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方剂名称是怎样来的?

越婢汤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由麻黄、生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枣五种药物组成。用于风水,证见一身悉肿,发热或无大热,汗出或无汗、恶风、或渴、脉浮等。有宣肺泄热、利水消肿之功。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说法不一:成无己谓「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批注伤寒论》)方有执谓「越,逾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 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尚论篇》)钱潢谓:「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伤寒溯源集》)近人柏德新谓:「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 则有发越……『肺之郁闭』。 」(《陕西中医》 1981 年 5 期)笔者以为此说甚是。
 
越鞠丸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五种药物组成。用于因气、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之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消化不良等症。有行气解郁作用。
本方为通治六郁之剂,方中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以消食郁。所以又名「六郁丸」。关于「越鞠」之名,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越」为发越,「鞠」通郁,所以有「发越鞠郁」(吴鹤皋)之说。一种认为「鞠」是古代一种皮球,「越鞠」喻将六郁如球般的一个个踢开。又一种谓山栀亦名「越桃」,抚芎亦名「鞠藭」,本方取两药别名中第一字合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以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
 
趁痛散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酒炒牛膝、炙甘草、薤白、当归、桂心、炒白术、炒黄耆、独活、生姜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水煎后服。用于治疗妇人产后骨节疼痛,发热头重,四肢不举之症。有益气活血,袪风胜湿之功。「趁」有追逐之意。本方之中黄耆、白术、炙甘草、当归益气养血;牛膝、独活袪风除湿;薤白、桂心、生姜温经散寒。诸药共伍,服之可使疼痛得逐,四肢活动如常,故名曰「趁痛散」。又《丹溪心法》有此方,组成不同,由没药、乳香、桃仁、红花、当归、羌活、地龙(酒炒)、牛膝、甘草、五灵脂、香附诸药为末,黄酒调服,主治历节痹痛。
 
散偏汤
出处:《辨证录》
本方由白芍药、川芎、郁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八味药物组成。用于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所致之半边头风,痛或左或右,无有定处,时轻时重,遇劳累、寒冷加剧。有疏肝袪风,和血止痛之效。
方中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芥子袪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由于服用本方能驱散偏头风之疼痛,疗效相当显著,故称「散偏汤」。
 
紫雪丹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沈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味药物炮制而成。用于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之功。
本方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诸证,为临床较常用的开窍剂。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药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热解毒之方,犹如霜雪之性,从而称之曰「紫雪丹」。
 
黑钖丹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黑锡、硫黄、沈香、木香、炒茴香、阳起石、葫芦巴、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附子、肉桂诸药组成,酒糊为丸。用于肾阳衰弱,阴寒内盛之上盛下虚证。有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作用。
本方组成特点是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喻嘉言云:「按此方用黑锡水之精,硫黄火之精,二味结成灵砂为君,诸香燥纯阳之药为臣,用金铃子苦寒一味为反佐,用沈香引入至阴之分为使。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药更无它法可旋」。(《医门法律》)诸药配伍,可使肾阳充旺,阴霾自散,下元得固,冲逆自平。本方以黑锡为主,制成丹丸内服,故名「黑锡丹」。
 
温胆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口苦、呕吐等症。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
本方名为「温胆」,实为清胆和胃之剂。王晋三云:「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古方选注》)罗东逸云:「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医宗金鉴》)陈修园则持异议云:「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时方歌括》)可见,本方「温胆」之意在于「清」也。
 
温经汤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由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诸药组成。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等证。有温经散寒、和血袪瘀之功。
治疗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金匮要略》本有下瘀血之法,但若遇体虚有寒者,则非下法所宜,故另立比方,以温养血脉为主,使血得温而行,血行则无瘀而月经正常。刘渡舟说:「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温应作『和』字讲,应是温和经水的方子」。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0 年,第 3 期)本方温润并施, 阴阳兼顾,使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血行而经血下,故名「温经汤」。
 
滋膵饮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黄耆、山茱萸、生地黄、山药、生猪胰子诸药组成,前四味药物煎汤,送服猪胰子。用于治疗消渴病。有补肾滋胰、生津止渴之效。「膵」叫胰脏。张锡纯接受当时西方有关生理、病理学说,认为消渴病是由胰脏功能失常所致,特别创制了这首风格迥异之方剂。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山茱萸滋养肝肾;生地黄养阴补血;山药气阴双补;猪胰子以脏补脏。诸药相伍,以滋补引起消渴病之「膵脏,故名「滋膵饮」。
 
痛泻要方
出处:《医方考》
本方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普济消毒饮
出处:《东垣试效方》
本方由黄芩、黄连、陈皮、元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诸药组成。用于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痄腮(即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症。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大头瘟、痄腮,皆为感受热疫毒气,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疫毒应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病势向外,又当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之邪,清解心肺头面之疫毒。「普」,言其广也;「济」,为救助也。「消毒」,即消除毒疫之气。东垣曾以本方治疗大头瘟、屡治屡验,存活甚众。由于本方能够普救众生,济世活人,消除疫毒,故名「普济消毒饮」。
 
