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切脉是忽悠吗。

[原创]中医脉诊、脉学理论的客观诊断价值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摸脉诊病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是否准确?有如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先生说道:“中医摸脉能不能诊病?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以脉测证’的方法可能不准确。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单纯分析由一种手段获得的信息,肯定不如对多种手段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得可靠。”(《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10日)

但时下仍有部分人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准确。如果中医不摸脉,那不是中医大夫,或者不是真中医、不是纯中医,而是假中医、伪中医。网上曾有网友发帖子说,“中医硕士生不会摸脉”,这并不奇怪,为什么?因为脉诊的诊断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漠、被边缘化了;而那些过分夸大脉诊的诊断价值,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有些疾病基本不用摸脉,历代方书便是例证,如《肘后方》、《千金方》、《普济本事方》、《和剂局方》及《严氏济生方》等。

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精髓和价值,特别是内、妇科疾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者。若辩证精当,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其中脉诊的诊断价值不能低估和忽视。所以若使用中药汤剂,必须诊脉及辩证。中药汤剂之所以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和价值,是因为能灵活变通,辩证选药,加减化裁,脉诊价值最大。而目前临床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的使用则不然,为什么?因是固定处方,很难灵活加减化裁,有其局限性,脉诊及辩证则受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愚见认为脉诊应该是医者在望、闻、问三诊后,基本得出何病证,再通过脉诊分析,最后下结论处方用药的参考过程。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医诊病,历来就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客观、科学、合理的方法,缺一不可。因为每诊的资料,皆不完善和详尽,必须相合而参之,方得齐全,为确诊提供详实、详细资料,从而减少误诊的概率。

临床上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是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和顺序。一般认为是按望、闻、问、切或问、望、闻、切之固定顺序进行,而临诊中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一般情况下,多是“望问为先,切脉居后”的诊察顺序。

在四诊中,问诊是必须的,而且其诊断价值最大。因为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病人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而且这些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时至关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若不问明白,仓促摸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另外对于病历的书写,如果不问诊是写不出来的。

古代医家诊病时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代医家赵晴初也说道:“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明代医家李时珍和李中梓,有非常客观公正的解说。

中医脉学理论肇始于《内经》与《难经》,发展、总结、完善并规范于魏晋•王叔和《脉经》。《脉经》理论精微,内容广博,学习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本非易事,加之卷帙较大,传抄习诵殊为困难,因而在推行传播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他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沿用《脉诀》的歌诀体表达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叔和之学,既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又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之需,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脉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脉学专著,即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濒湖脉学》摘取前人脉学研究之精华,分详27种病脉。对同类异脉鉴别,各种脉象主病,既能博考,又能精研,编成歌诀,便于习诵。李时珍的脉学观点,得到了其后中医界的一致赞同,至今尚未有学者公开提出过异议。脉学自《濒湖脉学》之后更加普及,诸说渐趋统一,遂得到普遍而又正确的发展。所以说李时珍《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对脉学非常有研究,但仍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诊病。如李时珍曾说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中,按之又按”、“俨若脏腑居两手之间,可扪而得”、“实则自欺之甚也”,故在撰写《濒湖脉学》中有非常客观论说,说道:“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耳。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濒湖脉学•自序》)

李中梓《诊家正眼》也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的28病脉,就是在《濒湖脉学》27病脉基础上,再由《诊家正眼》加一“疾脉” 增定脉象28种而成。李中梓虽对脉学造诣至深,但又不偏执一端,却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书中对此都有扼要论述,尤其对当时社会上“凭脉测病”之弊端,批评甚剧,至今对临床仍有借鉴意义。

如在《诊家正眼•必先问明然后诊脉》说道:“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声音,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

并在《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说道:“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

2010-06-30.
 
回复 1# 你说的对

搂主号称懂伯努力方程,但你是否实际计算过伯努力效应对血管壁的影响呢?你习惯说话不客气,那我也不客气地告诉你,到现在为止,你还没有实际计算过。我按医学资料记录的主动脉的最大流速,平均血液比重、和80mm汞柱的舒张压等参数进行计算,血液流动产生的伯努力效应对血管壁的影响只占总血压的1.6%左右,考虑到手腕的桡动脉血流速度比心主动脉更慢,收缩压比80mm汞柱更高,则在手腕寸关尺处的最大影响更小,完全可以忽略。而且血液是脉动状向前流动,在脉动间隙流速为零,则根本没有伯努力效应的影响!

因此,脉搏主要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作用,寸关尺处的脉象还和血管受病理影响而扩张或收缩、硬化或柔软、周围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等等有关,而拿伯努力方程来说事则是纯粹的忽悠!
 
