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liujianli0371先生《脉经》临证选释专帖

人参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904
获得点赞
850
声望
113
年龄
43
人参按:《脉经》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liujianli0371先生近期对《脉经》做临证选释,也算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工作。读其选释文章片断,觉能揭脉法奥旨,特开专帖,以惠坛友。对其中内容有疑问或者需要讨论的会员请不要跟贴于下,可以另行开贴,此帖专供书稿发表。
 
本人按:发此帖的目的是尽本人自己对脉学的理解,尽可能从临床的角度解释〈脉经〉的现实意义,所谓临症选释,主要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解释古脉经的现实作用而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说文解字”,能让经典焕发青春,是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选释中,如有差强人意,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请网友谅解。
编著者:liujianli0371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旁有)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按:浮脉的特征:举之有余,重按稍减.临床操作:搭手即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用力按之,脉搏在指下的宽度和顶指的力度减弱.这个就是"浮脉的特征".浮脉主病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种就是常见的感冒患者,另外一种就是肿瘤晚期的病人.这里的区别是,感冒的患者,搭脉即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重按时指下的力量减弱.肿瘤晚期的患者,轻取即可感觉脉搏的跳动,重力按之,指下全无.另外,<脉经>指出,凡是轻手搭脉的都是浮脉的表现,即芤,洪,滑,粗等. 这些脉象的共同的指证就是,轻按即得,但未必都是重按稍减.这个就是浮脉与其它脉位相对较浮的区别.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然。(一曰沉浮皆得)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按: 弦脉,乃从脉体的形状〈非脉位〉来确立,弦脉的特征是: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弦脉可以是正常的脉象,也可以是病脉,弦脉在健康人的表现是:虽然如按琴弦,但如春天之禾苗虽弦而有柔弱生发之象,而患者的弦脉要么是弦而有力〈弹手〉,要么是弦而细。又,紧脉和弦脉相似,有如切绳之感,这里都是指脉体的形状而言,如果从浮沉来讲,沉脉的表现是轻取不得或者脉体小,重按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或者重按时脉体较大。革脉是沉取的一种表现,沉取时脉体实大而略微带有弦的特征。劳脉与革脉相似,都是沉取时有力且大但没有弦的特征。革脉和劳脉都有“实”的特征,实脉在指下的感觉大而且长,按之有逼手的感觉〈实脉在临床上主要是感受它的脉体而不是浮沉〉,与之相反的的脉象是微脉非常细而且感觉软〈没有弹手的感觉〉,若有若无。从脉形上还能体会到的是涩脉,涩脉的特征是脉形很细而且指下波动缓慢,细脉的特征是:指下的感觉如一条细线,这个就是细脉。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按:软脉在指下的感觉是细而且脉位浮,指下柔和,一种说法是软脉轻手搭脉即能感觉到,重按则无,这说明,软脉具有“浮”的特性,如果是这样,软脉就和濡脉的特性很难区别,在临床上软脉的特征应为浮而且柔和不顶手,不一定必须具有“细”的特征。弱脉呢?在指下的感觉也应当是很柔软的,但脉位是“沉”,即轻取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重按时才能感觉其在指下的跳动,这个就是弱脉的特征。再一个脉象就是虚脉,虚脉在指下的感觉是脉体宽大且软,按之有空虚的感觉,而且感觉脉搏跳动得缓慢。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按:缓脉在指下跳动的感觉比迟脉稍快,但有跳动缓慢的意思《强调一个缓字》,但这个缓慢有别于“迟脉”,迟脉在指下跳动得也缓慢《迟脉强调一个慢字》,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脉搏在指下的跳动如果是感觉浮大而且柔软这个也是缓脉。那么迟脉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人在一呼一吸当中脉搏仅跳动三次,这个就是迟脉了,它的特点是在指下跳动的“慢”。如果脉搏在指下跳动的慢,中间有间歇后再跳动,这个就是结脉了,结脉有阳结和阴结两种情况,如果指下的脉搏跳动缓慢而且中间有停歇,这个就是阳结,如果脉搏在指下的跳动突然停止然后又出现脉搏跳动较快而且脉体较小的情况这个就是阴结了,阴结的脉象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你是在用力按压脉搏就感受不到它的跳动,只有放松指下的指力时,才能重新体会到脉搏的跳动。与这些情况相类似的脉搏还有一种就是“代脉”,它的特点是指下感觉跳动的比较快,但中间也有停歇,过一会儿重新开始跳动。一般认为,遇到结脉的情况这个还好一些,如果遇到代脉的情况,后果就严重了。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


