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白术; 说:
白术 发表于 2015-6-18 07:45
蛔厥与脏厥类似,有鉴别意义
且,蛔厥有脏寒的病理基础,涉及厥阴,或蛔厥与脏寒有相近的病机

对,我也认同,蛔厥的前提是脏寒,先有脏寒,蛔虫避寒喜温往上窜,而发生蛔厥。
 
梦幻人生; 说:
梦幻人生 发表于 2015-6-18 08:04
对,我也认同,蛔厥的前提是脏寒,先有脏寒,蛔虫避寒喜温往上窜,而发生蛔厥。

我不赞同 蛔厥的前提是脏寒 的观点。

窃以为,蛔厥 的前提是 有蛔。蛔动而聚集某处, 则导致该处脏腑气机受到影响。从而出现阴气并结 的情况,从而导致厥证。

脏有寒,未必就会出现 厥。例如大痛也会出现厥证的。
蛔厥,可能 根本所致还是 痛。因蛔而痛,因痛而厥。

30年前,我们小的时候,基本每个孩子都有蛔虫,大人更多。但所见 蛔厥 者,似乎也不比今天多什么。那时之人无 脏寒 ?乡野村民大劳贪凉,脏寒一样很多。

其次,从生理上来看,蛔虫所在,主要在消化道,与厥阴 肝,关系并不太大。相对来说,可能 腑寒 对蛔影响更大些

综上,所以个人不太赞同 蛔厥的前提是脏寒 的观点。(︿)
 
乌梅丸,主流观点是温脏寒。所以就推导出 蛔厥有脏寒 的逻辑关系。

其实,乌梅丸中的阳药,未必不是 厥者下之 的哦。类似于引火归元,也是一种 下。
 
咱只是觉得不应该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或许古人的想法是非常的单纯的。

伤寒中的症状,包括蛔虫,都是以外在可以探知的症状来演示体内各经脉的气血盛衰状况。读伤寒这么久,不要告诉我这点你都没看出来。不要老是说什么古人的想法是单纯的,医生首要是诚实。伤寒、内经的作者的思维都是高度复杂的。医生最重要的是医术,一个庸医,再诚实也是个废物。人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你让一个普通人去研究相对论,行得通吗?!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5-6-18 08:48
我不赞同 蛔厥的前提是脏寒 的观点。

窃以为,蛔厥 的前提是 有蛔。蛔动而聚集某处, 则导致该处

蛔厥的前提是先有蛔,是必须的,但是,没有脏寒,蛔虫在下面住着舒服,不会上窜,这只是一种推理,是仲景用来形容厥阴上热下寒的病像,其实,我也没见过蛔厥。都属凭空想象。
 
回老师,咱说的似是“提壶揭盖”,但不完全是。下病上取之法是针对“水”病而言,咱不赞成,下病上取之法

不管你是不是提壶揭盖,是水还是火,厥阴病是闭得不够,怎么还能开闭?
 
脾强大的人不容易有蛔虫,虫卵都被消化掉了。
 
医生最重要的是医术!!
 
庸医是可耻的!!
 
蛔厥的前提是先有蛔,是必须的,但是,没有脏寒,蛔虫在下面住着舒服,不会上窜,这只是一种推理,是仲景

呵呵,咱俩的观点分歧是“因寒而虫动”,还是“虫动而生寒”问题。

其实,虫动,未必就是脏寒所致。例如胆道蛔虫症,也有可能是饮食导致的,甚至是饥饿导致的。有好吃的,虫虫会动;虫虫饿了,也会动起来滴。甚至有些调皮的,为了旅游,也会到处去溜达溜达的。呵呵呵,

那么,如果没有【脏寒】的情况下,因为虫虫动起来,而导致【蛔厥】的,算不算【蛔厥】哩?
如果算。那么【脏寒】就不是【蛔厥】的【先决条件】。
如果不算。那么这个因为虫虫而导致的【厥】,又是什么哩?

呵呵,今天玩虫虫。嘎嘎嘎~
 
我不赞同 蛔厥的前提是脏寒 的观点。

窃以为,蛔厥 的前提是 有蛔。蛔动而聚集某处, 则导致该处

脏寒至少是蛔厥的重要因素

以前见到的胆道蛔虫症的患者,阳虚体质的占大部分(至少我见过的都这样)
 
前几日发现竟然有人坦诚自己是庸医,但是很很诚实,还引以为荣,这是严重错误的倾向!
 
老白拜拜,你这里要开批斗会啦。不玩儿了~
 
厥阴病很多药方都有细辛,细辛是阳药,厥阴病是闭得不够,知道为何要用细辛吗?
 
乌梅丸,主流观点是温脏寒。所以就推导出 蛔厥有脏寒 的逻辑关系。

其实,乌梅丸中的阳药,未必不是 厥

这种说法,只是替换了一些概念,让道理更加隐晦了,实际是一样的
 
呵呵,咱俩的观点分歧是“因寒而虫动”,还是“虫动而生寒”问题。

其实,虫动,未必就是脏寒所致。例

是,同意有部分非脏寒因素的存在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40)


没说伤寒,也没说某经病,也就是无明显原因的出现手足发冷的症状,问诊,胸部无不适,就是小腹部感觉满胀,检查发现按之痛,这种情况,没有内热的见证,小腹满按之痛的,是阴冷之邪凝结在膀胱、关元部位,阳气不能外达而致手足厥冷。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外感病发热四天,出现四肢逆冷三天,接着又发热四天,出现四肢冷的症状比发热的时间短,热盛占主导地位,阳胜阴,病当愈。不过热过多,不能消除,也会内壅出现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跟上条比正相反,四肢逆冷四天,发热三天,接着又出现厥五天,这种情况是病情加重,因为寒多热少,阳不胜阴,所以病进。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为脏厥,寒厥,当急救其阳,灸厥阴,厥逆不能缓解,阳气不能挽回的,属危重病证。
 
我又没说是哪个人,我只说是一种错误的倾向
 
现在出现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强调品德,认为医术次之,这是错误的!
 
340条,当入太阳病篇。

341条,当是少阳 阳明转阳明。

都不当在厥阴篇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