疏凿饮子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羌活、秦艽、商陆、槟榔、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椒目、泽泻、赤小豆诸药组成。用于遍身水肿,喘息口渴,二便不利者。有疏风透表,通利二便之功。
本方为治水肿之峻剂,适于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之上下表里俱病之侯。方中既有宣降肺气,疏散表邪之药,又有温运脾阳,渗湿利水之药,使上下疏通,表里透达,内外照应,标本同治。其分消上下内外之水势,发散水气之方,犹如夏禹治水,疏江凿河,开其闭塞,从而使水道通畅,江河顺流,不致横溢泛滥成灾矣。故称「疏凿饮子」。
 
开噤散
出处:《医学心悟》
本方由人参、姜黄连、石姜蒲、丹参、石莲子、茯苓、陈皮、陈仓米、冬瓜仁、荷蒂等十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噤口痢疾,火盛气虚,下痢呕逆,不能饮食诸症。有益气健脾,化湿和胃之功。
凡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或呕逆不能食者,称之为「噤口痢」。多由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阻塞所致。本方中人参、茯苓、石莲子、陈仓米健脾益气;黄连、荷蒂、冬瓜仁清热利湿;丹参活血袪瘀;石菖蒲开窍化湿;陈皮理气和胃。服反之可使脾气升而口噤开,湿热清而泄痢止,故名曰「开噤散」。
 
华盖散
出处:《博济方》
本方由苏子、赤茯苓、桑白皮、橘皮、杏仁、麻黄、甘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所致之咳嗽上气,痰吐不利,胸腹烦满,项背拘重,声重鼻塞,头目眩晕者。有宣肺平喘,理气化痰之功。「华盖」,古时谓帝王的车盖。《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华盖也。」这里指肺脏,因肺居诸脏腑之上,其色状宛如华美的车盖,向称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且肺主一身气机之升降,本方主治之病机在宣降肺气。方中集作用于肺经之药于一方,诸药相伍,使表寒解、肺气宣、痰涎化、喘咳平,故称「华盖散」。
 
阳和汤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本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诸药组成。用于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属于阴寒之症。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本方为治疗外科阴性痈疽疮疡的著名方剂。方中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之品与滋腻之品相伍,加上添入生精补髓,血内有情之鹿角胶,可使寒湿宣发而不伤正,精血得补而不恋邪,从而阴寒散,阳气和,就好像自然界阳光普照,大地和暖,寒凝顿消,阴霾四散,阴平阳和,万物呈祥一样,使阴疽之症迅速治愈。故称「阳和汤」。
 
肾气丸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物组成。用于肾阳不足,证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频数等。有温补肾阳之功。
柯韵伯云:「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矣。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治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温之以气。」(《古今名医方论》)王晋三亦云:「肾气丸者,纳气归肾也……独取名肾气者,曰乙癸同源,意尤重于肾也」。(《古方选注》)本方为温补肾阳之祖方,功能「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中仅用少量温肾药于滋肾药中,寓有「少火生气」之义。故名「肾气丸」。亦按其药味称为「八味丸」或「附桂八味丸」。《济生方》以本方重用附子,再加车前子、川牛膝名「济生肾气丸」或「加味肾气丸」
,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效。
 
肾着汤
出处:《金匮要略》
本方由甘草、白术、干姜、茯苓四味药物组成。用于寒湿伤脾之身体重、腰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但饮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的肾着病;及阳气不行而致的胞痹证,证见少腹膀胱胀痛,小便不利。有温脾袪湿之功。
肾着,病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多由肾虚寒湿内着所致。古人形容本病有「腰中如带五千钱」之说。本方有温脾肾、利水湿之效,药仅四味,然功效卓著。由于专治肾着病,故称「肾着汤」。又名「肾着汤」,「着」为着的本字。亦据其所用药物命名,称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或甘姜苓术汤。《千金要方》肾着散,乃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泽泻而成,为标本兼治之方。
 
复脉散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炙甘草、大枣、阿胶、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麦冬、麻仁诸药组成。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短气,虚烦失眠,舌淡少苔,脉象结代者。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本方原名「炙甘草汤」,以其主药而命名。费伯雄云:「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使,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医方论》)成无己云:「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说明脉结代、心动悸,为心之阴阳气血俱虚所致。本方能滋养血脉之本源,使结代之脉恢复正常,故名之曰:「复脉汤」。
 
复元活血汤
出处:《医学发明》
本方由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炮山甲、桃仁、酒大黄诸药组成。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有活血袪瘀,疏肝通络之功。
由于外伤损络,血离经脉,流溢脉外,停于胸胁,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血瘀则影响肝气,导致气滞,所以痛不可忍。本方以活血袪瘀为主,兼以疏肝行气通络,诸药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肝气行而络脉通,胁痛平而元气复。正如张秉成所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成方便读》)故名「复元活血汤」。
 
敦复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党参、山茱萸、补骨脂、乌附子、核桃仁、生山药、茯苓、生鸡内金八味药物组成。用于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以致肾弱不能作强,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痛,或黎明泄泻等脾肾阳虚引起之虚寒诸证。有温补脾肾阳虚之功效。《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土曰敦阜」。是说脾居中央,属土,具敦厚阜高之性。脾土又受肾阳的温煦,才能运化正常。脾肾阳虚,必然会导致虚寒诸证丛生,从而出现上述所云之病症。服用本方,可温补脾肾,使阳气得以振发,敦土之正常功能得以恢复, 故名「敦复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