按:动脉的形态象豆子一样圆圆的,常见于关部.<伤寒论> 认为动脉的形成是由于阴阳二气互相搏劫的结果,阳气动则逼阴气外泄,故而会出汗,阴气动则郁闭阳气不能外达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这是因为阳主发散,阴主收敛,阳主温煦,阴主寒凝的结果.阴气动而收敛阳气,阳气不能外达肌肤就会出现行寒恶冷的情况.如果关部脉跳动的较快,象豆子一样圆圆的,这个就是动脉的脉象.临床上很多脉象都是很相似的,比如说:弦脉和紧脉,滑脉和数脉,革脉和实脉等等.不过<千金方>认为牢脉和实脉很相似,沉脉和伏脉相似,微脉和涩脉相似,软脉和弱脉相似,缓脉和迟脉相似,或者说,软脉和迟脉相似等等.
 
[卷一]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内经》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千金》同《素问》《太素》,云∶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按:诊脉通常都在清晨进行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清晨的时候阴气平和,阳气还没有散发开来,没有进饮食,也没有身体的活动,这个时候人体的血脉运动受到外界的干扰就会降到最低水平。这个就是其原因所在,《内经》认为这个时候人体的血脉是“平和”的。这个时候,人气血的运行没有受到饮食和人体活动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诊脉时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很好体察脉象。《千金方》和《素问》《太素》都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察病邪的所在,并结合望诊,这样就可以确定患者的病情了。
 
[卷一]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按:从鱼际到高骨这个位置后退一寸我们把它称之为"寸口",从寸到尺泽穴这个就是尺寸.在寸的后面和尺的前面,这个就是"关",阴阳的出入就是以关位为界限的,阳气生于尺部在寸步能够体会得到,阴气生于寸部而能够在尺部体会得到,<这其中的道理大概是阴阳互根互用的结果>.寸部主上焦一直到头部还包括皮毛等,关部主中焦包括腹部和腰部.尺部主下焦包括少腹一直到足为止.
 
[卷一]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时也)。
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按: 人体的十二经脉中都有动脉的搏动,诊脉独取寸口的原因是因为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气血汇合的地方.所以我们诊脉时独取寸口就可以知道人体五脏气血和阴阳的偏盛偏衰,这样可以省略很多麻烦.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尺寸的划分呢?因为尺寸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汇聚的地方,从关部到尺内这个地方是由阴气所主持的.而从关部到鱼际的寸口内是阳气主持的地方,这个就是要划分尺寸的原因.即便这样我们在临床诊断时还会遇到不少麻烦,比如说:人体的脉象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逆,有关格,这个是为什么呢?因为关部之前是诊察阳气的地方,阳气的特性是浮,如果过于浮者,这个就是说明阳气"太过"了,如果浮的力度不够说明阳气不足.如果脉上到鱼际这个地方,这个就是"外关内格",是由于阴气太盛,逼阳气上行.而关的下面是阴气主持的地方,阴主降,所以关之后的尺部一寸之内脉象应该是沉的.
所以说"过"就是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不及"就是没有达到正常的范围.如果寸部阳气过盛以至于到达尺部,这个叫做"内关外覆",这个是因为阳气趁机袭扰阴气,所以称做"覆逆".到这种地步.那就是真脏脉的表现,即使这个人没有什么病痛,也要死去的.
 
