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针探秘之王道针法

今日看到《云南白药保密配方被指形同虚设 中国绝密美国公开》一文,由此可见学术技术的保密的重要性。古人所说:妄传非人,所以老师传授学术必先考验学生之品德,是一个真诚的学者,而后方可倾囊相授,以后学生青出于蓝,由此将学术发扬光大名流青史。古人为了保持学术的纯正,一般都以家传的方式传承,针灸学术亦是如此。不过道为天下之公器,有缘人自能得之,笔者现以师承授受方式传承学术,也以此保障学术的纯正性,所传针灸学术外面绝无仅有,皆是针道精华包含三代传承精髓,破解手法精髓,真正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针刺手法!且此法与外界流传各版本大相径庭,直契手法核心!呵呵,针道原来如此简单,好比大家都在爬一座山,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半山腰,有的接近了山顶,但你必须站在山顶往下看才能看得清楚,才能看到每个人爬山所处的位置,才能真正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地!
 
呵呵,看来(针道)网友已经恼羞成怒了,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呢?笔者大力推广传统针道,当前针道衰微,笔者进行了2届体验针法活动,对于推动针道技法善莫大焉!特别成功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等绝技,使后学建立了学习传统针道的信心,这些明眼人都会看得很清楚!如果(针道)网友真的厉害,怎么不去和其他针法去教教劲啊?呵呵,看你也没有这胆量!一个懦夫!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三)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而命门穴只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并非是一个太极之体,所以针灸命门穴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太极体的,必须通过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并且通过扶正手段达到邪自祛的疗效。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温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在针灸培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温热,最终整个腰肾部也相继一片温暖一气贯通。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并非只是单一的中医理论,而是有实践基础论证而来的。在针灸临床中通过调节气机,如果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的良好反映,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且疗效卓越。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培元方法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有时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培元疗效的。笔者在《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无需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就是未必都到做到二肾烫煎的内证。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或解除了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以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理念,达到二肾温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培元理念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也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相互参见。
 
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针道研究者前来学习,之前的一些弟子希望能够再聆听笔者的针道教诲。而笔者现在也已个人修行为自己的主要目的,针道也属于身外之物,有德行的弟子也应该全面继承笔者的针道精髓。笔者兹准备考察弟子十年德行,如果德才兼备将再传授九套整体系统针法,弟子在学习万法归一的针法中已经领略到精妙的配穴与手法,整体系统针法则为羽翼接应,以万法归一为中轴,而整体系统针法则一化为三,三三变九,所以必经九阳之数而终,此乃按先后天阴阳相生相交之自然顺序排列。而后再准备观察弟子十年德行,如仍能不骄不躁以德为先,笔者再传授小周天针法,当然这不是以看病为目的,而是完善自我修行,也算笔者与弟子二十年的缘分。小周天针法的配穴组合妙到巅毫,穴法之间的进退更是匪夷所思,而且此法外界绝无流传,至今笔者未传授任何他人。古人说:有缘者遇针。一切都是缘分所致!
 
呵呵,楼主见地深刻,只是既然太极拳里的拙力都卸了,为何还要以王道立论啊?拙力不去,日久自攻,王因世势起,呵呵,不说了,就聊聊针吧,针者补泻,以意御之,外入当泻,引而出之,来去自由,心中有度,内生当化,顺机承运,保命全形,矫往去过!肾有两子,一子封精,一子藏志,志起巧生,出命门上呈于天,归心调度,念寂神灭,化气归于苍穹,肺法苍穹,一叶收一叶降,故有两叶,收中气由鼻出归于自然,降根本于肾回还本位!水谷入口归胃,随运化各现其相各尽其能!施针者,如欲起手,先澄其意,否则举手便是饮鸩投毒,故曰:针乃神圣之技!
 
先生高论!所谓无意之意方为真意,刻意有为未必就是真意!用针在于熟能生巧,用意也当无意求之!
 
