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方剂名称是怎样来的?

混元膏
出处:《医宗金鉴.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没药、白芨、雄黄、漏芦、红花、麝香、白蔹、升麻、栀子、大黄、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跌打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肿痛之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
「混元」,谓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这里则形象地指头部。由于本方在使用时,其方法是将药膏敷于头顶之上。古称「头为天」,主一身之阳气。药宜接用于此部位,能使全身气血阴阳调和畅通,诸恙从此得以消除。故称为「混元膏」。
 
清空膏
出处:《兰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袪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故称「清空膏」。
 
清骨散
出处:《证治准绳》
本方由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醋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额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有清阴分内热,退虚劳骨蒸之功。
本方为治疗劳热骨蒸的常用方。术对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之骨蒸潮热有效。肾藏精而主骨,精乃阴之属,精不足则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故发潮热骨蒸;阴虚不能制阳,故虚火上炎。方中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内清阴分之热;青蒿、秦艽除肝胆之热;鳖甲滋阴清热,退骨蒸;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而滋阴液,使骨蒸潮热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清海丸
出处:《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黄、白术、白芍药、干桑叶、玄参、山药、山萸肉、牡丹皮、麦门冬、地骨皮、沙参、石斛、五味子、龙骨诸药组成。用于血热所致之崩漏,月经过多等症。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功。「海」,指血海,即冲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因冲脉是十二经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关系密切,故有「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之说。傅青主云:「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血海自固」。本方为治阴虚血热崩漏之剂,有清凉血海之意,故称「清海丸」。
 
清络饮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鲜荷叶遏、鲜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鲜竹叶心、鲜扁豆花诸药组成。用于暑热耗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证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络」,即络脉,这里是指细小而浅表的脉络。本方为治暑热耗伤气津,余邪未清诸证而设,邪浅病轻,故用诸辛凉轻清之鲜品,以清解其邪。《温病条辨》云:「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络中无形之热邪,故名「清络饮」。
 
清震汤
出处:《审视瑶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药、甘草、荆芥穗、葛根、薄荷、黄芩、荷叶、苍术诸药组成。用于治疗雷头风。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头风、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症见头面起核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根据病势缓急,有大、小之分。「震」,八卦之一,卦形为「震仰盂」,位在东方,象征雷震。本方用清散风热,宣通升散之类药物于一方,既能疏散外风,又能清解内风,且有除热止痛之效,作用于头部,主治雷头风,可肃清头中如雷震之鸣声,故取名为「清震汤」。
 
清魂散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泽兰叶、人参、川芎、荆芥穗、甘草五种药物组成,温酒调服。用于治疗产后恶露已净,气血虚弱,又感风邪,昏晕不省人事者。有益气袪风,养肝补血作用。产后恶露尽而昏晕之证,多由气血俱虚所致。「血气者,人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本方用人参大补元气;泽兰叶活血通经;川芎和血行气;荆芥穗袪风清上;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理血,疏散风邪之效。气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宁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清气化痰九
出处:《医方考》
本方由栝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诸药组成,姜汁为丸。用于痰热内结之咳嗽痰黄,粘稠难咯,甚则气急呕恶,胸隔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有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之功。古人云: 「见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气」。(《丹溪心法》)「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证治准绳》)本方诸药相合,司使气顺而火自降,热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无所附,则诸证可除矣。《医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须顺其气也」。可见火、气二者实为致痰之因。吴琨立此力时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本方有清顺气机、化痰除热之功,故名之。
 
清燥救肺汤
出处:《医门法律》
本方由桑叶、石膏、人参、甘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蜜炙枇杷叶、杏仁诸药组成。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症。有清燥润肺之功。「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伤于天之燥气,当用清法,内伤血燥,则宜润法。秋伤于燥,上逆为咳,肺为嫩脏,不容缓图,故曰「救」。本方用大队甘凉滋润之品,「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喻昌),使肺金燥热得以清润,肺气之 [ 月贲 ] 郁得以肃降。柯韵伯云:「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古今名医方论》故名「清燥救肺汤」。
 
徙薪饮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陈皮、黄芩、麦门冬、芍药、黄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药物组成。用于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有清热泻火之功。「徙」,迁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语,其意是说把直状的烟囱管子改成弯曲状的,把柴火从灶门口搬开,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灾。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内热开始发生之际,即服清热泻火之药物,就像移开柴火以免燃烧,从而及早使病情之发展受到控制一样。
 
达原饮
出处:《温疫论》
本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物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苔垢腻等症。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恫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吴又可云:「其邪去表不远,附近于胃。…… 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薛生白云:「外通肌肉,内通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宜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宜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本方能直达膜原,辟秽化浊,驱逐温疫秽浊之邪,故名「达原饮」。
 
