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edikuangke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6 帖子 313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2010/12/28 #21 记得那位老师讲过,关键是药物的比例,药量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确定,所以我认为知道大概多少克就行了。若是十五克,麻黄汤的麻黄就是45克,一服就是15克,我觉得还是有点多,身体壮实的年轻人还可以,一两岁的小孩也能用吗???
记得那位老师讲过,关键是药物的比例,药量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确定,所以我认为知道大概多少克就行了。若是十五克,麻黄汤的麻黄就是45克,一服就是15克,我觉得还是有点多,身体壮实的年轻人还可以,一两岁的小孩也能用吗???
juedikuangke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6 帖子 313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2010/12/28 #22 还有我认为,古代药店毕竟有但是也不太多,大多应是采新鲜的药材,与现在药店里卖的一样吗?现在的中药多种植,古代的药都是原生态生长。有可比性吗?
H huangwling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1/01/03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1/01/07 #23 姜宗瑞老师的<经方杂谈>里是这样说的,“一两合3g,是一次的用量,不是一剂的用量”
vanlixin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2/07 帖子 1761 获得点赞 14 声望 38 2011/01/15 #25 最近在看论坛里的人推荐的,重剂起沉疴。开篇就是说的剂量的问题,仝小林教授很支持15克为一两的说法。 他在后面也提到,要是看病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条件来的。 大家要是谁看仝小林的书了,请注意一个问题,在不同患者身上,药的剂量要变化。 再,他指出,如果按照15克莱煎药的话,一定按照伤寒里面的服用方法来用!因为,剂量比较大,大的剂量的药必须要出汗了就停服!!要不就成了伤寒里德坏病了! 还有读他的书,我有一点更加对仲景的书深信了。他曾提到过他跟周仲英教授在学习内科急症时去连云港那边看病,患者的发病规律跟伤寒里面说的非常想!我想我们现在学习古代的医术为什么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没看见那么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如果看到了,我想每天40个患者的工作量,只要你是个认真看书的医生,你的技术绝对会突飞猛进!
最近在看论坛里的人推荐的,重剂起沉疴。开篇就是说的剂量的问题,仝小林教授很支持15克为一两的说法。 他在后面也提到,要是看病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条件来的。 大家要是谁看仝小林的书了,请注意一个问题,在不同患者身上,药的剂量要变化。 再,他指出,如果按照15克莱煎药的话,一定按照伤寒里面的服用方法来用!因为,剂量比较大,大的剂量的药必须要出汗了就停服!!要不就成了伤寒里德坏病了! 还有读他的书,我有一点更加对仲景的书深信了。他曾提到过他跟周仲英教授在学习内科急症时去连云港那边看病,患者的发病规律跟伤寒里面说的非常想!我想我们现在学习古代的医术为什么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没看见那么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如果看到了,我想每天40个患者的工作量,只要你是个认真看书的医生,你的技术绝对会突飞猛进!
jnssvh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6/22 帖子 225 获得点赞 6 声望 18 2011/07/17 #30 林盛进 说: 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时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分温三服之后,其一两则相当于今之5克,若分温再服则相当于 点击展开... 这个总觉得计量有点大,举个例子: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 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 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 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1两用15克的话就是 甘草 60 黄芩 45 人参 45 干姜 45 黄连 15 大枣十二枚 半夏 50 总量 260+12个大枣 这是服3次的量,不知道古人用什么容器来煮,大砂锅? 按照郝万山老师的说法 古时候只煎一次,得到3升,服三次;现在煎两次,得到6升,服6次。 甘草 20 黄芩 15 人参 15 干姜 15 黄连 5 大枣4枚 半夏 15 总量 85+4个大枣 这是服1次的量,按1两=15克算 甘草 12 黄芩 9 人参 9 干姜 9 黄连 3 大枣12枚 半夏 9 总量 51+12个大枣 这是服1次的量,按1两=3克算 还是差不少的,中医也是比较麻烦,计量都分派
林盛进 说: 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时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分温三服之后,其一两则相当于今之5克,若分温再服则相当于 点击展开... 这个总觉得计量有点大,举个例子: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 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 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 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1两用15克的话就是 甘草 60 黄芩 45 人参 45 干姜 45 黄连 15 大枣十二枚 半夏 50 总量 260+12个大枣 这是服3次的量,不知道古人用什么容器来煮,大砂锅? 按照郝万山老师的说法 古时候只煎一次,得到3升,服三次;现在煎两次,得到6升,服6次。 甘草 20 黄芩 15 人参 15 干姜 15 黄连 5 大枣4枚 半夏 15 总量 85+4个大枣 这是服1次的量,按1两=15克算 甘草 12 黄芩 9 人参 9 干姜 9 黄连 3 大枣12枚 半夏 9 总量 51+12个大枣 这是服1次的量,按1两=3克算 还是差不少的,中医也是比较麻烦,计量都分派
sunnymann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08/05/26 帖子 2244 获得点赞 188 声望 63 2013/01/30 #36 问题是,古时的人用药,是现用现采,还是用的干货? 一两按3克记,有效的例子不少,一两15克计,成功的案例也多。 关键是药物的比例,这个重要。 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对症。不对症,多大的量都瞎掰。 不见效果,就拼命加量,这样的中医我直接送俩字:庸医。 说着说着,就又快说到火神派那里了
问题是,古时的人用药,是现用现采,还是用的干货? 一两按3克记,有效的例子不少,一两15克计,成功的案例也多。 关键是药物的比例,这个重要。 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对症。不对症,多大的量都瞎掰。 不见效果,就拼命加量,这样的中医我直接送俩字:庸医。 说着说着,就又快说到火神派那里了
kipade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2/20 帖子 40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3/04/17 #37 同意宋以前用汉制,宋以后用宋制 汉制:1两以15克计 宋制的和现在差不多了,1斤也就600克,那一两也就60克,算50克也没啥问题吧
恶魔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16 帖子 27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3/04/25 #39 董兴辉 说: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 点击展开... 我有点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