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方剂名称是怎样来的?

建瓴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柏子仁诸药组成。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脉弦硬而长等症。有镇肝熄风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泼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沟。「建瓴为「高屋建瓴」成语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养阴液,柔肝熄风之品,辅以重镇潜阳,养血安神之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宁心安神,使肝阳得平,内风熄除,心神安守,诸证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后,其镇肝熄风之效,好像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言其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张锡纯认为「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故名「建瓴汤」。
 
泰山盘石散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人参、黄耆、当归身、川续断、黄芩、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白术、砂仁、炙甘草、糯米诸药组成。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坠胎先兆者。有补气,养血, 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东岳泰山;「盘石」,《易.渐》:「鸿渐于盘」。王粥注:「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坚固不动之石。本方为八珍汤化裁而来。方中除用补气养血之品外,再加补肝肾安胎类药,服之可使妊妇气血足而胎元固,肝肾补而胞宫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犹如泰山之固,盘石之坚也。故称本方为「泰山罄石散」。
 
秦艽扶羸汤
出处:《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参、鳖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当归九味药物组成, 共为细末,加生姜、乌梅、大枣为引,水煎食后服。用于治疗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饮食不香等症。有滋阴清热之功。 「羸」者,瘦弱也。《礼记.问丧》云:「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为君,清虚热,退骨蒸,合诸药共奏育阴清热,除痨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劳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较快地恢复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汤」。
 
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脾肾阳虚,水邪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沈者;以及太阳病,发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 目闰 ] 动,振振欲擗地者。有温阳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医宗金鉴》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汉方精义》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本方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故名「真武汤」。
 
真人养脏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白芍药、当归、人参、肉桂、白术、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诃子、炙罂粟壳诸药组成。用于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所致之大便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象沈迟等症。有温中补虚,涩肠止泻之功。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之得道者。即《内经》所谓「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修真得道之人。「养脏」,指温养脏腑。本方为治疗虚寒泻痢的效方,有温养脾肾,涩肠固脱作用。服之可使已伤之脏气得以补养,虚寒之泻痢,滑脱不禁诸症自愈,故名「针人养脏汤」。或云为昔「纯阳真人」所制,故又名「纯阳真人养脏汤」。均系托名而已。
 
振颓丸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人参、炒白术、当归、制马钱子、乳香、没药、穿山甲、蜈虹诸药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 6 克,无灰酒送下。 用于治疗肢体痿废,以及偏枯、麻木等症。有益气活血、舒筋通络之效。肢体痿废,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活络;制马钱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经;蜈蚣袪风止痉。诸药配伍,对痿废之证自当有效。「振」,有振起之意;「颓」,乃衰败之谓。言服本方后,可使痊废之肢体重新振起,以至恢复正常,故名「振颓丸」。
 
桃花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物组成。用于久痢不愈之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等症。有涩肠止泻之功。「桃花」,是说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
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痢证之特效方,有温中涩肠作用。
 
梅花点舌丹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胆、冰片、雄黄、硼砂、血竭、葶历子、沈香、乳香、没药、珍珠、牛黄、麝香、蟾酥、朱砂诸药组成,金箔为衣。用于治疗疔毒恶疮,无名肿毒,红肿痈疖,咽喉肿痛等症。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疖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药时将丸药放在舌尖之上,以麻为度,俗称「点舌」;或以葱白打碎包住药丸,用陈酒冲服,亦可用醋化开涂敷患处。为了强调主药及服用方法,故称「梅花点舌丹」。
 
桂枝新加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六味药物组成,芍药、生姜份量加重,又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于气血营卫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症。有益气养营,袪邪止痛之功。名「新加汤」者,是张仲景说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调整用量并增加药味化裁而成。这正是张仲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高尚医德的体现。刘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绝大多数是张仲景博采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创」之语。
 
咯血方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消风散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炒苍术、蝉蜕、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诸药组成。 用于湿疹、风疹,证见皮肤疹出色红、搔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有方。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本方所治之证,是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之瘾疹。由于本方能上疏下渗,内清外解,使风毒消,湿热清,搔痒止,瘾疹平,故名「消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由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甘草、僵蚕、蝉蜕、藿香叶、厚朴、荆芥穗、陈皮组成,有消散风热作用。
 
