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寸口是候阴的.脉沉微小是阴气少.今现浮象.阴气复也.
三阳病是阳多.三阴病是阴少.
三阴为病本阴少而致

请教先生,厥阴病究竟是厥阴受邪,导致气机受阻,还是厥阴肝疏泄太过了呢?为何说卡在厥阴了呢?既然说三阴病是阴不足。
 
342条,与少阳篇 内经的 疟论,都有共通之处哒,就是与厥阴关系不大。
 
340条,当入太阳病篇。

341条,当是少阳 阳明转阳明。

着眼点不同

厥阴论厥为主

比如热深厥深,移到阳明篇也未尝不可

为尊重原著,先这样吧,,o(∩_∩)o 哈哈
 
478421231; 说:
478421231 发表于 2015-6-18 10:22
:(

老师不必生气,就当作闲谈,为论坛增添点气氛吧!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寒热相抵,阴寒证有发热,可以消除阴寒,帮助阳气来复。但格阳于外的这种‘热’,已经不足以抗击阴寒,只能证明阴寒非常严重,阳气不能归宅,固摄无力则下利,阳虚不能外达则厥逆,浮阳扰动则躁动不能平卧,这是危重证侯。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同理,下利严重,厥逆不止,虽发热,也是格阳于外之热,病危重。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伤寒六七天没有下利症状,突然发热了,如果是阳气来复之热,不应该再出现下利,现在出现下利,而且汗出不止,知其阳脱不固,病危重。有阴无阳者,阳脱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五六天,没有结胸症状,是内无邪热,腹濡为阳虚,脉虚为不足,出现手足厥逆的属于寒厥,不能用下法。这种情况阴血也有消耗,下则阴阳两伤,可以导致病情危重。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6-18 12:27 编辑

呢?既然说三

太阳生厥阴.厥阴欲散受制于太阳.四厥外寒厥阴欲散不能.厥阴不散太阴不收.阳明为满.
蛔厥其实是较轻的.因为此阴气未伤.乃虫而致.故一散—收便推动了气滞
而脏厥则是阴气衰少的表现.脏厥者.气不能通过脏也.阴阳被隔.
 
对,我也认同,蛔厥的前提是脏寒,先有脏寒,蛔虫避寒喜温往上窜,而发生蛔厥。

赞同“醫道宗源”老师说的,蛔厥的前提是有蛔。蛔虫避寒喜温往上窜,蛔虫避热喜凉也会往上窜,蛔虫饥而觅食也会往上窜,蛔虫受到某种惊扰也会往上窜,象人一样寻找安逸。
 
太阳生厥阴.厥阴欲散受制于太阳.四厥外寒厥阴欲散不能.厥阴不散太阴不收.阳明为满.
蛔厥其实是较轻的.

先谢谢先生,我得琢磨一下。
 
伤寒中的症状,包括蛔虫,都是以外在可以探知的症状来演示体内各经脉的气血盛衰状况。读伤寒这么久,不要

咱读伤寒是有一段时间了,咱读《伤寒论》还只是学校学习时的哪一点儿。说“伤寒”咱有自己的一点儿心得体会,说《伤寒论》咱还是认为它只是仲景治病的笔录记录而已,其他咱还真没看出来什么。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愚笨的。古人的想法是单纯的,还是都是高度复杂的,我想无论说什么都是一种臆断。
人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你让一个普通人去研究相对论,未必就行不通。研究相对论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成功后或许才不是普通人,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普通人。
 
蛔厥的前提是先有蛔,是必须的,但是,没有脏寒,蛔虫在下面住着舒服,不会上窜,这只是一种推理,是仲景

它不喜欢“空调”房间。
 
不管你是不是提壶揭盖,是水还是火,厥阴病是闭得不够,怎么还能开闭?

闭的是邪,开的是道,道开邪方出。即使是正气,无道也不能尽其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