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虽有有力无力,以及见证不同为辨,同为脉浮,意义却是不同

别忘了,“浮”或许是气散将亡。

纵观整体,不唯脉论。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病伤寒,一两天到四五天之间,六经尚未遍传,肌体正气消耗还不是非常严重,四肢出现逆冷的症状,而身体一定是发热的。这种由于先有热邪郁闭之后才导致的四肢逆冷的厥证有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厥逆,特点是热邪郁闭的越深,四肢逆冷的越重,热邪郁闭的浅,厥的程度也会相对轻。

这种热厥,治疗的原则以‘下’其热为主,如果误做太阳的恶寒(太阳恶寒是全身,厥是四肢;恶寒是自觉症状,久按可知其本热;厥,摸其四肢就是冷的,热反不上来)用汗法,就会导致阳热内壅出现口舌生疮糜烂的症状。
 
别忘了,“浮”或许是气散将亡。

纵观整体,不唯脉论。

李老师所言甚是

一种脉象,在不同境况中会有不同意义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病外感,四肢冷、发热已经五天了,如果到第六天,厥的症状没有持续,是向愈的征兆。为什么会判断病要好了?因为厥、热相持了五天,热没加重而厥却消退了,说明阳胜阴,病可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厥的病机是阴阳之气不能顺畅的交接,表现的症状为手足逆冷。
这是对厥的一个定义,阴阳之气的交接部位在外周,在手足,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外周循环。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厥者,阳闭于内也。

欲治厥者,先解其闭。

欲解其闭,先开其腠,腠开阳通厥止。
 


虽有有力无力,以及见证不同为辨,同为脉浮,意义却是不同

厥阴脉 浮,未必就是 阳复 的。

忘了 过经再传?传厥阴,病邪未罢,是可以再传 太阳 的。是以,脉浮,未必不是 邪 出之像。话说,厥阴 欲愈,只是 厥阴之病邪 欲解。不是就说疾病康复。病邪 离开 厥阴 而已。可能痊愈。可能再传太阳。若就此而判断 阳气来复,恐怕牵强了。嘿嘿,一孔之见,不要打我。
 
厥阴脉 浮,未必就是 阳复 的。

忘了 过经再传?传厥阴,病邪未罢,是可以再传 太阳 的。是以,

“厥阴欲愈,只是厥阴之病邪欲解”,咱也是这样认为的。
 
群里的一段相关讨论记录:

梦幻人生 2015-6-15 22:39:11
经方运用~乌梅丸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仲景仙师用蛔厥之证,来形容厥阴上热下寒之病象,厥阴相火不潜藏而上逆,虽是讲述蛔厥,却是厥阴病之总纲。
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以乌梅丸治疗蛔厥,又主久利,托出乌梅丸是治疗厥阴上热下寒之总方。
古人用八卦之中的“震”卦,来形容厥阴的生理特点:厥阴肝木,于卦为震,一阳居二阴之下,指厥阴相火下潜,潜于肾以温肾水,潜于脾以暖脾土,是其本象。病则阳泛于上,阴伏于下,形成上热下寒之证。相火泛于上,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时烦;阴伏于下,是因相火泛上而致肾水不温、脾土不暖,则出现下利,蛔上入膈(蛔喜温避寒,因下寒而上入膈);饥而不欲食者,饥饿是厥阴相火犯胃,胃热则消谷善饥,不欲食是脾土不暖,脾寒不运。
厥阴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治疗,乌梅丸有降逆止利、顺接阴阳、调肝实脾、破阴行阳之功效,方中乌梅纳气补肝,人参当归养肝血,黄连黄柏降相火以下潜、而暖土温肾,桂枝蜀椒干姜附子温脾肾散寒水,细辛交通上下,调气血,通络脉,顺接阴阳。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一,治疗蛔厥,症状如提纲所述。
二,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疼痛而呕,大便不干燥者。
三,胃痛伴口苦口干,呕恶泛酸,嘈杂心痛,或兼见四肢厥冷者。
四,厥阴相火上泛之头痛,见口苦咽干,时痛时止,晨起加重,或情绪激动即发作,痛连巅顶,用柴胡剂不效者,用乌梅丸治疗。
五,治疗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属肝邪上逆,用奔豚汤治疗无效者,用乌梅丸治疗神效。
六,久病下利而兼见口干口苦,舌红少津,属上热下寒者,用乌梅丸治疗。
病案一:一妇女胸腔之内,时痛时痒,有如虫咬虫爬,时上时下,发作时痛痒难耐,口苦咽干,舌红苔薄白,脉弦。余诊断为肝邪挟冲脉上逆于胸腔。用成药乌梅丸合小柴胡颗粒交替服用,四天治愈。
病案二:一四岁小儿,每日晨起时,口腔分泌物增多,吐出清水半碗多,天天如此,其它时间一齐正常,吐清水时无恶心,症状持续一年多,服驱蛔药无效。余诊断为清晨肝木旺盛之时,肝气挟水饮上逆。用成药乌梅丸,每次一丸,日服两次,服三天而愈,从此未再复发。
厥阴篇很难讲述,小弟这里,有可取之处,可作参考
特别是饥不欲食

