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热厥者应下之,

呵呵,此 下,非彼 下。此下,当是重之 坠之 潜之 纳之。使阳之下行。不是攻下之 下法。
 
哥哥要杀人啦!

呵呵呵。厥者,阳 并于上之故也。

厥者,阳 并于上之故也,咱不认为错。对的。

厥者阳并于上,故阴 并于下,阴阳相离之状也,咱也赞成,没有异议。

阳并于上,故热。阴并于下,故寒。四末为下,故手足厥冷。法当引阳下行,则阴阳调和。在此一并说了,咱都赞成,都不反对,但如何引阳下行呢?

小时候,常玩儿的。一只管子,我们放进水中,然后用手堵住上口提出来,管子中就会有水,当我们松手后,管子中的水就自然下流了。怎么说“开腠理发泄,则阳气必然外越”呢?
 
真是这样吗?

o(∩_∩)o 哈哈

抛下所有书,不是不读书,而是要读更多的书,然后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充分的搅和,变成自己的东西。当然不是牛人不行,因为这个就是“反刍”的结果。
 
咱说话一向不客气。此亦然。
一群唯书是论者,为什么不能抛开书本就病论病呢?

呵呵,哥哥俺真见过 蛔厥 的。是胆道蛔虫急症。的确是四肢厥冷。这里的厥冷,应该和少阳的寒热往来的导致原因相似。
 
厥者,阳 并于上之故也,咱不认为错。对的。

厥者阳并于上,故阴 并于下,阴阳相离之状也,咱也赞成,

吚有想法!俺琢磨琢磨。
 
李荣伟; 说:
李荣伟 发表于 2015-6-17 14:38
厥者,阳 并于上之故也,咱不认为错。对的。

厥者阳并于上,故阴 并于下,阴阳相离之状也,咱也赞成,

李老师前面几断,俺举双手赞成,后一断,还需斟酌,您那是“提壶揭盖”,下病上取之法,是针对“水”病而言,现在是“火”上逆,此法不可取。
 
咱说话一向不客气。此亦然。
一群唯书是论者,为什么不能抛开书本就病论病呢?

讨论蛔虫不是为了讨论蛔虫而讨论,蛔虫多少是与特定经脉之盛衰有关系的。仲景这里提蛔虫是有涵义的,就好象他提庸医的误用汗下吐一样。
 
李老师前面几断,俺举双手赞成,后一断,还需斟酌,您那是“提壶揭盖”,下病上取之法,是针对“水”病而

对。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外感病出现脉微、四肢冷是病入三阴,拖延七八天后身上也是冷的(热厥身热),患者出现持续烦躁不安症状,是病入脏,阴寒至极的脏厥证,还不是蛔厥证。有蛔虫存在引起的厥证才是蛔厥,这样的患者应该有见到吐、下蛔虫的情况。

现在病人安静、烦躁交替,相对脏厥无暂安时来说,还较轻,不是脏厥是脏寒。脏寒则蛔虫不能安居一处,向上窜扰胸膈,也会导致烦躁,过一会蛔虫安静,烦躁也会暂时缓解,尤其在吃食物的时候出现呕而烦的,是由于蛔虫闻到食物的气味向上攒动引起的,这种患者在平时也可以见到吐、下蛔虫。由于脏寒导致蛔虫扰乱而出现的厥证是蛔厥,用乌梅丸为主治疗。乌梅丸针对的不单是蛔虫,还有调整脏寒的功效,所以又主治久利之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

三种类似病证
1、脏寒:脉微而厥,肤冷,静而复时烦。
2、脏厥:脏寒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
3、蛔厥:脏寒的基础上,加上蛔虫扰动因素,出现类似脏厥的症状。
 
呵呵,哥哥俺真见过 蛔厥 的。是胆道蛔虫急症。的确是四肢厥冷。这里的厥冷,应该和少阳的寒热往来的导

这就是我说的,抛开书,只说现实。蛔厥就是蛔厥,不要有别的猜测。
 
李老师前面几断,俺举双手赞成,后一断,还需斟酌,您那是“提壶揭盖”,下病上取之法,是针对“水”病而

回老师,咱说的似是“提壶揭盖”,但不完全是。下病上取之法是针对“水”病而言,咱不赞成,下病上取之法不只针对“水”病,其他各病亦然,验之临床有效即可。现在说的不是“火”上逆,是阳并于上,阳未必都是“火”,此法可取不可取,还须临床验证。。
 
讨论蛔虫不是为了讨论蛔虫而讨论,蛔虫多少是与特定经脉之盛衰有关系的。仲景这里提蛔虫是有涵义的,就好

咱只是觉得不应该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或许古人的想法是非常的单纯的。
 
这就是我说的,抛开书,只说现实。蛔厥就是蛔厥,不要有别的猜测。

嗯,这个我赞成。俺总是觉得,似乎不应该把【蛔厥】放到厥阴篇中去的。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


热微厥微,只是指尖凉,食欲不佳,有些烦乱的症状,过了几天,小便通畅,色白,这是内热消除了,食欲转好,胃气也恢复了,这个病该好了。如果热深厥也会相对加重,出现呕,胸胁烦满症状,是热邪深伏未去,壅滞于内损伤血络,一定会出现便血。

嘿嘿不欲饮食是一比较典型的少阴症状,厥阴、少阴相表里,病证轻浅的会表现出少阳证,病证深重则入厥阴。

此条病证,有主张轻的用小柴胡和之,重的用大柴胡下之。
 
嗯,这个我赞成。俺总是觉得,似乎不应该把【蛔厥】放到厥阴篇中去的。

蛔厥与脏厥类似,有鉴别意义
且,蛔厥有脏寒的病理基础,涉及厥阴,或蛔厥与脏寒有相近的病机
 
各位老师说的都没错,厥阴篇本就复杂,单“厥”证,就有寒厥,脏厥,热厥,蛔厥,水饮作厥,痰湿中阻作厥,血虚寒厥,少阴篇还有气郁作厥,互相有争义,是因为讨论的观点不在一种厥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