卷一]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
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
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按:凡是诊脉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这个人的身材,高矮,以及这个人的秉性,如果脉搏的快慢,长短和大小和这个人身材秉性相符,这个当然就是很好的啦,如果不是这样或者说相反,这个就有问题了。像那些身材矮小,消瘦的人以及女人的脉象一般情况下脉体比较小而且柔软。四到五岁的小孩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当跳动八次,表现出来的脉象如果是细数,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千金翼》上面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身材看起来很魁梧,其脉体反而很细,或者一个人很瘦弱而其脉体反而很大,或者一个人看起来很快乐而其脉体反而呈现“实”的特征,或者这个人很苦闷反而呈现虚脉,或者性急人出现缓脉或者性缓的人脉搏跳动感觉很躁,身体壮实的人反而脉很细,消瘦的人脉体反而很大,凡此种种都是脉证相反的表现,预后不良。如果反过来,脉证相应的话,就是很好的情况,如果有疾,治疗起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女人的脉象相对与男人来说较濡弱。
四到五岁的小孩,其脉搏的跳动应当是比较快的,一呼一吸脉搏应当跳动八次。
男子左手脉大于右手脉,女子右手脉大于左手脉,这些都是好的现象,即便有什么病也不怎么严重。
另外,胖人的脉象应当较沉,瘦人的脉象应当较浮。
 
[卷一]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吕氏作大豆。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皮下,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轻重也。



按:诊脉的的指下之力轻重是不一样的,可以用豆子的多少作为一个基本的标准,有人认为用菽《小豆》这个方法来衡量,不过吕氏认为是大豆,这个我们就很难考究究竟该用哪种“豆”来衡量,作为临床就会让人无所适从。推荐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先确立最轻的指力和用最重的之力来确定指力的大小,即,把手轻轻地搭在脉搏上能够感觉的到的就是心和肺的部位,如果按至于筋骨才能感觉得到的就是肝肾的部位,不轻不重按至于肌肉间能够感觉的到的就是脾的部位。我这么说违背了经意,也算简明扼要了。
 
[卷一]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按:《脉法赞》认为心脏和肝脏诊脉的位置应当在左手,脾脏和肺脏诊脉的位置应当在右手,肾脏和命门的诊脉的位置应当在两手的尺部。这样来讲人的神魂魄意志等情志活动和人的饮食情况都可以在寸口上表现出来。左手脉可以反映五脏的状况,右手脉可以反映六腑的状况。相比来讲,男子左手脉大,女子右手脉大,都是很吉祥的表现。关部前面的一分主气血,因为心主血,肺主气。而肾脏和命门的情况可以在两手的尺部体现出来,如果人的两手尺部没有脉可以诊察得到,这个就真的很危险了。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如果受到损伤都会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来。察色按脉辨别阴阳可以知晓患者新病和久病。《千金方》也认为辨别人的三阴和三阳可以确立一个人是新病或者是久病。阴病要治脏,阳病要治腹。人体的病邪在何处,如何知道?通过诊脉和望诊等仔细的体察做出判断,然后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就可以了。
心部诊脉的部位在左手关部的前面也就是寸口,这个属于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属于上焦的问题,肝脏的诊脉部位在左手的关部,属于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这个也算中焦,可以启个名字叫做“胞门”,也可以称作少阳。 肾脏脉象诊察的部位在左手关部的下面,也就是尺部,这个属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是其府,都属于下焦,在关元的左侧。
肺部在右手的关前也就是右部的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以大肠为府,合于上焦,这个可以称作“呼吸之腹”,在云门穴。
同理,脾部应当在右手关上,属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都属于中焦,其穴位就是章门穴。
肾脏侯脉的部位在关的后部,也就是尺部,属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以膀胱为府,都属于下焦,在关元穴的右边,左边属肾,右面就是“子户”。以上的论述可以称为三焦。
 