徐汇 2015-6-16 17:41:02
梦幻兄高
病案二 小孩清晨为肝木旺盛时可以商榷
按子丑寅卯看 应该晨为胃经 晨发作可以进来为肝犯胃 而气上吐清水
晨若春 那秋为下午 感觉不妥

白术 2015-6-16 18:14:09
晨若春,肝木?
按十二时,,丑时肝主,清晨胃主,吐清水,源于肝气逆,病于胃,可通?

梦幻人生2015-6-16 18:17:22
我是根据伤寒论六经病愈来定时辰的
阳明申酉戌,太阴亥子丑,少阴子丑寅,厥阴丑寅卯,少阳寅卯晨

江祖民2015-6-16 22:17:52
@梦幻人生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上条是肝火上冲,下条是上热下寒。非是等同你说的都是相火泛上。
肝寒是不会有相火上冲的。
二条都是蛔厥,但情况不同。上条是人饥而蛔亦饥,而发生的食则吐蛔。下条因寒而蛔上入膈
厥阴病一条是肝火大了,一条是寒重了。

梦幻人生 2015-6-16 22:27:22
下条上热下寒,也是相火泛上啊,脏寒不是肝寒,是相火泛上而致的肾水不温,脾土不暖。

江祖民 2015-6-16 22:28:30
下寒了还有相火上泛吗?不赞同。

梦幻人生2015-6-16 22:30:22
我认为,下寒就是因为相火泛上

白术 2015-6-17 12:31:24
厥阴为幽,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凤翅 2015-6-17 12:31:26
相火入络膀胱温水脏
火不归位必泛滥成灾
在其位即正
离其位即邪
相火发源命门
游行三焦
寄旺肝胆

白术 2015-6-17 12:39:06

在上
相在下
各守其位为常
 
厥者,阳闭于内也。

欲治厥者,先解其闭。

哥哥要杀人啦!

呵呵呵。厥者,阳 并于上之故也。

阳 并于上,故阴 并于下。阴阳相离之状也。

阳并于上,故热。
阴并于下,故寒。

四末为下,故手足厥冷。法当引阳下行,则阴阳调和。

若再开腠理发泄,则阳气必然外越。阳脱矣。
 
兵无常势.看病情而治.
厥者当下.
诸四厥者不可下.



热厥者应下之,

这个下,也未必就是下法,有认为厥微用四逆散,厥深用白虎,若发痈脓、便血有下法明确指证的才下厥阴用下,如此谨慎,就是仲景前有: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的说法
 
群里的一段相关讨论记录:

梦幻人生 2015-6-15 22:39:11

咱说话一向不客气。此亦然。
一群唯书是论者,为什么不能抛开书本就病论病呢?

余以为蛔厥不是上寒下寒的问题,而是当时的社会的确有蛔虫者多,蛔厥也就常见。今之社会,卫生条件极好,几乎人人无蛔虫。就不要再蛔厥蛔厥的了。
 
厥阴脉 浮,未必就是 阳复 的。

忘了 过经再传?传厥阴,病邪未罢,是可以再传 太阳 的。是以,

厥阴病,就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进一步则死,退一步或可生,得生一分阳气,就多一份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力道,
就算没病愈,转了太阳,也比这安逸的多.
 
热闹哦!喊杀人救命的都有了!
 
经方运用~乌梅丸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81677
(出处: 华夏中

白术 2015-6-16 18:14:09
晨若春,肝木?
按十二时,,丑时肝主,清晨胃主,吐清水,源于肝气逆,病于胃,可通?

两者不同。
前者是根据内经中 一日分四时,以及四时应五行来分的。我也用这个。

后者应该是出自子午流注的时辰配经脉的学问。

两者的对应不一样,前者是对应五脏五行。后者是十二时对十二经。
 
咱说话一向不客气。此亦然。
一群唯书是论者,为什么不能抛开书本就病论病呢?

真是这样吗?

o(∩_∩)o 哈哈

能抛下所有书,可以特立独行的都是牛人
 
白术 2015-6-16 18:14:09
晨若春,肝木?
按十二时,,丑时肝主,清晨胃主,吐清水,源于肝气逆,病于



我也赞同梦幻老师的看法

既然用的是人家仲景的方,对时序相应的看法当然也要遵照人家仲景的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