消瘰丸
出处:《医学心悟》
本方由玄参、牡蛎、贝母三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瘰历、痰核,证见咽干,舌红,脉弦滑者。有清热化痰、散结软坚之功。瘰历一证,多因肝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核于颈、项、腋、胯之间。重则溃烂流水,日久不敛。方中玄参苦咸寒,滋阴降火,能散瘰历,痰核、瘿瘤;牡蛎咸平微寒,化痰、软坚、散结;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三药均属寒凉之品,既可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又兼顾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从而能使热清痰化,瘰历自消。故名「消凛丸」。
 
海藻玉壶汤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诸药组成。用于治疗瘿瘤初起,或肿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热消瘿,软坚散结之功。「玉壶」,即玉制之壶。唐王昌龄有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文渐》)南宋鲍明远诗云:「宜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在此喻其高洁。本方以海藻为主药,配合诸药可使瘿瘤得消,功效之高,犹如玉制之壶可贵,故名「海藻玉壶汤」。
《证治准绳》又出一方,名「玉壶散」,由海藻、海带、昆布、雷丸、青盐、莪术诸药组成,陈皮饮或炼蜜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瘿瘤,录之以供参阅。
 
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炙甘草组成为散,煨姜、薄荷水煎冲服。用于肝郁血虚所致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貌。《诗经》有「河上乎逍遥」句;《庄子》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王晋三曰:《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于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古方选注》)本方从四逆散衍化而来,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后可使肝气畅达,郁结消解,气血冲和,神情悦怡,故名之。本方加丹皮、山栀名「丹栀逍遥散」或「八味逍遥散」,适于肝郁化火之证;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遥散」,适于肝脾血虚之证。
 
益气聪明汤
出处:《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头痛眩晕;或目生障翳,视物不清;或耳鸣耳聋,齿痛等症。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透脓散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穿山甲、皂角刺诸药组成,加酒煎服。用于治疗痈疡肿毒,内已成溃而无力外溃者。有补气益血,托毒溃脓之功。疮痈肿毒虽内已成脓,而无力外溃,多由气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疮家圣药」黄耆以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溃脓;酌加黄酒通经行瘀。服之可使体虚者气血得补,从而促其透脓速溃。凡痈疽疮疡,因气血不足,脓成不溃者,均可运用本方以托毒溃脓外出,故名「透脓散」。
 
通关散
出处:《丹溪心法附余》
本方由猪牙皂、细辛二味药物组成,研极细末,和匀,吹少许入鼻中取嚏。用于中恶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面色苍白,牙关紧闭,痰涎壅盛,而属于闭、实证者。有通关开窍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于气机运行突然逆乱,或挟痰上壅,阻塞上窍所致。「关」者,为出入之要道。此处指肺主一身之气,肺窍为气机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温袪痰开窍,细辛辛温宣散开窍,合为通关开窍之剂。凡卒倒昏迷,牙关紧闭的实证,均可用本法使肺气宣通,气机畅利、神志复苏,得嚏而解。故名「通关散」。
 
通幽汤
出处:《兰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红花、生地黄、熟地黄、升麻、桃仁、当归、槟榔诸药组成。用于治疗噎膈,大便燥结,饮食不下,梗塞不顺;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调气机,润肠通便。
本方为治疗胃中燥热,浊气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剂。「幽」,指深暗隐微之处。这里指幽门,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肠,如曲径通幽之处,故称。本方用滋补阴血,活血升阳、生津润肠之品,入药相伍、滋阴养胃,升清降浊,从而使脾阳发越,胃气和调,幽门通畅,噎塞得平,便秘可愈。故名「通幽汤」。
 
理中丸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四味药物组成蜜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证。有温中袪寒,补益脾胃之功。「理」者,调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职司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纳化和调,脾胃阳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诸证蜂起。程应旌云:「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瞻,故名曰理中,实以双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功能温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称「理中丸」。亦作汤剂服,名「理中汤」。
 
救急稀涎散
出处:《传家秘宝》
本方由猪牙皂角、白矾二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温水调服。用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脉滑实有方者。有开关涌吐之功。
本方属于劫剂,为救急暂用之品,只宜于实证。吴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发病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医方考》)由于本方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