[卷一]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按:诊脉是如何知道患者的疾病是在脏或者在府呢?是这样的,如果患者的脉象表现为"数",这说明病在府,如果患者的脉象表现为"迟",这说明病在脏.脉数说明有热,脉迟说明有寒.凡是阳症就是有热,凡是阴症就是有寒,通过脉迟或者脉数的辨别就可以知道疾病是在脏或者在府了.
六腑属阳所以有疾病的话脉就表现为"数";五脏属阴有疾病的话脉就表现为"迟".阳气的运行宜迟缓,如果运行的快人就会患疾病,脉就表现为数,阴气运行的宜略快,如果运行的慢了人就会患疾病脉就表现为迟.
如果脉浮大这个就是肺脉,如果见到沉滑的脉象这个就是肾脉,如果脉搏的跳动象弓弦一样这个就是肝脉,如果脉搏的跳动表现为洪脉,<指下的感觉是来的快,去的慢>这个就是心脉了.这样来看,我们就知道心肝肺肾四脏的脉象了,一个人究竟病与不病,临症时当以脾脉为标准,正常的脾脉在指下的感觉是和缓而柔和的,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比如:肺脉,浮大有力为实,浮大无力为虚,肾脉当沉滑,沉滑有力为实,沉滑无力为虚,肝脉的特征是弦,弦而有力为实,弦而无力为虚,心脉的特点是洪,洪而有力为实,洪而无力为虚,虚实之间脉的跳动都应当是和缓的,因为脾气贯穿在其中.五脏藏精气而不泄,所谓实就是指邪气实,所谓虚就是正气虚.再说脾脉,应当是和缓的,正常的脾脉是和缓的而且在指下的跳动感觉很柔和,如果和缓有力,说明脾实,如果和缓无力说明脾虚.五脏的脉象来时当见而不见,这个就是病态了.一个人患的疾病有深有浅,但应当知道是如何感受到邪气的
 
[卷一]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浮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
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



按:诊脉的阴阳法度是什么呢?道理是这样的: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在呼出和吸入之间脾气的运行始终贯穿于其中.脉浮属阳,脉沉属阴,所以脉的浮沉可以决定其阴阳属性.心肺之脉都应该是浮的,那么如何区分心肺之浮呢?呵呵,是这样的,脉浮大而散,这个就是心脉,脉浮而短涩,这个就是肺脉.肝肾的脉位都是沉的,又当如何区别呢?如果患者的脉象是牢而且沉,这个就是肝脉,如果患者的脉象指下的感觉非常柔和而且减轻指下的压力感觉很充实这个就是肾的脉象.心肺肝肾之脉始终都有脾脉贯穿在其中,这里的体现就是脉的始终都是和缓的,换句话说,脾脉会始终体现于浮沉之中,<千金翼>认为,脉迟缓而且长的这个就是脾脉.以上所说的就是脉的阴阳属性,阴阳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缓的,也就是脉在浮沉之中都必须体现一个缓字.
除此之外,脉还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别,这个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如果脉浮取较小,按之却大而有力这个叫做"阴盛阳虚",如果脉按之较小,减轻指下的压力就会感觉到脉体实大,这个叫做"阳盛阴虚".用力按之脉体是小的,减轻指下的压力脉就会表现有力而且大,这个就是"阳盛阴虚"了.对阴阳虚实的理解就是这样子了.<阳脉如果见于寸口,脉体应当是实而且大,现在轻手搭脉即便感觉到浮,用力按压脉体就会减小这个就是阳虚的表现,如果用力重压感觉到脉体反而实而有力脉位很沉,这个就叫做"阴实".>.难经说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还说脉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等等.如果这么说,寸口六部脉都是这么跳动的吗?当然医经这么说,也不是这样的,无非浮沉长短滑涩等六种脉象罢了.脉浮属阳,脉滑属阳,脉长属阳:脉沉属阴,脉涩属阴,脉短属阴.所谓一阴一阳是指脉来沉而滑,一阴二阳是指脉沉滑而长,一阴三阳是指脉沉滑而长,不时有沉的表现.同理所谓一阳一阴是指脉浮而涩,一阳二阴是指脉长而沉涩,一阴三阳是指脉沉涩而短,不时有浮的特征.
大凡脉大,浮,数,动,长,滑,这个就是阳脉.沉,涩,弱,弦,短微等,都是阴脉.这个就是所说的"三阴三阳".
凡是阳病见阴脉,都是脉证相反,都是不吉的征象,预后不良.反之如果阴病见阳脉,这种就是很好的情况,即便有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脉在关的前部属阳,在关的后部属阴.阳脉数就会出现出现吐血的情况,阴脉弱就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形.寸部脉弦就有头痛的毛病,尺部脉弦,肯定就是腹痛.如果阳气不足<卫阳>就会出现出汗的毛病,阴气缞弱一定患有拉肚子的问题阳.脉数就会出现口舌生疮的毛病,阴脉数如果有恶寒的症状此人必定有失眠的烦恼.重阳则狂,重阴则癫.如果见到阳脉病就属腹,如果见到阴脉病就在脏.阳气不能达到就会出现肢冷厥逆的情况,阴气不能到达就会出现呕吐.阳气虚则不能呼,阴气虚则不能吸,如果呼吸不足的话会感觉胸中短气.
按照这样的说法,通过体察阴阳就可以知道病情的所在了.
寸口脉浮大而且跳动的快,这个就是阳中之阳,病人会感觉到烦躁胸满,身热,头痛,肚子发热.
寸口脉沉细,这个就是阳中之阴,患者悲伤不已,不想听别人说话,少气懒言.还会不时汗出,胳膊抬不起来.
尺脉沉细,这个就是"阴中之阴".病人会感觉两腿酸痛,不能持久站立,有小便不利和下阴瘙痒的感觉.
如果尺脉牢而且长,关上摸不到脉,这个是阴邪干扰阳气,病人会有两腿酸沉少腹牵连腰痛的感觉.
如果寸口脉非常大,但不能摸到尺部的脉,这个叫做"阳干阴",病人有腰背痛和肢冷的感觉.
风邪能伤人的阳气,寒邪能伤人体的阴液.阳气病了,阴气还能承受,阴气病了,阳气就会逆乱,阳出了问题治疗起来还是容易的,阴出了问题就很麻烦.病在肠胃,可以用药调和,如果病在经脉,只能用针灸的办法治疗了.
 
