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三里一作胃脘)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上脘,灸膻中。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右上部寸口十七条。
按:寸口脉浮,是因为伤风,出现头疼发热,可以服用桂枝汤,葛根汤.也可以用针灸按摩的方法使其出汗.
如果寸口脉紧,患者会有头疼,肌肉酸痛的毛病,这是因为感受了寒邪,可以服用麻黄汤,也可以用针刺按摩的方法治疗.
寸口脉微,患者会感觉寒冷,也有可能是经常鼻子出血引起的,可以服用五味子汤.
如果寸口脉数,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胃中郁热,可以用呕吐的办法来治疗,也可以针刺胃脘来泻热,如果是患伤寒七八日或者十来日,这说明有内热,如果烦躁胸满而渴者,可以服用知母汤.
寸口脉缓,患者肌肤不仁,说明肌肉之间有风寒邪气,可以服用防风汤,也可以用按摩或者灸的办法驱除风邪.
如果寸口脉滑,说明阳气有余,壅滞胸中,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可以服用前胡汤,也可以用针灸的办法泻其热.
寸口脉弦,就会感觉心下胀满,轻微头痛,者说明心下有水气,可以服用甘遂丸,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泻水气.
如果寸口脉弱,说明是阳气不足,患者会自汗短气,可以服用茯苓汤,内补散.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调养.不要疲劳过度.也可以针刺胃脘来补养.
寸口脉涩说明是胃气不足,可以服用干地黄汤,也可以调其饮食,或者针刺足三里来补养,也有人认为是针刺胃脘.
如果寸口脉芤,说明患者有吐血这样的大出血的毛病,;如果脉象是微芤,可能是鼻子出血.由于血脉空虚的缘故,可以服用竹皮汤,黄土汤.也可以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胃气不降,噎膈痞塞不通,这是由于胃中寒气上冲心胸,可以服用前胡汤,大三建丸.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
如果寸口脉沉,胸中疼痛牵引两胁,这说明胸中有水气,可以服用泽漆汤.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泻胸中水气.
寸口脉濡说明阳气不足,患者自汗,这是虚损病,可以服用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
如果寸口脉迟,说明上焦有寒,心胃疼痛,呕吐泛酸,可以服用付子汤,生姜汤,茱萸丸,也可以用调整饮食的方法来温暖.
寸口脉实就会生热,病在脾肺二脏,气滞不畅而呕吐;如果虚就会生寒,病在脾胃,会有饮食不化的毛病.有热可以服用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可以服用茱萸丸,生姜汤.
如果寸口脉细,患者发热,呕吐,可以服用黄芩龙胆汤,如果呕吐不止,可以服用橘皮桔梗汤.也可以用灸的方法来治疗.
如果寸口脉洪大,胸胁胀满,可以服用生姜汤,白薇丸.也可以用紫菀汤泻下.针灸也可以.
以上十七条是寸部的各种脉象和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