针法答疑
桂亮
网友:桂先生好!新春佳节之际先给你拜年了!
先生针法绝妙独特,堪称世间一绝!然观先生所述,针刺时患者自体所产生的热凉及其经络传感,在下有很多疑问:
一、可否所有的患者都能达到此种感受或感传?
二、先生所刺俞穴都是哪些?
三、先生没有解释清楚何以患者热凉感觉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
四、所谓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究竟是与医者的针刺手法关系密切,还是与医者的意念力和意识的专注程度有重大关系?
可否烦请先生给予解答?
桂答:1笔者认为只要把理论和各个环节融会贯通,“烧山火透天凉”是可以重复的。
2所针都是五俞穴或八脉交会穴
3是正邪相争斗的反映
4应该是与医者的针刺手法关系密切,还有配穴方法患者的体质及疾病深浅有关。
网友问:那么,正邪斗争的结果,是热感为正气,还是凉感为邪气?还是二者都可以称之为正气或邪气呢?或者何以为正气?何以为邪气?
再次烦请先生作答!恭听下文。
桂答:正邪斗争的结果,是热感为正气恢复,凉感为邪气退却,元气为正气。
网友问:如此一来,那么透天凉手法所要求得的凉感又该作何解释呢?愿先生再作解释!恭候下文
桂答:笔者所做透天凉手法出现的凉感就是泻邪。网友问:此说有所欠妥,愿与先生探讨:
譬如:一个内热炽盛或者高热病人,使用透天凉手法,患体感觉发凉,随之汗出热退,请问这个凉感还是泻邪吗?鄙人以为,产生凉感当属于正气来复,驱邪外出的表现,汗出才为泻邪的征象。凉感生发于汗出之前,当属于正气,而不是邪气。此正气相对于热邪而言,凉感就是正气!
谨请先生赐教
桂答:很好,您所理解的是单纯手法做出来的凉热感。而笔者所讲的是整体系统针灸过程中的反映。笔者的针法是通过先后天的培养以及补后天养先天的理念来治疗疾病,因此出现凉感必定是先天元气充足后,扶正邪自去自动排出的寒邪之气。网友答:此说很对。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一切治疗都是培养和调动机体元气(或曰正气)来治疗疾病的。不然,那就不叫治疗,而叫害人杀人啦!
对一般的某些病症而言,不管是针刺治疗,也还是推拿按摩治疗,或是刮痧拔罐治疗,亦或是气功疗法,我都能使患者产生凉热之感,而当其凉感消退,纯为热感时,那当是一种通体热透,暖气融融的舒畅感觉,而不是燥热烦热的感觉,所以热感最后当属于正气战胜邪气的最终结果。
桂答:十分认同,这其中联系到火候的问题,温热比燥热好。
 
稳定的风格是一个针灸高手的必备条件






用针者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当前许多针者为了标新立异或者追求新颖,不仅没有追求到新颖风格,而且最终却失去自己的风格了。或许这种新颖对自己风格的转变有所启示,但如果自己的风格没有转变过来,那只能是不伦不类,就好比邯郸学步,这种新颖也就是毫无疑义的。而风格,必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性是由数年如一日的运用历练而成。形成稳定的风格以后,才能真正去深入研究下去,由一法而悟万法,直至随心所欲。当你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风格品位不高时,即使精心构思创作了与众不同或与自己以往不同的针法,却也未必就够得上精品。






笔者20年前即开始从五俞穴入手就形成自己风格,至今才真正将自己的风格稳定下来,由此可知稳定风格之不易!当前许多针者均以为针法越多越好越奇越好,殊不知已经误入歧途了,因为就是缺少了自己稳定的风格,没有自己稳定的风格就无法深入研究,偶尔几例有效,但更多的不仅是疗效不显且会加重病情!针者应深思之!






记得在习针之时,笔者去各地寻师访友,此为为学日增,因任何一病的治疗方法有十几种,但至领悟到真正下手只有一法之时,就将所学一样一样抛弃,这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损之又损,终以一贯之,所谓的无为,乃是心如止水,不强求也不勉强,一切水到渠成!能领悟到针法至简至易者,非下数十年苦功,方能言下彻悟!丹道亦是如此,所谓殊途同归也!






笔者一再提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能领悟到:“一个真正的高手必须只有一个切入点,法愈多则调气愈乱。因为只要手法到位,产生气化反应实在是很简单。但能从万法归一找出这“一”的切入点,则非千锤百炼不可,所以在没有找到这个切入点再到形成稳定风格之前,以笔者的眼光来看都是不具备一个针灸高手条件的!”
 
诚,悟,静,专,是研究针灸学术必备的条件,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四)

在《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这一论点,正如姚止庵所说“男女之壮,并始于肾气之壮实,其后(弱)也,亦由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然而就《内经》全书而论,起理论重点在后天,肾为五脏系统中的一脏,并无特殊处,而言及肾为先天之本仅此篇而已。由此可见,《内经》关于生命的先天理论尚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充分论述。及至《难经》才将《内经》中肾主先天诸义归属于命门,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论。后世皆重《内》而轻《难》,《难经》中的先天论几遭湮灭,也造成了肾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实在有辨明之必要。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难经》中的命门理论的确是在《内经》中的先天理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使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根据太极图和先天图,构思出了命门太极理论。它是以二肾与命门组合成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笔者所要论述的是命门太极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构思,更是一种实实在在一气流转的真实内证体验。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再印证理论。笔者在命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针法来培养先天元气,在其培补过程中发现,患者都能够深切感受到二肾与命门之间一气流转的体验。在针刺的体验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肾发热继而命门发热,二肾与命门之间热量不断进行相互移动转换,最终热量充斥了二肾与命门及整个腰部,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命门太极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有实践基础的;并且笔者认为只有在培补先天元气的过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命门及二肾温热,形成一太极之体。有些人提出针刺命门穴使其发热是否能达到培养先天元气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命门太极理论来解释,命门穴不是命门太极的外应穴位。而且命门太极是一整体无对应经脉,故无主穴。