[卷一] 平虚实第十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按:人有三虚三实,是什么呢?有脉象的虚与实,有疾病的虚与实,有征候的虚与实,这个就是三虚三实.脉象的虚实是这样的,如果脉在指下的感觉柔软不顶手,这个就是虚证,如果脉在指下的感觉是实大而长有顶手的感觉这个就是实证.人的疾病的虚实是这样的,如果是因为精气外泄所导致的,就是虚证,如果是因为外邪侵入人体所导致的就是实证.患者反复用言语表述自己痛苦的就是虚证,邪气郁闭,患者不能够说话的就是实证.病情缓慢进展的就是虚证,突然患的病就是实证,相比之下,痒的症状属于虚证,痛的症状就是实证.身体的外部感觉疼痛而内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个就是外实内虚,身体内部感觉疼痛而外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内实外虚.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虚与实的表现.
有人问到底虚实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什么是重实呢?如果患发高热的疾病脉的跳动在指下感觉大长且有力,这个就是重实.
有人问经络都是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怎么治疗呢?是这样的,如果寸脉在指下的感觉很紧急而尺脉的跳动和缓 就是经络的实证的表现应该分别而治之.所以脉滑利就是好的征象,脉涩滞就不好了.虚与实各从其类.如果五脏骨肉滑利,生命就可以长久.
 