达郁汤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叶诸药组成。用于治疗抑郁伤肝,呕酸,阳痿不起等症。有疏肝解郁、行气泄热之效。本方之中,升麻升发清阳;柴胡疏肝开郁;川芎活血行气;香附理气解侈;白蒺藜平肝袪风;桑白皮清泄肺热;橘叶行气和胃。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气之药,服之可使肝气疏泄,诸郁消除。「达」,有畅达之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达之」之说,是言肝属木,性喜条达、升发,肝气郁结致病,便是「木郁」。用本方正合《内经》旨意,使木郁畅达,故名「达郁汤」。
 
补中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诸药组成。用于脾胃气虚所致之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冷饮、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或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证。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本方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乃制本方。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调补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气,故名「补中益气汤」。
 
补阳还五汤
出处:《医林改错》
本方由黄耆、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诸药组成。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者。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王清任认为:人身之阳气有十成,分布于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阳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发生半身不遂。本方由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应用此方,可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从而促其所亏之五成还复,气血周流全身而十全。故将其所拟之补气化瘀方剂,用于治疗斯证,命名为「补阳还五汤」。北京长城制药厂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据本方制成,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患。
 
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之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腻,脉浮无力,及时疫,痢疾,疟疾,疮疡等有上述见症者。有益气解表,散风袪湿之功。
「毒」泛指时行不正之气等致病因素。本方于表散药中加入人参培其正气,以资驱败邪毒,从汗而解,故名「败毒散」。由于方中益气扶正,当推人参为首功,故又名「人参败毒散」。
《补遗方》仓廪散,即本方加陈仓米,治各种痢疾,发热,心烦,头痛,食即呕吐诸症。谷藏为仓,米仓为廪,取脾胃为「仓廪之官」意。
 
牵正散
出处:《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三味药物组成。适用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之中风面瘫、口眼喎斜等症。具有袪风化痰作用。 中风,亦称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本方适用于中风轻证,属中络类型。方中白附子辛甘温,散而能升,善治头面之风,逐寒湿,驱风痰;僵蚕咸辛平,袪风化痰;全竭辛平,熄风镇痉;并用热酒调服,更能引药入络,宜达病所。「牵正」者,指服本散后,风去痰消,经络畅通,可使已经歪斜之口眼恢复正常,故称「牵正散」。
 
黄龙汤
出处:《伤寒六书》
本方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当归、人参,加桔梗、姜、枣组成。原用于伤寒里热实证而气血两虚之候;后世医家用于治温疫病应下失下,正虚邪实者。有扶正攻下之功。
「黄」,为中央脾土之色;「龙」,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这里称脾为「黄龙」。《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王旭高云:「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陶氏此方,攻补兼施,既下脾胃燥结,又致津液润燥,专治脾胃之患,故称「黄龙汤」。
 
都气丸
出处:《医宗己任编》
本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组成。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证。有滋肾纳气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气丸,即从钱仲阳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都」者,有盛也、聚也之义;「气」即指肺肾之气而言。缘肺为一身之气的大主,肾为元气发生之根本;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只有肺肾之气旺盛,才能维持全身气机之调畅。本方诸药配伍、有补肾气,敛肺气之功,从而使一身之气保持旺盛,而聚集于一处,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气丸」。
 
凉膈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连翘,加竹叶、蜜水煎服。用于上、中二焦热邪炽盛所致之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等症。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王晋三云:「膈者,膜之横蔽心下,周围相着,遮隔浊气,不便上熏于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经。凡伤寒蕴热内闭于膈,其气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烦热、自当上下分消。」(《古方选注》)本方咸寒荡热于中,苦寒泄热于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热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凉,从而诸证可除,故名「凉膈散」。
 
斑龙丸
出处:《古今医统》
本方由鹿角胶、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六种药物组成。用于元阳衰惫、虚损阳痿诸证。
本方选血肉有情大补之品,有补益元阳之功。谢谢观誉此方能「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寿」。严苍山云:「鹿为纯阳之兽,角生巅顶,血肉有情之品,霜能升阳,胶能补血。佐以菟、脂助肾之阳,熟地补肾之阴,柏子仁养心而悦脾,茯苓淡渗而不寒,较胜八味丸之草木无灵者多矣」。(《汤头歌诀正续集》)王晋三云:「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故得称龙;鹿有文故称斑,用其角为方,故名『斑龙』」。(《古方选注》)方中既用鹿角胶,又用其角霜,以此为主,故称「斑龙丸」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