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只提辨证论治对中医传承造成的巨大伤害

无经典中医何来,伤寒论又有几人真正读透悟透.你读透悟透伤寒了吗?没有经典不是他们就不能生存了,而是你也

你说的很有深度,也接受你的说法

其实整部中医药学经典无处不在,经典精神无处不体现的。
吸收,学习,每个人选择不同。
正确的学习方法肯定加开前进的步伐
倘若只为那闪着金光灿灿经典二字而读。肯定会在经典打转,甚至会死在经典中

如何正确学习经典,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古至今。学伤寒,就没有人死在伤寒二字的。没有人拿着伤寒处方等着伤寒病到来的,都是本着学伤寒治杂病。学伤寒用伤寒精义。

在这里的“经典经典”是指为着自己能披上一件光彩耀目身上而读的。


在这里也说说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一个大法,整部中医药学始终贯穿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思想。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高高在上,其它都从属地位。
在整个治疗诊断中,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无不起到成也萧何败萧何意义。
 
刘军; 说:
刘军 发表于 2014-7-10 10:04
我认为(正是许多历代的我认为提升了伤寒论)不过就是作者用了一种方法,把伤寒这种病条理化,并附上许多

学习,等着先生由博反约之时
 
飞翔的鹰; 说: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14-7-10 10:33
病、证、脉,是实际存在的;治,是可以实际操作的技术,都是有标准的。

当然,这个标准与现代医学的标

确实,仲景原书如此,每篇之题皆是“辨@@病脉证并治”及至金匮每篇之题亦是如此,不知学者学仲景为何皆不学作者原文
 
你说的很有深度,也接受你的说法

其实整部中医药学经典无处不在,经典精神无处不体现的。

赞!
古为今用,师古不泥古。
 
无经典中医何来,伤寒论又有几人真正读透悟透.你读透悟透伤寒了吗?没有经典不是他们就不能生存了,而是你也

误会?
摩托车的意思好像不希望大家变成迂腐的只会读经典的酸秀才样的中医。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为什么要强调?总有原因的。
 
摩托车; 说:
摩托车 发表于 2014-7-10 12:55
你说的很有深度,也接受你的说法

其实整部中医药学经典无处不在,经典精神无处不体现的。

整体观念这比辨证论治更空洞。最实在的莫过于辨方,会用这个方,遇上这个病,就象看着这个人面熟,化裁治之,有缘。遇上这个病,没有会用的方,无缘。辨个肝阴虚,滋肝的方药多了去了,却找不到有效的方,白搭的时候多。
 
本帖最后由 泥瓦匠 于 2014-7-11 03:18 编辑

人面熟,化裁治之

整体观念空洞?不太理解。中医不是一直强调整体观念,甚至天人合一?中医区别于西医最大特点之一。
觉得辨方证也是辨证的一种,只是侧重点不同。
中医离不开一个辨字。

认识几位老师辨证很棒,善于察病机,据病机谴方用药,疗效很好。问他们,为什么不用现下时髦的辨方证,他回答,可能个人习惯不同。

辨病,辨病因,辨方证。。,总觉得属于辨证的大范畴里,侧重点不同而已。

初学,讨教了。
 
确实,仲景原书如此,每篇之题皆是“辨@@病脉证并治”及至金匮每篇之题亦是如此,不知学者学仲景为何皆不

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先认识病,例如感冒,再辨脉证辨出风寒等,根据辨的结果来治疗。所以,治疗还是要依靠辨证了,否则只是感冒该用什么药或方剂呢?是麻黄汤还是银翘散?
 
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先认识病,例如感冒,再辨脉证辨出风寒等,根据辨的结果来治疗。所以,治疗还是要依

先辨仲景原书范围类的病
 
稍稍说下我的一点肤浅的理解。”辨证论治“指的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而你所提出的四点着重于治病的过程。论中医的深度和特色,我觉得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对比于西医,中医的理论是非常先进和思辨的。
 
哎,高手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当自有考虑,



兄弟说得好
“近者取身,远取诸物”,“援物比类”。是整体观念的内容
一个复杂病案。甚至天时地利人和无不相关联系。对于久治不愈,诸医皆无奈的病人,整体观念思维更是重要。
病人家族遗传,既往史。工作环境,个人性格。也是牵涉其中。
现代人的生活是舒适的。但对于汗法是打折扣的。在空调房里使用汗法效果是不尽人意,针灸治疗用烧山火法,空调房中病人在肢体感觉热度也是不尽人意的。
对于上述,作为一个医生都必须连在一起考虑。才不会遗漏。
而这些诊断治疗无不贯穿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精神,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7-13 11:32 编辑