[卷一]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问曰∶脉有相乘,有从、(仲景从字作纵字)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从;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经言∶脉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也?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阳中伏阴;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按:有人问:脉有相乘,有从,有横,有逆,有顺,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按照五行生克来讲水能克火,金能克木,这个就叫做从;火能侮水,木能侮金这个就叫做横,金能生水反过来水也会影响金;木能生火反过来火也会影响木这个叫做逆;而金生水,木生火这个叫做顺,总之五行有相生,有相克,有乘有侮,这个就是所谓的从,横,逆,顺.
医经上面说有伏匿隐藏的脉象,隐藏在哪脏呢?是这样的,阴阳两方都有互相承袭互相隐藏的现象.比方说尺部属阴,脉象应该是沉的,如果尺部出现浮的脉象这个就是所谓的阳乘阴.尽管有时候也会见到沉涩而且短<沉脉涩脉短脉都属于阴脉>的脉象,这个就叫做阳中伏阴..如果脉在阳位比方说寸部脉应当是浮的,如果寸部见到沉脉,尽管有时候也会出现浮滑而长<浮脉滑脉长脉都属于阳脉>的脉象,这个就叫做阴中伏阳.如果尺部<尺部属阴脉当沉>脉沉,寸部<寸部属阳脉当浮>脉也沉这个就是重阴,有这种脉象的人容易患癫疾,如果寸部<寸部属阳脉当浮>脉浮,尺部<尺部属阴脉当沉>脉也浮这个就叫做重阳,重阳的人容易患狂症.阳气脱失容易出现精神错乱,阴气脱失容易造成视力下降.
 
[卷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
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而唇口干燥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眄视(一云反面仰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按:有人问:脉象中因为贼邪而引起人体损伤的脉象都有哪些呢?老师认为有弦脉,有紧脉,有涩脉,有滑脉,有浮脉,有沉脉,就是这六种脉象会引起人体其它经脉的病变。
有的人问的问题很难回答,就是说紧脉是如何产生的?老师的回答是: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因为呕吐,或者是因为肺中有寒邪,就会出现紧脉的现象;如果患咳嗽是因为引用冷水引起的,也会出现紧脉;如果是拉肚子是由于胃中虚寒也会出现紧脉。
有人问脉浮而忽然下沉,出现了这种情况的叫做滑脉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的回答是:沉属阴浮属阳,阴阳和会在一起,所以就会出现滑的特征。
有人问:按照正常的情况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是什么道理呢?老师的回答是:假如一个人患太阳病,因为脉证相应所以就给与相应的汤药,只是患者还没有服用汤药时就出现了呕吐或者下泻的症状,腹中做痛,问其原因是什么?老师说可能是由于以前服过药现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缘故。
有人问:如果受到恐惧刺激,他的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说,他的脉象应该是细如细丝,而且指下的感觉连绵不断,而且面色很苍白。
有人问:人感到羞愧的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说,这种脉象的特点是浮而且无力,面色是忽然红而又忽然白。
有人问,如果一个人终日不饮水,脉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老师说他的脉象应该是涩的,而且口唇干燥。言语蹇涩的是由于感受了风邪,摇头不说话的是因为腹内痛疼,行动迟缓是因为歪斜强盛,喜欢做着还者或者趴伏在地上的是因为胸中短气不足以接续:如果患者坐下而有另一条腿伸着说明是患腰痛的毛病,如果患者一直护着腹部就像抱卵一样,这个肯定有心腹之痛。如果医生诊脉的时候,病人在打哈欠,这个就说明是患者是在无病装病,如果诊脉时患者伸懒腰,这个也说明没有病。如果患者面向墙壁而躺,见到医生的到来无动于衷,而患者乜斜着眼在看,这个就是没有病,如果患者三言两止,诊脉的时候还不停地咽唾沫,这个就是装病。假如脉和缓,而患者又说这里的病很重,那应当告诉她《他》病得很重,必须用吐或者下的方法,并且告诉她《他》还必须用针灸的方法才能治愈。
 
