热不去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按:咳嗽病位在肺,属于上焦,所以咳嗽的脉象应当表现为浮,如果见到沉紧或者小而伏的脉象,说明病邪已经深入,预后不良。
咳嗽的人如果身体羸弱,说明脾土衰败,脾土不能生肺金,同时见到脉形坚硬且大说明阳气浮越不能下潜,就难治。
咳嗽的人,大肉已脱,说明精气衰败,如果发热,其脉小且坚硬紧急,说明正气衰,邪气进,难治;如果大肉已脱,发热不退,预后不良。
咳嗽伴呕吐,腹胀,泄泻,如果见到弦急欲绝的脉象,说明木旺土衰,脾败不能生肺金,预后不良。
吐血或者鼻衄的患者,见到小而滑的脉象,说明津血尚存,容易治疗,如果脉象大而有力说明津血耗亡,预后不良。
大汗后衄血,津血受损,如果见到小而滑的脉象,说明津血尚存,容易治疗;如果脉大而燥,预后不良。
唾血的人,如果脉滑,说明胃气尚存,容易治疗,如果脉搏紧急有力说明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吐血伴咳嗽,上气,如果脉数,发热不退,烦躁不安,预后不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