你们还真跟这shabi较真啊。有什么好说的,这种shabi现在有很多,在百度有个叫做“中医辩论吧”的地方,那里的人几乎都是他这样。他们的基本逻辑如下:
1.有罪推定论:中医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么?不能证明,则中医是错误的。
2.科学万能论:中医是否符合科学理论?不符合,则中医是错误的。
3.实践无用论:实践证明有效是没有用的,必须符合科学理论。
以以上三点逻辑来看诊脉则有:
诊脉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么?如果你不能证明,则诊脉是忽悠;你证明诊脉正确的方法,符合科学方法么?不符合,你依然是忽悠;你诊脉虽然用了几千年,在实践中好用,但是你符合科学理论么?不符合,那么你的实践是巧合,依然是忽悠……
基本就是如此吧。
 


看了楼主的高论,我也忍不住冒个泡,大家对你教育的也不少了,我也就不多说了,仅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你可以去考察一下:

金伟先生著的《金氏脉学》通过切脉可以诊断疾病的现代病名,包括肿瘤的大小,人称“活CT”。王光宇老师著的《精准脉学带教录》准确率也很高,完全都是在单凭切脉的情况下判定的。
 
脉有用,但不可夸大。
夸大至“独到”,则是脉诊者个人的能力,而非技术的高明。
不因其有用而妄自夸大,不因其有限而轻易否定。
这有个方法问题。

比如,是红脸是白脸,何必用脉?一望就知;有无结石,B超就知,当然可以不脉.
然则,阴阳所在,虚实当补当泻,舍脉则无从谈起.
脉者,候血气有余不足,非其它各种理化仪器所能代.
同样,理化检查,也非脉所能代.
明乎此,则不追求神脉,只求脉所当脉者,其它方法不能取代者.
 
唉,我认为你发表本篇主题本身就是缺乏中医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切勿站在鸡蛋的角度,问石头为什么不碎!
 
脉的功能是被人夸大了,傅青主看病一生不摸脉,照样成为医圣。
望闻问切,脉排最后,只是个辅助。这是我的理解。
 
回复 88# 你说的对


你清醒了吗?
 
从你的标题就知道你对中医一窍不通,在学校的时候虚度光阴,整天玩游戏不学无术,自己的中医连一点皮毛的皮毛都学不到而来谈论中医,悲哀的不是你进入中医学校,悲哀的是你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不懂却装懂,无知而已却放高论!
 
LZ您干吗总是要拿非中医理论来验证中医理论呢?除非您的非中医理论已经达到可以涵盖和解释这世界上的一切的程度,否则您的那个方程公式,就是加上仪器设备也无法说明中医理论是不对的,您仅仅说明的是中医的理论是您的知识范围所不能够解释和理解的而已。
不过您和当年审判布鲁诺的宗教裁判所的态度是很相似的:凡是使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不了的,都是应该取缔或者置于死地的。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才知道说中医领先西医两百年的观点所言不虚。
 
话说楼主送一位朋友去900公里外的广州。

从火车站回来后,楼主科学的算到:火车一小时开90公里,900/90=10,所以10个小时后朋友到广州。
10个小时后,楼主打电话给朋友。

楼主:你肯定到广州了
朋友:没到,我还在韶关呢
楼主:你个大骗子,我可是学过牛顿定律,我可以毫不客气地告诉你,你一定在广州!科学经典牛顿定律,你个土包子听说过吗?
朋友:我没骗你,我真的在韶关,不信你来看啊,站牌上写着呢。
楼主:也许你觉得你在韶关,但是,没有gps定位给我数据来证明,你看到的站牌肯定是假的。
楼主:所以,只要牛顿定律是对的,按照牛顿定律运行的火车还在跑,你在韶关就是个笑话。
朋友:
 
放下成见,好好仔细研读中医书籍,你会发现里面确有天地!
 
看到94楼,就沒有一个人能正面回答我问题的,就没有一个人能证明或有拿得出手的证据来证明这六个点的脉相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你的"科学"态度?如果都这么反驳中医, 我感到很失望.

我那例子你还没看明白?

中医声称六个脉点不一样, 是几千年行医人手指的感觉结果.
你根据理论推理: 六个脉点*应该*一样, 是不能用来反驳上面这个陈述的, 因为每个理论都有例外.

真正科学的态度:只能用事实来验证理论, 不能用理论裁剪事实.
如果事实证明六个脉点不一样,你只能去修正伯努力方程,而不是用理论否定事实.

你说手指感觉不准确,那请把你的实验结果拿来,证明六个脉点是一样的.
同样,你的实验也要经受各方面的质疑.
 
如果您是狡辩的话,那我不和你辩,
如果您能拿出可信的证据来证明六个点是不一样的,那我会收回我的观点。
如果您不能拿出可信的证据来证明六个点是不一样的,那请您直接承认自己没法证明,而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中医千年来的行医经验, 说6个脉点不一样, 可以看作一个实验结果.
你可以说这个实验不客观, 不符合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
我不能复制这个实验结果, 所以我认为不可信. (但是相信这个实验结果的还是不少)

但是你要是说,这个实验结果是假的, 因为不符合伯努力方程,
我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仅此而已.
 
一看就知道是新手,您没学过中医吧?
什么都不懂的一个人也敢跳出来,真是服了你了。
还中医千年来的行医经验, 说6个脉点不一样 呢?真可笑。
古代中医的诊脉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直都是是三部九侯的。
“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从素问,灵枢的不分部,经历难经时代分为尺寸二部,最终成型为分为寸关尺,并分侯脏腑的定式。
这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过程。像您这样不求甚解,怎么学得好中医呢?所以说中医后继无人啊?纠结啊……
 
独取寸口,大家都知道。
分为尺寸二部,理论为何呢?
再分为三部又是何道理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