[卷一]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
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
(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
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按:黄帝说他听说过关于胃气,手少阳三焦和四时变化及有关五行的脉法。听人说的脉象有三阴三阳,可以探知人的疾病和生死,通过诊脉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内部的情况,脉的尺寸有大小的不同,这方面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岐伯是这样回答的:在寸口中,从外面可以辨别脉的浮沉,前后,左右以及虚实,人的存亡都可以从寸口的脉象当中体现出来。在五行的生克传变当中,如果从子脏传到母脏的疾病一般就是实邪,如果从母脏传到子脏的疾病一般都是虚邪,如果是从克我的脏器传来的就是所谓的“贼邪”,如果是从我克的脏器传来的疾病,这样是轻微的。如果人体疾病没有生克的传递,是由本脏所生的,这个叫做“正邪”。如果脉象是浮而结滞,这个人就患了痈肿的毛病,如果脉象是沉而结滞说明有疝瘕的疾患了。如果脉搏的跳动偶尔有快而且逼迫的的感觉,这个说明其病在心。如果脉搏跳动的快,可能是感受了风邪的缘故。如果脉象是滑的,可能是伤食的原因;如果脉搏在指下的感觉是滑而且躁动不安,这个说明是患了热病,如果指下脉搏的跳动艰涩难行,这大概是因为感受了寒湿之邪的缘故吧。如果脉象是
一个人的脉象是顺是逆,与一般人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呼吸是人体脉搏跳动的开始,如果脉搏的跳动指下的感觉是来的快相对去的慢,这个就是内虚外实的表现,如果把脉的感觉是来的慢去的快,这个就是内实外虚的表现:所以,能够体会到指下脉搏来的快慢就会知道虚与实的区别。
如果患者脉数说明病在腹,如果患者脉迟说明病在脏。如果患者的脉弦长,这个就说明病在肝,如果脉小说明病在心,《扁鹊认为脉洪大的问题出于心》,如果指下的感觉是用力会有顶手的感觉,轻按反而无力,这个说明病在脾胃。如果脉滑而且浮小说明病在肺。如果指下的感觉是大而且坚硬说明是肾脏的问题。
总而言之,脉滑说明血多气不足,脉涩说明气有余而血不足,也有人认为脉来如果是大而且坚实说明是气血都是有余的,如果脉体很小说明气血都是不足的。
又有人说,如果患者的脉来是细微这个就表明是气血不足,如果患者的脉象是沉细滑而且跳动得很快,说明是有热。如果患者的脉象是迟紧这个就说明是有寒。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脉搏表现为洪滑数疾的说明有热,脉搏的跳动表现为涩迟沉细的说明有寒.如果脉体大而且有滑或者紧之象的说明热在外,如果脉体小而且有力并有紧的脉象说明内有寒.如果脉体很小又很柔弱且或者说脉搏很细而且跳动的缓慢,这个说明有慢性病,倘若脉搏的跳动在指下的感觉是浮滑而且跳动得快,这个说明是刚患的新病.脉浮滑的人说明热在外,如果这个人平时患有饮证这个治疗起来就麻烦了.如果患者的脉象是沉紧说明是上热下寒,如果遇到寒凉的情况<比方说饮食生冷>就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形.如果脉沉而细说明寒在下焦,患者很可能有小便数的毛病,还不时也会出现腹痛拉肚子的情形.如果脉象是浮紧而且滑而长,说明是外热内寒,就会出现大小便失调的情况.
脉洪大紧急说明病在外,病情在加重,患者要么是头痛发热,要么是红肿热痛的疮疡.如果是出现脉象细小紧急的情况说明病在不断行进当中,它的问题反映在腹内.体内有寒的话可以形成疝气或者积聚,或者是腹中刺痛.如果脉象是沉而长寸部又摸不到,说明肠道间有血气的郁阻;如果脉象是沉,按之有中间松散的感觉这个是饮食寒凉的结果.如果感觉脉体很长,用力按压脉体时感觉有不连接的表现这个可能是消渴病的表现,也可能是浸淫疮.如果患者的脉象是沉的,上部不能到达寸部,这个就说明病在肌肉和血分之间.如果脉搏的跳动感觉是沉而且有左转的倾向,这个说明有阳气郁结在胸中的情况,如果脉搏的跳动感觉是向右转而摸不到寸部脉象的跳动,说明体内有症瘕的表现.如果脉搏的跳动在指下的感觉很滑利,而寸部不到感觉,可能是因为风寒停留在大肠的缘故.如果脉象很滑利,寸部脉很弱,可能是小肠中有郁热聚结,如果脉在指下的感觉是直而且长,这个就是血脉的毛病.如果脉的关下有问题,说明病在筋骨.如果脉体寸部大而尺部小,患者就会出现头痛目弦的毛病;如果患者尺部脉大,寸部脉小,就会出现胸中短气的问题. 如果能够感觉到患者上部脉搏的跳动而不能感觉到下部的跳动,用吐的方法就可以治疗了,如果治疗无效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如果寸部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而尺部能感觉得到,即便有病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脉者,血之府也,所以脉长就说明气治,脉短就说明气病.脉数就会出现内心烦躁,脉体大说明病情在加重,如果寸部脉大就会有气喘的毛病,尺部脉大可能就会有腹胀的问题.带脉说明脏器衰竭,脉细说明气血不足.如果出现涩脉可能有心痛的问题,如果脉来流利说明病情在加重.如果脉来指下模糊无力,病人就容易死去.如果脉搏的跳动指下的感觉非常短而且急迫,说明病为在上,如果脉搏的跳动在指下的感觉长而且跳动的缓慢,这说明病为在下面.脉象弦而又感觉很紧急的,说明病在内,如果脉象洪大而浮说明病在外.脉象实的说明病在里,脉象虚的说明病在外.病在上面的说明是表证,病在下面的说明是里证.如果脉浮就主表证,如果脉沉就主里证.
 