《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


笔者总结:运用针法培养先天元气是笔者研究针道的成果之一,而针法培养先天元气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保养肾气延年益寿,治疗疾病则以整体启动治疗局部,奇正相生,孰能穷之?无病则强健身体,正如《内经》云: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笔者希望你继续表演!因为有一些网友正因为看了帖子,才远赴苏州前来体验针法,有几位已经满意而归了,感谢你无意之中让大家更关注了笔者的培元针法。另外也可以告诉大家培元名额已经排之过年以后,一月份的培元名额已经排满,如果网友对培元针法有什么疑惑,可来苏交流或进行培元疗法,但这必须提前预约,不周之处还请网友们见谅!
 
呵呵,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其他人都是傻瓜,当前的社会已经没有傻瓜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疗效笔者也早已经臭名远扬了!笔者也可以告诉你,培元针法当前只有只此一家,要延年益寿用针灸之法,则只有通过培元针法才能培养元气,正如《内经》云: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笔者再补充几句,为什么笔者要说《内经》针道网友是个懦夫呢?因为此网友自称《内经》针道其意思很明显就是自谓正宗,既然是正宗就应该对其他流派的旁门的针法进行批判扫清旁门,可是这位仁兄象缩头乌龟一样,根本不是一个汉子。笔者在网上写文章以来,对各个旁门针法流派进行批驳,大小争论近十数起,为的就是显示传统针道的优越性,为推广传统针道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反观这位自称《内经》针道网友又为传统针法做了些什么呢?所以笔者要说这位仁兄根本不配这样的称呼,根本就是个懦夫!
 
呵呵,这个帖子笔者也看你重复发了许多次了!
 


笔者算看清了,你对笔者就是嫉妒羡慕恨!呵呵!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五)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出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笔者在《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中也已经提到培养元气的基本理论:“《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反之临床上不遵循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则必然在临床之中徒耗正气,无形之中必然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所研究的针法从温补中土脾胃为切入点,先立于不败之地,此乃针法之王道。


当前一些针者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合乎针法之王道,往往追求一针治病,那么历代传承的配穴方法还需要流传下去吗?一针治病不是激发元气还是什么呢?因此霸道之针是当然某些针者急功近利的具体表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针道。笔者所领悟和理解的针道就是:结合“针道”治病的境界,我们无需刻意的有目的有意图的去攻克疾病,而是要通过调气之法,顺其自然的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去引导疏通疾病,使疾病在无形之中自然消退,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简简单单,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力量。疾病是生命抗争的表现和反应,我们不仅要读懂生命抗争的外在表象,更要探知是什么引起了生命的抗争,所以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的生命异样的活动。


结合针灸之法,笔者借用《内经 九针十二原》“ 迎之随之,以意之,针道毕矣。”来理解自己的针道,即是圆融的技法,从有为自然过度到无为,再加上平和的心态,这即是笔者的“针道”。因此欲对针道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进行锻炼,忘却成败得失,以求达到内心的空无一物,来开启智慧的火炬。“无为无不为”不仅是指导我们治病的理念,心态的体现,更要贯穿调气的整体过程之中,来达到大巧若拙无法之法的境界。当然对于培元针法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王道正法的境界。
 
一网友私下问笔者对当前针灸各家水平的看法,笔者回答:当前能够做出气化水平的针者,对针刺手法的理解都大同小异了,关键在于会不会表达和肯不肯说透手法的微妙,而后就是看大家的配穴水平了,我们研究的不仅是一二个穴位的气化线路,更要研究四五个穴位组合以后所走的气化线路,不同组穴其气化线路的走向与单穴走向有着明显的区别,针法的高下也就是这方面体现出来了。
 
研究针道就是决定必然走这一条寂寞孤独的道路,其实每一个人在奋斗的时候都是孤独的。独孤求败,也许就是独孤到极致的心境。只有孤独,只有逆境,才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最大的潜力,十年磨一剑。因为只有孤独你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极静之中爆发出无穷的生命力。道,亦是如此。针道,也是逆境中的产物!
 
回复 173# 桂亮邮箱
的确,针灸手法确是大同小异,无论采用什么主法或手法无非都是为了得气、守气及运气,综观针刺手法古人及现代均有众多名家可以做到神乎其技,但每人的用针习惯及技巧都不同,可见针刺手法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于如何进行穴位选择及其配合后的气化功能,那确实是基础功夫,取决于个人的基础理论功底,来不得半点花巧。
 
言之有理!针刺手法的确就是无非得气守气及气至病所,但只要有一个环节错误,手法就全部前功尽弃,而当前真正精通手法之人少之又少,因为他们不是忽视了这一环节,就是忽略了另一个环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