《金谷子讲伤寒论》序:

历来诸家注伤寒,多偏于理论的解析,理论的解释虽然不无意义,也可以有助于从理的层面上解释病机。但在临床实践中,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循从什么样的具体指征来应用这部方书来治病,从一个临床的医生的角度,从可操作的层面入手,直接落实到实践中来,是我讲解伤寒时,结合这些年自己的临床实践,所着重讨论的。
仅自《伤寒论》来说,如题目明示,是“辨XX病、脉、证、并治”,后来说伤寒是“辨证论治”的始祖,不错,但首重的辨病。

辨病,先于辨证。
辨病,先辨阴阳。
阴阳中再分三阴三阳。(如六经说、六病说似皆欠妥,不过是阴阳和阴阳的再分)
辨脉,是个独列的一项,定表里、定虚实的关键。
辨证,就是辨一个个具体的症状、体征表现,就是病人能感觉到的,医生能看得到的,这样就具体了。
病、脉、证(同症)辨明了后,如何治,还要再辨。有一方治多病、脉、证,有多方治同一证、脉。
层层细析,具体落实。伤寒论虽是个历经多次编注的古卷,但从中还是能看出文章的对举、排列的格式。
关于“证”和“症”二字,现代中医有个区分。传统中医中是一个字,无区别,都是具体的症状、体征、证据,故在本书中,不做区别。 这个概念弄清,对认识传统有意义。
方证相应的说法,缺乏放在“病、脉”的辨析上(当然,脉,也有说是“证”)。
个人认为,有别于我所见的其它著作的特点,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一切随从“善言理者、必验于实”的理念,从临床治验后,反过来再解读伤寒。
2、辨病、脉、证、治,是分层递进的一个思维层次。临床要遵守,才会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及至治疗的落实肯定。
3、这个由辨病到治病的方法,以伤寒病为示例,可及于一切病。
4、文章本身有结构,有彼此详略。通篇结合,以经解经的方法,更能不杂己意,从经求真。
5、伤寒论就是临床操作的标准手册,可以重复得验。
 
哎,高手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当自有考虑,

不一定需要四诊俱全,比如头痛而经行更甚,这已经是说明了问题,经行而冲气更甚,这是明显的肾精不足与郁同在,主以付山引火汤类佐以行郁就可以了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7-13 11:31
《金谷子讲伤寒论》序:

历来诸家注伤寒,多偏于理论的解析,理论的解释虽然不无意义,也可以有助于从理

善,大率与先生相同
 
善,大率与先生相同

经典的存在,就是不变的法则。
中医能够存留至今,正是因为有明确肯定的法则和临床实效。

放下肯定的内容,追逐创新,为新而新,中医博士把创新当标准,敢自问继承了多少吗?

新诚新矣,效则若何?验诸临床若何?如无,罔矣哉!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2 15:09
哎,高手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当自有考虑,

头痛经行更甚,不一定是通窍活血汤证,也可能是温经汤证或其他汤证。这需要辨析。高明不敢当,论坛当然是论。或论或明。说到辨病,这个辨个头痛病,下-步该做什么,为阴阳,分了阴阳又干什么?选方,还不如直接据脉证选方。和辨证,辨病,结果一样,不过更直接。整体观念是后世的说法,内经说处内室,促膝问病,力求详细而已。
 
经典的存在,就是不变的法则。
中医能够存留至今,正是因为有明确肯定的法则和临床实效。

能去继承经典的人不多了,民间尚有存余,在朝之院士博士都是开口谈西学了
 
内经觉得整体观念太空洞。所以不提整体观念?后世捡起整体观念这破烂玩意?
整体观念--就是把与疾病有相关联的事情连在一起考虑

内经强调 天人合一,司外揣内,以内测外一个整体观,这些整体观念理论。无论经典或是现代浑然一体一脉相承。不是切割就能切割的。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反而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医生掌握这些道理,就能在治疗,预防,养生保健起到关键作用。后世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进一步细化归纳整理提升这些整体观念,系统中医理论,


辨证论治下的辨病。辩方,辩药。在治疗过程。无不遵循理。法。方。药这个程序

这贴涉及一些资料
 
后退
顶部