[卷一]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
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浮之无阳,微细之不可知也,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脉迟者,食干物得之。



按:怎么知道是春天患的疾病呢?答案是因为没有见到弦脉的缘故,春脉弦,没有见到弦脉说明就是春天患的疾病.如果见不到心脉<心脉洪>这个就说明是夏天患的疾病,如果见不到肺脉<肺脉浮短而涩>,这个就说明是秋季患的疾病.如果见不到肾脉<肾脉沉滑而濡>,这个就说明冬季患的疾病.如果见不到脾脉<脾脉和缓>说明是每一个季节最后一个月患的病.
如果是一个人患了肝病, 是因为向西行走,或者是吃了鸡肉的缘故,就会在秋季发作,因为金克木,患病的时间应当是庚辛日,庚辛属水而水生木.如果是发生在女子身上,就有可能形成灾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可能是接触了金银物品所致.
如果是一个人脾脏出了问题,是因为向东行走的缘故,或者是吃了野鸡以及一些树木的果实的缘故.如果不是这样,应当是春天发病,患病的时间应该是在甲乙这一天,甲乙属于木,而木能克脾土。
如果是一个人患了心病,是因为向北走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吃了猪肉或者鱼肉而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样,应该在冬季发作,患病的时间应该是在壬癸这一天,因为壬癸属水而水克火《心属火》。
如果是一个人患了肺病,是因为向南走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吃了马肉或者是獐及鹿肉的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样,应该是在夏天时发病,患病的时间应该是在丙辛这一天,因为丙辛属火而火克金。
如果一个人患了肾病,是因为向中间走的缘故,或者是吃了牛肉或者是生于土中的食物所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应该在长夏的时候发病,患病的时间应该是在戊己这一天,因为戊己属土而土克水。
如果切到的脉象是王脉就说明患者的脉象和四季脉象的变化是一致的,这个应当是在县官家中诊到的。
如果诊到的相脉,可能是在嫁娶或者迎亲的时候得到的。
如果诊到的是胎脉,可能是在有小孩喂乳的时候得到的。
如果诊到的是囚脉,可能是实在囚徒家中诊到的。
如果诊到休脉,可能患者宿有旧疾,有可能不治自愈。
如果诊到的是死脉,可能是患者在死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获得的。
怎么知道患者是由于睡觉时没有盖衣被所得的疾病呢?其原因是寸部这个阳脉的部位脉象有沉的表现。
怎么知道患者是因为天气入夏的时候得的疾病呢?这个是由于属于尺部阴脉的部位有浮的迹象。
怎么知道患者是饮食中毒的呢?轻手搭脉感不到脉搏的跳动,脉体细弱察觉不到,如果沉取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指下的感觉是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个就说明中了水气之毒,如果脉搏跳动得迟缓,说明是吃了干性食品中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